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中医难病诊治.docx_第1页
支气管扩张-中医难病诊治.docx_第2页
支气管扩张-中医难病诊治.docx_第3页
支气管扩张-中医难病诊治.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支气管扩张-中医难病诊治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因慢性炎症损害管壁,以致支气管扩张变形的一种病症。以慢性咳嗽、咳吐脓痰和间断反复咯血为主要临床表觇。支气管扩张在中医学中,可归属干“肺痿”、劳嗽“等范畴。肺痿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诸病源候论对肺痿的成因、转归作了探讨。唐代孙思邈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气门所述”用帝痿或咳沫,或咳血“,与支气管扩张症颇为相似。明代戴原礼在证治要诀中亦有介绍:”劳嗽,所嗽之痰,或脓,或时有血腥臭异常。“也比较符含本病症的表现。清代医家,重点探索了辨治之法,如张璐将肺痿的治疗要点归结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痰,补真气。“而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强调:”治宜养血润肺,养气清金。“总之,古代医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结核。现代西医学除采用控制感染和清除痰液外,尚乏根治之法。现代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最早应用的是针灸,见于1956年。60年代初出现多篇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有的还积累了一定的样本数。用白芨等治疗亦取得较好效果。但自此以后直至70年代中,这方面的文章所见不多。从80年代开始,有关临床报道迅速增加。这一时期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应用辨证分型、专、方专药及针灸等疗法进行了大置的治疗观察;二是将不少传统方剂,诸如凉膈散、旋复代赭汤、龙胆泻肝汤等等,引进本病症的治疗,使疗效有所提高。在这一基础上,对本病症的中医治疗规律有较深入的认识。如通过对固定处方、辨证施治及中西医结含三法治疗的对照观察,结果发现以固定处方疗效最好。从目前临床来看,确有以专方治疗为主的趋势。也有主张在发作期辨证施治,缓解期用专方治疗。从总体情况看,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总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但临床痊愈率仍较低,而有关机理的研究,做得很少,主要还是从传统中医学理论进行探讨。均有待于今后加强。一、病因病机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40余年的实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本病症的病因主要与体质因素、外邪侵袭及嗜好烟酒等有关,其病机可概括为:火热 因怒气伤肝,郁久化热;或因平素嗜好吸烟,肺有痰热;或外邪犯肺化热;或饮酒过度,胃中积热,上熏于肺。热甚生火,灼伤肺络,而致出血。痰湿 寒邪犯肺,积寒生湿,聚湿成痰,痰湿阻肺,痰出咳减,旧痰虽一时排出,但湿邪未除,新痰复生。痰浊恋肺,郁而化热,痰热内壅,化毒成脓,脓痰蓄肺,咯出不利,日久积少成多,故时有脓痰排出。阴虚 素体阴虚,或病程日久,热灼阴伤,以致肺燥津枯,燥热日益耗阴,其阴难复,肺失清肃,宣降失司,津液不布,而吐痰沫;阴虚火旺,灼伤肺络而出血。肺阴虚亦可涉及脾、肾诸脏,而使之亦现虚损证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上述病理因素,可互相转化、影响,以致症情复杂难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二、辨证分型支气管扩张各地分型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型。肝火犯肺 咳嗽阵作,胸闷胁痛,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烦躁易怒,口苦口干,便秘尿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痰热伤怖 发热胸痛,咳嗽多痰,色黄粘稠,痰中夹血,或咯血,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苔黄,脉弦数或滑数。阴虚火旺 颧红盗汗,干咳少痰,咯纯血鲜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形体消瘦,或兼心悸遗精等。舌红质干,脉象虚数。另外尚有燥火伤肺、气不摄血、阳虚水泛、瘀血阻滞等分型,但有关资料不多。上述3型的构成比例问题,各地报道不一,有认为阴虚火旺型多见,有的则统计以痰热伤肺为多。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三、分型治疗(1)肝火犯肺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处方:龙胆草10克,制大黄12克,桑白皮12克,地骨皮10克,丹皮10克,黄芩10克,生地12克,旱莲草10克,仙鹤草15克,白芨10克,黛蛤散12克。加减:咯痰不爽加冬花、瓜蒌皮;气逆加金沸梗、苏子。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疗效:以上法观察64例,具体标明疗效的44例中,显效22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常用成方:泻青丸、清金汤等。(2)痰热伤肺治法:清泄肺胃,涤热化痰。处方:桑白皮12克,黄芩10克,黄柏、知母各12克,栀子12克,杏仁10克,瓜蒌10克,川贝母10克,金银花12克,前胡10克,枇杷叶10克,炒侧柏叶10克,白茅根15克,仙鹤草15克,生大黄(后下)9克。加减:风热重加荆芥、薄荷;痰热重加竹沥、海浮石、法半夏。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疗效:共治疗63例,其中45例具体标明疗效,临床痊愈及显效37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常用成方:清胃散、银翘栀芩汤等。(3)阴虚内热治法:滋阴润燥,清热止血。处方:百合10克,麦冬12克,北沙参12克,生地黄15克,丹皮10克,川贝10克,白茅根15克,枇杷叶10克,地骨皮10克,旱莲草15克,炒侧柏叶10克。加减:偏肾阴虚加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偏肺阴虚加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气阴两虚加生脉散合清金汤。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疗效:共治疗64例,标明具体疗效52例,显效23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常用成方: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等。四、其他疗法(1)针灸体针取穴:主穴:大椎、天突、尺泽、丰隆。配穴:足三里、列缺、肺俞、肾俞。操作:主穴均取,酌加配穴。咯血期,进针得气后用泻法,留针30分钟。缓解期,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2周。疗效:以上法共治疗30例,结果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穴住注射取穴:孔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操作:药用鱼腥草注射液。咯血期间取双侧,血止后用单侧。以装有5号齿科针头的注射器抽取药液24毫升,快速垂直刺入穴位,再缓慢送针至得气,深约1厘米,回抽无血,注人药液。咯血期间每日1次,每侧2毫升;缓解期隔日1次,左右交替,一侧剂量同上。疗效:共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100 例,治愈93例;显效3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单方验方脑益嗪组成:肉桂之有效成分提取物,药名为玉桂苯哌嗪。用法:每日3次,每次50毫克口服。中等量咯血者加倍服用。近期疗程1周止血后,可长期或间断服用。部分重症者可配合用抗菌素。疗效:共观察44例,均为支气管扩张咯血,大部分病例在24小时内咯血量明显减少,咯血完全控制时间为27天。本药的副作用为咽干、嗜睡,但多可耐受。白芨粉组成:白芨。用法:上药研末,每次24克,每日3次,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疗效;共治疗21例,20例咯血停止,咳嗽及吐痰量明显减少,观察610个月,咯血未发作。三叶青散组成:三叶青、坤草。用法:三叶青研粉,坤草炒炭(存性)研粉,分别过100目筛,两者按3:2混匀。日服3次,每次10克。饭后开水送服。疗效:共治疗6例,均在8天内咯血停止,1周内浓粘痰消失,随访35年未咯血,但遇外感仍有脓痰医学教育网搜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