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等级区域的划分及其中国论文的分布.pdf_第1页
SCI期刊等级区域的划分及其中国论文的分布.pdf_第2页
SCI期刊等级区域的划分及其中国论文的分布.pdf_第3页
SCI期刊等级区域的划分及其中国论文的分布.pdf_第4页
SCI期刊等级区域的划分及其中国论文的分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CI期刊等级区域的划分 及其中国论文的分布 金碧辉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 100080 汪寿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 北京 100083 摘要 本文讨论了关于划分SCI期刊等级区域的基本思考及其意义 提出了划分 SCI期刊等级区域的方法以及对不同等级区域赋以分值的设计 统计了中国科技 论文在SCI期刊等级区域中的分布 以发表论文最多的前10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 所为案例进行了论文量排序和分值排序的对比试验 关键词 SCI期刊 期刊等级 中国论文 影响因子 论文质量 如果说 早在1963年美国SCI诞生时 她的创始人加菲尔德 E Garfield 仅仅是为了向 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文献检索工具的话 那么 以普赖斯 D J Price 为代表的科 学计量学家率先将SCI用于科学活动规律性的研究 以致于发展到目前成为国际权威性的 科学技术评价工具 则是加菲尔德所始料不及的 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工具也 已被我国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所重视 近年来 为了增加中国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 科技工 作者在努力 科技期刊编辑们在努力 科技管理部门也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引导 这种种努 力让人们看到了 被SCI收录的中国论文出现逐年上升势头 被SCI收录的中国期刊也呈现 回升局面 然而 面对成绩 中国的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思考的是 为什么中国在 国际论文量排名上升的同时 国际引文量排名却未能同步跟上 我们在鼓励发表更多的国 际论文时 是否更有必要去鼓励高质量的论文到国际著名期刊上去发表呢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 M M Robert 在1997年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中所作的统计 1981年 1994年期间 我国论文占世界论文总量的0 9 排名第13 引文率排名第65位 论文名次与引文名次相差如此悬殊 是否说明中国在世界科学中的学术影响力与论文产出 力不相符 学术影响力处于弱势状态 就论文量与引文量这两种指标而言 论文是引文的 基础 而引文又是论文质量检验的标准 面对处于上升势头的被SCI收录的中国论文 其质 量究竟如何 它们在SCI的数千种期刊中是如何分布的 本文试图探讨以质量为标准划分 SCI期刊等级区域的方法并考察中国论文在SCI期刊等级区域中的分布情况 第20卷 第2期 1 9 9 9年 3月 科 研 管 理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 20 No 2 Mar 199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批准号 79870014 1 划分期刊等级区域的基本思考 1 1 论文质量与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的话 就是在 一定时域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时间 论文量和引文频次是计算影响因子的三个 最基本的要素 在时间确定 期刊论文量不变的条件下 影响因子的大小取决于被引频次的 高和低 而被引频次的高低又取决于构成期刊基本单元的论文质量 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往 往是载有高质量论文的著名期刊 在这里 影响因子和论文质量 指期刊论文平均质量水平 是 互为因果的关系 因此 将论文与期刊影响因子挂起钩来考察论文质量是本文对SCI期刊划分 等级区域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1 2 关于学科间影响因子的不均衡分布问题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SI 每年编制一 册以期刊影响因子为主要指标的 期刊引用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简称JCR 根 据1996年JCR对4717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 当年最高的影响因子是51 000 最低 的影响因子为0 004 两者相差12750倍 国际著名期刊NATURE的影响因子为28 417 SCIENCE的影响因子为23 605 被SCI收录的期刊几乎算得上是国际范围内有一定影响 的期刊 是经过ISI严格挑选的 然而 从衡量期刊质量的影响因子来看 不仅期刊与期刊 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 而且 学科与学科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对1996年JCR各学科期 刊影响因子的统计表明 医学领域最高的影响因子为51 000 而数学领域最高的影响因子 仅为2 313 两者相差22倍 从学科平均影响因子来看 最高的是生物学领域 为1 959 最 低的是工程技术领域 为0 396 见表 1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 最主要 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学科自身发展的特点 如科学家研究行为的社会性 学科间交叉渗透的 程度 学科发展所处的阶段等 和学科特有的引文行为 二是统计源的学科结构 表2列出 了SCI来源期刊的学科结构 医学和生物学的期刊在整体学科结构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这 样一种学科比例结构必然导致医学和生物学期刊影响因子偏高的结果 表1 SCI各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布 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卫生 最高影响因子2 31320 20817 11212 16140 9972 87151 0003 8335 818 最低影响因子0 0240 0040 0190 0290 0170 0040 0090 0040 048 影响因子总数107 638348 786456 846225 8941438 260139 4582790 255354 666152 462 期刊总数2322752872017342561590896144 平均影响因子0 4641 2681 5921 1241 9590 5451 7550 3961 059 3 地球科学包括了天文学 表2 SCI期刊的学科分布 学 科期刊数量 学 科期刊数量 数 学2324 92农林科学2565 43 物理 力学 2755 83医药卫生159033 71 化 学2876 08工程技术89619 00 天 文310 66环境科学1443 05 地球科学1703 60其 它1022 16 生 物 学73415 56 总 计4717种期刊 3 数据来源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1996年卷 美国ISI编制 学科间期刊影响因子的差异 使论文与影响因子直接挂钩产生了学科间不可比较的困 2 科 研 管 理 1999年 难 本文采用以学科为基础 将各学科的影响因子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 可消除 学科间影响因子不均衡分布给论文质量评估带来的不可比问题 2 划分期刊等级区域的基本方法 本文提出的对SCI来源期刊划分等级区域的方法有两个基本点 一是以影响因子为质 量测度标准 二是在前期同类相比的基础上作后期归一化处理 在文献计量学中 布拉德福 文献分布定律用区域分析方法描述了文献的离散规律 从而揭示出核心期刊在文献分布中 的特征 我们对SCI来源期刊划分等级区域基本采用了布拉德福定律中的区域分析方法 只是根据具体情况在运用区域分析方法时略作了一些修改 影响因子是一个量化的质量指标 在影响因子相差万余倍的SCI期刊中可以形成一个 期刊影响因子的序列 考虑到学科间影响因子分布的不均衡性 因此 首先要从学科的角 度 将数千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序列分门别类 形成各学科的影响因子序列 然后根据学科影 响因子的降序序列 将期刊平均分成三等份 严格按照布氏定律的话 应该根据影响因子总 量平均分成几个等份 最后再将分布在各学科中的不同等份的期刊归一化 形成影响因子 高 中 低三个区域 按照我们提出的方法 本文的统计过程为 选择JCR1996年卷中按学 科分类编排的影响因了表 将各学科中按照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的期刊平均分成三等份 然后 将相同等份的期刊集中在一起 经过对多学科期刊的定类处理后 用期刊名称判断其所侧重 的学科领域 形成了SCI期刊影响因子的三个等级区域 见表 3 表3 SCI期刊等级区域中各学科期刊影响因子分布 学科 等级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卫生 最高IF2 31320 20817 11212 16140 9972 87151 0003 8335 818 高最低IF0 3980 5081 0350 2890 5250 4690 4770 2730 771 IF总数65 158245 648331 165155 2221064 54487 0041993 111196 886104 163 区期刊数7898105752568656129155 平均IF0 8352 5073 1542 0704 1581 0123 5530 6771 894 最高IF0 6822 0031 9181 6092 6190 9362 5281 6601 485 中最低IF0 2700 3290 4400 1770 2370 2290 1850 1150 288 IF总数28 87273 73090 95854 514265 64338 836570 925117 50335 644 区期刊数789190692358653229845 平均IF0 3700 8101 0110 7901 1300 4521 0730 3940 792 最高IF0 3410 9850 9660 7131 2350 4321 4000 8150 601 低最低IF0 0240 0040 0190 0290 0170 0040 0090 0040 048 低IF总数13 60829 40834 72316 158108 07313 618226 21940 27712 655 区期刊数768692572438449730744 平均IF0 1790 3420 3770 2830 4450 1620 4550 1310 288 期刊等级区域划分后解决了从质量角度考察中国论文的问题 如果再将归一化后的带 有期刊等级特征的区域赋以一定的分值 其应用范围就更为广阔了 它可以用于对机构 研 究群体乃至个人论文产出质量的评估 这里的问题是 对期刊归一化后的等级区域如何确 定分值 本文对三个等级区域确定分值的主要依据是等级区域间平均影响因子级差的倍 数 统计结果表明 高影响因子区域的平均影响因子是中影响因子区域平均影响因子的2 7倍 中影响因子区域的平均影响因子是低影响因子区域平均影响因子的2 6倍 据此 设 3 第2期 金碧辉等 SCI期刊等级区域的刊分及其中国论文的分布 低影响因子区域分值为1 按照级差的倍数 则中影响因子区域的分值是低影响因子区域的 2 6倍 为2 6分 高影响因子区域的分值是中影响因子区域的2 7倍 为7 02分 我们将 用SCI期刊等级区域来考察中国论文的分布状况 并且用不同等级区域的分值进行实验性 的案例分析 3 关于统计源的说明 本文分析所用的SCI数据 是通过检索SCI光盘而获得 1997年年终累积版和1998年 1 3期 检索数据的条件为 1997年发表并且著者单位所在地标注为中国的论文 满足 检索条件的论文共计11898篇 满足本文分析条件的论文共计11584篇 有314篇论文所 刊载的期刊在JCR中查不到期刊影响因子而未列入统计范围 4 中国论文在SCI期刊等级区域中的分布 按照上述期刊等级区域划分的方法 1997年中国著者发表的11584篇论文在SCI期刊 等级区域中的分布列表如下 表4 中国科技论文在各等级区域中的数量分布 等级区域论文数 刊载中国论文的期刊数JCR期刊分布 高影响因子区域543246 897091639 中影响因子区域346029 875191556 低影响因子区域269223 242631522 总 计11584100 0014914717 表4的统计数据说明 中国论文在SCI期刊等级区域中的分布呈现出从高影响因子区 域到低影响因子区域数量递减的良好态势 在低影响因子区域中 有1248篇论文是发表在 被SCI收录的8种中国期刊上 因此 发表在低影响因子区域的国际论文仅为1444篇 从各学科论文在各等级区域中的分布来看 物理学的分布状况最好 不仅论文的绝对数 量 3530篇 独占鳌头 占总论文数的30 47 而且在处于高影响因子区域的5432篇论文 中 物理学有2089篇 占该区总论文量的38 46 就物理学全部论文在本学科三个区域 中的分布来看 处于高区的论文在本学科论文总量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为59 18 见表 5 统计数据表明 物理学论文对中国论文整体分布的良好态势作出了重要贡献 化学学科的论文总数为2557篇 位于第二 论文产出情况不错 但是 从区域分布来 看 与物理学科相比 化学学科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区域的论文偏少 发表在中影响因子区域 的论文较多 有1007篇论文 占本学科论文总数的39 38 数学论文在三个区域的分布 中 也出现了与化学论文相似的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态势 此外 生物学和医学的论文数量与SCI来源期刊的学科分布不协调 在SCI来源期刊 中 生物学的期刊占15 56 734种 而中国的生物学论文仅占中国论文总数的5 8 医 学的期刊占SCI来源期刊总数的33 71 1590种 而中国的医学论文仅占中国论文总数 的10 55 从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两大类型机构的论文分布来看 高等院校有总量优势 科研院所 在高影响因子区域中论文的相对比例要高一些 见表 6 4 科 研 管 理 1999年 表5 中国科技论文在各等级区域中的学科分布 学科 等级区域 数学 物理 力学 化学天文学 地球 科学 生物学 农林 科学 医药 卫生 工程 技术 环境 科学 其它 影响因子高区1602089975102134270894181131622 影响因子中区325747100730841915528568155 影响因子低区152694575251272114651933112 总 计63735302557157345672190122221431292 表6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论文在各等级区域中的分布 等级区域 研院所高等院校其它机构 论文数 论文数 论文数 高影响因子区域145950 26263541 10133858 94 中影响因子区域75626 04208532 5261927 27 低影响因子区域68823 70169126 3831313 79 总 计2903100 006411100 002270100 00 5 期刊等级区域赋值的案例实验 按照本文第二部分对期刊等级区域的赋值设计 在此 用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前10名 高等院校和前10名科研院所为实验案例进行论文数量排序和分值排序的比较 先将表7 和表9中已经划分成三个等级区域的论文量分别乘以相应的分值 即高影响因子区域的论 文数乘以7 02 中影响因子区域的论文数乘以2 6 低影响因子区域的论文数乘以1 统计 表7 发表论文最多的前10名高等院校的论文在SCI等级区域中的分布 按总论文量排序 位次高等院校论文总数 高影响因子区中影响因子区低影响因子区 论文数 论文数 论文数 1南京大学61428546 4222135 9910817 59 2北京大学42322252 4810023 6410123 87 3清华大学36918249 3211531 177219 51 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6120957 896518 008724 10 5复旦大学30214447 688929 476922 85 6浙江大学22111250 687835 293114 03 7吉林大学1847842 396836 963820 65 8南开大学1745531 617844 834123 56 9山东大学1697041 425130 184828 40 10兰州大学1564528 855736 545434 62 表8 发表论文最多的前10名高等院校的论文在SCI等级区域中的分布 按总分值排序 位次高等院校总分值 高影响因子区中影响因子区低影响因子区 分值 分值 分值 1南京大学2683 302000 774 56574 621 411084 02 2北京大学1919 441558 4481 1926013 551015 26 3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723 181467 1885 141699 81875 05 4清华大学1648 641277 6477 5029918 14724 37 5复旦大学1311 281010 8877 09231 417 66695 26 6浙江大学1020 04786 2477 08202 819 88313 04 7吉林大学762 36547 5671 82176 823 19384 98 8 3 山东大学672 00491 473 13132 619 73487 14 9南开大学629 60386 161 32202 832 21416 51 10兰州大学518 10315 960 97148 228 605410 42 3 为位次前移的机构 5 第2期 金碧辉等 SCI期刊等级区域的刊分及其中国论文的分布 结果形成表8和表10 再以表7和表8为一组 表9和表10为一组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表 明 按论文排序的机构位次在按分值排序后发生了变化 位次前移的机构往往是在高影响 因子区域和中影响因子区域发表论文较多的机构 这些机构以相对较少的论文数量获得了 相对较高的分值 与论文量的统计排序相比 分值统计形成的位次突出了论文质量 这种 对期刊等级区域赋值的方法比起简单地按论文数量排序的方法应该说要更科学一些 表9 发表论文最多的前10名科研院所的论文在SCI等级区域中的分布 按总论文量排序 位次科研院所 论文 总数 高影响因子区中影响因子区低影响因子区 论文数 论文数 论文数 1中科院物理所28120472 603813 523913 88 2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1799351 967039 11168 94 3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16412173 782817 07159 15 4中科院化学所1306650 773526 922922 13 5中科院金属所1136658 413228 321513 27 6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935761 291718 281920 43 7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712129 581926 763143 66 8中科院高能物理所672638 812232 841928 36 9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673755 221522 391522 39 10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663146 972943 9469 09 表10 发表论文最多的前10名科研院所的论文在SCI等级区域中的分布 按总分值排序 位次高等院校 总分 值 高影响因子区中影响因子区低影响因子区 分值 分值 分值 1中科院物理所1569 881432 0891 2298 86 29392 48 2 3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937 22849 4290 6372 87 77151 60 3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850 86652 8676 7318221 39161 88 4中科院化学所583 32463 3279 439115 60294 97 5中科院金属所561 52463 3282 5183 214 82152 67 6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463 34400 1486 3644 29 54194 10 7 3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313 74259 7482 793912 43154 78 8 3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299 02217 6272 7875 425 2262 01 9中科院高能物理所258 72182 5270 5557 222 11197 34 10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227 82147 4264 7149 421 683113 61 3 为位次前移的机构 6 讨论 6 1 正确处理论文数量与论文质量的关系 目前 我国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成果管理 工作中重视引入一些定量评价方法 这是一种好现象 然而 必须指出的是 在科研绩效定 量评价的方法方面 特别是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取值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讨论 导 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指标设计者对指标本身的认识尚模糊不清 这里仅以论文指标和 引文指标为例 我们从199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 大学评价量化问题国际研讨会暨第五次 全国科学计量学年会 的会议资料中挑出了11篇有关量化指标的论文 就论文指标和引文 指标的设置进行了分析 结果是 有9所大学的量化评价指标中无引文指标 在两所设有引 文指标的大学中 对引文指标赋予的分值也偏小 这说明在管理工作中 对科研论文的数量 已有足够的认识 但对于论文质量 特别是对衡量论文质量的引文指标的认识还有待于提 高 因此 我们建议 在衡量论文质量时 要把握好两个环节 一是通过对以影响因子为尺度 6 科 研 管 理 1999年 的期刊等级区域或分来考察论文质量 二是通过论文被引用情况来考察论文质量 在论文 数量和论文质量两个指标中 应该把激励重心放在鼓励提高论文的质量上 6 2 鼓励科研人员向影响因子高的国际重要期刊投稿 提高中国引文在国际引文总量 中的份额 其难度远远大于提高中国论文在国际论文总量中的份额 应该承认 从总体上来 看 一个国家的引文水平取决于该国科学家的论文质量 而总体的论文质量又取决于该国的 科技发展水平 但是也应该看到 同样一篇论文发表在影响大的期刊上和发表在一般期刊 上其引用情况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是由科技文献传播机制所决定的 因此 鼓励科研 人员向影响因子高的国际重要期刊投稿是在我国现有科技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中国引文 率的有效途径 6 3 正确处理在国际期刊与国内期刊发表论文的关系 已有一些同志撰文指出了目前 国内对论文存在着重外轻内 特别是过于重视SCI的倾向 我们也有同感 撰写此文的本意 之一也在于提醒管理部门 对被SCI收录的论文要作具体分析 要鼓励在影响因子高的国际 期刊上发表文章 事实上 增加中国论文的世界份额并非我们的最终目的 而是应该通过在 国际上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 让国际同行了解中国的科技成就 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最 终是为了提高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向世界展示中国 除了将科研成果发表到国际期刊的 途径外 办好国内的学术期刊以争取更多的中国期刊进入SCI的行列 进入更多的国际大型 检索系统不失为另一有效的途径 要办好国内期刊 就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期刊评价指 标 我们认为 在对科研绩效定量评价中 要正确处理在国际期刊与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 关系 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参 考 文 献 1 Robert M M The scientific wealth of nations Science 199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