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与理论依据探析.doc_第1页
【word】 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与理论依据探析.doc_第2页
【word】 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与理论依据探析.doc_第3页
【word】 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与理论依据探析.doc_第4页
【word】 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与理论依据探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与理论依据探析第25卷第86期2011年12月广东青年干部学院journalofguangdongyouthleaderscollegev01.25no.86dec.201l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与理论依据探析蒋逸民(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241)摘要:志愿服务是现代公民社会的重要制度,有着深厚的伦理基础和理论依据.过去我们更多地把志愿服务视为社会福利的一种辅助性功能,很少注意到志愿服务也是社会制度层面上对弱势群体的一种保障.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助于形成和积累社会资本.在厘清志愿服务内涵的基础上,我们从社会建设的角度,对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预设,理论依据进行了剖析,对我国志愿服务的理念和管理进行了思考.关键词:志愿者;现代志愿服务;公民社会;价值预设;社会资本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46(2011)04000309志愿服务在西方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我国的志愿服务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自1987年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开通以来,我国的志愿者服务逐步开展.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以及广州亚运会的志愿服务都进一步弘扬了志愿精神,促进了志愿服务广泛传播和发展.志愿服务甚至成为青年人的一种时尚.尽管志愿服务在实践上发展迅速,但是在理论上还缺乏充分的论证和理论解释.本文拟在厘清志愿者内涵的基础上,对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和理论依据进行探讨,并从创新社会建设的角度对志愿服务进行思考.志愿服务及其特点志愿者(volunteer)来源于拉丁文”voluntas”,是”意愿”的意思.志愿者通常被看成是善行义举之人,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早期对志愿者的定义是指具有利他美德的人.国外学者对志愿者的定义很多,归纳起来有3种:(1)从自愿性和无偿性的角度来界定.比如,levin(1977)认为志愿者是那些自由奉献自己,没有报酬,从事各种社会福利活动的人,这些社会福利活动包括家庭,儿童福利,教育,心理健康,休闲音乐,社区发展等方面阻.heidrich(1991)指出,志愿服务者是愿意贡献个人时间,精力,不为报酬而与他人一起做事的人.联合国下的定义是:”志愿服务者,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方法,在调整与增进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其志趣相接近,不计酬劳的人”(参见陈武雄,1995:175);(2)从利他行为的角度来界定.gutowski,sulamanon和pitlman(1984)指出,志愿者是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服务他人的人m.giles和brian(1984)认为志愿服务者是不计报酬,自动自发地服务他人的人.smith(1989)认为志愿服务者是指在各个领域贡献自己时间而直接帮助他人的人;(3)从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的角度来界定.eills和noyes(1978)将志愿服务者定义为:”对被认识的需要采取行动,本着一种社会责任而非关心金钱利益的态度,是超越为个人物质生活所需而从事的活动.”.eills和noyes(1990)认为志愿服务者是以对社会负责任态度,而不是以对金钱利益的关切,来展现个人价值的行收稿日期:201i-0905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转型时期青年志愿者社会动员研究(11bsh05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蒋逸民(1962),男,江苏镇江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区研究,教育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4广东青年干部学院第25卷动,这种行动远远超过了个人的基本义务旧.dunn(1995)认为,志愿服务是对社会责任与态度的行动方式,它不是一种义务,而且付出不求回报.barker(1988)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群人追求公共利益,基于个人意愿与选择而结合的志愿团体阻.美国社会工作协会认为志愿服务是追求公共利益,基于个人意愿与选择而结合的一群人,称为志愿服务团体,参与这种团体工作的人称为志愿服务者(volunteer).上述3种定义具有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但有5个方面的共同要素:(1)志愿者行动是个人的行为;(2)志愿者完全出于自愿;(3)志愿者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4)志愿者活动通常是有组织的;(5)志愿者行为动机往往是利他的,不带有个人私利.国内学者主要从社会责任和自我奉献的角度来界定志愿者.丁元竹和江汛清(2001)认为,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阻.安国启(2002)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来定义:志愿者是指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口.谭建光(2005)认为,志愿者是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阻.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将志愿者界定如下:志愿者是出于自愿,不为物质报酬,通过一定的组织将其时间,精力和技能贡献给社会进步事业的人.它有4个方面的涵义:(1)出于自由意志,不受任何外在强制的自愿行为,也包括了在社会力量号召下的参与行为;(2)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3)通过一定的组织来进行;(4)所从事的活动具有提高公共事务效能和增进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志愿服务是在活动主体,服务对象和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它以符合社会群体需要,符合个体发展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等特点而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勃勃生机的社会事业.志愿服务是指人们自愿贡献个人时间,精力和技能,不为物质报酬,通过一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帮困和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1)强调自愿.志愿服务是一种发自内心,出于个人自愿,基于道义,良知,同情心和公民责任感的自动自发行为,非外力所能强迫,比如,组织安排或规定的社会服务就不是志愿者服务.志愿服务是自由意志下的一种自愿利他行为,它优先考虑的是他人需要而不是个人需要;(2)不以谋求个人经济利益为目的.尽管志愿服务有报酬,比如提供车旅费和盒饭,甚至报销一定的生活费用,但是这些报酬并不构成志愿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与其市场价值也并不相称,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价值远大于所获得的物质或金钱的回报;(3)以组织形态提供服务.志愿服务不是一种偶发的,个体性行为,而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标的社会服务活动.志愿者需要兼顾个人意愿与组织宗旨,有目标地,有计划地提供社会服务;(4)在业余时间从事的服务.志愿服务通常不占用上班工作时间,而在下班之后进行,即在本职工作时间之外来服务他人.志愿者不能无视自己应尽的工作职责或家庭义务,而本末倒置,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志愿服务上,充当”专职的”志愿服务者;(5)社会公益性.志愿服务不是自高身价或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而是为实践社会理想或解决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利他行动.志愿者以谋求社会效益为目的,本着关怀他人或社会的态度来从事志愿服务,体现了社会公益性.二,志愿者服务的价值基础及其预设志愿者服务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初期,在中西方文化中部可以找到它的价值基础.志愿服务在西方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慈善观念和行为.”慈善”(charity)出自拉丁文”caritas”,意指”对他人的爱”或是“对有需求的人或贫困的人行善或慷慨施舍”.第86期蒋逸民: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与理论依据探析5brilliant(1997)认为美国的志愿主义起源于西方两个重要的价值观念:(1)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把奉献付出看成是博爱和”人类之爱”的观念;(2)犹太一基督徒将做好事视为获得救赎的观念n.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慈善”观念以”人类之爱”为原则,包括”博爱”和”助人”等内容.慈善行为指的是个人对公共事务参与以及对教育,研究,公共设施等公共物品的捐赠.西塞罗是第一个系统阐述慈善思想的思想家,他明确提出,公益优先于私益.他指出,慈善将人们结合成”一种互助互爱的自然联合体”,在这个自然联合体的维系下,人人都有权分享自然所创造出来供人类共同享用的一切东西.西赛罗认为,”表达善意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服务,一种是捐款”.不过,服务比捐款更高尚,因为对富人来说捐款是一件更容易做到的事.西赛罗还认为,捐款和服务他人不应该谋求回报,要避免伤害他人,要选择正确的受惠者进行捐款或服务,确定施善对象的标准是受惠者的品格而不是其财产,施善有时候会惠及整个社会,有时候会惠及个别公民.西方志愿者服务的另一个源头是犹太基督教徒将做好事视为获得救赎的观念.在犹太教,基督教那里,”慈善”观念被神圣化,被理解成上帝所赐予的仁慈与恩惠,即”基督之爱”,主要指教会对个人施惠,以满足饥民,病人和穷苦人的消费需求.”博爱”包含”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两个方面.由于”上帝”要求博爱,即爱仇敌和弱者等在内的所有人,因此博爱就包含了对社会和邻居的义务,涉及到人际关系的所有方面.人只有在灵性上净洁自己,才能配得上上帝的臣民.基督教神学否认人类有能力自我救赎,而把救赎的希望寄托在上帝的恩典上.基督教从原罪出发,把做慈善归因于上帝的启示.因此,基督教徒有恐惧感,即对上帝惩罚的恐惧.”罪感”来自于人的”原罪”,慈善便是”赎罪”的一种方式,它是人们接近上帝的一种方式或途经.文艺复兴时期神学家伊拉斯谟在论自由意志一书中声称人们在世上做善事,是与神接近,进而获得灵魂拯救的重要方式.所以基督教对人们有”他律”要求:不可作恶,惩恶扬善.基督徒在恐惧的同时,还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并在天堂获得永生.基督教通过对上帝的信仰,通过在世俗生活中的自律,博爱,善行而赎罪,最终获得拯救.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提出,在基督教里,宗教行为与慈善行为是合二为一的.他神学大全中说:”去探望处于困境中的孤儿寡母,作为要求来说是一种宗教行为,作为动机来说,是一种仁慈行为;保持自我不受世俗的污染,作为要求来说,是宗教行为,作为动机来说,是节制行为或某种相同的美德行为.”由于基督教徒既有恐惧,又有期待,因此基督教”慈善”观念摒弃了对外部物利世界的执着,推崇内心世界的无限价值.只有博爱才能成为个体内心的欲求,才会有宽容,服务乃至牺牲.志愿服务可以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它的价值基础.志愿者精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关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光大,与儒家的”仁爱学说”,道家的”积德行善”,墨家”兼爱非攻”以及佛教的”因果报应”等思想密切相关.我国古代的”慈”涉及到人内心之爱以及恻隐同情之心,大致相当于今天所理解的”慈善”.人们还把”行善”称作”义”,比如”义仓”,”义舍”,”义学”等.儒家的”仁爱学说”是志愿服务一个最重要的价值来源.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就是说“仁”的出发点是”爱人”,即对他人要有关爱,同情和利他之心.孟子又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这就是说君主统治国家应该有”仁爱之心”并施行”仁政”,即爱民,护民和惠民.他认为,人天生是善的,人人都有”恻隐之心”,这是仁的善端.”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和爱心,它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良知”和”良能”.如果人们有了恻隐之心,们就可以实现”仁”.儒家仁爱思想从董仲舒的”恻怛之爱”,到韩愈的”博爱”,再到张载的”民胞物与”,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对中国慈善的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乐善好施志愿者服务的价值基6广东青年干部学院第25卷础.墨家有关”兼爱非攻”的思想是志愿服务另一个价值来源.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这就是说”兼爱”在社会层面上是不受礼的约束的,不因人们的社会等级差异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墨子还认为兼爱”远施周遍”,这是说兼爱在空间层面上是不分远近,不受地域的限制.后期墨家思想家又进一步提出,要以”义”的标准去爱人,不仅要”爱人”,而且还要”爱己”,如果人人都爱别人而不爱自己,这种爱将会落空.这种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把自利与利人结合起来的兼爱思想,成为当今社会志愿服务面向所有人的价值基础.道家有关”积德行善”观念是志愿者服务又一个价值观源头.道家以先秦老庄为代表,东汉末年道教创立后,成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道教相信有神仙的存在,人可以通过修行成仙而长生不老.在道教修行过程中必须行善积德.”行善”是修道成仙的必要条件,而行善多少直接关系到成仙的等级.尽管这种思想带有迷信的成分,但蕴涵了积德行善,服务他人的志愿服务精神.佛教有关”因果报应”的观念也是志愿者服务的价值观来源.虽然佛教来自印度,但是佛教有关”因果报应”“慈悲为怀”,”功德无量”等观念却影响深远,这些观念与我国本土的慈善意识相融合,丰富了人们对”慈善”的理解,警示人们去恶从善,促进了慈善观念和行为的普及与推广,成为中国人行善积德的道德精神支柱.可见,志愿服务有着广泛和深刻的价值观基础,中外思想家有关慈善的观念,成为我们今天思考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和参照点.尽管志愿服务有着深远的宗教渊源,人们很难把志愿服务与宗教慈善义举严格地区分开来,但是,现代志愿服务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慈善观念,融入了现代人本主义精神以及民主的价值观.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志愿服务价值观假设:(1)每个人都能够进行贡献和付出.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为公民提供了参与社会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才智,时问和精力,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因此要积极鼓励公民参与志愿者服务,而公民参与志愿服务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2)人性是善良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人人都可以主动地关心社会中有需要的或有问题的人,为他们提供志愿服务.志愿者服务是全民开放的,没有什么可以限制谁能成为志愿者,也没有什么事情是志愿者不能做的;(3)无偿服务是有价值的.金钱不是衡量服务价值的唯一标准.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即使没有金钱的补偿,也是极有价值的;(4)许多事情志愿者可以比专职人员做得更好.志愿者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就可以从事专职员工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不过,对有些事情来说,志愿者能够做好的,而专职员工不一定能做好,例如帮助心理疾病者和募款,等等阻即n.志愿者服务的理论依据志愿者服务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志愿者服务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有”利他主义”(altruism),“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激励理论”(theoryofincentives),”社会资本”(socialcapita1),”团体动力学”(groupdynamics)等.这些理论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透视了志愿者个体和团体行为的原因和动力,为理解志愿者服务的动机,动力和行为方式提供了钥匙.(一)利他主义利他主义(altruism)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comte)提出的,用来表示对他人福祉的献身精神.人类利他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不求外在回报而施惠于他人之行动”n.这里的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一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利他行为有4个基本特性:(1)它是一种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带有任何日后报答的期望;(2)利他者本身或多或少有所损失;(3)利他行第86期蒋逸民: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与理论依据探析7为具体表现为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4)利他行为的共同点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属于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按性质可分为:(1)”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个体为亲属提供帮助;(2)”互惠利他”,无血缘关系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帮助;(3)”纯粹利他”,提供任何帮助而不求任何回报.按动机可分为:(1)以非营利活动牟取个人和团体私利;(2)有利他主义色彩,但也期望获得某种回报,如精神满足;(3)纯粹利他性.按情境可分为两类:(1)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如火灾抢救等;(2)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如让座等.利他性是志愿者行为的一个本质特征,目前大多数学者在界定志愿者时都将利他性作为其基本特性.但如果认为志愿者是纯粹的利他主义,那么也是片面的.比如,许多志愿者承认他们并不想从志愿服务中索取什么,但他们坦言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已意识到了利他行为对自身发展的意义.事实上,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同时也有随时帮助他人的道德责任.(二)亲社会行为理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指在社会交往中做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谦让,合作,共享,帮助等(staub,1984)h引.亲社会行为涉及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既包括自愿帮助他人,不图回报的利他行为,也包括了怀有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亲社会价值取向是以利他和不伤害别人为目的的.人的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发强烈,在特定情境中激活目的的可能性就越大.亲社会价值取向有3个方面:(1)对人类的积极观和积极评价;(2)对他人福利的关心和重视;(3)对他人福利的个人责任感.亲社会价值取向有3个动机源:(1)作为利他的无私行为的动机源,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人,以他人为中心;(2)以规则为中心的道德取向为特征的动机源,目的在于坚持行为规则或原则;(3)移情.移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从自我延伸到他人,人们更有可能对与自己相类似的人做出反应.个人特征和情境因素共同影响着人的亲社会行为.个人特征包括个体的助人动机或目标.情境因素即环境条件.当亲社会目标被环境条件激活时,人们就可能做出亲社会行为.每个人亲社会目标不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理论提供了一个分析和预测志愿者行为的方法或思路.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动机因素有可能预测志愿者行动或对其做出较全面的理解或解释.亲社会行为理论要求我们加强对个体差异的研究,这不仅有利于预测志愿者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而且也有助于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三)激励理论有关志愿者服务的激励理论包括以下内容:(1)”内容型激励”强调以满足对象的需求来进行激励,如马斯洛需要五层次说.奥尔德弗(alderfer)的”生存一关系一成长”理论认为,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是人类的3种核心需要,这些需要不是阶梯式递进的关系,而是同时存在的.如果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麦克里兰(d.c.mcclelland)提出”成就需要理论”,把工作需要分为成就,情谊与权力3类;(2)”过程型激励”理论强调激励内容为激励对象接受并产生一定激发力的过程.弗隆(vroom)认为,激励是个人寄托在一个目标的预期价值与他对实现目标可行性看法的乘积,用公式表述为:激励力=效价x期望率.公式中的激励力是指一个人受到激励的强度,效价是指这个人对某种成果的偏好程度,而期望率则是指通过特定的活动导致预期成果的概率;(3)”综合型激励”理论把激励看成是外部刺激,个体内在因素,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不同类型的激励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豪斯(house)把上述几类激励理论综合起来,提出了综合激励模式公式:m=vit+eia(via+eejvej).8广东青年干部学院第25卷该公式强调任务本身的内在激励作用,兼顾因完成任务而获取得外在奖酬所引起的激励等.激励理论要求对志愿者进行激励,调动志愿者积极性,实现对志愿服务行动的科学管理.有效的激励可以发挥志愿者潜能,使其努力工作,从而有效地完成任务.激励理论表明个体的动机非常复杂,个体的动机往往与行为并不一致.因此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志愿者的动机,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更为重要的是,激励是综合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只有把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结合起来才能对志愿者个体的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四)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hanifan(1920)在社区中心(thecommunitycenter)一书中明确提出的陀.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等人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了探讨.布迪厄将社会资本看成是包括各种资源的关系网络,他认为,社会资本包含了两个相关的因素:一是社会关系网络,二是资源的数量.社会资本的数量是由行动者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越大,社会资本的数量就越多.社会资本的数量还取决于行动者所拥有的其他资本(如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或符号资本)的数量.社会资本不会自发产生,需要不断地努力.科尔曼(1988)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有利于人们行动的社会结构.他区分了3种形式的社会资本:义务与期望,信息渠道和社会规范.他认为,这些形式的社会资本可以方便或阻碍人们的行动.帕特南(putnam,1993)认为,社会资本存在于公民交往的社会网络中,由于公民长期参与当地社区活动,逐渐形成一种互相信任并恩恩相报的社会结构.因此,社会资本能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益.社会资本是一种隐形的,特殊的资源,通过家庭,组织成员,朋友,合作者,邻居构成的潜在的社会网络,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本强调互惠,信任和社会和谐的道德规范和网络系统,能够为解决教育,城市贫困,失业,控制犯罪和毒品,以及公共卫生问题带来更多的潜在资源.帕特南(putnam,2001)指出,志愿团体内部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形成社会资本,只有以横向联系为主的社团组织,才能在不同社群之间形成信任与合作关系,而在以垂直联系为主的结构中,必然出现上级为控制下级而垄断信息或者下级为免受处罚而隐瞒信息,因而可能缺乏效率瞳.志愿活动有助于建构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也有助于促进志愿服务.志愿者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参与,形成志愿者网络,相互产生友情和联合,促进人际交往和互动,促进社会融洽.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强化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社会资本,增强志愿者发展能力.澳大利亚学者(mark,2000)认为,一个国家志愿服务的发展程度标志着这个国家社会资本的水平.建立志愿服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互惠互利,无论对于社会融洽,社会稳定,还是经济繁荣都是有利的280(五)团体动力学勒温(lewin)提出的”团体动力学”主要观点是,人的行为整体比部分重要.个体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被组织到一个复杂的,互相依赖的系统之中的.团体比个体的总和还要多,团体具有个体所没有的动力特征,如团体凝聚力.团体的特征是由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通过改变团体来改变其中的个体,比一个个地改变个体要容易得多.只要团体的价值观没有改变,就很难使个体放弃团体标准而改变原有的意见.但是,一旦团体标准改变了,那么依附于团体的个体抵抗也就随之消除了.“团体动力学”把团体看成是一个动力整体,团体的形成取决于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勒温还对民主和专制团体分别进行了研究.他比较了专制式,民主式和放任式这3种领导方式,发现民主式的领导方式优于专制式的领导方式.在专制式领导下的孩子缺乏主动性,对其他成员比较蛮横,而民主式领导下的孩子在这些方面表现都很好.放任式领导下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和目标缺乏.实验结果还表明,民主团体的统一性和稳定性高于专第86期蒋逸民: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与理论依据探析9制团体.因为维护专制团体的统一性依赖于领导的权威,一旦失去了领导,团体的结构便由大化小.民主团体的统一f生及稳定性源于工作需要,与领导无关.因此,勒温得出结论:(1)团结力是维护团体稳定,避免分裂的重要力量;(2)民主团体的成员态度比较客观,合作气氛浓,积极性高,结构更加稳定;(3)独裁团体表现出更多的紧张气氛.志愿者团体是一个特殊人群,志愿者的服务行为受到他所从属的社会团体类型,团体内其他成员及其相互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处理好志愿者成员之问,志愿者与志愿者团体关系将对整个志愿者管理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志愿者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四,反思与结论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唯一评价指标.国民生活质量与道德水平(1:kh,hd1人类发展指数,gnh国民幸福总值)以及对公共事务关心和参与的程度(如社区参与和志愿者服务)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重视社会价值观是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助于全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志愿者服务从本质上讲是利他性的,不仅可以让人们有机会贡献自己的个人力量,而且还可以让人们从服务中体验到个人与整体社会发展的利害关系,从而养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志愿服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功能.人们通过志愿服务来关心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志愿者服务不仅有助于激发彼此互助合作的公共服务意识,而且还可以在组织互动中增进人际关系,降低社会疏离感,促进人际和谐.厘清志愿者内涵可以深化对志愿服务本质的认识.目前人们对志愿者服务普遍存在着一些误解,比如有些人把志愿者服务看成是毫无保留的奉献牺牲或不用付薪的廉价劳动.尽管志愿服务源于宗教慈善活动,但它既不是慈善活动,又不是宗教性活动.如果志愿者服务只是一种慈爱关.活动,只是单纯地让受苦者暂解心理压力,这并不是志愿服务的真谛.志愿者服务的目标是在社会制度层面上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即通过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障那些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因此,志愿服务不单单是一种施舍和救助,而是参与者更高生命价值的体现.志愿者活动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务,更高质量的服务,以便在更广泛的价值基础上来彰显志愿服务的现代意义.因此,我国的志愿者服务除了倡导奉献观念外,还要有参与观念,互助观念,管理观念,质量观念和绩效观念,这就需要我们从观念,方法,组织和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志愿者服务,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符合现代志愿服务的内涵.在现代公民社会,志愿服务不同于传统的美德概念,因为个人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新知,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而且还可以体验和学习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并塑造一定的价值观.需要强调的是,志愿者服务并不完全是牺牲奉献,而应该量力而行,以不影响个人工作生活为限,否则这样的牺牲奉献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这样的志愿者服务并不符合作为公民参与形式的现代志愿服务理念,无法实现公民社会所需要的志愿服务目标.此外,根据激励理论,志愿服务还要考虑和满足志愿者的个人需求,比如个人成长,安全与福利需要等;还要考虑志愿参与者的基本需求和开销,比如为志愿服务者提供保险,误餐费,交通费等补贴或福利,以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对志愿服务的管理要有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完善的奖惩制度可以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奖惩的标准问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有些研究表明,有效激励可以激发行动者的潜能,使其努力工作,从而有效地完成任务.激励理论表明,个体的动机非常复杂,个体的动机往往与行为并不一致.因此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更为重要10广东青年干部学院第25卷的是,激励是综合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只有把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结合起来才能对志愿者行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志愿者是参与社会公益性事业的特殊群体,他们希望通过服务社会来实现自身的价值.针对志愿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激励是调动志愿者积极性,使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重视并做好志愿服务的记录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对有突出贡献的志愿者进行奖励,授予荣誉称号和荣誉证书,以形成良好的行为导向,从而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建构社会资本.志愿者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公共事务,形成了志愿者服务网络,产生了友情和联合,促进了人际交往和互动,增进了社会融洽.各种志愿组织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社会发育程度和社会资本储备水平的重要指标.志愿组织内部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产生社会资本,但是只有以横向联系为主的志愿组织,才能在不同社群之间形成信任与合作,而在以垂直联系为主结构中,就很难形成一种积极的信任和合作关系.目前我国的民间志愿组织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基本上是垂直联系为主的结构,还没有形成跨地域性的全国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志愿组织的发展,不利于构建社会资本.因此,我们要整合各地民间志愿者组织资源,加强各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育跨地区的志愿者组织,使志愿者组织能够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总之,志愿者是出于自愿,不为物质报酬,通过一定的组织将其时间,精力和技能贡献给社会进步事业的人.志愿者服务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它的价值基础.志愿者服务是现代公民社会的重要制度,具有多种功能和特点,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过去我们仅仅把志愿者服务看成是一种社会福利的辅助性功能,而没有看到志愿者服务的内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志愿者服务是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构建社会资本.因此,志愿者服务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仅限于传统的慈善性工作,而要积极应对社会需要的变化,从构建社会资本与和谐社会的高度彰显志愿者服务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1levin,h.(1977).voluntaryorganizationsinsocialwelfare.inencyclopediaofsocialwork(17thed.pp.15731582)m1.washingtond.c.:nationalassociationofsocialwork.【2】heiderich,k.w.(1991).workingwithvolunteers.inemployeeservicesandrecreationprograms.champaignm.il:sagamorepublishing,inc.3】陈武雄.社会资源与志愿服务m.台北:中华民国志愿服务协会,1995:175.【4】gutowski,m.,sulamanon,l.m.,andpitlman(1984).thepittsburghnonprofitsectorinatimeofgovernmentretrenchmentm.washingto:urbaninstitute.5】giles,d.andbrian,m.(1984).volunteersinthepersonalsocialservices.londonm】.newyork:tavistockpublications.6smith,m.p.(1989).takingvolunteerismintothe2lthcentury:someconclusionsfromtheamericanredcrossvolunteer2000studyj.thejournalofvolunteeradministration,8,(1):3-10.7】eillss.j.&noyes,k.k.(1978).bythepeople:ahistoryofamericansasvolunteersm.philadelphia,pa:energize.81ellis,s.j.&noyes,k.k.(1990).bythepeople:ahistoryofamericanasvolunteers(reviseded.)【m】.sanfrancisco:josseybasspublisher.91dunn,p.c.(1995).volunteermanagement.inencyclopediaofsocialwork(19thed.pp.28432490)m1.washingtond.c.:nationalassociationofsocialwork.10barkerw.(1988)breakingthecyclem.communityoutlook,29:45.11】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21安国启.志愿行动在中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m】匕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31谭建光.中国广东志愿服务发展报告m】_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l4brilliant,e.l.(1997).voluntarism.inencyclopediaofsocialwork(19the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