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1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 第二部分 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理论研究?4 一、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4 二、现代教育理论?10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6 第三部分 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研究?22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调查?22 二、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25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25 (二)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26 (三)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26 三、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32 (一)课程实施途径?32 (二)教学案例?33四、学生的学能分析和评价?47 (一)学业成绩评价?47 (二)生物科学素养评价?48 (三)学生成果?51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及讨论?54 一、研究结论?54 二、研究发现的问题及启示?55 三、建议?56 参考文献?58 附 录?60 致 谢?905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种实践性、拓展性的课程。该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基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应利用学科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本课题就是把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教材内容整理、细化和延伸,结合本地区资源和特色,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教学整合起来。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本研究历时两年,在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路桥中学进行教学研究。笔者学习和研究了生物新课程标准、校本课程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等教育理论,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宝贵而有力的理论支持。在课程开发中,首先通过分析学生、教师、学校的具体情况,了解开发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具体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通过对教材的筛选、改编和拓展,确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两个专题,编写了四章十三节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修教材。每个章节提供背景资料,明确活动目标、活动计划和活动步骤,突出本地特色、学生参与及分析讨论。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等组对照实验的方法,即选修此课程的学生(3个班级)作为实验组,未选修的学生(3个班级)作为控制组进行教学实验。以学生的学业成绩、科学素养的变化和其他反馈信息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效果检测。 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2. 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使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做得更好,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 教学中要及时记录、反思并总结。2.教师的指导作用要恰当,既不能包办,也不能放任不管,针对课堂外的活动更难管理的特点,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并实施的前提条件。关键词:高中生物学 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 开发 实践研究iabstract the core concept of new-round reform on primary education is al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course ,as an integration of student life scopes and life experience, is designed for students life. this course emphasized on exceed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 and school limit, and gave the students an open space. the students can discover problems and do by themselves, learn from what they do. it can meet students growing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quireof course, the integrative practice courses implementation is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other courses, and students just take advantage of the knowledge and methods mastered in other courses to apply them in integrative practice coursebined region resource with the coordination, refinement and extension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curriculum materials, it can integrate high school biology integrative practice course with discipline teachingthis article was used document study,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to exploit and implement the senior middle schools biological integrative practice school coursethis research lasts two years, carried out in taizhou luqiao secondary school?a first-class school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author studied and consulted a great deal of education theories, such as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constructivism theory, the research study, etc, which provided valuable and powerful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is research. firstly,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real situation about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ol, found out the necessaries and feasibility to exploit the senior middle schools biological integrative practice course school course. then selected the “biology” publish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through screening, adapting and expanding the teaching and defined the two topic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the total content was four chapters, thirteen sections. every section provide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cleared moving target, moving project and moving step. outstand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discussion. the method of this study was coordinative control groups. students three classes choosing the subject were experimental unit, not choosing the subject three classes as control group. the valuation include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changes of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other feedback information were put up as indicators of efficacyfrom the research, we can conclude: 1. the exploit of senior middle schools biological integrative practice school course must be abundantly used regional resource, must fully considered students participation. 2. the senior middle schools biological integrative practice school cours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it have positive role to students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can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also was very important to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to implement the senior middle schoolsbiological integrative practice school course, the author listed several proposals: 1. timely recorded, reflected andiiaggregated. 2. the teachers guide must be appropriate, neither be controlled nor ignored. against more difficult to manag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he organization and discipline were the preconditions to ensure the activitieskey words: high schools biology,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actice researchiii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生物学科课程改革的目标来说,就是让学生有机会真正通过自主的实践活动,充分发展个性,开阔学生的生物科学视野,促进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现代科技的进展,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参与实践,发现真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局面必然形成,学生主动、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必然成为主流。而在实际教学中,在现有的高考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围绕着高考这支指挥棒转,应付高考的最有效的手段恐怕就是题海战术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原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多学生觉得生物学当中需要“背”的东西太多,而失去了探索的兴趣。这是有悖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的。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方案中中小学学生的一门实践性、拓展性的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独立的课程地位。该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3、面向学生的“生活2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课程,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是基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正是利用了学科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反过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实施,学生从中获得的基本能力又可3以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基于以上事实,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和课程设置,笔者考虑:把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并且细化和延伸,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研究性学习等整合起来,建立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思维等都是极其有益的。是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一次积极的1龚雷雨. 2004.基于学生发展 为了学生发展 利于学生发展j.中学生物教学, 4 2郭元祥. 200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5-17 3赵小雅.2004.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复杂?访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授郭元祥n.中国教育报,5月 14日第 5版1探索,是亟需研究的课题。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中学生物学课程和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90年代以后,国际生物课程价值观发展逐步呈现新趋势:一是一些新的价值观开始逐步得到承认,如强调授予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程式的技术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强调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重大利益问题的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依据人的个别差异,发展人的自我评价能力和个性的教育价值观。二是生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化。新的课程将进一步得到开发,如综合理科课程;生物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交汇为特征的课程;以生物学视角关注社会、生活课题为体系展开的课程等。 一向谨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977年出版的生物学教学新趋势一书中列出一份学校生物学教学目标概览,提出了向学生传播切合客观实际的知识;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科学教育;鼓励学生在学科之外的环境中运用科学原理和手段;促进科学进入个人和社会文化生活,以便消除各种文化文学与科学之间的隔阂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把生物课程放到了一个非常广阔的视野中。因此,在教学中,学校和教师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美国生物课程改革:根据美国生物教育学家施瓦布schwab,1963的划分,美国早期生物课程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新的生物课程是对疑点和难题的探索,也是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因此第三阶段可称为探索阶段。经过十年左右的课程改革,它不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各种事实性知识、术语或概念,而是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投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各项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生物学教育又面临着另一种改革,这场改革的重点不是获得多少学科知识,而是注意这些知识的实用性。一些生物学家和生物教育家重新致力于生物教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的研究和探索。在人文主义课程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生物课程出现了科学人性化的趋势。经历了多次的反复,当前美国生4物教育正在追求多方位的、综合性的教育目标。 在我国,特别是在小学和初中,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于 2003年 12月 20日23日,在深圳市罗湖区罗湖会堂,隆重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4郑晓蕙主编. 2003.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3-242专题研讨会。但是,我国对于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和研究,却是很少涉及。笔者将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并对这些理论进行整合,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量化表,来研究该校本课程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相关性。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积极的意义。3第二部分 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理论研究一、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一)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历史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5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差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 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对于知识而言,人们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因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而在实践中,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在体验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2.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一百多年来人们对于“强国梦”的渴求,及高考的选拔功能,使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表现出下列一些特征: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人们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 人们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5朱慕菊主编. 2002.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6展的需求。我国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至今才十余年,尚缺乏构建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的经验积累,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增强国力的战略措施 我们看到,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就曾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九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 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因此,振兴教育,全民有责。我国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以及行政管理工作者正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胸怀全国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爱,脚踏实地地投身于这次课程改革中去。 (二)新课程改革中的障碍及解决方法 1.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和过程 很多教师目前尚不能立即适应新课程的需求,教师感到有压力,工作量增大。期望通过几个星期的培训或通过一年半载的时间,教师就可以胜任改革,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 ,要对教育规律有一个本质的认识。教师是改革的主力军,关注教师队伍的成长是关键。 2.课程资源的开发满足不了新课程推进的需求 应该看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是专家的专利,我们的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根据课程目标开发身边的资源。我们要深入研究什么样的资源是好资源,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能够开发好的资源,开发的技术是什么等等。 3.政府行政部门对学校评价的标准还没有完全适应新课程的需求 要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政府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加强对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专业支持;认真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培植典型,加强示范,全6魏国栋,吕达.2004.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面提升地方课程建设能力;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4.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的时间和经历深刻的变革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讲究细节,讲究教育的价值追求,讲究教师如何引导,讲究学生如何学习最为有效,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空间,需要理解,需要支持。功利地期待课程改革马上取得理想结果是不对的。要搞课程改革,就不能挟带私念,要把改革的目标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艰难困苦之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好的改革者,坚定不移地朝着改革的目标前进。 (三)高中生物新课标 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其7中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分别提到: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只有这样,标准规定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标准对于探究活动有明确的规定和建议,是值得高中生物教师关注的。 1.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重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因为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尝试参与社会决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物学教学还应注意介绍相关的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学生选择学习和职业方向奠定必要的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开展调查、研究、讨论等活动,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8作用,同时也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2.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1)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 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只起到奠基的作用。知识性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因此,知识性内容的选取应当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为重点。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003.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8汪忠.2003.生物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2)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从各种媒体上还接触到一些生物科学及其新进展的信息,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不少与生物学有关的经验。但是,他们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是比较浅显的,生活经验也是有限的。从思维特点来看,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比较发达,然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与有关课程的衔接,又要难易适度,并且针对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引导他们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3)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 生物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日益显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影响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又都依赖于生物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科书编写应当融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为一体,充分体现三者的互动,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注意介绍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成就和发展。 (4)将探究活动作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应当通过他们积极参与活动来实现。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丰富多样,可依收集证据方法和途径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活动建议。就某一具体教学内容来说,究竟设计成哪一种活动,要视内容特点、学生基础和学校条件而定。 3.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1)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应当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生物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体,不能将三者割裂或对立。教科书在内容的组织上,也应当做到将这三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2)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建构新知识 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要让学生认识到教科书内容不是让他们被动地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而是提供一些供他们分析和思考的素材,提出一些供他们活动参考的建议。学生对教科书中某个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值得鼓励的。关于探究活动的指导,有些活动的材料和方法步骤,在教科书中可以不作详细的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教科书应起到引导和帮助学生的责任,通过精心设计,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提示和建议。 4.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7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9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在各种课程资源中,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是首位的。就生物课程而言,除各学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当设置足够的生物学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配备生物学图书及报刊、教学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和教学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设生物园,校园中的生物也是应当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2)积极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 社区的课程资源有: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生物科学研究机构、良种站、养殖场、高等院校、环保机构、卫生防疫站、医院、园林绿化部门、环境问题突出或环保先进的企业等单位,社区的动植物资源,公园,菜市场等。农村学校在这方面独具优势,田野、树林、灌丛、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方式有多种。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主要方式。此外,请有关专家来校讲演、座谈,观察社区中的动植物,分析社区提供的有关资料等,也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重要方式。 (3)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课程资源可以利用。有的学生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家庭中往往还有生物学方面的书刊、可供学生做探究使用的材料用具;有的家庭栽种植物、饲养动物。农村学生的家长平时会谈及作物栽培、禽畜饲养、病虫害防治等,学生耳濡目染,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这也给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提供了机会。 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要设法取得家长的支持。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让学生回家介绍,使家长理解生物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利用家庭中的课程资源,还应当注意适度,不要造成学生和家长过重的负担。 (4)广泛利用媒体资源 媒体资源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上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这些信息在教科书中不可能及时而全面地反映,师生应充9汪忠,王重力,卢建筠.2003.生物新课程评价与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8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此外,媒体上关于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营养和保健问题等方面的报道,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在利用媒体资源时,应当注意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学生信息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5)挖掘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 无形的课程资源是指非物化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例如,学生普遍接种过疫苗,对身边的动植物大都进行过一定的观察,一些学生有过饲养动物或种植植物的经历,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考察的甘苦,一些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等等。又如,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看电视等途径,已经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信息。这些都是生物课程的无形资源,是使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与有形的课程资源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信息存在于学生头脑中,教师可以通过交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解,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 (6)参与开发生物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 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两个方面。网络资源又包括互联网资源和校园网资源等。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链接丰富、实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上的生物课程资源尽快丰富起来,并不断补充最新的生物科学信息,及时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有网络教室的学校,有些教学内容,课堂上也可以采取网络教学模式:课前将有关图片资料和反馈练习等内容制成网页,并使之形成完善的链接;课堂上让学生上网学习,教师也通过校园网接受学生的反馈,给予适当的指导。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5.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注意的方面 (1)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忽视学习成果,而是对学习成果有更高的要求,探究是达成这些成果的重要途径。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使用行为动词来表达,以便有针对性地完成活动过程的设计,也便于在活动之后检验教学成果。 (2)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 每个探究活动应有学生未知答案的问题。如果学生已经知道答案,就不可能经历真正的探究。除了教科书中的案例外,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其中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小组或全班共同研究的课题。9(3)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 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讨论问题时,教师和所有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 (4)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成为惟一的方式 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的条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压力性损伤考试题+答案解
- 2025年过敏性休克抢救的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课程阶段性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工地防台风应急预案方案措施
- 2025年山东省公务员行测(A类)真题及答案
- 跨平台活动策划工具箱
- 产品研发流程管理工具技术创新版
-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课时教案与设计
- 电子订单确认函格式与规范
- 数据库规划总结
- 农机农艺融合培训课件
- 张掖辅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绩效考核模板:物流企业客户服务、仓储管理、运输配送绩效指标
- 施工吊篮专项施工方案
- 2025年时事政治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100题)
- 护士输液PDA扫码流程课件
- 爱笑的虎鲸课件
- 九章怀沙全文课件
- 损失厌恶效应-洞察及研究
- 2025低空经济发展及关键技术概况报告
- 自闭症中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