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相关行为.doc_第1页
健康相关行为.doc_第2页
健康相关行为.doc_第3页
健康相关行为.doc_第4页
健康相关行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睡眠与健康 关注睡眠 促进健康 1、 健康来自好睡眠 睡眠是人体的生理需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完善的生存方式。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人们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国际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在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此项活动的重点是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 睡眠是一种过程,在睡眠过程中,全身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都会得到恢复和休息。睡眠的多少及睡眠质量的好环,不但会影响人类的健康,还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据报道美国学者在对7000人为期5年半的研究表明,在影响人体寿命的7种因素中,睡眠是重要的一项。睡眠障碍往往引起人体免疫力低下、精神烦躁、同时还容易引起高血压、神经衰弱、心脑血管以及心理疾病等,甚至造成猝死。可见睡眠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提倡好睡眠,保护人体健康已刻不容缓。 为了您的健康,请为睡眠保质,因为健康来自好的睡眠 2、 渴望健康就必须重新评价睡眠对健康的意义 缺少睡眠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发达国家中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正受到睡眠问题的影响。 人们往往认为,睡眠对健康无不利影响,常常会忽略它,但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睡得太多或太少都会增加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发生概率。由于不规律的生活,不但导致睡眠不足,而且会增加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一项人为缩短睡眠的试验表明,减少睡眠可引起代谢紊乱和糖尿病。因此,人们必须提高对睡眠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医学资料显示,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过程,睡眠对人体的重要性仅次于呼吸和心跳。如果五天不睡眠,人就可能死去,可见睡眠是人体的生理需要。近年来,健康专家认为,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健康生活的三大要素。而在健康理念中,人们往往只注重饮食和运动,却忽略了睡眠这个重要因素。目前,睡眠障碍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临床常见的医疗主诉。 渴望健康,就必须重新评价睡眠对健康的意义,重视睡眠管理 睡眠不足的危害 1、 睡眠不足滋生亚健康 有资料说:美国有7000万人睡不好。除了钱,忙碌的现代人最需要的是什么?相信许多人会回答是“睡觉”。繁忙的工作,无规律的生活,不良的生活习惯,体内生物钟颠倒无序,让现代人尝遍了睡眠不足的苦恼,曾几何时“好好睡一觉”竟成了一种比登天还难的奢望。长期的睡眠不足会造成严重的睡眠问题。睡眠问题包括常见的睡眠呼吸暂停、失眠、睡眠行动障碍以及磨牙等睡眠运动异常。如果这些问题进一步持续,就会使人体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乎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表现,其中半数以上可能进而发展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因而对于亚健康状态不可掉以轻心。 对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来说,虽不需要药物治疗,但应注意养成良好的健康睡眠习惯,改善机体微循环状态来加以防治,以避免由亚健康转向不健康,即疾病的发生。 2、 不要让健康向你“讨债” 您有过夜已渐深却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经历吗?您是否总是依赖小小的安眠药片为自己制造睡意?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漫长时光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可是您是否拥有过真正健康的睡眠呢?睡眠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身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都得到恢复和休息。因此,我们并不是为了睡眠而睡眠,而是为了第二天更加活力充沛,更加精神焕发。睡眠及睡眠的改变会影响人的健康,也影响生活质量。如果前一天的睡眠不足,第二天需要的睡眠量就会增加。长期睡眠不足往往会欠“睡眠债”,这就像银行取款透支一样。最后,身体会要求你偿还这些欠债。如果长期这样生活,身体健康将会过度透支,由此必会带来许多身心的伤害,如思考能力下降、警觉力与判断力削弱,免疫功能失调、内分泌失去平衡等等。 3、 生命不可“按揭”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原来晶晶姑娘也没有睡啊?”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想和漂亮姑娘搭讪、谈恋爱,到了把“睡眠弄丢”的地步。殊不知,这个看似浪漫的“失眠故事”背后,却反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按揭”睡眠时间就等于“按揭”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由银行贷款的“按揭”购房,使我们可以用明天的钱购买住房,提前享受幸福的生活,这确实是受人欢迎的事。可是,如果想将明天的时间,提前支取到今天来享用,也就是说要“按揭”生命的话,那将是得不偿失的。“按揭”睡眠,其实是拿我们的健康在做赌注,过度的“按揭”睡眠时间,会造成长期的睡眠障碍会衍生很多躯体疾病,甚至导致焦虑、抑郁、自杀等严重社会问题,因此不可轻视。 人的一生有1/3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习惯对恢复体力、增强智慧、保证健康,十分重要。科学研究证明,睡眠还是提高身体免疫机能的一个重要过程。人为什么会睡眠?是因为人体内有一种叫做“尿核甙”的物质,当它在脑的脑干视丘下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人便有了睡眠的要求。有人认为一夜要睡足8小时才行。其实睡觉时间多少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要睡89小时,才有充沛的精力,而有的人却只需睡56小时就够了。据说拿破仑每夜只睡3小时就够了,而德国诗人歌得有时竟连续睡24小时。还有人说,睡前不要吃喝东西,这也是不完全正确的。据实验证明,睡前喝点牛奶,可以睡得更香甜。更有人提出如果你少睡了几小时,就要在第二天补睡几小时,才能恢复精力,这也是没有根据的。有人连续几天没睡觉,只要熟睡一整夜,就可补足几天的少睡时间了,这都是不科学的。怎样睡好觉才能保证健康?首先,要遵照生物钟的运行规律,不要随意打乱它,如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起床,都应有固定的习惯,不要轻易改变。一般地说,睡眠最理想的时间是晚上9点至凌晨2点,这是因为人的睡眠大约每两小时为一节,第一节睡得最沉,第二节稍浅,第三、第四节愈浅,而前二节四小时的睡眠量占总睡眠量的75%。对老年人来说,睡眠时间应比中、壮年多一些为好。这是因为,老年人容易疲劳,而消除疲劳的时间也比较长。7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每天能睡足89小时,9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每天睡足1011小时,同时,每天睡0.51小时午觉也很必要。要改变睡觉的种种不良习惯:1. 1. 亮着灯睡觉。人睡觉时虽然闭眼睛,但灯光仍然要被人体所感知。2. 2. 睡前避免激烈运动。3. 3. 睡前不要饮用浓茶、酒精浓度高的饮料。4. 4. 睡前不要看惊险侦探之类的书籍、电影、电视。同时,要注意睡的姿势与方向,睡眠最好取双腿弯曲右侧位,方向最好是使人体保持和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平行,也就是南北向。睡前最好用热水洗脚。养成开窗睡眠的好习惯,使空气流通,有利安眠,但开窗时要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身体,特别是头部。可开侧窗,并注意盖好被子。还要注意不轻易服用安眠药,可睡前喝杯热牛奶,因牛奶含有色氨酸有轻度的催眠作用。(云声)四、健康相关行为转变的理论人类的健康相关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受到遗传、心理、自然与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健康相关行为的转变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各国学者、专家提出多种转变行为的理论,以期改变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促进人类健康。应用较多也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式有知信行理论、健康信念模式和行为转变阶段模式。 (一)信行模式(KABP model) 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简称。这一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转变危害健康的行为。知信行理论模式见图3-1。 知识信念行为 图3-1 知信行模式 例如,吸烟作为个体的一种危害健康的行为已存在多年,并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定式。要改变吸烟行为,使吸烟者戒烟,首先需要使吸烟者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戒烟的益处,以及如何戒烟的知识,这是使吸烟者戒烟的基础。具备了知识,吸烟者才会进一步形成吸烟有害健康的信念,对戒烟持积极态度,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戒烟,这标志着吸烟者已有动力去采取行动。在知识学习、信念形成和态度转变的情况下,吸烟者才有可能最终放弃吸烟。 但是,要使知识转化为行为改变,仍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有很多因素可能影响知识到行为的顺利转化,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行为形成改变的失败。 知识、信念与态度、行为之间只存在着因果联系,并不存在三者间的必然性。行为改变是目标,为达到行为转变,必须以知识作为基础,以信念作为动力。知识是行为转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只有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就可逐步形成信念。当知识上升为信念,就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转变行为。态度是转变行为的前奏,要转变行为必先转变态度。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有:信息的权威性,权威的信息号召力大说服力强。信息的可靠性和说服力越强,态度转变的可能性越大;传播的效能,传播的感染力越强越能激发和唤起教育对象的情感,有利于态度的转变;“恐惧”因素,恐惧使人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但需注意恐惧因素若使用不当,有时会引起极端反应或逆反心理;行为效果和效益,这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素,不仅有利于强化自己的行为,同时常能促使信心不足者态度的转变。在促使人们健康行为的形成、改变危害健康行为的实践中,常可遇见“知而不行”的情况,表现为难以割舍个人的爱好,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担心转变某行为会危及他们的社会关系,担心转变行为的意义不大或存在侥幸心理。只有全面掌握知、信、行转变的复杂过程,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或减弱不利影响,促进形成有利环境,进而达到转变行为的目的。(二)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是基于信念可以改变行为的逻辑推理,如你相信某药有害于你的健康,你就不会去服用它,又如,你相信某食品有毒,有害于健康,你就不会去购买它。尽管信念可以影响行为的改变,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人其行为改变都受信念的影响。为了研究信念与行为改变之间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许多心理学家开始着手研究影响行为转变的因素。先后提出了健康信念模式用以解释信念如何影响行为的改变。 在健康信念模式中,健康信念的形成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因素。 1对疾病威胁的认知 (1)对疾病严重性的认知:首先必须认识到疾病可能产生医学或社会学的严重后果,如疾病会导致疼痛、伤残和死亡,以及社会学后果,如意识到疾病会影响到工作、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相信其后果越严重,越可能采纳健康行为。 (2)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其次,人们需要判断自己患此疾病概率大小,概率越大,越容易采纳健康行为。 2对采取健康行为后得益的认识和克服改变行为中困难的决心 对采取健康行为得益的认知指个体相信采纳健康行为后确实有好处,如个体相信吸烟确实与多种疾病有关,对健康的危害很大;对改变行为中困难的认知指个体认识到采纳健康行为中还面临着一些难题,如对个人爱好难以割舍,时间花费、经济负担等。对健康行为益处的信念越强,采纳健康行为的障碍越小,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3提示因素 提示因素指的是诱发健康行为发生的因素,如大众媒介对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宣传、医生建议采纳健康行为、家人或朋友患有此种疾病等都有可能作为提示因素诱发个体采纳健康行为。提示因素越多,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其他相关因素有:人口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民族、人种等;社会心理学因素,如人格特点、社会阶层、社会压力;结构性因素,如个体所具有的疾病与健康的认识。不同特征的人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相异。如老年吸烟者对于烟草导致冠心病、肺癌的认知要比青年人深刻,因此戒烟的可能性较青年人大。 健康信念模式是最常用于各种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一种模式。人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或是他人的实践经验,或是接受他人的劝告,而激发内在的动机,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并获得预期的结果。这就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例如,某人从电视和报刊上看到有关锻炼的信息(提示因素),使他想到自己需要锻炼。他还记得上健康教育课时得知体育锻炼对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性,他知道自己比其他人更易得冠心病,因为他有家族史、不良饮食和轻度高血压,他得出结论自己是冠心病的易感者(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基于上述因素,他充分认识到必须十分关注自己的冠心病问题(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他知道如果坚持体育锻炼,将有助于延缓冠心病的发作,一旦发作也会提高自己的生存率(对行动好处的认知),但是也感到在繁忙的工作中要花费很多时间去锻炼确实不容易,况且还有雨天、活动场所等问题(对行动困难的认知)。所以他现在必须权衡利弊关系,决定是否要锻炼。(三)行为转变阶段模式转变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且每个做出行为转变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动机。为什么在一次干预中,行为转变成功的仅仅少数,而大多数是失败的,或是半途而废,尤其是成瘾性行为(addiction behavior)如吸烟、酗酒(alcohol abuse)和药物滥用(drug abuse)。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人群中所处的行为转变阶段是不同的。心理学家James Proehaska和Cados DiClimente博士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行为转变阶段模式(stages of behavior-change model)。把行为转变分成5个阶段。1没有准备阶段(preeontemplation)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对行为转变毫无思想准备,他们不知道或不意识到自己存在不健康的行为的危害性,对于行为转变没有兴趣。如“我不可能有问题”、“吸烟不可能引起冠心病”。 转变策略:帮助提高认识,推荐有关读物和提供建议。只有当他们认为有需要时再给他们提供帮助。 2犹豫不决阶段(contemplation) 人们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考虑要转变自己的行为,但仍犹豫不决,如“我知道吸烟不好,总有一天我要戒烟”、“锻炼确实对健康有好处,但是我现在还不想”。 转变策略:需要帮助促进行为转变,协助他们拟定行为转变计划,提供专题文章或邀请参加专题报告会。提供转变该行为的技能,指导行为转变的方法和步骤。 3准备阶段(preparation) 开始做出行为转变的承诺(向朋友和亲属宣布行为转变的决定,承诺还应包括建立必胜的信念)并有所行动,如向他人咨询有关转变某行为的事宜,购买自我帮助的书籍,制定行为转变时间表等。 转变策略:提供规范性行为转变指南,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采取逐步转变行为的步骤。寻求社会支持,包括同事、朋友和家属的支持,确定哪些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克服在行为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4行动阶段(action) 人们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如“我已经开始锻炼”、“我已经开始戒烟,并谢绝敬烟”。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在行为转变过程中没有计划、没有具体目标、没有他人帮助的安排,往往要导致行动的失败。转变策略:争取社会的支持和环境的支持(如从家里和办公室移走烟灰缸,不购买高脂食品,张贴警示标语等)、替代方法(用饭后百步替代饭后一支烟,用无钠盐替代钠盐等)、请行为转变成功者做现身说法、同伴的帮助。 5维持阶段(maintenance) 人们已经取得行为转变的成果并加以巩固。在这一阶段要得到本人的长期承诺,并密切监测,以防止复发。许多人取得了行为转变成功之后,往往放松警戒而造成复发。复发的常见原因是由于过分自信、经不起引诱、精神或情绪困扰、自暴自弃等。转变策略:这一阶段需要做取得行为转变成功的一切工作。创造支持性环境和建立互助组等。行为的干预首先要确定靶人群所处的阶段,然后用相应的干预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当吸烟者感到吸烟是愉快的事而不认为是有害健康,这时如果给他过多的信息,预期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对于这些人,我们仅仅给予最简单的信息,并告诉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再给予帮助。这样我们可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有需要 戒烟的人。五、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与矫正 我们已经知道健康相关行为分为健康行为和危险行为两大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就是通过行为的干预与矫正,使人们形成并保持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一)转变行为的成功的因素 要使人们的行为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变,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共同努力。转变行为成功的主要因素如下。1认知 认识是行为转变的前提。促使人们理解健康、幸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将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大,就更容易做出健康的选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健康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有明确的认识,即明确意识到哪些行为有益于健康,哪些行为对健康有害是极为重要的。2知识 掌握在生活方式领域中的知识,有助于人们的决策。例如知道血脂水平高意味着什么,人们就会决定如何通过膳食来降低血脂。知识有助于你了解危险因素以及如何去实现你的目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了解健康行为对健康有哪些好处,益处有多大;危险行为对健康有哪些害处,危害程度如何,这是行为转变不可缺少的。3动机 是转变行为的动力,它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当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的水平并具备相应的条件时,需要就会转化为动机。引发动机的因素有外在的力量,包括奖励、证书、纪念品。但内在的动机更为持久。根据心理学家的观点,对于动机3个因素是很重要的:自主的而不是强迫的;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去实现行为的转变(自我效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4技能和管理技术 技能有助于实现某行为的转变。如何控制你的情绪?如何选择有营养的饮食?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做好自我监测?技能和管理有助于将自我转变的策略融合到生活中去。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掌握行为转变的技能和管理;受教育者明确目标,按照行为转变的方法去做。5社会支持 组织与环境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当你要戒烟的时候,你的领导、同事、朋友、家属的吸烟对你的影响极大。原因是,行为的转变并非在真空的条件下,必须建立健康促进的环境,使人们更容易做出健康的选择。教育者要倡导社会支持、鼓励人们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受教育者要有采纳健康行为、转变危险行为的愿望,并决心采取行动。6评估与监测 一旦确定了健康的选择,你就应当评估你现在的生活方式以及哪些行为需要转变。评估内容可以是医学检验(血压、血脂、血糖)、体育锻炼、膳食等危险因素,甚至包括态度问题,这有助于你理解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教育者应加强对健康行为转变的评估和监测;受教育者要巩固和发展有益于健康的行为。7责任感 责任感是转变行为的核心,我们的目的是促使人们对个人和群体的健康承担责任。自我负责包括积极的参与行为与环境的转变并有预期的目标。有责任感还包括自我制约。行为转变是个人授权,包括有主人翁意识和参与决策过程。(二)个体行为的矫正运用操作式条件反射及生物反馈的原理和方法,矫正个体偏离正常的不健康行为,称为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行为矫正和行为干预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行为矫正首先必须明确问题的所在、起源和程度,分析维持不健康行为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心理因素,据此选用适当的矫正方法并制定矫正计划和监测过程。行为矫正是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因此需要制定长期矫正计划,并适时地进行评估,监测矫正的全过程,直至完全矫正成功,不可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行为矫正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条件下采取特定的措施,促使矫正对象改变自身的特定行为的行为转变过程。行为矫正更注重人们在行为改变过程中的自觉投入。矫正对象是行为改变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的行为受限者。 行为矫正由3个方面要素构成:行为矫正对象、行为矫正环境和行为矫正过程。行为矫正环境包括行为指导者、矫正场所和矫正时机,矫正场所可以不固定,但大多数行为矫正的场所是固定的,便于对行为矫正效果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选择行为矫正的时机也很重要,在易诱发行为改变的特定时机进行行为矫正,容易取得最佳的效果。行为矫正过程就是行为矫正技术的选择和实施过程,其核心是针对矫正对象的具体行为来选择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在健康教育领域内运用较为广泛的行为矫正技术有脱敏疗法、厌恶疗法、示范疗法和强化疗法等。 1脱敏疗法 脱敏疗法又可分为系统脱敏疗法、接触脱敏疗法和自身脱敏疗法等,主要用于消除个体因对某种因素过于敏感而产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如恐怖症、焦虑症和紧张症等。焦虑与放松是互相拮抗的生理过程,系统脱敏法就是运用交叉抑制原理,系统地训练患者放松,用放松来矫正焦虑。 该方法以认知原理为基础,在治疗中有目的、循序渐进地主动提供这一刺激因素,适时修正个体对刺激因素的错误认知,再通过反复的操作、强化,就可以达到消除这种过于敏感行为的目的。脱敏疗法的成败取决于矫治过程的系统性、有专业人员指导和适当的矫正环境。2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又称去条件反射法,其基本做法是每当矫正对象出现目标行为或出现该行为的欲望冲动时,就给予一个能引起负性心理效应的恶性刺激。反复作用后,在矫正对象的内心就会建立起该行为与恶性刺激间的条件反射,引起内心的由衷厌恶,直至消除该目标行为。厌恶疗法常用于矫正各种成瘾行为、强迫症、恐怖症和异常癖好等,如吸毒、酗酒、吸烟。厌恶疗法在使用时应注意持续性,否则无法建立条件反射;要注意强度的适宜性,使用不当可能引发新的紧张刺激;要注意治疗原则的保密性,以防矫正对象产生对抗心理,无法实施行为矫正。 3示范疗法 示范疗法在应用时,将所要形成的健康行为或所要改变的危险行为分解成不同阶段或不同表现,设计相应的模拟场景,让行为矫正对象扮演其中角色或观察角色行为,身临其境模仿角色的示范,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以现实生活中克服不利于健康行为的人为示范典型,鼓励和帮助矫正对象改变自身行为。4强化疗法 强化疗法是一种在行为发生后通过正面强化或负面强化来矫正行为的方法。通常的做法是当矫正对象表现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时,对矫正对象施以正面强化,以肯定和巩固健康行为。正面强化的形式有口头表扬、奖状、物质货币奖励等。反之,当矫正对象表现出对健康有危害的行为时,对其施以负面强化,使矫正对象由于逃避负面强化而放弃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本方法是迄今为止在帮助个体矫正危险行为、建立健康行为方面最有前途的行为矫正手段。但在使用该方法时,专业人员应注意选择正确的强化因素,安排适宜的强化活动,并随时听取反馈信息,以确保行为矫正的效果。 (三)群体行为的干预 群体行为干预通常是以行政单位(社区、学校、工厂、医院等)为基础,运用行为团体干预法进行群体行为干预。团体(单位)不仅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桥梁,是个体成员行为形成的微观环境。个体的行为、习惯、道德、价值观多是通过团体来实现的。另外,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等,也都受社会团体的影响。因此,团体可以显著地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行为团体干预法的优点有: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以团体决策层为核心,得到组织、政策和资源的保证,全体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行为干预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这种目标和目的是由决策层所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