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教案_第1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教案_第2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教案_第3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教案_第4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教案 2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 1 课时) 涟水县岔庙职业中学 化学教研组 主备人: 朱雪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化学研究的社会作用; 2 介绍和了解化学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2 初步掌握资料的查找与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到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研究的推动作用 2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3 个实验的现象及相关问题 【自主梳理】 1. 我国古代的化学工 艺有哪些? 2. 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条件,在生活中有哪些实例? 3. 化学面临的环境等问题有哪些? 教学用品: 碳酸氢铵、试管、酒精灯、试管夹、锥形瓶、火柴等 【课堂探究】 引言 :化学( chemistry),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在初三阶段开始学习。当然,到底什么是化学?怎样来学好化学?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慢慢了解并学习的。我们今天首先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讲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都离不开化学。当猿人学会了火的使用,告别了生食的历史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创造了人类的历史了,而火是我们最常见的 化学现象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的祖先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也日益增多,应用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从而推进了社会的进步。 一、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已经有相当大的成就了,并且在当时是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 举例:我国的商朝青铜器制造,铁和钢的冶炼,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炼丹术等等 3 二、化学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日常生活上的应用) ( 1)能够提供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新材料,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塑料、橡胶代替了钢铁制品,天然气、煤气等代替了木材、煤等燃料 ( 2)能够解答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绿 色化学:一种无污染、无公害、安全营养的食品 煤气:我们常见的有管道煤气(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罐装煤气(又称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注意通风。 炊具:铁锅,铝锅,不沾锅;水银不是银,铅笔不是铅做的, ( 3)能够打破旧观念,抵制伪科学,理解新科学 李洪志的伪科学,没有点金术,也没有长生不老术 错误使用农药,注意稀释,适量洒用 吸烟有害健康:吸烟的主要有毒物质焦油(含有多种致癌物质,苯并芘等)、烟碱(尼古丁 Nicotine,成瘾性)、一氧化碳(心血管衰竭) 化肥的合理施用及存放 实验:碳酸氢 铵的受热分解(应该放在避光阴暗处,密封保存) 现象:固体变少,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在试管口有液体 提问:保存碳酸氢铵化肥是要注意什么问题 碳酸氢铵 点燃 氨气 二氧化碳 水 2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应用) ( 1)合理利用的保护水资源的问题(污水净化,海水淡化) ( 2)钢铁的合理使用(增强性能,延长寿命) 实验:在盐水中的铁生锈实验 现象:铁丝表面出现了红色物质,红色水柱上升 ( 3)白色污染问 题(可降解塑料) ( 4)全球变暖问题(温室效应,植树造林,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5)臭氧层空洞(氟里昂) ( 6)酸雨(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 实验:含硫火柴的燃烧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并且一段时间后,红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用木条做对比试验,高锰酸钾溶液没有变化 3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脱糖核糖核酸( DNA, 20 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克里克),青霉素(细菌学家佛莱明),克隆,阿斯匹林 , 塑料(聚乙烯 -薄膜,聚氯乙烯 -管道,聚苯乙烯 -磁带盒,聚丙烯 -塑料扎带) 高能燃料,高纯度 硅,石英沙,高强度陶瓷,钛合金,纳米材料,储氢材料,太阳能转化器 【随堂闯关】 1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某些化学工艺如 、 、 发明较早,在冶炼技术上,商代制造 ,春秋战国就会 和 。 2 1965 年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 。 是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21 世纪的“材料之星”是 材料。 3塑料薄膜、快餐盒、塑料袋之类的日常用品的大量使用造成 了 。 4 4 、 、 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与空气污染有关,它向人们提出消除 、减少 排放等课题。 【自我评价】 阅读资料 世界最早的铸铁件。 1951 年在长沙识字岭 314 号春秋晚期楚墓填土中发现的铁凹形锄和长沙窑岭15 号春秋晚期(约公元前 6、 7 世纪)暮中出土的铁鼎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铸铁件,金相检验为菜氏体白口铁组织。这种铸铁件的发现使我国铸铁发明的时间大大提前,比欧洲使用铸铁的时间要早2100 多年。 中国最早的钢制品 。 1976 年在长沙杨家山 65 号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钢剑,很久以来,一般认为块炼掺碳钢最初出现在战国中期,而这把钢剑的出土,把碳钢出现的时间上推到春秋晚期,一下提前了二三百年。经金相检验,这把剑含 0.5%的中碳钢,中部由 7-9 层反复锻打而成,可能还经过了高温退水处理。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防治措施 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成因 后果 防治措施 1 温室效应 全球 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煤炭、石油)排放出大量的CO2 气体;大量毁林,尤其是热带森林;另外氟氯烃、甲烷等气体也能加剧温室效应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全球蒸发更加旺盛,干旱气候区面积扩大,温带、亚寒带、寒带将升温等,影响农业生产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行清洁生产;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2 酸雨 几乎全球 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及冶金过程中放出的SO2、 NO、 NO2 等酸性气体,形成 PH5.6 的酸性的雨、雪、雹、雾等 酸化土壤、酸化江、河、湖、沼,破坏植物体、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回收 SO2, NOX,开发清洁能源,倡导清洁生产 3 臭氧层空洞 两极的上空,青藏高原上空等地,有向全球性发展的趋势 制冷 剂等释放含氟氯烃的气体 危害人体健康,对色还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发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4 光化学烟雾 洛杉矶等 汽车尾气(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产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混合气体,在逆温的大气条件及不易扩散的盆地等地形 明显降低大气的能见度,刺激人们的眼睛、喉、鼻,使人头痛呕吐,并使植物受到损害 控制运行的汽车数量,保持道路通畅,使用清洁能源等 5 5 沙尘暴 干旱、半干旱地区明显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地表分布大面积的沙 漠;多大风,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使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土地沙化严重。 明显地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体健康等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6 赤潮 较封闭平静的海区,在海洋中较多见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排放大量含氮、磷的物质,是水中营养物质增多。在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水停滞等条件下赤潮生物集结 世界性海洋灾害,赤潮中的水生生物含有毒素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控制污水排放量,实施污水 处理,使用无磷洗涤用品 7 水荒 全球性干旱、半干旱,人口稠密区的半干旱区较严重 淡水资源的补给少,造成径流量少,以及季节分配不均,旱季更少;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地区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等 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沙尘暴、生物种类、生态种类、生态系统的变化 节约用水;修建水库,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开发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研发抗旱作物品种,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8 海洋石油污染 沿海水域及主要航线的交通要道上 石油运输,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 渗漏和溢出 油膜覆盖海水,是水中缺氧,石油也有毒性,造成海洋动物、植物死亡 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解;播撒粉状石灰,使其沉降;利用麦秆、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质吸收石油,然后集中处理;小面积油污可用围栏圈住回收;可用燃烧法清除 9 物种消退,森林草地萎缩,生态平衡失调 全球性问题 人类滥采滥用生物资源,毁林开荒,人口急剧增长,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污染加剧等 物种消退、基因库存大减、生态恶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和选择余地缩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严禁滥采滥用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控制 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 教学反思 】 :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 2 课时) 6 涟水县岔庙职业中学 化学教研组 主备人: 朱雪峰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化学研究的基 本内容 2 初步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伴随发生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物质及变化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望。 重 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难 点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 描述实验的能力 【自主梳理】 一、 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物质的变化 : ( 1) 物理变化:变化中 新物质生成,如: ( 2) 化学变化:变化中 新物质生成,如 : 2、物质的性质:( 1) 叫物理性质,如: ( 2) 叫化学性质,如: 二、 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三、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课堂探究】 一、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展示几幅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现象和问题点燃蜡烛,观察变化(每两人一组) 蜡烛一般是用石蜡加入棉纱烛芯制成的。蜡烛在点燃时会出现哪些现象,发生什么变化? 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火焰轻轻摇曳,烛泪流淌。如果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以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随着光和热的释放,蜡烛渐渐被消耗。 石蜡燃烧变成了什么?在吹灭蜡烛后的瞬间,还能看到什么? 举例说明化学的重要性,化学如何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物质 及其变化的规律,摆脱愚昧和无知,化学在后来利用和保护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化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交流与讨论 1.学生畅所欲言: 看到“化学”,你会想到什么?(白大褂,酒精灯,硫酸) 2.真真假假请你辩 水可以变成氧气?铅笔芯里的铅是有毒的? 盐用来做调味品?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 材料展示 通过列举一些典型势力,说明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火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陶与原始社会,青铜与奴隶社会,铁与封建社会,钢材与近代社会,新型 7 材料与现代社会。(贮氢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纳米 材料等) 探究活动 1. 观察与思考:碳酸氢氨的受热分解 2. 观察与思考:揭示烟草或含硫火柴燃烧生成有毒气体的实验 3. 喷雾成字实验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奇妙的化学世界”,同时说明化学以实验为基础。 交流与讨论 :关于物质的“为什么”,你还知道些什么? 教师小结 :化学科学是极富魅力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人类身会的持续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任务。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希望同学们勇敢跨入化学科学的殿堂,积极进取,努力学好化学。 【随堂闯关】 一 . 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 ?哪些是化学变化 ?为什么 ? 1.;水结成冰 2 纸张燃烧 3.食物腐败 4.瓷器破碎 5 木条折断 6 葡萄酿酒 7. 光合作用 8.潮湿的衣服晾晒后变干 二 .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 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 5)铜的密度是 8.9克 /厘米 3,熔点是 1083 。 (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7)酒精能燃烧。 ( 8)酒精能挥发。 三 . 搜集有关资料,谈谈你眼中的化学世界,准备下节课交流、讨论 【自我评价】 8 【教学反思】 第三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 2 课时) 涟水县岔庙职业中学 化学教研组 主备人: 朱雪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2指导学习化学需要借助化学符号(或者化学用语),初步认识化学符号在化学学习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讲解和实验活动,了解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2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上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科 学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自主梳理】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使用时绝对禁止 ,也 绝对禁止 ,以免失火。用完必须用 盖灭。 二、 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推测 查阅资料收集证据反思评价表达交流。 三、 学习化学要使用化学符号 1、为了研究和描述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方便,科学家用 来 表示元素和物质。利用它还可以写出表示物质组成的 。 2、为了简洁地表示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人们还使用 。 【 课堂 探究】 : 一、化学学习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的观察,可以用自己的感官或者借助于仪器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应该注意对实验前、中、后的观察。 化学的观察 变化前 变化中 变化后 ( 1)有哪些物质参加了反应 ( 2)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1)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高温、催化剂等) ( 1)有哪些物质生成 ( 2)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 9 等 ( 2)伴随现象(发光、放 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味等 首先介绍一些实验仪器: 1试管( test tube):该仪器是化学实验中使用最广泛的仪器。 ( 1)主要用于少量 物质的溶解或发生反应的仪器,也常用于制取或收集少量气体。 ( 2)实验时盛放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以防振荡或加热时溅出。 ( 3)用试管夹或者铁夹固定时,要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入并夹持在离管口 1/3的部位。 ( 4)试管是可用灯焰直接加热的仪器 2酒精灯( alcohol burner):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加热 仪器。 ( 1)实验所盛酒精量不能超过容积的 2/3,也不能少于 1/4; ( 2)使用时要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 ( 3)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应该用漏斗,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防发生火灾; ( 4)加热时要用温度最高的外焰加热,不能将灯芯与玻璃仪器接触;(做木条燃烧实验) ( 5)加热完毕要用灯帽盖灭火焰,不可用嘴吹灭。 3托盘天平和砝码( counter balance & weight sets): ( 1)托盘天平一般用于粗略量取固体物质质量,它的精确度为 0.1g; ( 2)是用托盘天平前,先调零,然后在左右两盘放大小相同的纸,如果称量的物体易潮解或有腐蚀性,应该用玻璃器皿称量,如小烧杯,表面皿等; ( 3)称量时候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m 左 m 右 m 砝码 ); ( 4)取用砝码的时候,绝对不能用手拿放,应该用镊子,防治砝码沾污腐蚀变质。 4量筒( graduated cylinder) ( 1)量筒一般用于粗略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仪器 ( 2)选取量筒时,量筒的容积应该大于并且尽量接近于所要量取液体的体积,尽量减少误差; ( 3)量筒读数应该使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在量 取液体时,若俯视量筒则读出数据大于实际液体体积,即取用液体的体积偏小,若仰视量筒,则读出的数据小于实际液体的体积,即取用的液体的体积偏大; ( 4)量筒不能加热,不能量取温度过高的液体,也不能作为化学反应和配置溶液的容器; ( 5)量筒没有零刻度线。 然后介绍几种化学基本操作规范: 1固体药品的取用: ( 1)固体药品一般保存在广口瓶( wide mouth bottle)中,碱性的固体一般用软木塞代替玻璃塞; ( 2)取用块状固体或者颗粒较大的固体时,一般使用镊子,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 立起来,以免打破容器; ( 3)取用粉末状固体或者颗粒小的固体时,一般使用药匙或者纸槽,把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者纸槽)小心的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慢慢竖直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以避免药品沾到管口和管壁上; ( 4)如果没有指明具体取用量,固体药品一般取用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 1)液体药品一般保存在细口瓶( narrow mouth bottle)中,碱性溶液一般用橡皮塞代替玻璃塞; 10 ( 2)取用较大量液体时,可以用倾倒法,具体方法:取下瓶塞,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 挨着试管口,缓慢地倒入液体,拿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的标签一定要靠在手心处,以防液体腐蚀标签,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 3)取用少量的液体,还可以用胶头滴管( dropper)。 ( 4)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时,一般用量筒量取体积 3固体加热方法: ( 1)为了防止生成的水倒流而使试管底部破裂,在加热固体时候,一般试管口向下倾斜; ( 2)在加热固体时,一定要预热(左右移动试管),然后将外焰固定在固体下方加热。 4废液的处理 ( 1)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废液,应该倒入指定的容器中集中处理; ( 2)取用过多的药品,能放回试剂瓶,应该放入回收瓶中,集中处理。 5仪器的洗涤 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珠,也不成股流下(即形成水膜),则表明仪器已经洗涤干净。 实验 1:研究“铜绿”性质的有关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铜绿”和盐酸作用 产生大量气泡,并且看到“铜绿”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铜绿能够与盐酸作用形成二氧化碳,氯化铜和水。 文字表达式:铜绿盐酸 氯化铜二氧化碳水 2“铜绿”受热的变化 绿色的固体受热后变成了黑色固体,在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并且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铜绿受热能分解黑色的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文字表达式:铜绿 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通过上述实验,你对“铜绿”有什么认识?学习了哪些基本操作?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了解到“铜绿” Cu2(OH)2CO3是一种绿色粉末状的固体,它能与盐酸作用,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Cu2(OH)2CO3 + 4HCl = 2CuCl2 + CO2 + 3H2O。“铜绿”受热后能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Cu2(OH)2CO3=2CuO + CO2 + H2O。 在整个实验中,需要学习了固体和液 体药品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固体加热,废液处理,仪器的洗涤等实验基本操作。 二、化学学习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实验 2:研究镁、铁、铜的性质实验 金属样品 镁条 铁丝 铜丝 1颜色状态 银白色条状固体 银白色固体 紫红色固体 2是否容易被折断 容易 不容易 不容易 3是否可以导电 可以 可以 可以 4在空气中点燃的现象 耀眼的白光,放 出大量热量,产生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不能燃烧,表面变黑 不能燃烧,表面变黑。 11 5在食醋中的变化 有大量气泡产生 有少量气泡产生 没有气泡产生 一些烟花和照明弹都含有镁粉,镁粉的这一用途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镁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 实验 3:模仿镁的性质探究实验,找一段铝片研究铝有哪些性质 猜想: ( 1)铝条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硬度不大; ( 2)铝条能与空气中成分(氧气)发生作用; ( 3)铝条能与酸发生反应; ( 4)铝条能够导电 实验设计: ( 1)取一段铝条观察外观,看看是否容易扭曲; ( 2)经过砂纸表面的打磨后,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是否能够燃烧; ( 3)经过砂纸表面打磨后,投入到食醋中,观察现象; ( 4)用铝条连接电珠和电池,观察电珠变化情况; 进行实验: 记录现象: ( 1)铝条是银白色的固体,容易扭曲; ( 2)放在火焰上方,铝条并没有燃烧起来,但在表面出现白色物质; ( 3)在酸液中,铝条表面出现了气泡; ( 4)电珠发亮 结论: ( 1)铝是一种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硬度小; ( 2)铝在空气中加热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铝; ( 3)铝能与酸发生反应生成氢气 ( 4)铝能够导电 三、学习化 学要使用化学符号 为了研究和描述物质组和变化的方便,用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元素和物质。为了简洁地表示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人们还使用物质的化学式来书写化学方程式 【 随堂闯关 】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小明将少量的白糖放在铁锅里加热,先看到白粮融化,接着看到融化的物质呈现棕色,最后有黑色残渣,请你判断整个实验属于( ) A研究白糖的结构 B研究白糖的用途 C研究白糖的变化 D研究白糖的制法 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试剂瓶塞取下后应倒放在桌子上 B酒精灯的灯帽取下后应正在放桌子上 C试管洗干净后应倒放在试管架上 D胶头滴管不用时应倒插在试管架上 3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 ) A. 容器内壁看不到污物,呈无色透明状 B冲洗时倒出的水是无色透明的 12 C仪器内壁的水既不成股流下也不聚滴 D上述中的任意一项均可表示仪器已经洗净 4、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汽车排放的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B、 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是粮食增产的主要方法 C、 不 随地抛弃旧塑料制品是减少 “白色污染 ”的重要措施 D、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 5、实验室中的下列仪器属于玻璃仪器,且可直接加热的是( ) A、烧杯 B、蒸发皿 C、试管 D、锥形瓶 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实验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 B、给盛满液体的试管直接加热 C、点燃镁条前,在桌子上预放石棉网 D、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第 1 课 时) 涟水县岔庙职业中学 化学教研组 主备人: 朱雪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各体积分数; 2、 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 能用实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2、 通过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初步学习科学实验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如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2、 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3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自主梳理】 一、探究空气的成分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 ,氧气占 ,稀有气体占 ,二氧化碳占 ,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 二、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所使用的仪器和药品是什么?你认为做该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探究】 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有一层厚厚的空气。空气对于我们,可以说是如影随形,无处不在。为了使今后的生活更美好,我们要了解空气,防止空气污染。 讨论 :你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你能捕捉到它吗? 实 验探究 :课本 P28“活动与探究” 1、 了解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2、 实验步骤: ( 1) ( 2) ( 3) 实验思考 :这个实验说明空气有什么性质? 引入 :空气就像一个“大家族”,其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是不相同的。如何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实验探究: 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 1)将图 2 1 所示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_ (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_ 实验思考 : 1为什么要将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 5 等份,并加以标记? 答: 2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 答: 3这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 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答: 实验结论 : 讨论交流 : 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14 答: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答: 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是什么? 答: 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 1/5 的水? 答: 5如果实验中,红磷在集气瓶里已经全部燃烧,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 答: 讲述 :空气的成分:空气中最多的成分是氮气,其次是氧气。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比为: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 讲述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纯净物: _ 混合物: _ 讨论交流: 1、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举例说明。 答: 3、 举出一些在生活中常用的混合物,试说说它们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答: 阅读 :课本 P27“空气成分的发现” 讨论交流: 1最早制得氧气的是谁? 答: 2、最早提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是谁? 答: 3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 【随堂闯关】 一、我会选 1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 ) A 1: 4 B. 5: 4 C. 4: 1 D. 5: 1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空气本来是纯净物,但被污染后变成了混合物; B矿泉水不是一种纯净物 ; 15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肯定是纯净物; D澄清的石灰水是一种纯净物;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洁净的空气 B、鲜橙多饮料 C、冰水混合物 D、“快鹿”牛奶 4、纯净物都具有 ( ) A、固定的组成 B、同样的性质 C、同样的 用途 D、同样的颜色 二、我会填 5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干燥的空气中各组分气体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百分数大约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气体。 6、关于空气的组成,从下列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1)小白鼠放在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 _ ( 2)夏天放冰块的杯子外壁常附有一层水珠,说明: _ 7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和氮气 的体积分数,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 用一定量的空气和足量的铜粉在加热的条件下充分反应,然后在同样的条件下测定反应后得到的气体体积; (提示:铜 +氧气 氧化铜 ) 用一定量的空气和足量的碳粉在加热的条件下充分反应,然后在同样条件下测定反应后得到的气体体积;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空气,让小动物在容器中充分呼吸,然后在同样的条件下测定剩余气体的体积。 其中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是 ,原因是 。 三、我会探究: 用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是否会有氧气?(提示:取玻璃怀一只,玻璃片一块,饮料吸管一支,用排水法收集一杯人体呼出的气体,用点燃的蜡烛试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16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第 2 课时) 涟水县岔庙职业中学 化学教研组 主备人: 朱雪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认识保持空气 洁净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讨论,学会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关心空气质量,自觉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习惯与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知道空气的污染源以及消除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自主梳理】 一、氮气和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突出的性质是 ,为此曾被称为“惰性气体”。实际上,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也能 。 二、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以空气主要污染物为指标,我国部分城市定期分布的空气质量监测内容主要是 。随着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 和 大大增加,使得进入空气中的 和 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造成了空气污染。 【课堂探究】 知识回顾 1、 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各为多少? 答: 2、判断下列物质哪些是纯净物?哪些是混合物? 空气、澄清的石灰水、铜绿、二氧化碳、硫磺、氧化铜、稀有气体 答:纯净物是: 混合物 是: 3、在“ 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的实验中,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是什么? 答: 引入新课:氮气和稀有气体 阅读书 P28-29 页 问题讨论 17 1氮气有什么性质、有什么用途? 答:( 1)物理性质: ( 2)化学性质: ( 3)用途: 2稀有气体有什么性质、有什么用途? 答:( 1)稀有气体包括哪几种? ( 2)稀有气体的性质: ( 3)稀有气体的用途: 问题讨论: 阅读书 P27 页 1空气的成分本身具有固定的组成,是不是说空气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答: 2、对于空气污染,你的认识是: ( 1)空 气的污染物: ( 2)空气的污染源: 3那么,你知道如何防止或控制空气的污染吗? 阅读: 课本 P30“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 讨论: 我国目前计入空气首要污染物的有: 讨论交流: 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现在市场上有许空气清新剂出售。请问真的能清洁空气吗?为什么? 答: 【随堂闯关】 1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可根据它们下列性质中的 ( ) A. 颜色 B.能否使火焰熄灭 C. 状态 D.能 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2目前很多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超标,原因是 ( )。 A人的呼吸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矿物燃料的燃烧 D工厂的废气 3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 )。 18 A燃烧煤和石油产生的废气 B化工厂排放的烟尘 C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后产物 4许多城市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原因是燃放烟花爆竹时 产生有毒气体。 产 生噪音。 产生粉尘。 易引发火灾。其正确答案是 ( ) A只 和 B只 , 和 C只 , 和 D 5据报道,现在许多城市交通主干道的空气严重超标污染,其主要原因是 ( ) A 煤燃烧所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B 几十万辆汽车,摩托车等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C 工业生产中废渣,废水,废气造成的; D 不断地降雨和各种污水的排放造成的; 6、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到,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成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随风飘扬 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 D机动车排放尾气 7、 2001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了 WTO,并赢得了 2008 年第 29 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为向世界展现一个新形象,某学校同学提出于下列环保建议: 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开发生产无汞电池;提倡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分类回收垃圾。 其中你认为可以采纳的是 ( )。 A B C D 7、目前,大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它们燃烧时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 (1)请写出汽车尾气中两种主要污染物。 (2)请你提出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空气的两项措施。 8成年人每分钟大约吸入氧气 8L,至少需要空气 L。氧气的质量是 g,在这些空气中,氮气约为 _L。(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 .429 g/L) 9阅读下面短文,并回答问题: 19 世纪末,物理学家雷利在研究中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与从含氮物质中得到的氮气密度有 0.0064 kg cm3 的差异。他没有放过这 一微小差异,在与化学家拉姆塞的合作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于 1844 年发现空气中的氩。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 。 氩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雷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是纯净物; 19 世纪末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雷利发现,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密度大于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的密度。 10你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为改进居室内的空气质量状况,你有哪些办法可用?试举例。 答: 【自我评价】 19 【教学反思】 : 第二节 性质 活泼的氧气(第 1 课时) 涟水县岔庙职业中学 化学教研组 主备人: 朱雪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氧气的存在、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知道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过程与方法: 学会观察、叙述并记录有关化学实验的现象,并得出有关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化反应的概念。 【自主梳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 味的 体, ( 2)密度比空气 ( 3)它 溶于水。氧气在特殊条件下可变成 液体和 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写出下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2)木炭 燃烧 (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2、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跟大多数物质发生反应,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 的气体。 三、氧气的用途 氧气很重要的 用途是 和 。举例说明 。 【课堂探究】 : 导入: 氧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人类的生产活动也需要氧气。那么,氧气到底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氧气可以制取吗?这一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阅读 p33 页 2、 3、 4 自然段,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的物理性质: _ 问题讨论 :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答: 复习 :什么叫做化学性质? 20 答: 引入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有关氧气的化学性质。 活动与探究: 教师演示书 P34“活动与探究” 3 个实验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_ 文字表达式: _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 象: _ 文字表达式: _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_ 文字表达式: _ 实验思 考 : 1、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反应物 反应条件 反应现象 生成物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木炭与氧气 铁丝与氧气 蜡烛与氧气 2、 为什么物质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 答: 3、何证明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答: 讲解 :氧化反应的概念 讨论 :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_ 不同点: _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氧气的用途 答:氧气的用途有: 【随堂闯关】 1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标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B. 氧气不溶于水 C、 通常氧气是无色无味的 D.液氧是淡蓝色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反应现象是 ( ) 21 A 产生光彩夺目 的火焰,生成黑色固体 B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红热,熔化 D产生蓝色火焰,生成黑色固体 3铁、木炭、蜡烛在氧中燃烧共同的现象是 ( ) A.都有气体生成 B.都发白光 C.都能放热 D.都会生成无色的水 4关于氧气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氧气可用来炼钢 B氧 气可用来灭火 C氧气可用于登山或飞行 D氧气可提供动植物呼吸 5氧气的化学性质 ( ) A 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B 很活泼,在常温时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C 不活泼,常温时不能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 很不活泼,高温时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6通过燃烧除去密闭容器中的氧气,且不产生其它气体,可选用的物质是 ( ) A.红磷 B.蜡烛 C.木炭 D. 煤 7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 _色, _气味, _溶解于水,密度比空气 _的一种气体。 8做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时,预先要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目的是 。 9、 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_ ; ( 2)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_ ; (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_ ; 10如何证明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答: 11、 某同学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他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在一根铁丝上,另一端系上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后迅速把铁丝连同火柴一起插入集气瓶下部(没有接触到细沙),但不见铁丝燃烧,反复实验均未成功。 该同学认为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 可能 有 多 种: A. B 课后思考 : 1、 据你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已经知道了氧气有多种重要的用途,你能把它的用途与性质联系起来吗?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化学思想吗? .平地和高原(高山)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哪些影响 【自我评价】 : 22 【教学反思】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第 2 课时) 涟水县岔庙 职业中学 化学教研组 主备人: 朱雪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2、氧气的工业制法; 化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观察、叙述并记录有关化学实验的现象,并得出有关结论 2、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制取氧气的装置,体验化学的“实验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 【 自主梳理】 1、氧气的工业制法:工业上根据氧气和氮气的 不同分离氧气。首 先将空气 ,除去 和 ,然后在低温下,使空气液化。通过控制温度 首先将 分离出来,剩下的主要是 。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2)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3)氧气的收集方法是 和 。 3、在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 ) A、质量减少 B、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C、质量增加 D、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 【 课堂探究 】 : 知识回顾 1、 氧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氧气的用途有哪些? 导入新课 :那么空气中的氧气是哪里来的?怎样获得氧气呢?这一课我们就要学习氧气的获取方法。 阅读书 P33-34 页, 问题讨论 1、 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什么? 答: 23 2、工业上是怎样获得氧气的?是如何储存的? 答: 引入 :哪么在实验室里又是如何获取氧气的呢? 实验探究 :一、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 氧气的实验步骤有哪些? 答:( 1) ( 2) ( 3) ( 4) ( 5) ( 6) ( 7) 2、装置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试管口要 _ ( 2)高锰酸钾要 _ ( 3)铁夹要夹在离试管口约 _处; ( 4)试管口要放一团 _ 3、 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答: 4、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反应? 答: 实验探究: 二、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制取氧气。 1、装置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检 查装置的气密性; ( 2)滴 双氧水时要缓慢 2、 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制取氧气 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反应? 答: 讨论 : 1、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是不是反应物?它在这个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答: 2、催化剂的概念 : 答 3、 催化剂的特点: “一变”: _ “二不变”: _ 24 【随堂闯关】 1实验室制取氧气收集完毕后,拆卸仪器的正 确顺序是 ( ) 撤去酒精灯; 以水槽里拿出导管; 从铁架台上拆下试管 ; 清洗仪器放回指定位置。 A B C D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中,二氧化锰是 ( ) A、氧化剂 B、催化剂 C、反应物 D、生成物 3当大气压在 1.013 105Pa 时,液态氮的沸点是 195.8,液态氧的沸 点是 183,液态氦的沸点是 219,液态二氧化碳的沸点是 78.44则在分离液态空气的时候,上述气体随温度升高而被分离出来的顺序为( ) A.氮气、氧气、氦气、二氧化碳 B.氦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氧气、氦气、氮气 D.氦气、二氧化碳、氧气、氦气 4在液态空气中上方放置一点燃的细木条后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 A、木条燃烧更旺 B、木条燃烧和原来一样 C、木条立即熄灭 D、可能引起爆炸 5工业上用的大量氧气,主要使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的。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了( ) A.化学性质不同 B.溶解性不同 C.气体沸点不同 D.密度不同 6下列对用排水法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的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将集气瓶从水中提起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使瓶口向上正立放在桌面上 B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后一起拿出水面, 然后正立放置在桌面上 C.将集气瓶从水中提出后倒立放置在桌面上 D将集气瓶仍然留在水槽中,用时再取出来 7右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 图中是否有错误,如有错误,指出错在哪里, 应当怎样改正? 答: 8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 制取氧气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目的是为了 。 伸入制氧气试管里的导管不宜过长,原因是 。 常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 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其目的是 。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气泡 时,再开始收集。 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好 , 放出实验桌上。 9、在双氧水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双氧水的分解速率明显加快,但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和质量都没有改变,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 剂。 【自我评价】 25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奇妙的二 氧化碳(第 1 课时) 涟水县岔庙职业中学 化学教研组 主备人: 朱雪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二氧化碳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2;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化 过程与方法: 3、 学会观察、叙述并记录有关化学实验的现象,并得出有关结论 4、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 重难点: 1、掌 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自主梳理】 一、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 二、 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 态的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的是 态的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云雾的 是 态的二氧化碳,此状态的二氧化碳又叫 ,常用作 。 三、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二氧化碳 溶于水 ,通常情况下 , 1L 水中能溶解 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四、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 课堂 探究】 : 导入新课: 人在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虽在空气中含量很低,但它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充足的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直接参与自然界中的许多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那么,二氧化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本课我们就要学习“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26 一、阅读教材 P39-40 页“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认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循环、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1、 二氧化碳的产生: 2、 二氧化碳的消耗: 3、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二、师生共同探讨二氧化碳奇妙的变化 1、二氧化碳状态的变化 (物理变化) ( 1)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 ( 2)“干冰”是 _的二氧化碳。用于 _ 实验探究 :课本 41 页的“观察与思考” 实验现象:汽水瓶中有 ,澄清的石灰水变 。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 溶于水,且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 ,这也是鉴定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实验思 考】 :用何种方法可使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多冒出些? 答: 总结: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 _ 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 课本 42 页“活动与探究”。 实验 1 现象: B 试管中 , A 试管中 。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 , 试液遇酸性物质变红。 实验思考 :如何检查装置的 气密性? 答: 实验探究: 课本 42 页“活动与探究”。 实验 2 现象: A 试管中 。 实验结论: 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加热易分解成 _和 _ 实验思考 :加热 A 试管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 阅读课本 P40页,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1、什么叫化合反应?什么叫分解反应? 答: 2、海水晒盐是否属于分解反应,为什么? 答: 27 3、根据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列举一些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实例 答: 【随堂闯关 】 1、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变热,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为了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开展植树造林,增强地球表面绿化面积 B、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以代替矿物燃料 D、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减少汽车数量。 2、农业科技人员向农民建议,在利用温室进行生产时,可向温室里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 ) A、二氧化碳可使害虫窒息死亡,从而防治病虫害 B、施用二氧化 碳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C、二氧化碳可产生温室效应,抑制杂草生长 D、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施用后可防治火灾 3、 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原因是( )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其变红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D.二氧化碳能和紫色石蕊反应 4 CO2 的密度与空气相比 ( ) A 比空气大 B.比空气小 C.与空气相等 D.无法判断 2. CO2 在水中的溶解 性是 ( ) A 难溶于水 B 能溶于水 C 微溶于水 D.易 溶于水 5. 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因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引起温室 效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人口增长后呼出的二氧化碳 C、含碳燃料的燃烧 D、碳酸氢铵的分解 6、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会使地球气温上升,科学家预言,这将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那么,大气层中 CO2的主 要来源是 ,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过程是 7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1)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合反应 ( 2)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化合反应 ( 3)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分解反应 8. 用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 1)汽水瓶塞打开后为何会出现大量气泡?在汽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呈何种颜色? ( 2)在舞台上常常 会看到一些云雾缭绕的幻境,这些“小云”,“小雾”是怎么形成的? 9、下列反应哪些属于化合反应?哪些属于分解反应? 加热 28 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 水 二氧化碳 ( ) 镁 氧气 氧化镁 ( ) 碳 氧气 二氧化碳 ( ) 碳酸氢铵 氨气 水 二氧化碳 ( ) 铁 氧气 四氧化三铁 ( ) 高锰酸钾 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 ) 碳酸钙 盐酸 氯化钙 水 二氧化碳( ) 氧化钙 水 氢氧化钙 ( ) 【 自我评价 】 【教学反思】 : 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 碳(第 2 课时) 涟水县岔庙职业中学 化学教研组 主备人: 朱雪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及收集和检验方法。 2、了解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装置。 2、 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 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 学会全面的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 重难点: 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及收集和检验方法。 【自主梳理】 一、原理 : 实验室 常用 与 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加热 加热 点燃 点燃 点燃 29 二、主要仪器为() A、分液漏斗 、试管、集气瓶、酒精灯 B、分液漏斗、集气瓶、锥形瓶 C、集气瓶、锥形瓶、酒精灯、水槽 D、漏斗、广口瓶、集气瓶 三、 二氧化碳的收集、检验、验满。 二氧化碳 用 收集,理由是 。 二氧化碳的检验: 二氧化碳的验满: 【课堂探究】 1、 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答: 2、什么叫化合反应?什么叫分解反应? 答: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但你知道为什么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首先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获取的方法。 实验探究 : 教师演示书 P43 页“活 动与探究” 问题讨论 : ( 1)实验室是用什么方法来制取二氧化碳的?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答: ( 2)所采用的实验装置与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装置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似?两者能否通用?为什么? 答: ( 3)收集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为什么?应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答: 实验思考: 1、 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 2、你能否说明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答: 2、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30 答: 4、你认为应如何选择气体的收集方法? 答: 导入新课: “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阅读 书 P44-45页 问题讨论: 1、二氧化碳有没有毒性? 答: 2、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答: 3、 在教室里学习时,为什么要保持教室通风? 答: 讨论交流: 1、 你知道哪些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写出这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答: 2观察长期放置石灰水的试剂瓶,你发现有何现象?请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思考如何清洗这个试剂瓶? 答: 【 随 堂闯关 】 1. 将一带火星木条伸入气集瓶中,火星熄灭,则气集瓶中一定不是 (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煤气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五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按要求装配好仪器。 向漏斗中注入稀盐酸。 向广口瓶中装入大理石。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B、 C、 D、 3.下列操作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 A 将 CO2 通入水中 B.将 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 将 CO2倾倒入放着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D.将 CO2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 4.下列性质中,与二氧化碳灭火无关的是 ( ) 它能溶于水 B.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燃烧 C.它的密度比空气大 D.一般情况下,它不支持燃烧 5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最好选用 ( ) A 石灰石和稀硫酸 B. 碳酸钠和稀硫酸 C. 大理石和稀盐酸 D.碳酸钠和稀盐酸 6 实验室收集 CO2的正确方法是 ( ) 31 A. 排水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向上排空气法 D.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7、长时间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有一层白色硬膜生成,该物质的化学式是 ,用文字表达式表示该膜的形成: 。除去此膜的方法是加 ,其文字表 达式为 。 8. 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 2)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 3)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 4)二氧化碳与灼热的碳反应,化合成一氧化碳 ( 5)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 ,分解反应的有 。(填序号) 9. 实验室制取硫化氢( H2S)气体,一般用 FeS(固体)和盐酸反应制得,已知 H2S 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请向: 制取 H2S 的发生装置,应选用与制取 (选填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相同的装置。 收集 H2S 气体,可用 法。 10为了让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 燥,通常要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11请根据你们的经验讨论并判断,下列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结论填在横线上,可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a 正在上课的教室里 _ 操扬上; b 白天的森林里 _ 晚上的森林里; c 城市繁忙的街道上 _ 农村清净的田野上; d 冬天的室内 _ 夏天的室内; e 地面上 _ 地窖里; 【 自 我评价 】 【教学反思】 : 32 第四节 自然界中的水(第 1 课时) 涟水县岔庙职业中学 化学教研组 主备人: 朱雪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掌握水的组成;掌握氢气的的可燃性 2、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存在,认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 过程与方法: 1、 认识电解水实验的意义和基本操作过程。 2、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推理出水的元素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重难点: 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元素组成 【自主梳理】 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 ,与电源正极相连 的玻璃管内的气体能 ,这种 气体是 ; 另一只玻璃管内的气体能 ,这种气体是 ,它们的体积比是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这个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以观察到发出 色火焰,并放出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可以看到有 生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课堂探究】 : 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产生、发育和繁衍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还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讨论 教材 P47 上的“你已经知道什么?” 新课引入 :“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师演示 P45页 实验 1电解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讨论 1、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一端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是什么?负极一端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是什么?两种气体的体积比大约是多少? 答: 2、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这个反应是属于哪一类的反应? 答: 教师演示 实验 2 氢气在空气 中燃烧,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讨论: 1、氢气燃烧前应该做什么准备? 答: 2、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哪些现象?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3 答: 总结: 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答: 交流讨论: 水的煮沸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 答: 【随堂闯关】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比液态的水轻能浮在水面上 D、凡是无色,透明的水,一定都是纯净的水 2、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水的比热比砂石,干泥土大得多,这是沿海地区温差小的主要原因 B、水能溶解许多物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不仅快而且充分 C、水的沸点是 100,凝固点是 0 D、合理地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艰巨的任务,要树立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 3、根据课本第 48 页水的分解实验,回答下列问题:两电极上都有 冒出,负极产生的气体可能是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 ,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是正极产生气体的体积的 倍。实验结论:水电解生成 ,水 是由 和 组成的。 4氢气燃烧实验中,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氢气具有 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5、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4C 时密度为 1g/cm;水通电后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在 101kPa 时,水的凝固点为 0C,沸点为 100C;水蒸汽和灼热的煤混合可生成水煤气。根据上面的叙述,请归纳哪些属于水的物理性质 ?哪些属于水的化学性质? 【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34 第四节 自然界中的水(第 2 课时) 涟水县岔庙职业中学 化学教研组 主备人: 朱雪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 形成蒸发、过滤、硬水等基本概念 2、 了解水污染的危害及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能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出净化水的常见方法。 2、 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以及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水的净化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重难点: 1、掌握净化水的简单方法和原理 2、 掌握沉淀与过滤的 方法和操作。 【自主梳理】 1、 对于饮用水而言,净化的目的是 。一些地区的天然水,常容有较多的 ,这种水叫做硬水,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 。区分硬水和软水可用 的方法。 2、浑水中加入 ,搅拌静止一段时间,泥沙就沉淀下来,然后用 法,可以除去泥沙。 3、我国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 【课堂探究】 : 知识回顾 1、 电解水实验中,正极、负极两端分别产生什么气体?如何检验? 答: 2、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答: 3、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 阅读教材 P49 页,思考下列问题: ( 1)河水、自来水、矿泉水、海水是纯净物吗?为什么? 答: 设问: 如何区分两瓶无色透明的液体:蒸馏水、食盐水? 教师演示 P47页“活动与探究”实验 1 实验探究: 1蒸发是用 的 方法,使溶剂不断挥发的过程。把液体到入 里,再把 放在铁架台 35 的 上 ,用酒精灯加热。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防止 。当蒸发器中出现多量固体时,即停止 。目的是 。 设问: 怎样除去液体中一些不溶性的杂质? 教师演示过滤操作实验,强调装置要求及实验操作步骤和要求。 实验探究: 过滤是除去液体中混有的 的一种方法,制作过滤器时,滤纸的边缘要 漏斗的边缘,液面要 滤纸的边缘,滤纸要 漏斗内壁。过滤时,烧杯槽口应 ,玻璃棒靠滤纸 层部分。玻璃棒的作用是 。过滤后,滤纸上留有 。滤液呈 状。 学生 阅读教材 P49 页,了解硬水的危害。 设问: 自来水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阅读书 P51“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了解水的净化方法和过程。 阅读“水的利用” 问题讨论: 1、 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答 2、 如何保护水资源? 答: 交流讨论: 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吗? 答: 【随堂闯关】 1一般不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 ) A合理放养鱼虾等水产品 B工厂排放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 C大量的生活污水流入河流 D下雨天使用杀虫剂杀灭农田害虫 2主要是由于水被污染而产生的现象是 ( ) A. 河流断流或干枯 B. 城市地表逐渐下沉 C. 河中的鱼虾稀少或绝迹 D.水土流失 3下列各组物质 能用过滤法分离的是 ( ) A水和汽油 B. 糖和食盐 C. 食盐和米粉 D. 氧气和氮气 4能依次按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分离的混合物是 ( ) A.泥沙和食盐 B.水和酒精 C.氯化钠和氯化钙 D.铁粉和铜粉 5有下列污染 因素:工业生产中废渣、废液的任意排放;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使用;频频发生的沙尘暴。其中不会对水资源造成重大污染的是( ) A. B. C. D. 6地球上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不足总水量的 1%,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 36 A、北京市政府给每户市民发放节水龙头 B、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园林或农田 C、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D、 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7用你所学的知识指出下列广告语正确的是 ( ) A.本超纯水,绝对纯净,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长期饮用纯净水,对人体 健康有益 C.矿泉水中含有钾、钠、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健康饮料 D.面对河水不断被污染,我们应设法关闭所有化工厂 8含有较多含 _物质的水是硬水,长期烧硬水的器具易结 _。 9在 空气 氧气 水蒸气 二氧化碳 矿泉水 冰水混合物 锰酸钾 四氧化三铁中 ,属于纯净物的有 _;属于混合物的有 _。(填序号) 9某同学要净化一杯浑浊的河水。 (1)向河水中加入一定量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置一段时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 ( 2 )实验室现有下列仪器和用品,要过滤上述混合物,必须用到的是(用序号)_。 试管 烧杯 铁架 台 酒精灯 滤纸 玻璃棒 量筒 蒸发皿 10、有两瓶无色溶液,一瓶是蒸馏水,一瓶为硬水,你能说出几种鉴别他们的方法? 11、过滤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它可以分离 组成的混合物,过滤是要注意几个要求:一贴指: 二低是: 三靠是: 12小明不小心把家里的食盐罐打翻了,扫起来后发现,盐中混有很多沙粒。现请你帮他出出主意,如何净化这些食盐?简述操作步骤及原理。 答: 【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37 第 3 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涟水县岔庙职业中学 化学教研组 主备人: 朱雪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 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自主梳理】 1、物质的微粒性 是指:( 1)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 构成的;( 2) 微粒是在 的,并且温度越高, ;( 3)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 ,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 ,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 。 2、高锰酸钾是一种 色 固体,取一小粒的高锰酸钾放入 5mL水中,会看到溶液变成 色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3、 将 50mL的酒精与 50mL的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100mL,原因是 。 【课堂探究】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板书: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 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38 板书:第一节 用微观的观点看物质 活动探究 1 ( 1)研碎高锰酸钾小颗粒 ( 2)将一小粒高锰酸钾溶于 10mL 水中振荡 ( 3)将( 2)得到的液体倒入烧杯,注入 90mL 水 学生讨论 ( 1)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 ( 2)为什么试管中的液体变为紫红色? ( 3)溶液颜色变浅,但还是紫红色,这一现象又说明什么? 结论 ( 1)物质是可以在分的 (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活动探究 2 ( 1)向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 2)用大烧杯将盛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 与盛有浓氨水的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 为什么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 结论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活动探究 3 ( 1)将 50mL 水与 50mL 水混合; 将 50mL 酒精与 50mL 酒精混合。观察体积有无变化 ( 2)将 50mL 酒精与 50mL 水混合,观察体积有无变化 ( 3)压缩注射器中的水; 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比较二者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学生讨论 ( 1)为什么 50mL 酒精与 50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100mL? ( 2)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 结论 ( 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 ( 2)不同 种物质的微粒间的空隙不同 ( 3)同种物质时,液体微粒间的间隙很小,气体微粒间的间隙很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39 【随堂 闯关 】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 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 么? 答: 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 0 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 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3、请用你学过的有关知识解释 ( 1)水的三态变化 ( 2)夏天自行车容易爆胎 ( 3)校园里花香四溢 4、在一量筒里先放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再加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刻度,待全部溶解后,发现液面刻度 _,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之。 【 课堂小结 】 【教学反思】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 1 课时) 涟水县岔庙职业中学 化学教研组 主备人: 朱雪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 40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过程与方法 : 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 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 1 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探究实验: 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 【自主梳理】 1、物质是由 、 、 构成的。 2、根据水电解的反应填空: ( 1)水是由水 构成的,通电后被分解成为氧 和氢 ,每两个氧 构成一个 氧 ,每两个氢 构成一个氢 ,大量的氧 聚集成氧气 ,大量的 氢 聚集成氢气。 ( 2)该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不能再分的微粒是 ,因此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 【课堂探究】 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 atom)、离子( ion)和分子( molecule)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我们人 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 共同点: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 1)质量小,体积小 18g 水中,大约有 6.02 1023 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 3 10 23g。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1 (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观察: P63 页,对分子和原子的表观上的了解 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 分解形成 原子 重新组合 新分子 区分: 2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一般认为是不改变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改变 注意:我们并不能说分子大而原子小 联系: 3 原子不但能直接构成物质,而且还能构成分子 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随堂评价】 ( 1)你所知道的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哪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哪些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试举例说明。 ( 2)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 3) 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或用图示的方法表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事实。 ( 4)看了教材 P64 图 3-12 “ 48 个铜原子的图像”,你想到了什么? ( 5)以下是关于“操纵单原子和单分子设想”的一段文字,阅读后请指出,哪些内容分别属于科学探究的“问题”、“假说”和“实验设计”环节? 42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 2 课时) 涟水县 岔庙职业中学 化学教研组 主备人: 朱雪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 1 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 相对质量的计算 3 原子的构成 【自主梳理】 1、原子是由 居于原子中心的 和核外 构成的。其中 带正电荷, 带负电荷。所带正电荷 负电荷。原子核又是由 和 两种微粒构成的,其中 不带电,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2在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经常得到或失去电子而成为带电荷的原子,这种带点的微粒称为 。原子因得到电子而带 电,形成 ;因失去电子而带 电,形成 。 3、国际上是以 的质量的 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 , 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如 碳 的 相 对 原 子 质 量 为 ; 而 某 物 质 的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等于 。 【课堂探究】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 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 粒子的运动方向 有所改变; 43 甚至有极少数的 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 180 度。 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 讨论: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 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 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 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 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提问:原子带电吗?为什么? 回答: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 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小结: 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 =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 =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子数 4、质量关系: m(原子) =m(原子核) +m(电子) m(原子核) 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 (居于 原子中央) 44 以忽略 由于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提出一个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一种 碳原子(质子数为 6,中子数为 6 的碳原子)的质量的 1/12 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公式表达式: Ar(原子) =12/1(某碳原子) (某原子)m m 引申: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Mr(分子) = Ar(构成微粒的原子) 例题:求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Mr( H2O) =2Ar(H)+Ar(O)=2 1 16 18 5、原子结构示意图 ( 1)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则: A.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先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 B.第一层最多排 2 个电子, 第二层最多排 8 个电子,最外层排 8 个电子 C.每个电子层上最多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个 ( 2)原子核外电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随堂评价】 ( 1)你所知道的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哪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哪些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试举例说明。 ( 2)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为什么原子不带电荷? ( 3 关于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B分子是可分的,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C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D离子都是带电荷的原子 ( 4)用原子、离子的观点说明或用图示的方法表示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的过程。 【课堂小结】 45 【教学反思】 第三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 2 课时) 涟水县岔庙职业中学 化学教研组 主备人: 朱雪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一些常见元素,会书写它们的名称与符号; 2、 了解原子序数(即质子数) 120 所对应的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3、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 的观念 内容要点 1、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到目前为止,人们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元素有90 余种,人工合成的元素有 20 余种。 2、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 compound)。铜、氮气、氩等都是单质( elementary),氧化镁、四氧化三铁、高锰酸钾等都是化合物。自然界中的物质大多数是化合物。 3、认识氧化物。 4、了解元素在地壳、人体中的分布情况。 【自主梳理】 1、 元素是 的总称。 2、元素符号除了表示 以外,还能表示这种 元素的 。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应 写,第二个字母应 写;如果利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时 ,离子的 和 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 。地核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 ,太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 。 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微量元素符号: 等。 4、由 组成的 叫做单质;由 组成的 叫做化合物;由 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 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 46 化物。 【课堂探究】 引入:元素( element),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如前面的学习中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首先,认识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如镁元素是构成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不 可缺少的元素,每天呼吸的氧气就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探究:某些微量元素的食品来源,查询其分别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如何? 元素名称 来 源 该元素的作用 钙 钙片、牛奶、骨头汤 促进骨骼生长 铁 肝、肉、豆类、麦类、西红柿、水果等 促进血红蛋白的形成,输送氧气 铜 坚果、豆类、谷类、肉、蔬菜 锌 谷类、豆类、麸皮、肝、胰脏、乳汁 构成蛋白质不可缺少的部分 锰 小麦、扁豆、大白菜、糙米、茄子 参与许多酶催化反应 碘 海带、紫菜、发菜、海蜇、干贝等海鲜 参与合成甲状腺素 硒 小麦、玉米、小米、南瓜 、红薯干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癌能力 一、元素 1、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1)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唯一标准: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否相同; ( 2)同种元素可能是不同种原子,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仍然是相同元素,被称为同位素; 如:作为相对原子质量基准的碳原子是质子数为 6,中子数为 6 的原子,而在考古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另一原子中,质子数为 6,中子数为 8,同样也属于碳元素。 同种元素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A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B质子数相同化合价不同 的原子 C质子数相同的单核离子 ( 3)元素是一种总称,是集体名词,因此只论种类,不讲个数 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绝对不能说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 4)不同元素的原子肯定不同,相同元素的原子可能不同。自然界中发现的元素有 90 余种,人工合成的元素有 20 余种。 2、元素的符号表示 元素符号 ( 1)表示方法: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有时附加一个小写的字母。如果要表示离子的话,只要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标注所带的电荷数目及电性,如果电荷数为 1 时,则数字 1 省略,只标 明电性即可。如: Na+; Cu2+; ( 2)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上表示一种物质,微观上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 H 表示氢元素,及一个氢原子; 不过,如果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或者单个元素符号就能表示该物质的话,宏观上又能表示该物质 如: Fe 表示铁元素、铁单质 微观上表示一个铁原子; S 表示硫元素、硫单质 一个硫原子。 注意:若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则只表示微观上原子的个数 47 如: 3Fe 就只能表示 3 个铁原子。 ( 3)元素的分类 A金属元素:汉字用“钅”旁表示(汞除外),如铁元素; B非金属元素:通常非 金属有三种状态,“气”字头的表示是气态非金属,如氧元素;有“氵”旁的是液态非金属,如溴元素;有“石”字旁的表示固态非金属元素,如硫元素。 3、元素周期表 ( 1)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科学的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就是元素周期表; ( 2)元素周期表上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别,我们可以看到,金属集中在左下方,而非金属集中在右上方; ( 3)编排结构。元素周期表中共有 7 个横行,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 18 个纵行,每个纵行叫做一个族( 8、 9、 10 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因此全周期表中有 7 个周期, 18 个纵行, 16 个族; (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化学性质就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 二、纯净物的分类 单质( elementary):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 compound):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 oxide):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由金属元素组成的氧化物称为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 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 氧化物称为是非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碳) 小结: 三、自然界元素的存在 1、地壳中含有最多的元素:氧,其次依次为硅、铝、铁、钙等; 2、海洋中元素含量最多的是氧,其次是氢; 3、人体中元素含量最多的是氧,其次依次为碳、氢、氮; 4、太阳中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 5、地核中主要含有的元素铁,其次是镍; 四、元素与人体健康 1、人体中含有的微量元素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如:缺钙可能造成骨骼疏松,畸形;缺锌可能造成发育停滞,智力低下,甚至侏儒症;缺碘会的甲状腺肿大;缺铁、钴易得缺铁性贫血症等 。 2、人体中的微量元素也不可过多摄入 如:吸收过多的钙,可能造成白内障、动脉硬化、结石的形成;吸收过多的容易形成甲亢;吸收过量的能够防癌的硒元素,也会导致致癌。 3、人体有害的元素 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人体有害的元素,主要是铅、汞、砷等。 【随堂闯关】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化合物 金属单质 含氧化合物 其他化合物 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一般含氧化合物 非金属单质 48 (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若两种微粒的电子数相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