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的作用.docx_第1页
论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的作用.docx_第2页
论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的作用.docx_第3页
论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的作用.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的作用陈德兰a ,封美霞b(南京审计学院 a . 财务处 ; b. 会计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 加快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已成为各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是 ,有些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操作上还存在一些不恰当的做法 ,严重影响了不良贷款的处置效果。为此 ,本文提出了通过 加强内部审计这一内控制度 ,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把关守口 ,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效率 。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处置 中图分类号 F830 . 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750 (2006) 03 0064 03增加呆账准备金的拨备 ; 1998 年增加 2700 亿特别国债 ,用以充实国有商业银行自有资本金 ,使之达到 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1999 年先后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并且剥离了近 14000 亿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尽管如此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 款仍然居高不下。回顾这几年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过程 ,不 论是出于何种动机 ,在降低不良贷款上 ,确实下了不 少工夫 ,如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审批权限 的相对集中 、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指标等。并且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下 降 ,资产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是 ,商业银行在处 置不良贷款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不恰当的做法 ,影响了不良贷款处置的实际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第一 ,不注重抵债物资的实际价值和变现能力 ,致使抵债物资价值下降且变现难 。在商业银行处置一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金融风险主要来自商业银行系统 ,因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在企业融资总额中占 90 %左 右 ,银行信贷的 75 %左右又是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出 ,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负有帮助国有企业脱困责任的政府附属机构 ,在过去 20 年中积累了大量不良 资产 ,这也是商业银行风险最明显、最突出的外部表 现。降低不良贷款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 融企业制度、提高核心竞争力面临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已明确提出“: 要按照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的要求 ,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 结构完善 、运行机制健全 、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 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20 世 纪 90 年代后期 ,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 ,我国召开 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并且政府也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银行的系统风险 : 借鉴西 方国家成功经验 ,对我国商业银行按照五类分级法 收稿日期 2006 06 08 作者简介 陈德兰( 1958 ) ,女 ,江苏如皋人 ,南京审计学院财务处副处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与审计实务 ; 封美霞( 1962 ) ,女 ,江苏如皋人 ,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教学与会计信息。64 不良贷款过程中 ,为了降低经营风险 ,保全资产 ,当银行的客户无法以现金还款时 ,商业银行一般通过 法律诉讼或协商的形式 ,以客户的资产抵偿银行债权。随着信贷业务的发展 ,抵债资产的总额也在不 断增加 ,据估计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抵债资产 总额大约在 1200 亿元左右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 币资金的金融企业 ,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以及自身 经营的要求 ,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 ,商业银行 在收取抵债物资时 ,往往不注重抵债物资的变现能力和实际价值 ,只要是物资 ,就照单全收。其结果虽 是不良贷款有所下降 ,但反映在商业银行账面上的 抵债资产 ,实际上成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另一种 形式 ,而且其价值在不断下降 ,变现越来越困难。第二 ,盲目诉讼 ,加大了不良贷款清收的难度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作为 债务人不能及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也是有多方面 原因的 :有的是因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导致经营上 的困难而无法还贷 ; 有的是由于企业本身经营管理 不善确实无力还款 ;还有的虽有还款能力 ,但因信用观念淡薄而不愿还款。面对这些情况 ,有些商业银 行往往不顾实际情况 ,一味采取法律诉讼的方式 ,以 为通过法律诉讼 ,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但事实并 非如此 ,其中隐含了一些道德风险因素 ,认为进入诉 讼程序后 ,一来可以减轻个人的责任 ,二来对上对下都可以交代。而且在我国法律制度 、法制观念还不 十分健全的情况下 ,一旦进入诉讼程序 ,有的原本有 能力还贷的也不愿还了 ; 有的可以采取其它措施进 行化解的也不愿意了 ; 而那些根本没有还贷能力的 还是执行不了。还有的诉讼不及时 ,而延误了最佳时机 ,起诉时 ,债务人已经将有效资产转移 ,最终是 赢了官司赔了钱 ,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 。第三“, 借新还旧”操作不规范 ,掩盖了不良贷款 的真实状况。“借新还旧”是人民银行于 2000 年 9 月正式提出的 ,并规定了具体的四条标准 ,使其成为一项长期的政策依据 ,这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实 际执行中既成事实部分的、逐步的认可 ,是一项妥协 政策。但是 ,由于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标准 ,导致有些 商业银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扭曲或偏差 ,有的只 要符合其中之一的就可以办理 ,从而使“借新还旧”成为商业银行消化不良贷款的操作通道。事实表 明“, 借新还旧”严重掩盖了不良贷款的真实性 ,表现 在 :一方面在正常贷款中有一部分是通过放松“借新 还旧”条件办理转贷而进入的不良贷款 ;另一方面在 不良贷款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经历了一个由“不良”转入“正常”再转到“不良”的过程 。因此 “, 借新还旧”如果不能谨慎操作 ,不仅不能降低贷款的风险 ,相反 ,由于将贷款的风险暂时掩盖和延后 ,使风险进 一步积聚 ,为以后的处置增加了难度。第四 ,不良贷款下降指标的考核行为短期化 ,不注重实际效果。由于不良贷款已经成为制约商业银 行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顽疾 ,因此 ,各商业银行都加大 了不良贷款下降指标的考核 ,并且严格规定了下降 的比例。这本来是无可非议 ,通过规定硬性的下降指标 ,可以督促商业银行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 , 努力将不良贷款的比例降下来。但是 ,由于考核指 标没有深化和细化 ,只是从指标上考核 ,并没有从实 际效果出发 ,导致有的商业银行为了完成不良贷款 下降比例的指标 ,而采取了一些变通的做法 ,如有的到年底通过虚放贷款将分母加大来降低不良贷款的 比例 ;有的人为将不良贷款转为正常贷款 ,到次年再 转回来 ;有的通过“转据”的形式将不良贷款转为正 常贷款。这些行为虽然完成了一时的考核指标 ,但 对于不良贷款的真正下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也不可能达到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二 、原因分析上述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不正确做法 ,必然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得不到真正的下降 ,资产 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经营管理得不到真正改善 ,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的改革将成为一句空话。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良贷款处置缺乏内控制度。自 1997 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 ,我国银行业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 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 ,努力降低商业银行的经 营风险。但是 ,对如何做好不良贷款的处置 ,如何提 高不良贷款处置的效率 ,减少商业银行的资产损失 等方面缺少比较完整的制度规范和约束 ,因而出现了在操作过程中的随意性。 二是某些信贷人员道德风险因素的存在 。不良贷款的处置往往会涉及到相关信贷人员的责任 。有 些信贷人员在贷款操作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 ,为怕 事情败露 ,而匆忙以债务人的物资来冲抵贷款 ,达到隐瞒不良贷款真相的目的 ;有的出于某种私利 ,在不 良贷款抵债物资处置过程中 ,与有关方面串通一气 , 压低价格 ,使银行的资产遭到损失 ;有的为了尽快分 清自己的责任 ,从中解脱 ,在没有充分掌握债务人资 产的情况下盲目起诉 ,而导致诉讼结果不理想。65 三是不良贷款的考核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过去 ,一些商业银行一味强调“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 , 不论不良贷款发生的原因 ,谁放的就由谁负责收回 , 这无疑增加了信贷人员的思想负担 ,因此 ,一旦出现 不良贷款 ,相关人员就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 ,甚至包 括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清收 ; 同时对不良贷款下降 的考核 ,也只注重形式 ,而不注重实际效果 。针对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共同把好不良贷款的处置关 : ( 1) 对 不良贷款处置方式的选择 ,要结合不良贷款对象的实际状况及形成的原因 ,进行认真细致分析 ,寻找最 有利的处置方式 ,切忌为了处置而处置 ,不顾实际 , 不顾效果 ,而盲目诉讼 ,结果是赢了官司而输了钱 。 (2) 加强对处置过程的监督。作为内部审计部门要 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审计 ,确保 处置过程的合法有效 。(3) 要对处置结果进行审计 。每一笔不良贷款处置结束后 ,内部审计部门要对处 置结果进行审计 ,坚决杜绝不良贷款处置中的随意 性和盲目性 ,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和不良贷款处置 的实际效果 。(三) 把好抵债物资审计关 ,确保资产的完整性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过程中 ,对那些已经 无法用现金还贷的债务人 ,只能通过收取其物资来 冲抵贷款 ,这也是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的措施之一 。 从目前商业银行收取的抵贷物资来看 ,可以说是五 花八门 ,应有尽有 ,大到土地、厂房、设备 ,小到各类 餐具、服装等。对于这些抵债物资如何处置 ,已经成 为烫手的山芋 ,不仅处理难度大 ,而且价值在不断下 跌 ,还要支付巨额仓储费 。为了避免类似问题再度 发生 ,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认真做好对抵贷物资的审 计工作。首先要对抵贷物资的变现能力和价值的评估进行审计 ,确保抵贷物资能够尽快变现 ,并保证其 价值的真实完整 ,防止为了抵贷而高估抵贷物资的 价值 ,使商业银行蒙受损失 ;其次要对抵贷物资接收 手续的合法性进行把关 ,有时商业银行在接收抵贷 物资时 ,由于手续不合法 ,而出现新的纠纷 ,最终影 响抵贷物资的处置 ,因此 ,商业银行必须根据法院的 判决书或裁定书来接收抵贷物资 ;再次 ,要对抵贷物 资处置程序的合法有效、处置结果的公开透明进行 把关 ,商业银行在处置抵贷物资过程中 ,要做到程序 合法、公开处置 ,一般应采用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 , 避免银行资产的流失 ,确保银行资产的完整有效。 (四) 把好不良贷款考核关 ,确保不良贷款降低的可靠性为了切实做好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 ,努力将不 良贷款降下来 ,各商业银行都将不良贷款的清收任 务落实到各个行处 ,并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具体 负责。而作为具体负责人员来说 ,深感责任重大 ,为 了完成清收任务 ,想方设法 ,采取各种措施 ,加大清 收力度 ,并且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但不能否 (下转第 85 页)三 、加强内部审计 , 把好不良贷款处置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 ,必须从体制上入手 ,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控 制体制 ,从制度上杜绝这种不良贷款处置的短期行 为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充 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通过内部审计机制来为不 良贷款的处置把关守口。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 把好不良贷款审核关 ,确保不良贷款的真 实性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 ,不仅影响到商业银 行自我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也会影响到商业银行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 ,甚至还会影响到该银行 主要负责人的个人前途。因此 ,商业银行总会采取 各种手段和措施 ,来降低不良贷款的数额和比例 ,当 然也包括采取了一些非正当的措施和手段 ,使商业 银行不良贷款的真实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为此 ,内部审计部门应把好不良贷款的审核关 ,包括对每一 笔不良贷款的确认 、形成原因的分析、责任的划分 、 账务的处理都要进行认真审核 。对符合不良贷款条 件的 ,要准确全部地列入不良贷款进行考核 ,防止采 取各种手段甚至违规行为进行转移 ,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真实性。并且一旦经过确认进入不良贷 款考核后 ,就不能轻易变更或账务调整 ,要建立一套 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对于确需通过“借新还旧”方式 进行操作的 ,必须明确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风险 或消除风险隐患 ,而不是为了掩盖风险 。因此 ,必须要严格掌握标准和操作规范 ,严格抵押或担保手续 ,而且要求不能低于前次贷款手续 。(二) 把好不良贷款处置关 ,确保资产的安全性 不良贷款的处置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核 心内容。其处置效果如何 ,直接影响商业银行资产 的安全和经营效益 。因此 ,各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 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工作 ,并且相应成立了专门机构 , 配备了专门人员 ,收效也十分明显。但在处置过程 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为了加强对不良贷款处 置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积极参与 ,66 2 nn- 1 2 n- 2nCov X i , X j- Cov X i , X jli m Cov ( Y 1 , Y 2 ) = li m i = 1 j = n+1 i = 1 j = n 0V a r ( Y1 )V a r ( S n )V a r ( S n- 1 )-n 2 n- 1n 2 Cov ( X1 , X j ) + Cov ( X1 , X2 n )2 n 2j = n+1n 0 , n .= li mn li mCov ( X, X )12jnj = n+1V a r ( X1 ) + 2 Cov ( X1 , X j )j = 2因此 ( 1 . 10) 式得证。利用定理 2 知 , X j j 1 服从泛函中心极限定理 。 参考文献 1 L ehma nn E L . So me co ncep t s of dep endence J . A nn. Mat h . Stati st ,1966 , 43 : 1137 1153 . 2 New ma n C M . No r mal f l uct uatio ns and t he F KG inqualitie s J . Co mm. Mat h . Phys ,1980 ,4 :19 128 . 3 Bir kel T. A f unctio nal cent ral limit t heo rem fo r po sitively dep endent ra ndo m va ria bles J . M ulti . A nal , 1993 , 44 : 314320 . 4 Bir kel T. The i nva ria nce p rinciple fo r a ssociated p rocesse s J . Stoch. Process. Appl , 1988 , 27 : 57 71 . 5 Doo b J L . Stocha stic Proce sses M . New Yo r k : Wiley Pre ss , 1953 . 6 Bir kel T. Mo ment bo unds fo r a ssociated sequence J . A nn. Pro bab , 1988 ,16 :1184 1193 . 7 Billingsley P. Co nver gence of Pro ba bilit y Mea sure s M . New Yo r k : Wiley Pre ss , 1968 . 8 Sto ut W. Al mo st sure Co nver gence M . New Yo r k : Academic Press , 1974 . 9 New ma n C M . A symto tic independence and limit t heo rems fo r po sitively a nd negatively dep endent ra ndo m va ria ble s M / /To ng Y L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