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选读》名词解释.doc_第1页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doc_第2页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doc_第3页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题目录一、制度及修辞类别文种是同一历史时期全部公文内在本质用途分工的外在表现形式。公文程式是公文各若干组成部分的整体结构方式,及某些特定结构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语之组合规定。文面款式是公文文字的书面位置安排。包括:行款;各程式结构部分的先后;位置等。载体规格载体是公文文字所附着的书面物质。其规格是指载体的质地和型制。公文特定词语主要包括:程式套语;称谓代词;层次结构词语。兼语预期连动结构语式即根据叙述同一事项的公文预期中流经各机关而发挥作用的运转流程,将其依序连缀为一而形成的语句。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语式根据叙述同一事项的公文预期中流经各机关发挥作用的运转流程连缀成句,其中省略了部分充当兼语的流经机关名称,这种语句叫做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语式。避讳制度封建时代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的公文撰写规定谓之避讳制度。谏造大像疏一文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多处以“人”字代替“民”字。副职虚列前衔制度状文首称格式,由时间、作者、套语“叩头死罪敢言之”三要素构成。首称的作者,又称“前衔”。正职拟写、上呈的状文,往往在前衔中也列上副职的职务、姓名,这就叫副职虚列前衔制度。这也是汉代公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写作惯例。红、白禀制度:下级上呈上级的禀文,用白纸书写。同时附呈衔名手本,即用红纸书写呈送者的官衔、姓名,以示对上官尊敬。上司在衔名手本上批示,退交下级据以执行后与禀稿一起存档,称为“红禀”;上级衙门在禀文上照录批语后归档备查,因称“白禀”。此后遂成定制,上报时,例须上红、白禀一套。形式开头是属于引入式开头类型中的具体方法。是因缘由部分所述事项较为复杂,须有较多文字才能阐明,以使眉目清楚,故将缘由段事项概括为一句话,移到前面点题,结合为形式上的开头缘由,以加快节奏。镶嵌格是在词语里插进别的词,或把特定的词加入句中。分为镶字、嵌字、拼字。如:请均田疏中的强宗豪族是强豪和宗族的间错,属镶嵌格的拼字。联用格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关联、语气一致的词语成串排用或单音节词联用。如:请均田疏一文中的“田”和“莱”、“膏”、“腴”等联用。借喻比喻之一种,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如谏造大像疏中,用“得,筏尚舍”一语来比喻并直接取代“既悟,佛法尚可舍去。”夸张是用来渲染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辞格。谏造大像疏一文中多处用此格,例如“今之伽蓝,制过宫阙”、“逃丁避罪,并集法门”等等。拟人比拟之一。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人性化。谏造大像疏“尊容既广,不可露居”就是把大像当人来写的。明喻为比喻之一,亦称直喻。通常用“像”、“好像”、“如”、“好比”、“好似”等词来联结本体和喻体,表明相似关系。暗喻为比喻之一,亦称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并举,表示相同关系。精警辞格之一。指语简言奇,含义精切动人的句子,又名“警句”、“警策”。互文又名“互辞”、“互文见义”。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连在一起说出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排比又名排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成句子成串排列,形成一个整体。排偶是一种整散结合的句式。在散句中插入整句,或在整句中插入散句。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成对排列,用来表达相似、相连或相对、相反意思的修辞方法。引用辞格之一。为了简练、有力地说明问题,可以引别人的话或成语、谚语、格言等。示现辞格之一。把不再眼前的事物说得如同在眼前一样。让人“如见其人,如历其境”。联用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关联、语气一致的词语排用。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连续或间隔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以抒发强烈感情,表达深刻思想,或借以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同异是将字数相等,字面同中有异的几个词,特意安排在相邻几句的句尾的修辞方式。如群臣劝魏王曹丕受禅表中“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因天命以固请,陛下违天命以固辞”。三句之“固”是同,“禅、请、辞”是异。这三句构成排比。句中三个“天命”又构成反复。叠字又名叠音,将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如“家家户户”、“朝朝暮暮”等。节省又叫省略,有省文、省语、省字三种类型。这一修辞法是凭借一定的语言环境把句子或句子成分省略,以使语言简洁明快。合说是将意思相近、句式相同的几句话中相同的语言成分合并叙述,将不同语言成分并列,使节奏明快、句式凝练、表意周备的修辞方法。换算修辞格之一,是对通常难识的或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数量,从人们可接受性出发,加以形象化的换算,使枯燥寡味的数字变得具体可感、生动活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层递是一种层层递进或层层递降的修辞格,根据趋向分为“阶升”、“阶降”两种类型。二、封建社会文种1.封建社会上行文种上书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奏是我国封建社会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疏是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奏状亦称“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奏本是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题本是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奏折是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议是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表是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章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章”字义同“彰”,“显明”的意思。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启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奏记为封建社会前期,由朝官对三公、州郡僚属对长官、士人对官府,用书面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种。牒是汉、唐期间由下级向上级、民众对官府陈事所用的上行文种。状是汉代始设,由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呈状、呈在封建社会是由下级官署、属官对长官汇报工作、陈述事宜或报送文件、物件等使用的上行公文文种。详在我国古代,主要运用于明清时期,是由下级就重要事项向直接上级详细申报、请示政务的上行公文文种。详册为方便上级衙署存案备查,详的制发者须呈报二份,合为一套,其中用册式纸者,称为“详册”,由上级留存。详文制发者呈报给上级衙署的详,如果用的是状式纸,就称“详文”。详文在成文日期之前应留有空白,供上级批示后退回原报衙署。禀是清代由书札发展为公文,用于下级对上级、属员对长官、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宜的非经规范的上行文种。议复指对皇帝批示“交某部议”的事件,由部议妥后,用题本奏复。案呈为清代呈堂稿的首称用语。部文例由各司司员起草,当面向部长官(称堂官)宣读并解释,供审定,称为说堂;此稿称呈堂稿。“案呈”一词,渊源于宋朝,为部文装套呈堂稿的领述词。2.封建社会君命文种策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制是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诏是封建社会初期所设之公文文种。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批答为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做出的答复性君命公文。圣旨是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铁券是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敕南北朝以后、形成限由皇帝对臣下训诫、授任、封赠等用途的君命文种。到清代,敕书亦称“敕谕”,简称“敕”,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文种。作为履行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上谕是清代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中以发布命令、指示的君命文种。“上”为皇帝之称,以区别于文武官员所使用的一般下行文种“谕”。宣头是唐、宋、金时期皇帝行遣小事的君命文种。3.封建社会下行文种过所是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之得以通过关津的凭照。长详凡详文文字与详册文字完全一致者,称“长详”。由详凡详文内容较详册为简者,称“由详”。核定清代地方衙门,由书吏起草的公文文稿,例须由师爷核稿。核稿时,通常要作文字修改。清稿经核定后的公文草稿,须发交书吏誊正,这一程序叫“发誊”,誊正后的文稿,称为“清稿”。判行:经誊正的清稿,须经长官再次审阅文稿中有无误失,然后批示能否行文。这一程序称为“判行”,类似于今之“签发”制度。经长官判行的文稿,才能定稿。教是封建社会由王侯、长官训诲僚属的下行文种。符是我国古代由唐朝至明朝相沿设置的一种下行公文。指挥是唐、宋特定公文用语。用于概括指称高层上级的下行公文。既可以指称皇帝的“诏”、“敕”,也可以指上级官署的公文。“指挥”虽称上级公文,但并不局限于指某一文种的公文。牌是清朝沿袭明代而正式设置的法定下行公文文种,由各文、武衙门向所辖下级发布命令、指示性内容的公文。标朱是发文衙署长官用红笔在下行公文上点圈、勾勒或加书文字,以提示要点并显示威严的一种文书处理制度。札子是宋代中央衙署变异“堂札子”而创设的下行文种。其名称经历了“堂札子中书札子札子”的演化,并进而演变为“札付”文种。札是清代从札付文种分化,融汇上级长官行于属下的书札而形成的下行公文文种。谕是清代由长官告晓属员的下行公文文种。票是清代作为派遣官、役执行任务凭证,或向属下发布命令、指示的下行文种。示是古代官府对属吏、民众有所告诫、劝谕、禁约时明白昭示的下行文种。4.平行或不相隶属行文移是封建社会由无隶属关系的官署或官员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文种。关是我国古代由同级或不相隶属官署、官员之间联系公务的平行公文。刺作为南北朝至唐代,中央各官衙间自相质询的平行文种。咨是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公文文种。揭帖是清代随本章附送相关部、院、科、馆,以方便相关部院预先商议对本章处理意见的平行公文文种。塘报明清,各省督抚选派武职官员驻京,掌本省与京师间的公文传递,称提塘官。提塘官公所设有“报房”,将有关上谕、本章折件印发本省,称“塘报”。照会是明清两朝设置,由不相隶属官署间使用的,时或带有准下行属性的平行文种。朱笔照会是清代照会的分支类型之一,用于地位高低悬殊的不相隶属官署间,带有准下行属性。例如:总督对总兵;提督对司、道、盐运使司;总兵对府、厅、州县行文。其成文日期用红笔书写,并在重要文字部位(如文种名称、事由、结语中表示要求的特定提示用语等)用红笔加点,称为“标朱”,以示威严。5.其他案清代,一事之始末的全部公文归档,称为一案。既往已确定之案,谓之“成案”。皇帝谕旨中,或奏经皇帝批准的公文中,凡“嗣后”二字后的文字,称为“例”,即今后同类事宜,可比照执行。内容可作为例的公文,遂称“例案”。将历年之例分门别类汇编成的专书,称为“则例”。则例分为两类:其一,抄白事例,为未正式刊行,留本部备查的则例;其二,刊刷例本,为经批准正式编印颁行的则例。画行是我国古代,由下行公文的责任人批准公文生效发出的法定行为。其中,“画”也称“判”,是长官加书批语的动作;“行”,是批语的文字内容。票银亦称“红票”,为完纳税金的凭证。后演变为向钱庄、票号兑取银、钱的凭证“银票”、“钱票”。火票是动用各驿站马匹递送紧急公文的兵部凭证性文书。多预印空白,交司员收存,“遇有急需,方可填写”。差票是官府差遣衙役勘查案情、传唤人证、拘押人犯的凭证性公文。告身是古代授官的公文。通常由中央主管衙署行文,向被授任者本人告知经皇帝批准的授官旨意。供被授任者收执,以为凭信。誓是古代告诫将士或互相约束之辞。檄为我国古代的军事文告。两汉时期曾兼作下行公文。南北朝时期,与露布相合,后又与之分工,逐渐规范为讨敌、威敌、晓谕的军事专用文种。路引是明代作为通行关津的身份证明所颁发的路证公文,即通行证。勘合是由明初控制中央衙门政令、辨识真伪的“行移勘合”制度所派生,至清朝,沿用为证实所差遣官员身份,及动用驿站马匹的凭证性公文文种。禀状是明清时期主要由民众诉讼时上于官府的专用文种。判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称行为,是对公文批示、签押。二是指称公文,是用于裁决狱讼的文种。判花指主管官员在判词上所签花押。后亦移指判词本身。三、民国及建国初期文种呈是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为历届政府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签呈是国民党政府时期行用于本机关、本系统内部,由属官呈于长官的非正规上行公文文种。报告是适用于个人对组织、执行机关对授权机关、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等用途的上行文种。知照报告是根据报告制度,依隶属关系,主动向上级所作的报告。上复报告是根据上级的布置、专门要求或询问事项所作的报告。报送报告是向上级报送文件、资料、表册、物件(例如样品)时,随件附送的简要说明之文字报告。送审报告以报送领导机关、法定会议或其他审议机关审查为直接目的的报告。建议报告是用于就相关事项提出意见或建议,供上级考虑、采纳的报告。签报是建国初作为报告的分支文种而设置,由政府部门负责人直接送政府首长批返的上行公文。签呈是机关内部部门对机关首长行文时用之。如专员公署之民政处对专员有所请示或呈请批核必须用书面时,可以写签呈。负责同志收到后,即可在签呈上随即批示退还,不须经过收文、编号、办稿等手续,以求简便迅速。饬为袁世凯时期上级对下级有所训示、指挥、差委而用的下行公文。大总统令:是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设置的限于由大总统使用的下行文种。包括大总统策令、大总统申令、大总统告令、大总统批令四个分支文种。交片是民国初所设置的在中央政府内部使用的特殊下行文种。封寄是袁世凯政府中期仿照清代“寄信”而设置的由大总统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承发其政谕、军令的特殊下行文种。训令是民国时期设置的由上级官署或长官主动对下级发文时使用的具有指挥性质的下行文种。批是民国时期仿照古代公文而设置的用于准驳呈请的答复性下行文种。指示是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创造性实践,建国后相沿设置的适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的下行文种。通报是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的下行文种。批复是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下行文种。批示是1957年始设、沿用至1981年以转文为主要用途的下行文种。批示用于转发或者批转下级机关的工作报告、建议或计划,具有批复的作用。韵目代日是按照声调分别排定的韵目序号,在电报中用韵目代表日期的方法。公函是始设于民国时期用于无隶属关系官署相互行文的平行公文文种。草案为公文稿本的专门术语。为草拟、修改基本定型,供审议、通过的公文稿本。通电是面向全国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近、现代随着电报这一迅捷的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就重大政事,采用向全国公开发布的特殊形式,即称通电。布告是始设于民国时期由官署向民众宣布事实或有所劝诫时使用的公文文种。用于对人民群众“公布应当普遍遵守或周知的事项”之宣告文种。指示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为适应对下级实施政策性指导之实际需要,而创设的新型公文文种。决议是民国时期随着议事制度的健全而产生并实际运用的文种。请示是在吸取解放区文种设置经验的基础上,解析建国初报告文种的部分用途,于1957年取代签报而设置,主要“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上行文种。函是为了适应无隶属关系的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用途而设置的平行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