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乌台诗案”.doc_第1页
苏东坡与“乌台诗案”.doc_第2页
苏东坡与“乌台诗案”.doc_第3页
苏东坡与“乌台诗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东坡与“乌台诗案”苏东坡与乌台诗案甘肃会宁二中赵洪涛苏轼于嘉;占二年(1057年)中进士,宋英宗在未即位时便听说了苏轼的鼎鼎大名,十分爱惜.继位后,英宗本想按照唐朝的惯例将苏轼召入翰林院,授予他知制诰之职(后又想授之起居注之职),遭宰相韩琦坚决反对,只好让苏轼在史馆试用,直到宋神宗时才被重用.宋神宗少有变革之志,然而在推行王安石新法的过程中,异议不断,他很是恼火,决心严惩反对变法的保守派,而苏轼刚好赶上了风口浪尖,不久就因为反对变法而被贬黜出京.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到湖州后,苏轼作湖州谢上表.其实这只是例行公事,只要略叙自己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之类便可以上交了.但苏轼性格豪迈,不拘小节,又在谢表中添加了一句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发了牢骚.由于表中新进是暗指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结果惹怒了一些尚在当政的新进们.他们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诽谤朝廷,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于是御史李定,何正臣,舒宣等人弹劾苏轼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还专门举出了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为了罗织更大的罪名,这些人更是处心积虑地从苏轼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他定罪.如苏轼自责的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一句,本来是说自己没有把律法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却被说成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而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则被指称为影射皇帝.皇上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之心,莫过于此!如此一来,苏轼的罪名就大了,非极刑不可.神宗也非常恼火,但他还是不忍加诛,命御史台皇甫遵前去逮捕苏轼.苏轼的好友驸马王诜得知消息后,紧急派人告知苏辙,苏辙立即派人送信给兄长.苏轼得知消息后,立即请假,原地待罪.进京途中,苏轼听说罪名重大,心知凶多吉少,不愿受缧绁之辱,数次想跳水自杀,又担心自己一死,会牵连到弟弟苏辙,这才没有下定决心.到京城后,苏轼被下狱,并交御史台审讯.与苏轼关系密切的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甚至已经去世的欧阳修,文同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均受到牵连,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乌台诗案.这个因作诗引起的案子为什么叫乌台诗案呢?原来,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因汉代御史府中有许多柏树,常有数千只乌鸦栖息其上,晨去暮来,时人号为朝夕乌.因此,后世便把御史府称为乌府,御史台也就成了乌台了.这个因御史弹劾引起并最终交御史台审讯的案子就叫乌台诗案了.苏轼下狱后,长子苏迈一直照顾他.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苏迈每天去监狱给父亲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早做心理准备.有一天苏迈有事,托一个朋友给父亲送饭,但忘记了告诉朋友这个约定,偏巧朋友给苏轼送去了一条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在劫难逃,便写了两首绝命诗给弟弟苏辙.其一日: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由此可见兄弟情笃.苏辙看到兄长的两首绝2009年第3期归去未必真悠然归去来兮辞个性解读贵州省锦屏县民族中学张文真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初读时,总觉得文章是抒写陶渊明的归隐之乐,归隐后的陶渊明是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舍之翁,闲适之祖.而今细细咀嚼,发现田园的诗人寄情自然却世事未能忘怀,猛志常在.一,诗人因心处两端.心为形役而独悲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儒,佛,道三教支配时期.他早年便有儒家的大济苍生之大志;亦有道家爱慕自然,企慕隐逸的思想,所谓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他的思想融汇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的生活,所以,在他出仕的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杂诗其九),在仕和隐中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即便后来回柴桑归隐,终身不仕,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时,心情仍不平静.正如鲁迅所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l1l这种思想在他隐居十年之后创作的杂诗(其二)便是例证: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诗文抒写的是一个新秋月夜,诗人辗转难眠,因时光的流逝,壮志难酬而终晓悲凄.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的诗人内心深处依然是那么的忧愤,矛盾,痛苦.再如述酒,诗人借用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看惯,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依旧流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正如鲁迅所_一再点出:在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I2J命诗,立即痛哭流涕地给神宗上书,请求削去自己的官爵为其兄赎罪.神宗此时也犹豫不决,因为宋太祖曾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而朝廷中也有多人爱惜苏轼才华,为苏轼求情.就连赋闲在家的王安石听说此事后,也紧急上书劝说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重病在床的曹太后,听说苏轼的事后,抱病责备神宗.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但不准其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苏轼被拘近百日后,终于获释.巨大的挫折并没有改变苏轼豁达豪爽的性格,饱经忱患的人生体验反而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在黄州的日子,苏2009年第3期轼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的诗词.受苏轼牵连的人中,有三个人的处罚较重.驸马王诜因事先泄露机密给苏轼,且与其交往亲密,在御史台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