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 引 言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日益深化,以及2006年12月起的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作为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各商业银行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其长远发展中具有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小体现着一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在各类风险中,信用风险是与生俱来的一种风险,是金融市场上最为古老的一类风险,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风险。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然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很不健全,各类银行和金融市场尚处转轨和新兴发展阶段,可以说还只处于萌芽状态,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较为落后,全社会失信现象较为严重,信用风险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活动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这就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障碍,也成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瓶颈。过去二十多年来,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和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借助高度发达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创新金融工具,传统意义上的市场风险可以被有效地分离出来,在精确测度的基础上,进行定价、管理与控制。然而,就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另一类主要的风险信用风险而言,金融业者虽然有了诸如信用评分、信用评级等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因此信用管理对商业银行而言,虽是最为古老的业务管理活动,却仍然是亟待提高和发展的领域。面对日益扩大的信用交易,商业银行如何加强信用管理,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在我国,由于我国对商业银行的体制和机制与其它国家不同,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识和风险管理的水平始终较为薄弱,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差距始终存在,信用风险计量才刚刚起步。尤其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暴露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使其在经营上面临着巨大不确定性。近年来,通过多种方式,商业银行处置了相当数量的不良资产,但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新的不良资产问题,信用风险仍然较大。虽然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信用交易的规模与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由于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得各类商业银行作为最重要的信用中介组织面临的信用风险也逐步扩大,许多缺乏制度和管理保障的信用关系,一且恶化,就必然影响到金融活动的正常进行,严重的,还会危害到我国的金融安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研究,期望能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各种案例的深刻剖析,研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能运用西方理论界与实务部门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为指导,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与服务水平提供借鉴。2 文献回顾2.1 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界定及机理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80年代末以来,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各国银行和投资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业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因此,国际金融界对信用风险的关注日益加强,如旨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巴塞尔协议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全面实施。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管理技术正日臻完善,许多定量技术、支持工具和软件已付诸商业应用。2.2 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现状2.2.1 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现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运用高级数量经济方法度量和管理风险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流行。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和发展,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在国际金融界特别是银行界得到了重视,一些大银行纷纷试图建立度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国际上有关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方法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古典信用分析方法。(1) 专家分析法。商业银行主要依赖于主观分析或定性分析法衡量信用风险。目前所使用的专家方法,虽然有多种多样的架构设计,但其选择的关键要素都基本相似。其中,对企业信用分析的“5c”法使用最为广泛。它包括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s)。除“5c”法外,使用较为广泛的还有针对企业信用系统的“5p”法和针对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的骆驼(camels)分析法。专家分析法的突出特点在于将信贷专家的经验和判断作为信用分析和决策的主要基础,这种主观性很强的方法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信用风险的评估缺乏一致性和客观性。(2)评级方法。评级方法是在美国货币监理署(occ)最早开发的评级系统基础上拓展而来,occ对贷款组合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等5类,并要求对不同的贷款提取不同比例的损失准备金以弥补贷款损失。随后经过多年的实践,很多银行扩展了贷款的信用评级方法,据fadil(1997)与treacy和carey(1998)的调查,美国银行持股公司和排名前50位的银行在内部评级中,将贷款细分为9-10个级别,使贷款的划分更为精确。(3)信用评分法。这种方法利用可观察到的借款人特征变量计算出一个数值(得分)来表示信用风险,再将借款人归类于不同的风险等级。其代表为z计分模型。z计分模型是altman(1968)年提出的以制造业的财务比率为基础的多变量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一组变量,使其在组内差异最小化的同时实现组间差异最大化,在此过程中要根据统计标准选入或舍去备选变量,从而得出z判别函数。作为违约风险的指标,z值越高,违约概率越低。1977年,altman、haldeman和narayanan又提出了第二代z计分模型zeta信用风险分析模型,主要用于非金融类公司,其使用范围更广,对违约概率计算也更精确。 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信用风险度量的多种方法开始诞生。如由美国j.p. morgan(1997)公司推出的credit metrics模型本质上是一个var模型,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上,用于评估和计量金融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可能遭受的最大价值损失。1993年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csfb)银行开始了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随后csfb(1997)推出了依据针对火灾险的财险精算原理的credit risk+模型。该模型认为,贷款组合中不同类型的贷款同时违约的概率是很小的且相互独立,因此,贷款组合的违约概率服从泊松分布。其应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公司贷款、零售贷款、衍生工具和可交易债券等。mckinney(1997)公司在credit metrics模型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将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化,然后通过不断加入宏观因素冲击来模拟转移概率的变化,得出模型中的一系列参数值,可以看成是对credit metrics模型的补充。kmv公司1995年在期权定价理论基础上建立了kmv模型。它认为一家公司或企业之所以违约是因为其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到负债的账面价值之下,丧失了偿债能力。根据大量实证分析,发现违约发生最频繁的临界点在公司价值等于流动负债加50%的长期负债处。该方法具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特别适用于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综观国际上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信用风险分析方法从主观判断分析法和传统的财务比率评分法转向以多变量、依赖于资本市场理论和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动态计量分析方法为主的趋势发展。事实上,对于相同的信用风险问题,不同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给出的结果和实际情况总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模型之间的预测效果也相差较大。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模型都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为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2 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现状我国对信用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晚,在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入世之后,众多学者开始更大程度的关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问题,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鲁炜,等(2003)将kmv模型运用到中国的股票市场,通过对26家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采集进行实证分析,虽然得到了较好的拟合效果,但缺乏基于大量数据支持的统计检验。易丹辉,吴建民(2004)通过随机抽取的3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表明kmv模型借助违约距离衡量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是可行的。张智梅,章仁俊(2006)结合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环境及特殊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kmv模型在有关参数设计上进行了调整改进。康宇虹,等(2008)的研究对kmv模型的前提假设做出了一些放松,由此首次得到了违约条件下的理论违约概率和违约点随时间变化条件下的理论违约概率。范南(2002)详细介绍了 credit metric模型的技术细节,明确指出了我国目前还缺乏运用的基础。但是李兴法,印度庆石(2006)在重点研究分析了credit metrics模型的信用风险估值方法和应用后认为运用该模型可以更好地加强我国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有效地减少国有资产的损失。窦文章,刘西(2008)基于credit metrics模型计算得出某商业银行信贷数据的核心参数:信用风险转移矩阵、门槛率、违约回复率以及最终的风险价值,进而利用这些参数测算出了该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等级及其分布。此外,朱小宗、张宗益、耿华丹(2004)从多方面剖析了当前比较著名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并进行了范式比较和实证比较,结果发现建模方法的不同,预测的效果也有很大不同。 总之,目前我国的信用分析和评估技术仍处于传统的比率分析阶段。商业银行主要使用计算贷款风险度的方法进行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的分析仍然是以单一投资项目、贷款和证券为主,衍生工具、表外资产的信用风险以及信用集中风险的评估尚属空白。更没有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动态量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资本市场、银行业的迅速发展,现行的信用评估体制与方法赶不上经济改革发展的需要。3 当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实质研究3.1 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信用风险管理是整个金融信用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立长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与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信用交易模式还是处于简单不够发达的状态,而且不同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造成目前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够健全,政策制度不够精细,用人机制不够灵活,监督制约机制薄弱。当然不可否认,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由过去单凭主观经验的管理模式向数量化的管理模式转变。如银行内部已经建立起了企业信用评级制度,部分银行开发出信贷风险的评估方法等。但是,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进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水平相比,我们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3.2 管理理念认识较片面国际先进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控制风险和创造收益是同等重要的事情。但在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并未建立。在经营管理中,割裂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了风险控制,不良授信与日俱增,授信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营风险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具有明显的风险滞后特征,在诱人的短期利益后面潜伏着巨大的中长期风险。对于信用道德观念的认识不管是企业还是消费者个人都普遍的缺乏,这样就产生了一种逃避抵赖银行贷款等现象发生。因此,只有对相关金融行业和政策信息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这样做出来的信用评估才最具理想化。3.3 管理独立性相对较差制度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从国外银行看,基本都具有从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官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设立独立的信贷审批官,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等方面。但在我国,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3.4 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国外的金融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它们系统数据库存储各种交易信息,中间数据处理器主要将原始数据信息进行分类识别和处理,数据分析层是数据处理的最高阶段,它根据风险管理的不同需求从数据库中抽取信息进行分析。但是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缺乏不连续性,造成信息之间冗余,数据之间没有一致性,而且在信息当中还出现了虚假信息,对于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缺乏准确性,直接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3.5 管理分析技术与信息掌握差距巨大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如信用风险管理中,对借款企业财务状况和市场,对借款企业产品需求的变量因素的微观分析往往不足。4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研究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商业银行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政府的干预和借款人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来自商业银行自身因素,主要是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问题和内部经营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的落后等。4.1 政府干预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曾于2004年6月事后发表评论:“在20世纪90年代及90年代以前,银行业所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大约有30来自于各级政府直接的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大约有10的不良资产来自于地方的行政环境和司法环境;”可以看出,政府干预导致了很大一块的不良资产发生率。政企分开是改革二十多年来一直倡导的,但现实的问题是政企一直难以分开,政府职能也没有真正转换,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干预企业、干预银行的行为也就难以避免。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往往不顾市场变化,迫使银行向效益差的企业发放贷款,而这些低效的、潜亏的、甚至是明亏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产品没有竞争力,经济效益差,它们往往利用银行贷款垫付利税、发放职工工资,国有银行充当财政和社会保障机构的职能。失去其信用有偿的特质,进而可能加大运行风险。4.2 来自借款人的原因由于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没有能力偿还本息,故意不履行还款义务,使得信贷资金的实际运行结果偏离预期目标,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企业资金在周转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企业经营上出现了问题,企业的资金不能够正常地运行,削弱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尤其在当前体制转轨时期,由于缺乏规范的行为准则和明确的划分界限,不少企业也想方设法地逃避和抵赖银行的债务,从而给银行带来巨额的呆坏帐,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迅猛的增长和风险损失的增大。4.3 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商业银行没有建立或没有严格执行风险约束条例,使得发放贷款出现失误而不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关人员在经营过程中缺乏约束,在现实工作中强调利益刺激。加上商业银行管理落后、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原因,不少经营人员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玩忽职守,违规经营,风险炒作甚至以贷谋私,这一切都有可能构成商业银行风险扩张的重要原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在信贷过程中,以信贷员的定性分析为主,缺乏有效的风险量化分析手段和技术,由于信贷员本身的素质以及工作失误造成的信用风险巨大。放贷以后形成的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银行贷款质量变坏时不能及早的发现和处置。5 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5.1 鼓励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 现在的很多地方政府为了眼前的小利益,干预银行向效益差的企业发放贷款,导致银行坏账增加,我们应认清此事的危害与后果,鼓励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用法律规则来规范职能部门跟企业的行为,用产业金融的等政策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经营,迫使银行贷款给经营状况不好的小企业,鼓励企业独立自主的经营。5.2 完善客户评级制度我们要改进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就应该加强对客户现金流量的监测,因为充足的现金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根本保证;加大客户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预期状况等评级指标的权重,使评级结果更能反映企业未来的资信状况;定期对评级指标和指标权重进行检察,做好客户事后调查工作,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正。做到真正了解客户,开拓和维持优质客户。5.3 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第一,树立良好的银行信用文化。良好的信用文化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仅具备了科学组织体系、严格管理制度和先进技术方法,却缺乏良好信用文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不健全的,只有当一种良好的信用文化深于银行的血液中,各项组织体系、制度、方法才能发挥其本有的作用。因此,在建立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管理理念的同时,商业银行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银行信用文化环境,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自身的信用文化和管理哲学,让银行的全体员工以伦理道德、银行发展的目标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第二,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员工。加强队伍建设,打造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将队伍建设与激励约束机制和信贷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培养一支业务精湛、严谨自律的员工队伍。六 结论1.我们熟悉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现状2.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进行了分析3.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1)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内部评级体系 要建设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实用内部评级法来确定最低风险成本,这样才可以真正有效的将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2)研发与推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当前国际信用风险分析方法是趋势是:从主观判断分析法和传统的财务比率评分法转向以多变量、依赖于资本市场理论和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动态计量分析方法为主的方法发展,从单笔资产的风险管理向组合管理方法迈进。然而我国就目前信用分析评估技术依旧还是处于使用传统的专家判断和比率分析以及单笔分析阶段。不管是针对资产组合管理模型还是内部评级法,都是需要利用信用评级作为模型输入变量。所以,我国就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信用评级的需求。(3)加强信用管理理论学习和操作层面的技能训练加强理论学习和操作层面的技能训练,要学习研讨各类商业银行进行信用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及其在降低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以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研究的预期目标本人将从商业银行交易纯在的的信用风险入手,熟悉中小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现状,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7 研究的预期目标本人将从商业银行交易纯在的的信用风险入手,熟悉中小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现状,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8 参考文献1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e.i.altman.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 journal of finance. vol.23 1968, p.189-209.2altman, haldeman, and narayanan. zeta analysis: a 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1 1977,p.29-54.3j.p. morgan. credit metrics. technical document,19974credit suisse financial products. credit risk plus technical document,19975 mckinsey co. credit portfolio view. technical document,1997kmv. co. introducing credit monitor.technica1document,19956鲁炜、赵恒珩、刘冀云:kmv模型关系函数推测及其在中国股市的验证,合肥,运筹与管理2003年第3期,第43-第48页7易丹辉、吴建民: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计量研究-kmv模型及其应用,西安,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年第6期,第8-第11页8张智梅、章仁俊:kmv模型的改进及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度量,湖北,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8期,第157-第160页9康宇虹、孙德鹏、郜中华:kmv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实证研究,长沙,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08年,第4835-第4841页10范南:credit metrics模型及其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借鉴,北京,金融论坛,2002年第3期,第50-第54页11李兴法、印度庆石:基于credit metrics模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应用研究,大连,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12期,第47页-第53页窦文章、刘西:基于c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资企业股权结构与文化差异:成因剖析与影响探究
- 合作赋能:高中牛津英语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创新实践与效能提升
- 合作学习:英语为外语学生英汉翻译能力进阶的密钥
- 《短视频运营与案例分析》 教案 刘庆振
- 2025年肿瘤内科乳腺癌化疗药物选择考察答案及解析
- 免税企业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模拟题库(培优)附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每日一练附完整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测试卷包含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达标题)
- 对外工程管理办法
- 2025年中国带贴面离心玻璃棉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的目的与实施策略
- 超声波洗鞋机技术解析与应用
- 110kV变电站初步设计与规划方案指南
- 养老护理员全套培训课件
- JJF 2250-2025 数字化交流电能表型式评价大纲
- DB11T 751-2025 住宅物业服务标准
- 航运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两轮组合仪表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耕地保护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