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差生注意转换中的线索和准备效应.pdf_第1页
初中数学优差生注意转换中的线索和准备效应.pdf_第2页
初中数学优差生注意转换中的线索和准备效应.pdf_第3页
初中数学优差生注意转换中的线索和准备效应.pdf_第4页
初中数学优差生注意转换中的线索和准备效应.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7 正心理发展与教育第2 期 文章编号 1 0 0 1 4 9 1 8 2 0 0 7 0 2 0 0 2 3 2 8中图分类号 B 8 4 4 2文献标识码 A 初中数学优差生注意转换中的线索和准备效应 齐冰1 2白学军1沈德立1 1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3 0 0 0 7 4 2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保定0 7 1 0 0 2 摘要 选取3 4 名初中数学优差生为被试 采用任务转换实验考察其注意转换中的线索效应和准备效应 结果表 明 一般转换代价出现了线索效应和准备效应 特定转换代价仅出现了线索效应 优生比差生更善于利用线索和准 备间距提高任务转换成绩 关键词 注意转换 任务转换 线索效应 准备效应 1 引言 有研究者指出 注意可能是引起数学学习不良 的重要因素H 注意转换能力是初中生注意结构的 主因素之一心J 注意转换是指根据任务目标和情境 变化对知觉和反应偏向进行重组的内部控制过 程bJ 这些知觉和反应偏向也称注意定势 或任务 定势 涉及要注意的空间位置 刺激特征 反应模 式 刺激 反应对应规则及设定反应标准的谨慎程度 等 1 注意转换就是要以某种方式脱离先前任务定 势并形成当前任务定势b 1 任务转换范式常用于注 意转换研究 该范式中一般包括两类组块 单一组块 始终执行同一种任务 和转换组块 交替执行多种 任务 又可以分为三类任务 单一任务 单一组块中 始终执行的同一任务 如A A A A 或B B B B 重复任务 转换组块中与先前任务相同的任 务 如A A B B A A B B 和转换任务 转换组块中与 先前任务不同的任务 如A A B B A A B B 研究 者通常用一般转换代价和特定转换代价考察注意转 换内部控制机制 一般转换代价指转换组块和单一 组块的成绩差异 它能反映在多个潜在反应定势中 做出选择的困难 体现在监控当前目标的同时保持 或选择任务表征的能力 特定转换代价指转换组块 中转换任务与重复任务的成绩差异 它能反映在不 同反应定势间转换的困难 体现激活新任务定势的 同时抑制刚执行过任务定势的能力 以往研究大多考察一般转换代价和特定转换代 价的年龄差异 个体差异研究相对较少 并且学业领 域中有关优差生注意转换差异的研究结果并不一 致 一方面 有研究表明优差生的注意转换能力存 在差异 如R o u r k e 在1 9 9 3 年发现数学学差生在心 理定势转换 从加法转换到减法 上有困难哺oi 杨锦 平采用两种不同运算规则连续转换累加测验 在8 分钟内每半分钟转换一次运算规则 以平均每分钟 运算正确数为指标 也发现优生的注意转换能力优 于差生幢j 但上述研究并未明确指出学优生与学差 生注意转换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 另一方面 也有 研究得出相反结果 如有研究采用林镜秋旧 叫的方 法 以注意转换时问为指标 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儿童 的注意转换能力与正常儿童相比并无显著缺陷 提 出注意转换与学习成绩无显著相关u 卜 总之 学业领域中优差生注意转换差异的研究 结果尚存争议 这可能与测量指标有关 采用正确率 作因变量的研究一般表明优差生注意转换能力存在 差异 采用反应时作因变量的研究则得出相反结论 不同测量指标使得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 因而有必要在同一研究中同时采用反应时和正确率 作为测量指标 此外 上述研究主要涉及一般转换 代价的优差生差异 重点考察的是监控当前目标的 同时保持或选择任务表征的能力 而反应定势转换 能力的优差生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要通过特 定转换代价来考察 而且先前研究一般从总体上考 基金项目 天津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 国家社科 十一五 规划基金重点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全 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 F B B 0 3 0 7 4 8 资助 作者简介 齐冰 1 9 7 5 一卜 女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助教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博士生 E m a i l b d q b y a h o o o o m c a 2 3 万方数据 2 0 0 7 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2 期 察优差生注意转换差异 事实上学业情境中的注意 转换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如需要转换注意时往往伴 随线索 如解题说明 老师的要求等 注意转换前常 常有或长或短的准备时间 已有研究表明 没有线 索时产生大量转换代价 有线索时转换代价大大减 少 这称为注意转换中的线索效应u4 转换代价随 准备间距延长而减小 这称为注意转换中的准备效 应u5 但注意转换中线索效应和准备效应的优差 生差异还有待研究 最后 上述研究多采用对被试 完成不同条件下纸笔任务 如数字划消 加减法计 算 手工计时方法 精确性不高 书写速度等因素也 可能对结果造成干扰 采用计算机呈现刺激并控制 实验程序能提高实验控制的精确性和标准化 本研究采用计算机呈现刺激并控制实验进程 以反应时和错误率作因变量 对比研究有无线索和 不同准备间距条件下初中数学优差生注意转换的特 点 希望通过这些比较 分离线索和准备间距对注 意转换的影响 考察优差生注意转换的差异 为初中 数学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 方法 2 1 被试 从保定市某中学选取3 4 名初二学生作为研究 对象 M 1 4 6 7 岁 S D 0 5 6 岁 学优生1 8 人 其 中男8 人 女1 0 人 学差生1 6 人 其中男7 人 女9 人 学优生人组标准 最近一次期中和期末考试数 学平均成绩位于全年级前1 0 语文平均成绩位于 全年级中间5 0 教师评定为数学学习好 语文学 习一般的学生 无明显躯体或精神疾病 学差生入 组标准 最近一次期中和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位 于全年级后1 0 语文平均成绩位于全年级中间 5 0 教师评定为数学学习差 语文学习一般的学 生 无明显躯体或精神疾病 所有被试经瑞文测验 智力正常 且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2 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1 0 以内的加减法竖式题 同时呈现 被加数 加数和得数 一半题目按加法做正确 另一 半题目按减法做正确 随机插入一些按加法和减法 做都不正确的题目 以避免反应定势 刺激呈现顺 序随机 但按某种规则 加法或减法 做正确的题目 不能连续出现3 个以上 且不允许同样题目即时重 复 实验材料分有线索和无线索两种 分别举例如 下 有线索 2 4 3 2 5 无线索 4 5 7 2 94 2 3 实验设计 考察一般转换代价采用2 任务类型 单一 转 换 2 线索 有 无 2 反应一刺激间距 R S I 2 0 0 m s 2 0 0 0 m s 2 学业类型 学优 学差 混合设 计 任务类型 线索和R S I 为被试内因素 学业类型 为被试间因素 考察特定转换代价采用2 任务类型 重复 转 换 2 线索 有 无 2 反应一刺激间距 R S I 2 0 0 m s 2 0 0 0 m s 2 学业类型 学优 学差 混合设 计 任务类型 线索和R S I 为被试内因素 学业类型 为被试问因素 2 4 研究程序 采用D M D X 编程控制实验进程 并完成刺激呈 现及反应时和正确率的采集 被试坐在距计算机屏 幕约5 0 厘米的舒适椅子上 实验开始时屏幕中央先 呈现一个白色注视点 持续时间 R S I 2 0 0 m s 或 2 0 0 0 m s 之后在相同位置呈现目标刺激 要求被试尽 可能准确快速地进行竖式得数正误判断 一半被试 对 按F 键 错 按J 键 另一半被试反之 对错误 反应进行反馈 在屏幕下方呈现 错误 9 0 0 m s 正式 实验包括6 个组块 A B C C B A A 组块 A A A A 和B 组块 B B B B 不需转换 各2 0 次任务 其中 前1 0 次R S I 为2 0 0 m s 后1 0 次R S I 为2 0 0 0 m s C 组块 需转换 A A B B A A B B 包括4 0 次任务 其中前 2 0 次R S I 为2 0 0 m s 后2 0 次R S I 为2 0 0 0 m s R S I 先是 2 0 0 m s 还是2 0 0 0 m s 在被试问平衡 前3 个组块之前 分别练习1 0 次 练习中的R S I 均为5 0 0 n r s 对于一 半被试 A 代表加法任务 B 代表减法任务 另一半 被试相反 对于一半被试 前3 个组块有线索 呈现 加减号 后3 个组块无线索 不呈现加减号 另一 半被试相反 3结果 采用S P S S l 2 0 处理数据 分别分析反应时和错 误率结果 剔除错误反应 反应时小于2 5 0 m s 看作 万方数据 齐冰自学军沈德立 初中数学优差生注意转换中的线索和准备效应 预期 1 6 1 及正负3 个标准差以外数据 剔除数据占 总数据的3 1 3 1 一般转换代价 反应时优差生单一组块和转换组块各条件下 的平均反应时和标准差见表1 表1 不同被试各实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标准差 M S D m s 对反应时数据进行2 任务类型 单一 转换 2 线索 有 无 2 R S I 2 0 0 m s 2 0 0 0 r n s 2 学业类 型 学优 学差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 任务 类型主效应显著 F 1 t 3 2 3 5 6 1 P 0 0 0 1 转换组 块任务的反应时长于单一组块任务 线索主效应显 著 F 弛 6 6 3 P 0 0 5 无线索任务的反应时长 于有线索任务 学业类型主效应显著 F 1 5 2 0 P 0 0 5 学差生的反应时长于学优生 任务类型和线索的交互作用显著 F 1 4 2 1 P 0 0 5 简单效应检验发现 有线索条件下的 一般转换代价小于无线索条件 P 0 0 5 表明线索 有助于降低一般转换代价 任务类型和R S I 的交互 作用显著 F 1 3 2 1 8 2 3 P 0 0 0 1 简单效应检验 发现 长时R S I 条件下的一般转换代价小于短时R S I 条件 P 0 0 0 1 表明延长R S I 有助于降低一般转 换代价 错误率 不同被试单一组块和转换组块各条件 下的平均错误率和标准差见表2 表2 不同被试各实验条件下的平均错误率和标准差 M S O 对错误率数据进行2 任务类型 单一 转换 2 线索 有 无 2 R S I 2 0 0 嬲 2 0 0 0m s x2 学业 类型 学优 学差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 任 务类型主效应显著 F 5 8 3 8 P 0 0 0 1 转换 组块任务的错误率高于单一组块任务 线索主效应 显著 F 13 2 8 0 3 3 P 0 0 0 1 无线索任务的错误 率高于有线索任务 R S I 主效应显著 F 1 3 2 9 2 6 P 0 0 1 短时R S I 条件下的错误率高于长时R S I 学 业类型主效应显著 F I 3 2 1 7 8 3 P O 0 0 1 学差 生的错误率高于学优生 任务类型和线索的交互作用显著 F 1 3 1 7 0 P 0 0 0 1 简单效应检验发现 有线索条件下 的一般转换代价小于无线索条件 P 0 0 0 1 表明 线索有助于降低一般转换代价 任务类型和R S I 的 交互作用显著 F 1 3 2 1 4 3 6 P 0 0 0 1 简单效应 检验发现 短时R S I 下的一般转换代价大于长时R S I P 0 0 1 表明延长R S I 有助于降低一般转换代 价 线索和学业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F 1 1 4 4 9 P 0 0 0 1 简单效应检验发现 有线索条件下 优差生的错误率差异不显著 无线索条件下学优生 的错误率低于学差生 P 0 0 0 1 线索 R S I 和学业 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F 1 4 7 8 P 0 0 5 简单 效应检验发现 有线索条件下学优生长短R S I 下的 错误率差异不显著 学差生长时R S I 下的错误率低 于短时R S I P 0 0 5 无线索条件下学优生长时 R S I 下的错误率低于短时R S I P 0 0 5 学差生长 短R S I 下的错误率差异不显著 3 2 特定转换代价 反应时不同被试转换组块中重复和转换任务 各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标准差见表3 对反应时数据进行2 任务类型 重复 转换 2 线索 有 无 2 R S I 2 0 0I n s 2 0 0 0m s 2 学业 类型 学优 学差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 任 务类型主效应显著 F 1 1 0 6 2 P 0 0 1 转换任 务的反应时长于重复任务 线索主效应显著 F 1 8 9 2 P 0 0 1 无线索任务的反应时长于有线索 2 5 万方数据 2 0 0 7 钲 心理发展与教育第2 期 任务 R S I 主效应显著 F 4 8 0 P 0 0 5 短时 R S I 的反应时长于长时R S I 学业类型主效应显著 F 1 4 3 8 P 0 0 5 学差生的反应时长于学优 生 表3 不同被试各实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标准差 M S D m s 任务类型 R S I 和学业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F 1 3 1 5 3 3 P 0 0 5 简单效应检验发现 短时R S I 条件下优差生的特定转换代价差异不显著 长时 R S I 条件下学优生的特定转换代价小于学差生 P O 0 5 进一步分析发现 有线索条件下优差生的特 定转换代价差异不显著 无线索条件下学优生的特 定转换代价小于学差生 P 0 0 1 表明长时R S I 无线索条件下学优生的注意转换能力优于学差生 错误率不同被试转换组块中重复和转换任务 各条件下的平均错误率和标准差见表4 表4 不同被试各实验条件下的平均错误率和标准差l M4 S D 对错误率数据进行2 任务类型 重复 转换 2 线索 有 无 2 R S I 2 0 0i n s 2 0 0 0i n s X2 学业 类型 学优 学差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 任 务类型主效应显著 F 1 8 5 8 P 0 0 1 转换任 务的错误率高于重复任务 线索主效应显著 F 蚴 7 7 3 9 P 0 0 0 1 无线索任务的错误率高于有线 索任务 R S I 主效应显著 F 2 1 8 6 7 P 0 0 0 1 短时R S I 下的错误率高于长时R S I 学业类型主效应 显著 F 1 t 1 5 4 1 P O 0 0 1 学差生的错误率高 于学优生 任务类型和线索的交互作用显著 F 5 5 5 P 0 0 5 简单效应检验发现 有线索条件下的 特定转换代价小于无线索条件 P 0 0 5 表明线索 有助于降低特定转换代价 线索和学业类型的交互 作用显著 F I 6 8 2 P 0 0 5 简单效应检验发 现 有线索条件下优差生的错误率差异不显著 无线 索条件下学差生的错误率高于学优生 P 0 0 5 任 务类型 线索和R S I 的交互作用显著 F 13 2 1 2 2 3 P 0 0 0 1 简单效应检验发现 有线索条件下 短时R S I 的特定转换代价大于长时R S I P 0 0 0 1 无线索条件下长短R S I 下的特定转换代价差异不显 著 短时R S I 下有无线索条件下的特定转换代价差 异不显著 长时R S I 条件下有线索的特定转换代价 2 6 小于无线索 P 0 0 0 1 表明有线索条件下延长 R S I 有助于降低特定转换代价 长时R S I 条件下线 索有助于降低特定转换代价 4 讨论 4 1 一般转换代价 本实验结果发现转换组块任务比单一组块任务 的反应时更长 错误率更高 证明了任务转换中存在 一般转换代价 这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 J 造成 这种一般转换代价的原因可能是 在交替变换的转 换任务组块中被试需要即时监控当前任务目标并选 择相应任务定势 而单一任务组块中只需维持固有 任务定势 反应相对更快 更容易 此外 实验结果 还发现学优生比学差生反应更快 错误更少 但优差 生的一般转换代价差异不显著 这与刘卿等人的研 究结果一致 卜 这表明本实验条件下学优生的 反应能力在速度和准确性上都比学差生强 但是 在 注意转换情境中需要保持多种任务定势处于激活状 态并选择相关任务定势 在这个耗费时间 增加错误 率的定势选择过程中 优差生产生了同等程度的一 般转换代价 这表明优差生的定势选择能力没有差 异 关于线索效应 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都发现了 一般转换代价的线索效应 这与已有研究关于线索 万方数据 齐冰白学军沈德立 初中数学优差生注意转换中的线索和准备效应 在任务转换中作用的一般结论是一致的u4 线索 为什么会降低一般转换代价 有研究者指出 线索 使个体有机会提前重组任务定势而获益u4 S a e k i 则从语音回路的角度进行解释 提出有线索时被试 只需根据线索提示完成任务 无线索时必须记住刚 完成的任务并决定将要执行的任务 这些任务信息 保存在语音回路中 从语音回路中提取信息会耗费 时间 增加错误率 因而无线索条件下的转换代价大 于有线索条件u7 此外 错误率结果表明 有线索 时优差生的错误率差异不显著 无线索时学优生的 错误率小于学差生 这可能是因为线索同等程度地 激活了优差生的任务定势 缺乏线索时要依靠语音 回路中的信息来确定当前所需任务定势 学优生从 语音回路中正确提取信息的能力优于学差生 其内 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准备效应 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都发现了 一般转换代价的准备效应 这也验证了前人的研 究n 引 延长准备间距为什么能降低转换代价 这 可能是因为长时准备间距下转换任务在刺激呈现前 完成 至少部分完成 了额外的内源性重组过程 短 时准备间距下被试来不及完全重组或先前任务定势 的残余激活尚未消退 此外 错误率结果发现 线索 和准备间距共同影响优差生的注意转换成绩 有线 索时准备间距长短对学优生影响不大 而延长准备 间距有助于学差生降低错误率 无线索时恰恰相反 准备间距对学差生影响不大 而延长准备间距有助 于学优生降低错误率 这可能是因为有线索条件 下 学优生更善于利用线索 线索本身就足以激活刺 激 反应对应规则 不再需要靠延长准备间距降低其 错误率 而学差生不善于很好地利用线索 仍需借助 长时准备间距来强化刺激一反应对应规则 无线索条 件下 学优生更善于利用长时准备间距从语音回路 中正确提取信息为新任务做好准备 学差生却不善 于利用长时准备间距为下一次任务做好准备 4 2 特定转换代价 本实验结果发现转换任务比重复任务反应时更 长 错误率更高 证明了任务转换中存在特定转换代 价 这验证了前人研究结果 一 造成这种特定转 换代价的原因可能是 重复任务只需保持对任务定 势的激活状态 转换任务在激活新任务定势的同时 要抑制另一种任务定势 因而延长了反应时 增加了 错误率 关于线索效应的证据主要来自错误率结果 本 实验条件下线索显著降低了转换代价 这验证了前 人研究结果 引 这可能是因为线索促进了任务定 势重组 降低了反应定势转换的困难 并且线索和 准备间距共同影响任务转换 有线索时重复任务没 有产生准备效应 转换任务产生了准备效应 无线索 时转换任务没有产生准备效应 重复任务产生了准 备效应 这可能是因为重复任务只需维持原有任务 定势 有线索时线索本身已经足以激活刺激一反应 定势 延长准备间距并未带来更多益处 转换任务需 要完成耗费时间的任务定势重组过程 延长准备间 距有助于充分重组 促进了成绩 无线索时被试要从 语音回路中提取任务信息 重复任务只需维持已激 活任务定势 延长准备间距使被试有充足时间正确 反应 转换任务没有出现准备效应可能是因为如果 被试没有记住任务序列 延长准备间距也无助于正 确做出反应 关于准备效应的证据主要来自反应时结果 本 实验条件下发现短时准备间距下优差生的特定转换 代价差异不显著 长时准备间距下有线索时优差生 的特定转换代价差异不显著 无线索时学优生的特 定转换代价小于学差生 这表明在短时准备间距和 长时准备间距有线索条件下 反应定势转换的困难 同等程度地影响着优差生 长时准备间距无线索条 件下学优生激活一种任务定势并抑制另一种任务定 势的能力优于学差生 这与B u l l 的研究结果相一 致 B u l l 曾指出 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在抑制能力和 工作记忆方面的困难导致了他们在策略转换和评估 上存在的问题 数学能力差的儿童的主要困难在于 不能很好地抑制习得策略并转换到新策略u8 5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 一般转换 代价出现了线索效应和准备效应 2 特定转换代价 仅出现了线索效应 3 学优生比学差生更善于利用 线索和准备间距提高任务转换成绩 4 缺乏外部线 索时学优生的成绩优于学差生 参考文献 1 曾盼盼 俞国良 数学学习不良的研究及趋势 心理科学进 展 2 0 0 2 1 0 1 4 8 5 6 2 杨锦平 金惠国 黄财兴 学习困难初中生注意特性发展及影 响因素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 9 9 5 1 5 4 5 9 3 W a g e rTD J o n i d e sJ R e a d i n gS N e u r e i m a g i n gs t u d i e so fs h i f t i n g a t t e n t i o n am e t a a n a l y s i s N e u r o l m a g e 2 0 0 4 2 2 1 6 7 9 1 6 9 3 4 M o n s e l lS T a s ks w i t c h i n g T r e n d si nC o g n i t i v eS c i e n c e s 2 0 0 3 7 1 3 4 1 4 0 2 7 万方数据 2 0 0 7 焦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2 期 5 M a y rU K e e l eSW C h a n g i n gi n t e r n a lc o n s t r a i n t so na c t i o n t h e r o l eo fb a c k w a r di n h i b i t i o n J o u r n a l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 G e n e r a l 2 0 0 0 1 2 9 1 4 2 6 6 D eJ o n gR A d l l ta g ed i f f e r e n c e si n8 D a la c t i v a t i o na n ds od m a i n t e n a n c e E u r o p e a nJ o u r n a lo fC o g n i t i v eP s y c h o l o g y 2 0 0 1 1 3 1 1 2 7 1 8 9 7 R e i m e mS M a y l o rEA T a s k5 w i t c h i n gA c r o s st h eL i f eS p a n E f f e c t so f A g e o nG e n e r a la n d S p e c i f i cS w i t c hC o s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2 0 0 5 4 1 4 6 6 1 6 7 1 8jR o u r k eBP A r i t h m e t i cd i s a b i f i t i e s s p e c i f i ca n do t h e r w i n e u r o p s y c h o l n g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J o u r n a lo fL e a r n i n gD i s a b i l i t i e s 1 9 9 3 2 6 2 1 4 2 2 6 9 林镜秋 杨广兴 李桂荣等 关于中学生注意品质的实验报 告 教育改革 1 9 9 4 5 2 1 2 2 1 0 林镜秋 大中小学生注意转移的实验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学 报 1 9 9 6 6 3 3 3 7 1 1 刘卿 杨凤池 张曼华等 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力品质初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 9 9 9 1 3 4 2 2 0 2 2 1 1 2 张曼华 刘卿 注意力品质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健康 心理学杂志 1 9 9 9 7 3 3 3 5 3 3 7 1 3 张曼华 杨凤池 张宏伟 学习困难儿童注意力特点研究 中 国学校卫生 2 0 0 4 2 5 2 2 0 2 2 0 3 1 4 R u b i n s t e i nJS M e y e rDE E v a n sJE E x e c u t i v ec o n t r o lo f c o g n i t i v ep r o c e s s e si nt a s ks w i t c h i n g J o u r n a l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bP s y c h o l o g y H u m a nP e m e p t i o na n dP e r f o r m a n c e 2 0 0 1 2 7 7 6 3 7 9 7 1 5 R o g e r sRD M o n s e l lS C o s t so fap r e d i c t a b l es w i t c hb e t w e e n s i m p l ec o g n i t i v et a s k s J o u r n a l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 G e n e r a l 1 9 9 5 1 2 4 2 0 7 2 3 1 1 6 R o t h e r m u n dK W e n t u r aD D eH o u w e rJ R e t r i e v a lo fi n c i d e n t a l s t i m u l u s r e s p o n s ea s s o c i a t i o n s8 8as o u r c eo fn e g a t i v ep r i m i n g J J o u r n a l 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 L e a r n i n g M e m o r y a n dC o g n i t i o n 2 0 0 5 3 1 3 4 8 2 4 9 5 1 7 S a n k iE E f f e c to fa r t i c u l a t a r ys u p p r e s s i o no nt a s k 2 s w i t c h i n g p 口f 0 口m 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m o d e l so fw o r k i n gm e m o r y M e n r y 2 0 0 4 1 2 3 2 5 7 2 7 1 1 8 B u l lR E x e c u t i v eF u n c t i o n i n ga saP r e d i c t o ro fC h i l d r e n 8 M a t b e m a t i c s A b i l i t y I n h i b i t i o n S w i t c h i n g a n dW o r k i n g M e m o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N e u r e p B y c h o l o g y 2 0 0 1 1 9 3 2 7 3 2 9 3 E f f e c t so fC u ea n dP r e p a r a t i o ni nS h i f t i n gA t t e n t i o no fH i g h a n d L o w p r o f i c i e n c yJ u n i o rH i g hS c h o o lL e a r n e r so fM a t h Q Ib i n 9 1 B A IX u e j u n lS H E ND e 1 i 1 1 A c a d e m yo f P s y c h o l o g ya n dB e h a v i o r 讥T m j i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T a n j n3 0 0 0 7 4 2 D e p a r t m e n to f P s y c h o l o g y H e b e iU n i v e r s i t y B a o d i n g0 7 1 0 0 2 A b s t r a c t T h ep a r a d i g mo ft a s ks w i t c h i n gw a su s e dt oe x a m i n et h ee f f e c t so fc u ea n dp r e p a r a t i o ni ns h i f t i n ga t t e n t i o n T h e s u b j e c t sw e r e3 4h i s h a n dl o w p r o f i c i e n c yj u n i o rh i g hs c h o o ll e a r n e r so fm a t h T h er e s u l t si n d i c a t e dt h a tt h e r e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e f f e c t so fc u ea n dp r e p a r a t i o nf o rg e n e r a ls w i t c hc o s t a n dt h e r ew e r eo n l ys i g n i f i e a n te f f e c t so fc u ef o rs p e c i a l s w i t c hc o s t H i g h p r o f i c i e n c yl e a r n e r sc o u l dn l a k eb e t t e rp r e p a r a t i o n sf o rt h ei n c o m i n gt r a i lt h r o u g hc u ea n dp r e p a r a t i o n i n t e r v a lt h a nl o w p r o f i c i e n c yl e a r n e r s K e yw o r d s s h i f t i n ga t t e n t i o n t a s ks w i t c h i n gp a r a d i g m e f f e c t so fc u e e f f e c t so fp r e p a r a t i o n 2 8 万方数据 初中数学优差生注意转换中的线索和准备效应初中数学优差生注意转换中的线索和准备效应 作者 齐冰 白学军 沈德立 QI bing BAI Xue jun SHEN De li 作者单位 齐冰 QI bing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保定 071002 白学军 沈德立 BAI Xue jun SHEN De li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 津 300074 刊名 心理发展与教育 英文刊名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年 卷 期 2007 23 2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 18条 参考文献 18条 1 曾盼盼 俞国良 数学学习不良的研究及趋势 期刊论文 心理科学进展 2002 01 2 杨锦平 金惠国 黄财兴 学习困难初中生注意特性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 1995 01 3 Wager T D Jonides J Reading S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shifting attention a meta analysis 外文期刊 2004 4 4 Monsell S Task switching 外文期刊 2003 5 Mayr U Keele S W Changing internal constraints on action the role of backward inhibition 2000 01 6 De Jong R Adult age differences in goal activation and goal maintenance 2001 1 2 7 Reimers S Maylor E A Task Switching Across the Life Span Effects of Age on General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