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艾灸治疗产后病15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1页
产后艾灸治疗产后病15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2页
产后艾灸治疗产后病15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3页
产后艾灸治疗产后病15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4页
产后艾灸治疗产后病15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后艾灸治疗产后病15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作者:刘吉丽 孙维章 本人对2007年1月1日到2011年6月30日以来,我镇管辖正常分娩及流产的产妇,进行产后随访,对出现产后虚弱,产后身痛,产后病的150名产妇进行了产后艾疗,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50例患者,均为我镇2007年1月1日到2011年6月30日我院分娩及流产的产妇,均为女性。其年龄均在20岁至45岁之间,其中20-25岁42例,占28%;25-30岁64例,占43%;30-35岁32例,占21%,35-40岁例,占5%,40岁45岁5例,占,3%。足月产艾灸时间选择在产后42天以内,流产艾灸时间选择在一月以内。 1.2诊断标准:符合199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妇科学1“产后病”的诊断标准。病史:产时、产后出血过多,产褥期汗出不止,当风感寒,居处潮湿阴冷。症状: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恶风畏寒,关节活动不利,甚则关节肿胀。检查:a体格检查:关节活动度减低,或关节肿胀,病久不愈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变形。b血常规、血气分析、血钙、红细胞沉降率、抗“O”、类风湿因子等。 2治疗方法 2.1治疗疗程:艾灸7天为一疗程。 器具准备(4)(5)。1.艾柱的制作:用木棍敲碎艾叶,至具有粘性,利用模具,把艾叶制成圆锥体,直径大于5cm,内呈空心,利于散热。2.底座的准备。用一带铁耙的铁环,铁环直径约5cm左右,靶约长5cm,外缠绝缘材料(防止烫手),另准备4-5个,圆饼似的毛毡,内空直径约5cm,比艾柱的底座小。 2.2方法:点燃艾炷,放置穴位上,至热气向下回旋,至不能耐受为度,夹起艾柱,穴位处上放铁环,艾柱放置铁环上,缓解热度,至不能耐受,底部再用毛毡垫高,缓解,至艾柱燃烧完毕,这样既能使热力持久,又能不浪费艾叶。每个穴位灸三柱艾,每柱燃15分钟左右,灸至穴位处皮肤发红为度,最好能至该穴位处有热气旋转,向里透散,为最好疗效。灸7天,一疗程。疗效明显。 2.3时间的选择:足月产时间一般选择在产后30天以后,42天以前,流产选在15天以后,一月以内。 2.4穴位的选择:穴位,一般选择,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百会,血海,神阙足三里,合谷等进行艾灸。还可随症加减。 乳汁少加膻中;肩胛部痛加肩井.肩髃等;腰痛加肾腧,腰阳关,膝关节疼痛加犊鼻,阳陵泉等,踝关节疼痛加太溪昆龙等。 3疗效观察 3.1疗效判定标准:治愈: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肿胀消失,关节活动灵活。好转: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肿胀消失,关节活动较前灵活。 无效:肢体关节疼痛,麻木,肿胀,活动受限。 4治疗结果 经1疗程治疗后,治愈42例,占28%;好转27例,占18%;无效3例。占25%。 治疗2个疗程,治愈33例,占22%;好转16例,占11%;无效2例,占1%。 经3疗程治疗后,治愈16例,占10%;好转10例,占6%,无效1例,占0.6%。 总治愈率96%,无效4%。 5典型医案 患者刘继萍女35岁系敦煌市转渠口镇武圣宫二组农民,孕2产1,1胎产后,未注意生活细节,当风受寒,出现全身关节酸痛,麻木,重着。曾在医院积极治疗,好转,后每遇体质虚弱时,自觉全身关节酸痛,麻木,重着。此次,患者流产后15天,上述症状复发,遂于2010年5月5日来我院就诊。给以艾灸百会,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神阙,足三里,合谷等加局部穴位艾灸,治疗7天,效达穴位处有热气回旋,向里透散。现关节酸痛,麻木,重着消失。如常人。灸后嘱产后多虚,需避免当风感寒,注意调补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六淫乘虚而入。6讨论分析 灸法2是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止疾病的一种方法。 因艾叶,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活力温和,价格便宜,我们现都选择以艾灸为主。 另外,灸法主要有温经散寒,扶陽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而产后病的发病有三个方面3,一.失血过多,亡血伤筋,虚阳浮散,或虚火妄动,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症,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二.瘀血内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气机逆乱,可致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三.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等。导致产后腹痛,产后痉症,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总之,产后脏腑功能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即可发生各种产后疾病。 故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产妇,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论产后当大补气血。说:“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故:产后多虚以大补气血为主,产后多瘀,以活血行瘀,养血,为主,使祛邪而不伤正,化瘀而不伤血。 妇女在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腰、足跟酸楚、麻木、甚至疼痛,中医称为产后身痛。这些症状可以同时出现,亦可以单独存在。如单独出现某一症状,则分别称为“产后关节痛”、“产后腰痛”、“产后足跟痛”。引起本病的原因中医认为是因分娩时用力,出血过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肾气虚弱,或因产后体虚,再感受风寒,风寒乘虚而入,侵及关节、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也。”由此说明灸法可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也就是说,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产后一般多虚.多瘀,故我们治疗主要以,补虚,活血化瘀,养血为主,时间一般选择在产后30天以后,42天以前,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作用。 穴位,一般选择,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百会,血海,神阙,足三里,合谷等进行艾灸。还可随症加减。 乳汁少加膻中;肩胛部痛加肩井,肩髃等;腰痛加肾腧,腰阳关;膝关节疼痛加犊鼻,阳陵泉等;踝关节疼痛加太溪,昆龙等。 关元,气海为强壮要穴,又可治下腹部疾病:神阙可治疗虚脱,中脘可治疗胃部疾病,命门着重补肾,壮阳。百会升提固脱;血海补血。足三里为强壮要穴,治下肢疼痛等等。 产后人人体质不一,患病不同,无病保健,有病治病,应随症加减。 参考文献 1中医妇科学,主编:马宝璋,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