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武术观统领下广义武术概念的确立 杨建营 1 程丽平2 1 苏州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 江苏 苏州 215021 2 浙江工业大学 体育科研所 浙江 杭州 310014 收稿日期 2013 01 06 修回日期 2013 03 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青年项目 10CTY022 第一作者简介 杨建营 1972 男 山东宁津人 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 博士 苏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 TelE mail yjianying 163 com 摘要以不同社会群体对武术的不同认识为切入点 在武术 主管部门提出的 大武术观 下探讨广义武术概念 列举 5 类 不同社会群体对武术的不同认识 分析导致这种认识分歧的原 因 在剖析现有武术概念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形式逻辑界定 概念的要求表述广义武术概念 关键词广义武术概念 大武术观 社会群体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5498 2013 04 0088 06 The Establishment of Wushu s Concept in Broad Sense YANG Jianying1 CHENG Liping2 AbstractThe paper taking the different cognition to Wushu from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as the starting point studies the concept of Wushu in broad sense which is compatible with the idea of large Wushu put forward by Wushu authorized department The paper firstly lists the different knowledge to Wushu from 5 social groups then it discusses the causes which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finally it expresses the concept of Wushu in broad sense on the ba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present concept of Wushu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formal logic Key wordsthe concept of Wushu in broad sense the idea of large Wushu social group Author s address1 Post doctoral Statio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China 2 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 笔者在长期的武术科研实践过程中发现一个值得 关注的问题 即 不同社会群体对武术的认识存在相 当大的差异 为进一步求证 笔者在 2009 2012 年 对博士学位论文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相关问题 调研过程中 专门设计了 不同社会群体对武术的认 识 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按照东 中 西皆取 城市 农 村兼顾的抽样原则 进行走访调查 原计划选取 9 个 地市的城乡 在每处的不同群体中分别抽查 3 5 人 后因参加了在河南郑州 山东广饶 浙江杭州和永康等 地举办的几次传统武术比赛和在山西晋中 河南登封 上海 北京等地举办的学术会议 使调研范围有所扩 展 整个调研涉及河南登封 焦作 郑州 江苏南京 苏 州 扬州 山东济南 德州 广饶 浙江杭州 宁波 永康 福建福州 湖北武汉 陕西西安 山西晋中 以及北京 上海等 18 个地市的城市居民 乡村农民 民间拳师 中 小学体育教师 普通高校教师 高校武术专业学生 武 术领域专家学者 其他社会学领域专家学者等 100 余 人 调研结果印证了 不同社会群体对武术的认识的 巨大差异 并发现 现有的武术概念根本无法涵盖这 些认识 特别是无法涵盖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武术的 理解 概念的界定不同于对真理的探寻 真理可能只掌 握在少数人手中 而概念的界定不能把绝大多数人的 基本认识排除在外 解决理论与实际的矛盾 界定一 个能够涵盖各种认识的广义武术概念势在必行 在发 现这个矛盾之际 恰逢武术主管部门提出 大武术 观 因此本研究以不同人群对武术的不同认识为切 入点 以 大武术观 为政策依据 对广义武术概念开 展了逐层研究 1不同社会群体对武术的认识 1 1普通民众大多认为武术就是关于 打 的技术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 仅有极少数人具有武术的亲身实 践 因此 他们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认识武术 这些旁 观者绝大多数认为武术就是关于 打 的技术 谁打赢 了谁 谁就是胜者 持这种观点的民众占有相当大的 比例 特别是在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 像一些偏远地 区 还保留着以拳头解决问题的原始方式 人们习武就 是为了免遭欺负 防身自卫 即在广大农村的很多地 区 现在的武术与历史上的武术并无太大的区别 武术 仍是一种防身自卫的生存技能 很少有人从体育健身 和运动竞技的角度理解武术 即使在各级普通学校 很多学生选择武术的首要目的仍然是防身自卫 这类人群所认识的武术正是邱丕相教授在武术概 念研究中列举的处于第 1 层面的 作为一种生存技能 而存在 的 技能的武术 1 也是李印东博士在其学 8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第 37 卷 位论文 武术释义 中定位于 个人防卫实践活动 的 武术 2 这类人群以历史和其身边武术发展的现实 为基点认识武术 紧扣本质 才认为武术是关于 打 的技术 其主要功能是防身自卫 认识虽存在一定的 局限性 但由于抓住了武术最核心的东西 代表了最大 群体的认识 因此 也有合理的一面 武术的概念界定 不能忽视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武术的认识 1 2民间拳师大多局限于传统武术 否认现代竞技武 术在认为武术是关于 打 的技术的人群中 还有一 类特殊群体 民间拳师 如果说一般民众因为不了 解武术的现代发展而认为武术仍是 打 的技术 那 么 这些对武术有亲身实践的特殊人群则因为对武术 的现代化发展十分了解 才认为武术是关于 打 的技 术 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完全排斥在武术现代化发 展过程中形成的竞赛套路和竞技散打 一方面认为武 术竞赛套路失去了技击价值 不是真正的武术 如还 有些学者称其为伪武术 样板武术 甚至有人称其为被 阉割了的武术 另一方面还认为武术的 打 与现代 散打的 打 是不同的技术体系 武术的 打 决不是粗 野 简单的 打 而是很讲技巧 技术性很强的 打 据此 他们认为经过现代化发展以后产生的新内容不 是真正的武术 相对普通民众 这类人群对武术的认识已由一般 技击术层面深入武术的文化特色层面 他们所认识的 武术正是周伟良教授以 技击之道 为武术的本质而 立论的武术 3 具有深邃文化特色的传统武术是这类 人群认识武术的基点 这种认识虽然仍有片面之处 但抓住了中华武术最鲜明的特色 更有其合理的一面 在论证中华武术的特点时 不能忽视这类人群对武术 的理解 1 3普通体育教师大多认为武术就是套路在相关 武术普及教育的调研过程中发现 在一般体育教师的 意识深处 武术就是很规范的套路 他们对武术的 认识基于在大学时代所学习的初级长拳 初级棍术 初 级剑术 24 式太极拳 以及武术专修学生学习的更为 复杂的武术套路 这类群体大多毕业于 20 世纪后半 叶的师范类中专 大专 本科院校 目前主要在广大中 小学 普通高校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这类群体中大部分人对武术的认识主要基于半个 多世纪以来在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特殊武术 这正是 体育史专家罗时铭教授对武术概念的认识 武术 是 以身法 步法 手法 眼法等为基本要素 以套路为主要 表现形式 以虚拟 或称假想 和自我体验为主要特 征 以身心双修为主要目的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 该 文强调武术的虚拟 展示性特点 否定武术的技击实用 性 4 与散打技击具有完全不同的编码和解码系 统 5 的高度规范化 艺术化的武术套路 是这类人群 认识武术的基点 这类人群对武术的认识基本局限于 20 世纪后半叶在特殊历史时期特殊化发展的武术 由 于这类武术曾经一度占据了中华武术的整个历史舞 台 成为现代武术的全部 而这类人群所接触 学习的 正是这类武术 所以他们的认识有其合理之处 由于 历史上的武术 现在的武术与那一段时期的武术存在 很大的差别 所以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武术的概念 界定应涵盖这类人群的认识 但不能局限于这种认识 1 4专业院系武术专业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多限于竞 技武术武术专业的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大多限于竞技 武术套路和散打 对竞技武术之外的武术内容知之甚 少 而且其潜意识中较为普遍地存在 套路就是表现 性的 对抗性的只有散打 等观念 这种认识主要源 于他们的课程实践 蔡仲林教授的一项对全国 33 所 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院校的调查表明 各校的武术 专项课仍以竞技武术为主 很难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 育专业的特点 6 正因为从入学考试到课程设置 各 专业院校都以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和竞技武术散打技术 为主 所以才导致了武术专业学生形成竞技武术是武 术之全部的片面认识 这类人群同上述一般体育教师的认识极为类似 都是受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武术的特殊发展影响而形成 的 体育院校目前开展的专业武术教育的主体内 容 竞技武术技术体系 正是其认识的基点 从此角 度看其认识是合理的 只有当专业武术教育完成了 将技术课程设置的重心由竞技武术技术体系转移到 传统武术拳种 的改革之后 这类人群的认识才会更 全面 客观 1 5武术专业工作者认为武术是体育 技击术 套路 观点各异相对而言 广大专业武术工作者包括武术 教师 科研人员 学者 专家 教授 管理人员等等 对武 术认识比较深刻 但也存在分歧 例如 有专家认为古 代武术是一种技击术 现代武术是体育 还有专家仅将 从中国古代技击术中发展出来的带有竞技和健身特点 的内容称为武术 而将除此之外的内容排除在武术之 外 别称为武艺 另有专家提出武术是不讲 打 的 仅 将套路视为武术 将对抗性内容排除在武术概念之外 这类人群中还有极少数人对武术的认识上升到 道 的层面 提出武术与其他国家武技的不同之处在 于追求 技击之道 这些站在武术精神 塔尖 之上 的学者 认识到了更深层的东西 这是十分难能可贵 98 杨建营 程丽平 大武术观统领下广义武术概念的确立第 4 期 的 但是 如果据此而定义武术 将本来作为一些武术 拳种之最高追求的 技击之道 作为所有武术拳种 或 内容 的本质 概念的内涵 可能会使概念的涵盖面 变窄 因为并非所有武术拳种 或内容 都达到了 技 击之道 的层面 也并非所有拳种 或内容 都将 以巧 斗力 后发先至 以柔克刚 等 技击之道 作为最 高追求 以此定义检验武术的整体 很多内容将会被排 除在武术的概念之外 2 小武术观 造成不同群体认识狭隘的 原因 不同社会群体之所以对武术的认识存在巨大差 异 是因为他们分别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 仅了解其熟 知的那一部分武术 这些认识虽然都具有各自的合理 性 但都不是很全面 均非武术的整体 形成这种不全 面认识的主要根源不在于各类人群本身 而在于半个 多世纪以来事实上早已存在的 小武术观 下武术的 片面发展 其一 这种 小 最初体现在武术管理部门砍去了 武术的一大半 导致武术的片面发展 20 世纪 50 年 代中后期由于特殊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武术对抗形式 的比赛被取消 武术发展不允许谈技击 所以在武术的 击 和 舞 2 个方面 7 中 只有 舞 的一方面得到 了蓬勃发展 不仅在专业竞赛领域 而且在各级专业院 校的武术普修和专修教学中 武术中的 舞 一方面 主要以套路的形式呈现 所以这一时期培养的武术人 才及体育师资对武术的理解仅仅限于规范性较高的武 术套路 改革开放后 虽然武术的对抗形式得以恢复 但是这种形式始终未进入专业院系的武术普修课教学 中 2012 年底在对一些专业院系的武术普修课教学 内容的调查访问中发现 至今还是以三路长拳 24 式 太极拳 初级器械为主 武术对抗形式未进入武术普修 课教学领域 武术及武术普修教育的片面发展 正是 导致一般体育教师对武术的理解仅限于规范性套路的 直接原因 其二 这种 小 还体现在长期以来武术主管部门 及专业院校仅将发展武术的目光局限于竞技武术 近 20 年来 以 1993 年北京第 1 次申奥 1994 年第 2 次武 术训练工作会议张耀庭强调 创新和难度 确立 高 难 新 美 的发展方向为标志 竞技武术进奥运成为 武术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奥运战略思想主导下 武术 主管部门几乎把所有精力放在竞技武术上 而对其他 类武术的投入微乎其微 由此导致 20 世纪 80 年代声 势浩大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有始无终 大批资料被束 之高阁 大量民间武术技艺在经历 挖整 一时辉煌之 后 又走向自生自灭的境地 同时 专业武术教育领域 各种对传统武术的教学实验也戛然而止 致使其技术 教学内容仍普遍以竞技武术技术体系为主至今 这是 导致很多武术运动员和武术专业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基 本限于竞技武术技术体系的主要原因 其三 这种 小 更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武术主管 部门对武术的概念表述上 新中国成立后 武术概念 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涵盖面逐步拓展的过程 但最终仍 未涵盖武术之全部 1961 年版 1978 年版武术专修教 材的武术概念根据当时体育领域开展的武术实际 仅 仅涵盖了武术套路 1983 年版教材以及 1988 年冬举 行的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确定的武术概念 关注了改 革开放后武术的新发展 根据竞技体育领域武术开展 的实际 涵盖了武术的 套路和格斗 2 种运动形式 2009 年 7 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河南 登封举办的 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标准化研讨会 根 据主管部门武术竞技项目的新发展 将武术的涵盖面 拓展为 套路 格斗 功法 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的这 些概念表述 均基于当时武术发展的状况认识武术 具 有合理的一面 由于没有历史 发展地纵观武术发展 之全局 因此 难免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虽然其涵盖 面逐步拓宽 但其着眼点都是体育领域开展的竞技武 术 难以涵盖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武术 仅适合于狭义的 小武术观 这也是导致武术专业学生对武术认识 狭窄的原因 其四 除了主管部门发展武术之 小 很多民间 习武者则存在对武术发展的心胸之 小 浙江省武 术协会秘书长陈顺安先生在开展传统武术的实践过程 中发现 传统武术界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门户之见太 深 武术内部纷争不断 很多人不仅心胸太小 容不得 其他人的不同看法 还妄自尊大 认为自己天下第一 源自陈顺安在上海体育学院作的学术报告 正是 千百年来影响武术良性发展的 门户之见 不仅使传 统武术门派之间一直争斗 而且还使很多民间拳师容 不得武术的新发展 无视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竞技武 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从而导致他们对武术认识的局限 性 武术主管部门提出的 大武术观 将在一定程度 上消解这种狭隘思想 使不同类武术 不同武术流派和 谐共生 其五 影响普通民众对武术认识的最主要因素是 社会 媒体对武术发展的关注度之 小 整个社会对 武术的关注度集中体现在各大报纸 电视对武术的报 道方面 翻阅各类报纸的体育版块 中央及地方电视 台的体育频道 相关武术的内容微乎其微 苏州大学 09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第 37 卷 的 2 篇硕士论文曾分别研究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和 中国体育报 对武术的关注 结果都发现 中国武术 被电视传媒极度冷落 其中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 跟 我学 栏目在 5 年中 对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为 零 8 9 再浏览各网站的体育板块 几乎找不到相关 武术的内容 即使最热门的网络新闻对武术的关注度 也几乎为零 正因为 媒介对武术关注程度边缘化 整个社会对武术发展的关注度太低 才导致普通大众 根本不了解武术的现代发展 他们认识武术的途径只 有武侠小说和影视剧 而这些作品所描述的武术基本 上都是 打打杀杀 仅仅是武术的一方面 近年来 正因为武术主管部门认识到了在 小武 术观 下武术发展的片面化 才非常及时地提出 大武 术观 的发展思路 3 大武术观 统领下广义武术概念的确立 3 1 大武术观 的提出2011 年 3 月在山西太原举 行的第 1 届全国武术协会主席和秘书长联席会上 国 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提出 武术 工作在宏观指导上要树立 大武术观 并解释 大武 术观 是 站在全局的层面上 以对武术事业整体发展 高度负责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武术的一种价值观和认同 感 10 武术研究发展部部长罗卫民也撰文指出 大 武术观是在全面系统总结过去武术理论成果和实践经 验基础上提出的指导当前和今后武术工作的基本思想 和根本观点 11 大武术观 的正式提出 无疑将从实践角度为武 术发展开拓一条更为宽广的发展之路 但是 从基础理 论角度而言 也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广义武术概念 以 涵盖更多武术内容 以免出现理论滞后于实践的局面 3 2涵盖面太窄 现有武术概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武 术主管部门在提出 大武术观 之前实际上也进行了 实践未动 理论先行 的准备 2009 年 7 月国家体育 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河南登封举办的 武术定义 和武术礼仪标准化研讨会 正是 大武术观 的理论准 备 在这次大会上 邱丕相教授作了主题报告 武术概念的嬗变与界定新论 该报告在回顾不同 历史时期武术概念变化的前提下 从 技能的武术 体育的武术 文化的武术 几方面分别对武术进行 表述 最后阐释了武术的总概念 然而 这种旨在为拓 宽武术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与当时还未出台的 大武 术观 相适应的具有先见之明的研究 在各种势力的 相互角逐之下未被采纳 只能以一家之言见诸报 端 1 大会最终确定的武术定义是 以中华文化为理 论基础 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 以套路 格斗 功法为 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该定义诞生之后 新华社记者 个别武术界人士报 道了该定义的形成过程 12 14 周伟良教授的赞美性 论文 武术 定义的新成果 15 总结了该定义取 得的 4 点新突破 还有几篇批评之作 如张显的 质疑 武术新定义 16 黄文龙等的 中国武术新定义辨 析 17 等 不可否认 该定义相对原概念确实有所进 展 也有新的突破 但是 也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 除了以上学者指出的问题以及逻辑学方面的问题 如 该表述是概念而非定义 同时既混淆了划分 分解 也 混淆了属种关系 交叉关系 之外 也不符合当今正在 推行的 大武术观 这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 和属概念 3 个方面 首先 新定义的内涵 技击方法 不适合竞技武术 套路 以此为内涵缩小了武术的涵盖面 属于 小武术 观 新定义与原概念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将原武术概 念的内涵 技击动作 改为 技击方法 然而 无论 技 击动作 还是 技击方法 都不适合竞技武术套路 对于现代竞技散打 可以说每个动作都是技击方法 将 其内涵称为 技击方法 没问题 而对于现代竞技武术 套路就不然了 因为其中的绝大多数动作根本就不能 用于技击 将其称为 技击方法 不会得到有拳击 散 打和传统武术技击经验的习练者认同 竞技武术套路 的主要功能是表现动作的艺术美 具有象征性的技击 含义的动作绝不等同于技击方法 戴国斌教授曾说 套路和散打是 2 种不同的运动形态 形成了 2 个不 同的编码和解码系统 5 技击方法是竞技武术散打 而绝非竞技武术套路的编码和解码 新定义之内涵 技击方法 应是采纳了排斥竞技武术套路的与会学 者的观点而确定的 这未免太狭隘 仍属于 小武术 观 其次 上述武术新概念的外延是 套路 格斗 功 法 仅适用于竞技武术领域 不适合广泛流传于民间 的传统武术拳种 也属于 小武术观 从形式逻辑角 度讲 上述新定义不是武术的定义 而是武术的概念 因为定义基本不涉及事物外延方面的内容 只有概 念才将内涵与外延相结合 此概念中的外延存在的 最主要问题就是仅考虑了竞技武术 忽视了传统武术 竞技武术领域的套路 散打 功力大赛是完全独立的 3 类内容 所以将竞技武术划分为套路 格斗 功法 3 大 类 但是 从传统的角度看就不然了 温力教授曾阐释 过从基本功 套路到拆手 喂手 对抗性练习 实战的武 术传统训练体系 18 仅把传统武术训练体系中的 3 个环节抽出来作为概念的外延 显然既不符合形式逻 19 杨建营 程丽平 大武术观统领下广义武术概念的确立第 4 期 辑划分事物的要求 也不符合传统武术拳种的实际 如此界定武术概念的外延 仅采纳了与会学者中竞技 武术支持者的观点 忽视了传统武术 仍未脱离 小武 术观 最后 上述武术新概念的属概念 传统体育 也 仅适合竞技武术领域 未考虑到武术的过去和新发展 仍属于 小武术观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邱丕相教授 就曾直言 难道由于武术归体育部门来管 它只带有 体育属性吗 诚然不能 从广义上说 武术的定义并 不是体育能够涵盖的 从它的功能来说 也不局限于体 育 19 在其新近出版的 武术初阶 该书系再版 但 增补了大量新近武术理论研究成果 中又对上述观点 进行了强调 20 17 18 邱丕相教授在武术新定义的主报 告中所列举的除了作为当今武术之主体的 体育的武 术 之外的另 2 类 技能的武术 文化的武术 它们根本无法以体育涵盖 因此 以 传统体育 作为 武术的属概念 将很多武术内容排除在概念之外 仍属 于 小武术观 综上 无论从内涵 外延 还是属概念方面分析 新 定义都属于 小武术观 无法涵盖武术的整体 因此 很有必要确立一个既符合 大武术观 也符合最广大 人民群众一般认识的广义武术概念 3 3 大武术观 统领下的广义武术概念 大武术 观 下对广义武术概念的界定应遵循以下2 个原则 其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尽量客观 实际地表述 武术 涵盖武术的全部内容 其二 必须严格遵循形式 逻辑界定概念的要求 从概念的具体内容方面看 把 实用技击术 武术的艺术化新发展排除在概念之外 既 不符合武术发展的具体实际 也不符合最广大人民群 众对武术的理解 不考虑武术的发展实际和人民群众 的认可程度的概念非科学的概念 从概念的表述形式 看 由专家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来完成 这是一般大众 力所不能及的 形式逻辑告诉我们 要明确概念 就 必须应用 2 种逻辑方法 即定义与划分 定义是 揭 示概念的内涵的逻辑方法 定义通常采用 属加种 差 的方法 划分是 明确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概念明确 就是要求我们从内涵与外延2 个方面明确 一个概念 21 我们研究广义的武术概念正是要运用 属加种差 的定义方法 从内涵与外延明确武术的 概念 拓宽武术概念涵盖面的方法是在其上位概念 或 属概念 方面 做文章 无论体育运动 还是技击术 艺术 健身术 都是通过人体运动完成的 上述探讨的 各类各色武术都是人体运动技术 这种技术绝非简单 的小运动项目 而是围绕技击展开的庞大运动技术体 系 此体系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具有鲜明 的文化特色 因此 可以将武术的上位概念定位于人体 运动文化 这样突破了体育的限制范围 基本可以涵盖 所有的武术内容 由于武术专指中华民族创造的与技 击有关的技术 所以还应加上相应的限定词 如果把 2009 年新定义中概念的内涵由 技击方 法 改为 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 则避免了把竞技武 术套路之类的 具有不同编码和解码的武术内容排除 在概念的 大门 之外的问题 因为具有艺术表现类 编码和解码的武术套路绝大部分动作都具有象征性的 技击含义 可以将其内涵定为 具有技击含义的动 作 而竞技武术散打本身就是技击方法 是 具有技 击含义 的动作 传统类武术拳种亦然 将 具有技击 含义的动作 确定为武术概念的内涵 可以涵盖所有 武术内容 概念的外延应用划分的逻辑方法 可以将武术划 分为不同拳种 也可以划分为不同地域的武术 将武术 划分为徒手和持械也没问题 因为这样划分后的小类 都具有整体的性质 符合形式逻辑划分事物的要求 而 将武术划分为套路 格斗 功法 仅适合竞技武术领域 不适合传统武术拳种 翻阅各种武术资料 发现老一 辈武术家蔡龙云先生等编著的青少年体育丛书 武 术 22 在对武术的概念表述中曾采用 徒手或器械 的分类方法 邱丕相教授在 武术初阶 中介绍武术之 原本 时将其称为 徒手或手持武器用于搏杀格斗的 方法与技艺 20 13 这种划分方法不仅简单明了 而且 不存在 不能穷尽母项 子项兼容 等不符合逻辑的 问题 因此 从武术的全局出发 我们也选用徒手和持 械的划分方式 根据以上讨论 广义的武术概念可表述为 以具有 技击含义的动作为主要内容 以徒手和持械为运动形 式 由中华民族创造的人体运动文化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 杨建营 武术概念研究的新视野 J 上海体育 学院学报 2009 33 6 1 5 2 李印东 武术释义 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 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2 3 周伟良 武术概念新论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 学版 2010 24 1 10 13 4 罗时铭 寻觅武术产生的历史足迹 兼谈中国武术的概 念问题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25 2 38 41 5 戴国斌 武术 身体的文化 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1 202 29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第 37 卷 6 蔡仲林 罗远东 孔军峰 等 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 本 科 专业办学现状调研 J 体育学刊 2007 14 1 69 72 7 蔡龙云 我对武术的看法 M 琴剑楼武术文集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51 57 8 许晓琴 中央电视台对中国武术传播边缘化的研究 D 苏州 苏州大学 2007 摘要 9 叶献丹 媒介与中国武术传播的研究 D 苏州 苏州大 学 2007 摘要 10 王霞光 大武术观 促进武术大发展 EB OL 2012 12 28 http sports people com cn GB 14259384 html 11 罗卫民 王岗 论大武术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APP的个性化学习功能研究
- 商业培训中多元智能的激发与提升方法
- 深入解析教育心理学在领导力培养中的应用
- 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研究
- 教育与商业结合的教育心理学探索
- 中职数学第四册课件
- 当代教育政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教育科技的创新应用教育陪伴机器人探讨
- 2025届辽宁省辽宁省营口市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物理高一下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实践探索教育政策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 GB/T 15843.2-2024网络安全技术实体鉴别第2部分:采用鉴别式加密的机制
- 餐饮场所装修安全协议模板
- 附件3:微创介入中心评审实施细则2024年修订版
- 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译林版初中英语课件app
- 医院患者输液泵使用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 GB/T 43983-2024足球课程学生运动能力测评规范
- 地下室外墙大截面套管后开洞加固防水处理节点技术
- 中国民族钢琴艺术鉴赏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
- 中新天津生态城教育系统教职人员(在职)招聘笔试真题2023
- 体检中心医护培训课件
- 干部考察业务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