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诗词之最.doc_第1页
我国诗词之最.doc_第2页
我国诗词之最.doc_第3页
我国诗词之最.doc_第4页
我国诗词之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贺诗简介: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后人因称李昌谷。据记载,他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伎俩,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终未能应试。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的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重要的作家。因为政局混乱及自身失意,其诗多揭露时弊之作和愤懑不平之音。既有昂扬奋发之气概,也有感伤低沉、及时行乐的颓唐;既有热烈奔放的抒怀,也有凄冷虚幻的意境。他作诗态度认真严肃,呕心沥血,属意创新,形成了想象奇特、思维奇谲、辞采奇丽的独特风格。在同时代的韩、孟、元、白诸家之外别树一帜,启迪了晚唐的诗歌创作。但由于过分标新立异,也有的作品晦涩险怪。 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艺术特色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被称为“诗鬼”。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他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在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贺铸、周邦彦、刘克庄、谢翱、文天祥,元人萨都剌、杨维桢,明人汤显祖,清人曹雪芹、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李贺诗为多人所称道:高棅称他为“天纵奇才”(唐诗品汇);姚文燮以为他“力挽颓风”(昌谷集注凡例);叶衍兰李长吉集跋:“李长吉诗如镂玉雕琼,无一字不经百炼,真呕心而出者也”。黎简甚至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鲁迅先生同情李贺的不幸,且“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毛泽东主席与陈毅元帅探讨诗词时也曾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致陈毅)吴企明说:“如果假诗人以年寿,使他有更广阔的社会观察和创作实践,那么,诗人的思想将会更成熟,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将会更为宽广和深刻,他的缺陷和弱点将会更少一些,长吉诗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简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李贺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承接上联继续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意象新奇,设色鲜明,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诗人巧妙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景象,运用了“黑”、“金”、“红”、“紫”、“燕脂”等字眼,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加色调鲜明,又分别就“听”和“见”,“白天”和“夜晚”等角度,从侧面加以烘托,构成了一幅有神、有形、有动、有静的战斗画面,给人一种战斗惨烈的实感,从而突出了出征将士的英勇形象,使全诗气氛紧张而热烈,意境苍凉而悲壮,声情凝重而激昂。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致酒行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咽。赏析:元和初,李贺带着刚刚踏进社会的少年热情,满怀希望打算迎接进士科考试。不料竟以避父“晋肃”名讳为理由,被剥夺了考试资格。这意外打击使诗人终生坎坷。不平则鸣,从此“怀才不遇”成了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的诗也因而带有一种哀愤的特色。但这首困居异乡感遇的致酒行,音情高亢,表现明快,别具一格。“致酒行”即劝酒致词之歌。诗分三层,每层四句。从开篇到“家人折断门前柳”四句一韵,为第一层,写劝酒场面。先总说一句,“零落栖迟”(潦倒游息)与“一杯酒”连缀,略示以酒解愁之意。不从主人祝酒写起,而从客方(即诗人自己)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悲苦愤激的情怀,使诗一开篇就具“浩荡感激”(刘辰翁)的特色。接着,诗境从“一杯酒”而转入主人持酒相劝的场面。他首先祝客人身体健康。“客长寿”三字有丰富潜台词:忧能伤人,折人之寿,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七字画出两人的形象,一个是穷途落魄的客人,一个是心地善良的主人。紧接着,似乎应继续写主人的致词了。但诗笔就此带住,以下两句作穿插,再申“零落栖迟”之意,命意婉曲。“主父西游困不归”,是说汉武帝时主父偃的故事。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见汉书。主父偃传)。作者以之自比,“困不归”中寓无限辛酸之情。古人多因柳树而念别。“家人折断门前柳”,通过家人的望眼欲穿,写出自己的久羁异乡之苦,这是从对面落墨。引古自喻与对面落墨同时运用,都使诗情曲折生动有味。经此二句顿宕,再继续写主人致词,诗情就更为摇曳多姿了。“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到“直犯龙颜请恩泽”是第二层,为主人致酒之词。“吾闻”二字领起,是对话的标志;同时通过换韵,与上段划分开来。这几句主人的开导写得很有意味,他抓住上进心切的少年心理,甚至似乎看穿诗人引古自伤的心事,有针对性地讲了另一位古人一度受厄但终于否极泰来的奇遇: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受地方官吏侮辱,在去长安途中投宿新丰,逆旅主人待他比商贩还不如。其处境狼狈岂不比主父偃更甚?为了强调这一点,诗中用了“天荒地老无人识”的生奇夸张造语,那种抱荆山之玉而“无人识”的悲苦,以“天荒地老”四字来表达,可谓无理而极能尽情。马周一度困厄如此,以后却时来运转,因替他寄寓的主人、中郎将常何代笔写条陈,太宗大悦,予以破格提拔。“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即言其事。主人的话到此为止,只称引古事,不加任何发挥。但这番语言很富于启发性。他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是:政治出路不特一途,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岂足悲观!事实上马周只是为太宗偶然发现,这里却说成“直犯龙颜请恩泽”,主动自荐,似乎又怂恿少年要敢于进取,创造成功的条件。这四句真是以古事对古事,话中有话,极尽循循善诱之意。“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为第三层,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作者运用擅长的象征手法,以“雄鸡一声天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自己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天下白”的景象是多么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谁念幽寒坐呜呃”,“幽寒坐呜呃”五字,语亦独造,形象地画出诗人自己“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伤心行)的苦态。“谁念”句,同时也就是一种对旧我的批判。末二句音情激越,颇具兴发感动的力量,使全诗具有积极的思想色彩。致酒行以抒情为主,却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不作平直叙写。诗中涉及两个古人故事,却分属宾主,李长吉歌诗汇解引毛稚黄说:“主父、马周作两层叙,本俱引证,更作宾主详略,谁谓长吉不深于长篇之法耶?”这篇的妙处,还在于它有情节性,饶有兴味。另外,诗在铸词造句、辟境创调上往往避熟就生,如“零落栖迟”、“天荒地老”、“幽寒坐呜呃”尤其是“雄鸡一声”句等等,或语新,或意新,或境奇,都对表达诗情起到积极作用,堪称李长吉式的锦心绣口。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杉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赏析:老夫采玉歌这首诗写一位老人在深溪绝涧中替官家采玉的的悲惨处境,诗人着重于老人内心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被奴役的人民敢怒而不敢言的悲愤心情。诗中所谓“恨溪水”,实际上正是对统治者的仇恨。艺术上也很能反映诗人独有的风格。“老夫”指采玉老工人,以老工人为描写对象,更容易展示人民苦难的深度。诗中所言蓝溪,在今陕西蓝田县西蓝田山中,“其水北流出玉”。“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两句从玉的用途写起:“水碧”一名出山海经,即指碧玉,蓝溪之玉质地色泽俱佳,世称蓝田碧,水晶一类的矿物,玉的一种,所以以“水碧”相称。“步摇”是妇女发髻上的饰物,用银丝做成花枝的形状,再饰以珠玉,插在发髻上,行步时随步摇颤。句首重叠 “采玉”一词,表示采了又采,给人以采之没完之感。玉是被用来制作步摇之类的妇女首饰的。以玉为首饰的自然是贵妇人,贵妇人所用自须上等好玉,所以“须水碧”。“须”是需用的意思。为了统治阶层的奢侈,一些人便世世代代陷入了冒着生命危险采玉的境地。然而这不过是做成首饰为贵妇人增添姿容之美而已,并没什么实际用途。所谓“徒好色”。一个“徒”字表现出诗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既叹惜人力徒劳,又批评统治阶级的骄奢以及诗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一石三鸟,很有份量。诗的这样开端,把人民的苦难与统治阶级骄奢的生活紧紧关合起来,揭出事物的本质,大大增强了思想性。前两句是交代背景,从第三句开始专写一个采玉的老人的饥寒苦况。“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罔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比李贺时代略早的韦应物写过采玉行也是写蓝溪采玉的事。诗中说:“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可见在蓝溪采玉是进入蓝田山的深山绝岭之中,那里没有房屋,只能暂借茂密的灌木丛避避风雨。不过韦应物写的是壮丁的采玉,家里还有一个独妇给他送饭,李贺写的却是老夫。他采了一辈子的玉,不知为那些贵妇人添了多少美色,到头来自己却穷困潦倒,不得温饱。对照起来李诗立意更深些,用笔也更锋利,特别是对老夫的心理有极细致的刻画,而心理刻画又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在景物的衬托下更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这都是高出韦诗的地方。从诗的下文看,他记挂着家中的“娇婴”,似乎只有这么一老一小,连送饭的人也没有了,情况自然更为凄苦。“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他孤独地在冈头上又饿又冷,连蓝溪里的龙都深深地为他发愁了。那蓝溪水面上笼罩的使清白不辨的雾气就是龙的愁气所凝。龙之愁深如此,老夫的饥寒可怜之状自可想见了。以“龙为愁”写老夫饥寒的惨状,构想已经很创辟,将水面黯淡的夜雾设想为龙的愁气就更出人意料了。“夜雨冈头食樟子,杜鹃口血老夫泪”夜雨饥寒,无以果腹,只有用野果榛子充饥了,他怎能不为悲惨的命运而血泪交流呢!不过不直说血泪,而牵连上杜鹃口血。华阳风俗录说:“杜鹃大如鹊,而羽乌声哀,而吻有血,春之则鸣。”尔雅翼也说:“其大如鸠,以春分先鸣,至夏尤甚,日夜号深林中,口为流血。”相传杜鹃为古蜀国帝王望帝的魂魄所化,啼声凄苦,每啼不至流血不止。杜鹃叫可以是写实,这里却又是给老夫的血泪作形象的比喻,老夫的泪就如同杜鹃的口血,有力地表现了老夫内心的凄苦。这样,杜鹃在诗的意象上给人的感受,就不只血泪,还有哀啼之感。末六句写老夫下溪采玉及其复杂的心理。“蓝溪之水厌生人”。“厌”可做厌憎解,也可通“餍”,做饱食讲。不论是厌憎活人,还是饱食活人,都是吞噬人的生命即溺死人的意思。不知多少采玉工人丧生溪水之中。“身死千年恨溪水”。丧生者千年不解恨怨之心,揭示出采玉工人心中积郁的深重的怨恨。说“恨溪水”,不直说恨官府、恨贫穷的逼迫,将对官府和社会的控诉表现得很含蓄,是诗人在艺术构思上喜欢追求深一层、曲一层的表现。接下去二句写入水情景,用山间的景物衬托老夫人的心情,紧承前两句从最能显示生命危殆处落笔。“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倾侧的山坡上,柏树摇撼,风吼雨啸,在泉脚处拴上绳索,另一端系在腰间,老人的生命就系在这风雨中袅袅摇荡的一线上。“袅袅”形容绳的摇曳,仿佛诉说着采玉人的悲哀。老夫不免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知什么时候也要葬身溪中。“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白屋”是贫民住的简陋房屋。“石磴”指石头砌的台级。“悬肠草”又名思子蔓。当老夫入水时,忽然看到古台石阶上的思子蔓,不禁想到贫寒春屋中的娇儿。诗人没有具体点明怜念的内容,不过上文中已强烈暗示出来,这就是自己一旦不幸又成为蓝溪的吞噬者,那么,弱小的娇儿又怎么活下去呢?这是一首反映社会主题的诗,可是艺术上表现得很别致。首先,它通过许多夸张的渲染,如溪龙为愁,杜鹃口血,水厌生人,风雨如啸等等,造成十分浓郁的气氛,将采玉老夫的凄苦命运以强烈的色彩揭示出来,给人极深刻的印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诗中许多描写想象奇特,如龙为愁的构想,溪雾与愁气,杜鹃口血与老夫泪,悬肠草与白屋娇婴的联想以及厌生人与恨溪水的构思,都给人以新颖奇僻的感受,构成其艺术表现的奇异一面。再次,诗的词藻富于色彩感,但并非堆砌华丽的词藻,而是字字精实,所以不是浓艳,而是瑰丽,这都是能显示李贺诗独有的风格的。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 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象是她含泪的眼睛。这里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进行描写,一是让人通过她的眼睛,想见她的全人之美,二是表现她的心境。兰花是美的,带露的兰花更美。但著一“幽”字,境界迥然不同,给人以冷气森森的感觉。它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为鬼魂活动创造了气氛。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她生前有所追求,古乐府苏小小歌云:“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但身死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死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这种心绪,正是“啼”字的内在根据。仅用四句一十六字,形神兼备地刻画出苏小小鬼魂形象,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 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服用:芊芊绿草,象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象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这一部分,暗暗照应了前面的“无物结同心”。用一个“待”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儿依旧,却只是空相等待,再也不能乘坐它去西陵下,实现自己“结同心”的愿望了。物是人非,触景伤怀,徒增哀怨而已。 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风凄雨零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这一部分紧承“油壁车,夕相待”而来。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岂不虚设?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不是么,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写景即是写人。用“如”字、“为”字,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使读者睹景见人。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这些景物描写都围绕着“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中心内容,因而诗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揭示,显得情思脉络一气贯穿,具有浑成自然的特点。 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显然都受屈原九歌山鬼的影响。从苏小小鬼魂兰露啼眼、风裳水佩的形象上,不难找到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的影子;苏小小那“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的坚贞而幽怨的情怀,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心境有一脉神传;西陵下风雨翠烛的境界,与山鬼期待所思而不遇时“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的景象同样凄冷。由于诗人采用以景拟人的手法,他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比之屈原的山鬼,更具有空灵缥缈、有影无形的鬼魂特点。她是那样的一往情深,即使身死为鬼,也不忘与所思绾结同心。她又是那样的牢落不偶,死生异路,竟然不能了却心愿。她怀着缠绵不尽的哀怨在冥路游荡。在苏小小这个形象身上,即离隐跃之间,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也有他的追求和理想,就是为挽救多灾多难的李唐王朝做一番事业。然而,他生不逢时,奇才异能不被赏识,他也是“无物结同心”!诗人使自己空寂幽冷的心境,通过苏小小的形象得到了充分流露。在绮丽秾艳的背后,有着哀激孤愤之思,透过凄清幽冷的外表,不难感触到诗人炽热如焚的肝肠。鬼魂,只是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世的内容,它所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小结:毋庸讳言,李贺的诗也有不少缺点。一方面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贯。另一方面由于长吉仕进无路,体弱多病,尽管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这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有的诗中也流露生命短促、及时行乐的思想。贬李者说是“牛鬼蛇神太甚”(张表臣珊瑚钩诗话),甚至认为是“诗之妖”(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王世贞用一个“过”字来简要概括长吉诗,还是很有道理的。李商隐诗凄艳婉约、深情绵邈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断蓬。赏析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李商隐柳枝五首序记载了一个叫柳枝的少女,精通音律,当她听到李商隐的燕台诗时,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并相约诗人曰与郎俱过。这首诗所描述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爱意,它发生在一个通宵达旦的宴席上,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了的官场交际活动,从隔座送钩、分曹射覆看来,那个女子是其中一个陪酒歌妓。但正是这个女子,却和李商隐在一片嘈杂之中,共同享有一份温情。我们还不能把它称为爱情,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是一个两情相悦的萌发状态,也许它只表现在一个相互怜惜的眼神中。诗人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一定想知道。一切都平淡如常:饮酒,行令,所有的感受都淹没在嘈嘈杂杂的喧嚣之中。没有表白,没有承诺,也没有任何约定,当应衙的鼓声响起来的时候,一切又都消逝在忙忙碌碌的走马一般的日子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那只是一个温馨的情境,就象已经逝去的星辰和风,只留下一种淡淡的欢喜,一种深切感动,还有挥之不去的忧伤,使诗人不能放弃。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温馨的情境。对这一段温情的放弃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当诗人在自己的脑海里象慢镜回放一样,重新体味着昨天晚上的一切,体味那已然消逝的星光和微风,体味永远伫立在那里的画楼和桂堂时,一切是如此的亲切,每一个细节都不会被遗漏,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有过深深的感动,这其中更有无限的惋惜和依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实仕途的绝望,人生信念的毁灭,可以通过感性世界来拯救。但在情感世界中,人就一定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吗?李商隐在自己的漂泊生涯中,有过多次爱情体验,恋爱的对象多不可考,有指为女冠、宫女、官妓,甚至主官的妻妾。无论如何,每一次爱情体验,对于李商隐来说,都是一次生命激情的燃烧,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每一个难熬的朝朝夕夕,既意味着对时光的珍惜,也意味着对时光的恐惧。所有的爱情都不会有结果,只留下深深的伤害和痛苦,留下一个个忧伤的追忆。那些毫无希望的爱情,还值得再次去追求吗?但追求中那些温馨的生命体验,又怎能轻易舍弃呢?一次次身心俱疲的失败,使得李商隐选择了追忆。追忆是一种退缩,是一种绝望的追求,也是最后的守护。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因为结局的枉然,所以只能追忆;因为不让任何情节发生,所以只留下追忆,但在追忆中,温情却得到最小心翼翼的守护。对于李商隐来说,追忆已经成为一种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因为现实朝夕变幻,即使艳若娇荷,即使激情如火,也终将枯萎消逝,艳丽和激情是一种虚假,而虚假背后的悲哀才真实,所以,李商隐只能把人生虚拟为一个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为自己保留下最值得珍惜的东西。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语时,是将当下刻意演绎为一种追忆;而留得残荷听雨声则是一种对既往的追忆。对此在生命的真切感受,使得诗人深情地迷恋那没落于深秋残荷上淅淅沥沥的雨声。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