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特色风貌的形成_丧失及启示.docx_第1页
城镇特色风貌的形成_丧失及启示.docx_第2页
城镇特色风貌的形成_丧失及启示.docx_第3页
城镇特色风貌的形成_丧失及启示.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第 22 卷第 1 期2013 年 1 月vol 22 no 1jan 2013文章编号: 1674 7046( 2013) 01 0001 04城镇特色风貌的形成 、丧 失 及 启 示*黄淑娟1 ,谢振东1 ,杨瑞2( 1 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摘 要:城镇特色风貌的丧失已成为当今城镇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历史城镇特色风貌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从约束力视角分析了其风貌丧失的原因,以此为依 据认为历史城镇特色风貌的维护与培育必须是温和而缓慢的过程,而在此过程 中广泛的公众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任何激进的风貌“改造”和“重塑”活动 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特色风貌; 约束力; 形成机制; 公众参与关键词:中图分类号:tu984 2文献标识码: a辞海对“风 貌”的 解 释 为“风 采 容 貌,亦 指 事物的面貌和格调”。城镇风貌就是指城镇的面貌 和格调。城镇风貌特色与城镇特色具有较为相似 的含义。对城镇风貌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普遍认同城镇风貌包含两个方面: 不仅 包括城镇建设中形成的物质空间特征,也包含隐 藏于其下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审美情趣等非物 质层面的文化特征。当代中国经受着全球化的冲击,在这 个 过 程 中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建立于单一文化之上的历 史城镇特 色 风 貌 正 逐 渐 丧 失。“千 城 一 面”被 越来越多地用于对城镇建设的批判,城镇风貌逐步 受到更多的关注。城镇建设中因对经济效益的单 一追求,老街区的大量拆除,和古街古城为噱头的 假古董的大量兴建屡见不鲜。在一些城镇风貌对城镇发展 有着重要意义的城镇 ( 如 历 史 城 镇、旅 游城镇等) ,不少已经做出了关于城镇 风 貌 的 引 导、控制或改造。但这些控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单方面关注自上而下的控制而忽视公众对风貌的 重要影响,忽视风貌形成的漫长过程,改造过于激进等。本文针对相关问题,分析了历史城镇特色风貌的形成机制,并从约束力视角分析了城镇风 貌丧失的原因。指出对城镇风貌进行的维护与培 育必须更加温和而从容,整个过程中公众参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历史城镇特色风貌形成机制中国前工业社会,因其特有 的 政 治、经 济、社会、文化等环境,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镇和乡村聚落风貌。对前工业社会聚落特色风貌形成机制 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城镇良好风貌的形成条 件,进而反思当今社会的建设活动,对维护和培育 城镇特色风貌提供有效借鉴。尽管中国的历史城 镇和聚落有多种多样的类型( 如体现王权秩序的 紫禁城,灵秀的江南水乡,点缀山间的桂北乡村聚 落等等) ,但它们的形成机制却有着相似性。1 1相同的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古代城镇在统一的视觉秩序之下,是 相 对 单一的生活秩序和社会文化秩序。前工业社会的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和小 规模的商业贸易长期主导着居民的生活。城镇布基金项目: 2011 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 2011105960813m15) 。*收稿日期: 2012 12 20第一作者简介: 黄淑娟( 1971 ) ,女,广 西 桂 林 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 建 筑工程学院硕士 生 导 师,副教授。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3 年 1 月2局以外在的形式反映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特定地区的居民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文化 背景、审美取向,对建筑及城镇有着相似的记忆和认知。正是这种生活方式、文化背景、认 知、审 美 的高度统一,形成并维护了特定地区风貌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上形成的 自 治 制度依旧有效维持小镇的优雅风 貌。在中国类似的评议制度也曾存在,山墙形式、屋脊高度、滴水巷间距、下水道接入等都有细致有 效的“村规民约”。这些非正规 的“村 规 民 约”如基因一般,把成长中发现的解决方案一代代遗传给后人,逐步形成一个个丽江,一个个周庄5。1 21 4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制约中国古代许多城镇的主要特色之一表现在城缓慢的城镇更新过程从无组织的原始聚居发展到村落、集 镇 和 静态城市,这就是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前人类聚居的发展过程6。前 工业社会发展的最高级聚落为 静态城市,相对于当今城市的快速发展而言,工业 前城镇的更新与建设十分缓慢。这就使得新建筑 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反思旧建筑的得失,并与之 进行协调。从城市发展史可以看出除新建都城 之 外,古 代城镇的建设,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建设过程。在 城镇的形成过程中,普通建筑多是自组织的方式处理建 筑与周边建筑群体的关系。建 筑 建 造 之 时,很可能周边建筑已然存在,使用者和建造者有充分的时间和必要对周边建筑得失进行反思和改 善,处理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镇布局与环境和谐相融。这种特色一方面来自于古人的哲学智慧深刻理解人类对自然的依附 关系,对自然有着深深的敬畏。但同时不容忽视 的是,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当今社会存在着极大的不足。若古 人如今人这样花费很小的代价就可以削平山丘, 填没湖泊,那么古代城镇避让山势,屈就水势的布 局,也许不会那么普遍,城镇在自然面前也不会显 得如此谦卑。而这种谦卑,恰与当今社会在城镇 建设时,在自然面前的盲目自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可以认为,古代城镇避山让水,与环境和谐共生, 既是出于主观上对自然的敬畏,也来自于改造环 境能力的限制。1 51 3作用自 上 而 下 的 控 制 与 自 下 而 上 的 设 计 相 互古代建筑的独特风貌始终延续建筑风貌作为历史城镇特 色风貌的重要组 古代城镇的建设一方面来自于王权制度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更为古老的风 俗 习 尚忠顺于祖先、民主参与、相互扶助1。自上 而下的控制有着较多的记载 和 体 现。周礼考 工 记所 记 载 的 王城布局可以清楚反 应王权与神权在都城整体布局中的控制作用。在 院落层次,院落建筑群体的布局无不体现尊卑长幼之秩序。中国古典城市空间呈现出中国礼制所 追求的森严的人文秩序2。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自下而上的设计在城镇 整体风貌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古代城镇中,一方面自上而下的王权与神权控制城市,形成 了整体性; 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设计以相对单一的社会文化秩序也促使城市空间风貌在视觉上整 体和谐3。即使是唐长安,坊里内部的肌理也是随意而不规则的4。从北京胡同的内部肌理,更是可以很直观地感受自下而上的设计的作用。与 都城及军事要塞不同,自下而上的设计在偏远小 镇和乡村聚落更是起主导作用。这也成为城镇街道布局蜿蜒多姿的重要原因,这种蜿蜒体现了一 种内在秩序的和谐。成,对城镇风貌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国古建筑千年来的一脉相承是体现城镇特色风貌的重要 载体。1 5 1建筑鲜明的地域特色由于运输能力的制约,除少部分宗教 建 筑 及权贵府邸外,绝大多数建筑只能就近取材。材料 的不同,直接导致建造工艺、建筑空间及建筑外观的差异。更由于古人缺少建筑内部微气候改善设 施,建筑的舒适性只能靠独特的维护结构、空间处 理以及巧妙利用周边环境来实现。从南方建筑的轻盈,北方建筑的厚重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环境对 建筑的影响。这种种的限制,造就了各地建筑巨 大 差 异,也就形成了各个地方鲜明的地方建筑 特色。1 5 2古代建筑结构兼具装饰作用由于古代材料与建造技术的影响,中 国 古 代建筑的构件大多在发挥着结构功能的同时起着强 烈的装饰作用。古代建筑似乎每个构件都不可或 缺,都在结构、功能或文化上有着意义。斗拱是为 了减小梁柱交接处的剪力,屋顶建筑坡面的曲线 来自于独特的“举架法”,而屋顶的神兽也蕴含着 深刻的文化意义。即使最具装饰意味的油饰,也在瑞士莱特拉根小镇,赵燕菁曾惊讶 于 历 史第 22 卷第 1 期黄淑娟,等: 城镇特色风貌的形成、丧失及启示3改造能力极大提高的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约束力的极大减弱。当改造自然能力十分弱小时,以何种 方 式 改 造自然仿佛不是问题,只需要竭尽全力便是。但当今社会我们必须克制自我,极大地保留改造能 力。这就需要深刻认识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还 要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这个超级复杂的巨系统的认识有限。但即使到了今天,当利益与环境冲 突时,个体依旧倾向于选择利益。小的山川河流在越来越大体量的人造物面前变得渺小。在强有力的工程机械作用下,许许多 多的山丘和河流消失了。许多曾经有过辉煌的古 镇,即使竭尽全力进行保护,也不过成了高楼中的一座座孤岛,更多的只剩几座孤零零的建筑和残 破的城墙。起着保护木料的作用。古建筑构件本身具有装饰意义充 分“肯 定 ” 了构件的“正当性”,当我们面对有着混凝土斗拱 的现代假古建,面对以古建元素贴面的立面改造 时,我 们就可以更深刻理解这 种“正 当 性 ”的 意义。1 5 3中国的“建筑语言”千年未发生大的变化 公元前 1400 年左右,中国建筑体系就已经肯定地 形 成 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无论具体实物如何变化,他们遵循着相似的法则。这些法则有一定的约束,但又有极大的自由7。建筑技术的缓慢发展导致了各个地区建筑特 色的延续。梁思成与亚历山大都将建筑的建造过 程视作以“建 筑 语 言”进行建筑表达的过程以相同的模式创造万千变化的建筑的过程。每个 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着建筑词汇和文法,正 是这种独 特 的 词汇与文法产生了特有的建筑形 式。这种建筑语言形成之后,由于古代交通和信 息交流的限制,不存在外在的冲击,只能在自有的 体系中缓慢更新。2 历史城镇特色风貌失序原因概括讲,历史城镇特色风貌的丧失来 自 于 工 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创新,以及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我们的冲击。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 方 式,继 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建造技术和材料的改变给中国的历史城镇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传统建筑在追求效率的社会里失去了市场。从小农社 会到工业 社 会 的转变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 式,历史城镇丧失了生活方式与空间秩序的统一。汽车的大量使用更是彻底改变了传统城镇的道路 结构。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全球的经济和文 化 更 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现代 化不一定意 味 着 西 方 化8。但在太多方面我们 难以细致地区分西方化和现代化。无论从现代建筑剥离西方文化,还是从现代生活方式中去除西 方生活方式都近乎难以完成。全球化意味着西方 文明与其它文明的融合。尽管在绝大多数地区内部看 来,生活正变得更加多元,但在全球的视角 看,世界正逐渐丧失它的多样性。3 城镇建设约束力的变迁3 1 自然环境对城镇建设的约束力极大减弱工业革命带来的是生产力的极大提 高,人 类3 2弹性却有力约束变得机械而易于冲破古代城镇建设时约束力来自生活方 式、文 化背景,来自 于 村 规 里 约。这 些 来 自 于“风 ”的 约束,造就了“貌”。人们的相互妥协多来自于宗族 制度的约束,来自于对神灵的敬畏。人们以风水堪舆、等级制度布置城镇,以相似的生活方式组织院落,以相同的材料和技术进行建造,以乡约里俗 实现建筑对道路的退让等等。这一切都是柔性而非硬性的束缚,每一方面都为特殊情况留有了充分的余地,都要考虑实际的细枝末节之后才有最 终的对策。例如建造技术的约束使大多建筑体量较小,但因为王权、宗教的强烈意愿,可以举一国之力建造宏大宫殿、高耸的佛塔。这些高大的建 筑,在视觉与心理秩序上控制整座城镇。但现今对某个城市建设的控制主要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来自单一的部门,而控制的依 据往往来自于某个设计组织,至多也不过来自于几个设计组织的联合体。整个过程公众参与层次低下。控制的技术成果通常是几条整齐划一的 “线”或“限”建筑后退道路 红“线 ”,建 筑 高 度上“限”,容积率上“限”等。古代城镇的约束更多地来 自单一的生活方 式、文化背景和技术因素,故而没有大的社会变 革,这些束缚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难以突破,自始至 终掌控着 城 镇 的“生 长”。现代城镇建设的约束 力相比过去,更加地机械,而这种约束力的强弱取 决于管理是否有力。中国的城镇管理因制度建设 和管理方法的不当,存在着较多混乱。这就形成 了约束力机械而易于冲破的现状。仇保兴也曾指 出我国规划体系缺陷之一便是规划实施随意9。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3 年 1 月4没有前途的,自下而上才是发展之道10。再者,公众 参与是当代社会为数不多 的“关 心人”与“陶冶人”的有效方 式。芒 福 德 指 出“城 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 人1。”“关 心人”体现在对公众需求的尊重与满足上; “陶冶 人”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公众对管理机构的 信任与理解,好的理念被潜移默化地传达。公众 参与的过程就是对公众“陶冶”的过程,一些政策 和新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居民熟悉,一些 强制性控制的必要性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被公众 所理解。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即使加强管理,在现有的规划控制方式下,得到的也只会是机械而强有力 的束缚,只可能产生单调的秩序,依旧难以形成良 好的城镇风貌。44 1历史城镇特色风貌从形成到失序的启示城镇特色风貌的维育是长期过程“罗马 非 一 日 建 成”。从 历 史 城 镇 特 色 风 貌形成机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缓慢的城镇更新与建设所起的重要作用。城镇特色风貌较多地体现在城镇空间特色和 建筑群体特色。好的城镇风貌需要协调空间关系及建筑关系,这也要求建设的速度不能太快。因为所谓的协调,就是处理不同个体相互之间的关 系。当整个城镇是以“深圳速度”搞建设时,如何协调? 能做的就是事先绘好蓝图。而这 种 蓝 图,很可能因为 效 率 的 需 要,来 自 于“拼 贴”的 技 艺, 带来的很可能是同一项目内部高度雷同,不同项目之间风格迥异。霍夫曼的巴黎改造,受到了 许 多 质 疑。我 们 该如何看待霍夫曼对当今巴黎近乎完美的风貌带来的影响呢? 也许这个视角比较合适: 巴黎今天的风貌,极大地受到了霍夫曼的影响。但霍夫曼 的改造无法成就巴黎今天的完美,巴黎的完美得益于霍夫曼之后百年间无数次的高水平修整。霍夫曼创造了一个骨架,对骨架填充以功能和美好 却来自于众多参与者百年间的点滴经营。如果没有霍夫曼的改造,巴黎的今天 会 是 如何? 也许没有人能够回答。今天面对旧街区的大 量拆除,我们最该问的是我们新的建设将在历史中作何评价。给后代带来的是无法两全的遗憾,还是一无所得的痛惜? 城镇特色风貌的维育是一 个漫长的过程,任何“激进”的改造带来的不是浪费,就是匆忙中的遗憾。4 2 城镇特色风貌的维育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广泛的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体现在多 个 方 面。首先是社会民主和法制进步的必然要求,体现了 多元与包容。在文化与生活背景相对单一的前工 业社会,历史城镇形成统一的风貌是容易的。但现今社会的多元化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城镇风貌 需要秩序,但绝不是机械的秩序。其次,公 众 参与顺应了城市自组织的特性。陈彦光通 过 分 析得出中国的城市发展是自组织 的。自组织城市理论家 juval portugali 更 是 认 为 所有城市都是自组织的。城镇是一个复杂的巨系5结语城镇特色风貌的维育是一个缓慢而温和的过程,因为我们要形成的不仅是视觉上的表层秩序,更是视觉与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文化习俗相协调 的深层秩序。这种秩序不同于对每个细节都详细 控制的机械秩序,而是在整体中富于变化的有机 秩序。既有包容与多元,又有协调与统 一。任 何 对城镇风貌激进的“改造”和“重塑”活 动 都 难 以 达到理想效果。这一切都要求广泛的公众参与, 但公众参与仅靠呼吁是难以实现的。公众参与的 实现首先需要责权的明确,制度的建设,这些都是 城镇特色风貌维育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1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的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宋俊岭,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朱文一 秩序与意义一份有关城市空间的研究提纲j 华中建筑,1994( 1) : 31 483张政,张玉 坤 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离散与聚合的抉择 j 规划师,2005( 10) : 47 494孙晖,梁 江 唐长安坊里内部形态解 析j 规 划 师,2001( 10) : 66 715赵 燕 菁 城市风貌的制度基 因j 时 代 建 筑,2011( 3) : 10 136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 论m 北 京: 中 国 建 筑 工 业出版社,20017梁 思 成 建 筑 文 萃 生 活 ( 读 书) m 新 知 三 联 书 店,20068塞 缪 尔 亨 廷 顿 文 明 的 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09仇保兴 城市经营、管治和城市规划的变革j 城市 规划,2004( 2) : 8 2210陈彦光 中国城市发展的自组织特征与判 据j 城 市规划,2006( 8) : 24 30( 下转第 22 页)统。对于任何一个复杂系统,自上而下的发展是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3 年 1 月223周峰 大跨连续箱梁桥悬臂施工监控研究与实践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22( 2) : 15 194余钱华 大跨混凝土桥梁施工监控中的应力分析与测试j 中国公路学报,2008,21( 2) : 68 735jtg / t f50 2011 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spractice and analysis on continuous girder bridgeconstruction monitoringyuan fei-yang1,2 ,chen quan1,2 ,zhang peng1,2( 1 key laboratory of road bridge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of gansu province,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abstract: due to the complicated bridg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is introduced in the bridge construction,it seems the load carrying capability and deformation of beam in critical stage can be in real time monitoring and control,so bridge can be always in control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a continuous bridge of cantilever construction,discussed the key issue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monitoring,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 ence for similar construction monitoringkey words: continuous beam; cantilever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stress; strain( 上接第 4 页)on form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