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汉语介词和连词 第一节 介词古代汉语介词数量不多,但有些介词的功能比较复杂,其基本情况如下表: 介词所引介的成分例词时间、处所和范围于、于、乎、以、在、即、及、自、从、由(繇)、当、方、到、迨、逮、至、比、竟、投、向、临、先、工具和凭借以、因、用、于、于原因以、为、于、因、缘行为对象于、于、乎、为、与、及、从行为施事者于、于、乎从上表可以看出,“于”“于”“乎”的功能最为复杂,将“于”“于”“乎”的用法搞清楚了,其它介词的用法差不多也就搞清楚了。“于”作介词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就很常见了,“于”“乎”则是春秋以后出现的。这三个词语音相近,功能基本相同,所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词的不同变体也是可以的。它们在句子中差不多可以引介各种成分,所以要分辨它们所引介的是哪一种成分,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以及它们所引介的成分与谓语动词的关系来判断。(一) 引介处所或范围成分根据处所、范围成分与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又可以分为起点、经由、活动或存在场所、方向目标和终点等。1、引介起点和经由成分,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可翻译为“从”。例如:(1)穆姜出于房。(左传成公九年)(2)仲尼适楚,出于林中。(庄子达生)(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孟子梁惠王上)(4)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战国策燕策二)以上四个例子中,例(1)“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位移的起点;例(2)“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主体经由的处所;例(3)“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例(4)“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范围。在上古时期,引介处所起点或经由成分的介词除了“于”“于”“乎”之外,还有“自”“从”“由”等。与“于”“于”“乎”不同的是,“自”和“由”及其所引介的成分既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后头,也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从”及其所引介的成分祗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例如: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6)出自北门,忧心殷殷。(诗经邶风北门) (7)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8)君子阳阳,左执簧,右召我由房。(诗经王风君子阳阳)(9)由司射之南适堂西,释弓。(仪礼乡射)2、引介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场所,可翻译成“在”。例如: (1)鸡栖于埘,日之夕矣。(诗经王风君子于役)(2)于以采蘩,于沼于沚。(诗经召南采蘩) (3)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上) (4)季氏于鲁相二君矣。(左传成公二年) (5)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语先进)例(1)“于”引介的处所成分表示状态存在的场所;例(2)“于”引介的处所成分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场所;例(3)(4)的“于”和例(5)的“乎”引介的处所成分都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场所。在上古汉语中,“于”“于”引介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场所,极少位于谓语动词之前,魏晋以后“于”已成为文言词,“于”及宾语位于动词之前的用例却逐渐地多起来。“乎”及其宾语则总是谓语动词之后。此外,“于”还可以引介表示范围的成分,这是“于”“乎”所没有的。例如: (6)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左传哀公十三年) (7)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左传昭公十三年) (8)燕于姬姓独后亡。(史记燕世家)西汉以后,“在”“即”也相继有引介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场所的用法,但“即”有“就在”的意思。“在”及其宾语可以位于动词之前,也可以位于动词之后,“即”及其宾语祗位于动词之前。例如: (9)丞相李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史记秦始皇本纪) (10)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史记孝武本纪) (11)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史记项羽本纪)3、引介方向或目标成分可翻译成“向”“往”“对”。例如: (1)楚人谋徙于阪高。(左传文公十六年) (2)公奔于卫。(史记鲁周公世家)这种用法除了“于”“于”之外,还有“向(乡)”“当”。例如: (3)当壁而拜者,神所立也。(左传昭公十三年) (4)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向水火而泣,能涌水灭火乎?(论衡感虚)此外,在上古汉语里,当动词本身具有趋向意义时,方向目标成分也常常不用介词“于”“于”引介。例如: (6)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 (7)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左传文公十六年)例(6)的“共”和例(7)的“其邑”都是目标成分,未用介词引介。4、引介终点成分可翻译成“到”。例如: (1)剑及于寝门之外。(左传宣公十四年) (2)孔子自陈迁于蔡。(史记孔子世家) (3)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孟子公孙丑上)这种用法除了“于”“于”“乎”之外,还有“及”“至”等。例如: (4)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5)汉兵追至塞,度弗及,即罢。(史记韩长儒列传)(二) 引介时间成分时间成分与处所成分类似,可以分为起始时间、经由时间、发生的时间、接近的时间、先时时间、终结的时间等。1、引介起始时间的用法最早用“自”,先秦时期也用“于”“由”“从”,但不用“于”和“乎”。“自”“于”引介的时间起点成分一般都出现在动词的前头,可翻译成“从”。例如: (1)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 (2)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3)晋于是始尚羔。(左传定公八年)(4)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史记赵世家)(5)宣王伐鲁,立孝公,诸侯从是而不睦。(国语周语上)先秦时期。“于”与“是”组合,也常常说成“于是乎”。例如: (6)晋于是乎失诸侯。(左传定公四年)2、引介经由时间,可翻译成“从”“由”。例如: (1)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吕氏春秋察今)3、引介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最早用“于”,西周以后多用“于”,也用“在”“以”“方”“当”,汉代以后也用“即”,可以翻译成“在”。在这种用法上,介词及其宾语一般都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例如: (1)于今日雨。(甲骨文合集20925)(2)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3)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4)孔子年七十二,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史记孔子世家) (5)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庄子齐物论) (6)当其贫困时,人莫省视;至其贵也,乃争附之。(史记滑稽列传) (7)项伯许诺,即夜复去。(史记项羽本纪)4、引介接近的时间成分一般不用“于”“于”,而用“向”“临”等,可翻译成“临近”“接近”。例如: (1)夫水,响(向)冬则凝而为冰。(淮南子俶真训) (2)太子有子曰岑娶,而太子早死。临死,谓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为太子,无令他人代之。”(史记大宛列传)5、引介先时时间成分一般也不用“于”“于”,而用“迨”“逮”“及”“先”等,可翻译成“趁”“在之前”。例如: (1)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诗经豳风鸱鸮) (2)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4)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灞上。(史记高祖本纪)6、引介行为终止的时间成分用“于”“于”“乎”,也用“及”“比”“逮”“至”“犁(黎)”“迟”,东汉以后也用“到”“投”,可翻译成“到”。例如: (1)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诗经豳风东山) (2)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孟子滕文公上) (3)骥、骜、绿耳背日而西走,至乎夕则日在其前矣。(吕氏春秋别类) (4)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 (5)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6)逮夜至于齐。(左传哀公六年) (7)扁鹊名闻天下,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8)犁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史记晋世家) (9)于是沛公乃夜引军从他道还,偃旗帜,迟明,围宛城三匝。(汉书高帝纪) (10)儒者传学,不妄一言,先师古语,到今具存。(论衡定贤) (11)投暮,入其里宅,因自匿不见人。(汉书原涉传)(三) 引介工具、方式或凭借的依据成分引介工具、方式或依据成分通常用“以”,但也可以用“于”“于”“乎”。用“于”“于”“乎”一般都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后头,祗有“于”引介依据成分时才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而用“以”引介工具或方式成分,两种语序形式都可以。引介工具成分可翻译成“用”,引介方式及凭借的依据可翻译成“凭”“依靠”“按照”等。例如: (1)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管子乘马) (2)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左传哀公七年) (3)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窽。(庄子养生主) (4)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史记吴王濞列传) (5)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按:此例中“纪于鸟”与前面的“以云纪”“以火纪”的作用是一样的,都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前几个依据成分用“以”引介,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前,后一个依据成分用“于”引介,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 (6)醒,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7)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墨子法仪) (8)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左传宣公四年) (9)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左传昭公六年)这种用法除了用“于”“于”“以”之外,还用“用”“因”。“用”可以引介工具和凭借成分,“因”主要引介凭借成分,一般都分布在谓语动词的前头。例如: (10)齐氏用戈击公孟。(左传昭公二十年) (11)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孟子滕文公上) (1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四) 引介对象成分对象成分按与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可以分为比较对象、言语对象、服务对象、予取对象、偕同对象、关涉对象、支配对象等。1、引介比较对象一般都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偶尔也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前。可翻译成“比”(差比)“跟”(比较异同)。例如: (1)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尚书盘庚下) (2)与人善言,暖于是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4)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庄子人间世) (5)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庄子齐物论) (6)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左传成公二年)2、引介言语对象,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可翻译成“向”或不译。例如: (1)隐为桓立,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公羊传隐公元年) (2)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3)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当谓语动词是“言”“语”时,言语对象成分也用“与”“为”引介,“与”“为”及其宾语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前。例如: (4)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论语为政) (5)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语。(战国策韩策二)3、引介服务对象一般都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于”时偶尔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可翻译成“为”“替”。例如: (1)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左传僖公十二年) (2)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孟子万章上) (3)妇人遂行,生二子于郄氏。(左传成公十一年)这种用法也用“为”“与”,“为”“与”及其宾语的分布位置都是出现在谓语动词的之前。例如: (4)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孟子离娄上) (5)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6)后若有事,吾与子图之。(国语吴语)4、引介与取对象,指所引介的成分表示给予的对象或索取的对象。引介给予对象时可翻译成“给”,引介索取对象可翻译成“向”。例如: (1)郑子产献捷于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史记孔子世家) (4)定王使子服求后于齐。(左传宣公六年) (5)薛谭学讴于秦青。(列子汤问)(6)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以上例(1)(2)(3)中介词“于”“于”“乎”引介的是给予对象成分,例(4)(5)(6)中介词“于”“于”引介的是索取对象。给予对象成分也可用“与”引介。例如:(7)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索取对象成分汉代以后也可以用“从”引介,“从”及其宾语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例如:(8)(文君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以为生,何至自苦如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5、偕同对象成分表示偕同施事或与施事交互从事某一行为的人或事物。“于”“于”引介这种成分时可翻译成“跟”“和”“同”“与”等。例如:(1)晋赵婴通于赵庄姬。(左传成公四年)(2)宋华元善于令尹子重。(左传成公十一年)这种成分也可以用“与”“及”引介,“与”“及”及其宾语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例如:(3)初,内蛇与外蛇鬬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左传庄公十四年)(4)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梁惠王上)(5)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经卫风氓)6、关涉对象成分表示动作行为所向或旁及的对象。“于”“于”“乎”引介关涉对象可翻译成“对”“对于”“在方面”等或不翻译。例如:(1)公将不利于孺子。(尚书金縢)(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3)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左传昭公五年)(4)王曰:“吾甚惭于孟子。”(孟子公孙丑下)(5)此于其亲戚兄弟若此,而又况于仇雠之敌国也?(战国策魏策三在这种用法上,“于”及其宾语有时作为主语的一部分,前面用结构助词“之”关联。例如:(6)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论语卫灵公)(7)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8)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盐亭县2025年从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人员中考核招聘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鲁南技师学院公开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10名)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工厂安全培训游戏课件
- 2025重庆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招聘6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9月重庆市綦江区万东镇公益性岗位招聘18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浙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技师的招聘1人启事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河北保定市康复医院招聘9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6中钨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职业高级中学公开招聘编外紧缺临聘教师(13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目标行为预测模型-洞察及研究
- 环保型氟硅橡胶鞋垫行业跨境出海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原理与应用课件
- 2025年公共营养师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09月山东枣庄市妇幼保健院青年就业见习拟录用笔试历年专业考点(难、易错点)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淋巴瘤PET-CT及PET-MR显像临床应用指南(2025版)解读课件
- 动物营养学-第七章-矿物质与动物营养详版课资
- 高中生纪律教育主题班会
- 初中班会课件《突围-目标成就未来》
- DBJ50-T-157-202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从业人员配备标准
- 工程实体质量常见问题治理自评总结报告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