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设计.doc_第1页
《雪》教学设计.doc_第2页
《雪》教学设计.doc_第3页
《雪》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雪【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以提高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促进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品味语言,理解本文语言中的寓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感知全文。 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语言,理解本文关键性语句的寓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教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做好相关课件。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然分外动人,听着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雪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岁末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十七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课题)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我们曾在他的文中感受过童年的活泼与可爱。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学生回答,老师补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三、整体感知:1、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再请学生互相交流听后的感受,同时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并在此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2、再请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朗读,读出感情。(生自由读书)3、思考: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四、研读、赏析:指名生读课文的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点。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明确:(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用两个比喻让我们既感受到朦胧的美景,又感受到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又是多么绚丽的雪啊!(3)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明确: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霎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4)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明确: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5)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作者特别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第二课时一、导入:朗读课文1-3自然段,复习旧课,引入新课。二、精读课文,揣摩特点:(1)江南的雪是柔美的,而他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课文怎样表现朔方的雪的?它又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 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2)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句?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表明了作者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斗争,这是最完全的献身,有向死而生的气概,突现了作者无私无畏、顽强不懈斗争的精神。(3)北方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里包含作者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4)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追求美好理想)北方的雪 孤独 雨的精魂(充满斗争精神)三、语言品味: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交流。第1题,“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第2题,“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第3题,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四、学习文章写法:(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