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去年,我国出台的船舶工业振兴规划指出,要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doc_第1页
导语:去年,我国出台的船舶工业振兴规划指出,要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doc_第2页
导语:去年,我国出台的船舶工业振兴规划指出,要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doc_第3页
导语:去年,我国出台的船舶工业振兴规划指出,要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doc_第4页
导语:去年,我国出台的船舶工业振兴规划指出,要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语:去年,我国出台的船舶工业振兴规划指出,要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要从目前的约5%提高到2011年的10%。此规划提出,将支持造船企业研究开发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开发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等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利用率超过90%,未来几年将进入更新淘汰高峰期,这将直接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的上升。业内人士指出,未来我国海洋资源开发需求旺盛,为发展海工装备创造了条件。相比传统造船,海工装备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因此,海工装备有望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造船业“恋上”海工装备新闻背景:8月22日,一则从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世界最大深海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开工,这个项目是中远船务乃至国内主要海工生产企业今年签订海洋工程单项建造金额最高的项目,其技术含量超过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种已有的超深水钻井船。该项目的签订,打破了韩国长期以来在世界钻井船建造领域的垄断。这实际上发出一个信号,传统船型领域已经走到尽头,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则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并有望成为我国造船业的一个新增长点。 今年18月份,我国船舶工业共完工船舶403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 % ,工业生产销售额同比增长12.5%,新接订单4451万载重吨,为去年同期的4倍。这些数字表明前几年造船设施固定资产的投入己见到了实效,但不少企业仍然处于一单难求的局面,而在传统造船任务不很饱满的形势下,向海工装备市场进军成为了众多地方和企业的自然选择。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含量高,对产业带动效应明显,发展海工装备业己不仅是市场形势的趋势,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根据统计,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已全面超过韩国跃居世界第一,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部分发达国家由于成本等因素进一步退出主流船舶市场,而中国造船业所具有的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综合优势将更加突出,迎接产业转移大有希望。随着船舶业的复苏,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也逐渐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海工装备,船企转型之选 资料显示,目前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年需求量约400亿到50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我国用于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投入将达1200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这笔投入将为2500亿3000亿元。 作为新兴产业,海工装备产品是真正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由于海工装备的良好前景,在传统造船任务不很饱满的形势下,传统船舶企业进军海工装备领域已成为时下的一种潮流。业内认为,以江苏熔盛重工为代表的民营制造企业已成为国内海工装备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民营企业作战灵活,产品多样,主要占据了工程机械辅助船舶等领域的市场份额。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船舶企业,江苏熔盛重工的海工板块将全面启动,并最终形成4个大项,包括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钻井平台;如同海上炼油厂的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FPSO);海洋工程船以及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并称到2013年,海工板块目标产值将突破30亿元大关。 国内最大的两家国有船舶制造集团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均在各自位于一南一北两大基地内开工“海工装备基地”。这两大集团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青岛海西湾和大连重工等制造基地,承建了以10万吨级FPSO(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和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为代表的高档产品,代表了中国海工装备制造的最高水平。中船集团已经明确提出在未来5年内,将海洋工程打造成为公司支柱业务之一。海工装备,一个新赢利点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水进军,装备的需求量还要增多,价值量也在增大,市场规模还将扩大。如果装备制造业能占其中的20以上的市场分额,再加上海工配套方面的产值,就有可能出现一个产值达千亿美元的新兴产业。 在造船业受金融危机困扰之时,海工装备领域被看作是一片“蓝海”。随着传统造船业进入下行周期,现在造船企业都期望通过海洋工程业务来挽救这一局面。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对造船业的影响,加速了传统船舶企业做出调整的步伐。不少企业进军海工装备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是较大的获利空间。就传统造船业务与海工装备业务比较而言,海洋工程的毛利率可达30%,而造船业毛利率仅有18%左右。 实际上,盯上海工装备的不仅仅是传统的造船企业。振华重工是一家港口机械行业的巨头,占据全球港口机械市场份额的近八成,但近来也投入150亿元发展海工装备。中远集团是一家航运、物流为主业的企业,但随着日前国内首个深海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正式开工,中远集团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布局也已基本成型。海工装备,警惕潜在隐忧 事实上,中国海工业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是随着中国向深海采油的力度加大,海工装备设施需求量巨大;另外,跨国公司纷纷进行产业转移,拥有巨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成为首选之地,这是近年来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不过,中国海工企业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据了解,全球海工装备制造商目前分为三大梯队。处于第一梯队的是欧美公司,包括法国Technip、意大利Saipem、美国McDermott、挪威Aker Solutions等;韩国和新加坡公司处在第二梯队;中国公司总体处在制造低端产品的第三梯队,以赚取加工费用为主。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亚洲国家的转移,欧美企业逐渐退出了中低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但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设计方面仍然占据垄断地位。 在庞大市场的背后,必须要认清楚中国海工装备产业的现状。我国海工装备仍没有形成完整的研发体系,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工程装备产业链。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最近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海工装备的配套设备本土化率非常低,每年有70%以上需要进口,关键设备配套率不足5%。而这种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就带来四个问题,一是供货周期长,甚至不定期延长;二是成本高,因为国内没有替代品,国外厂家大幅加价;三是国内相关产业的设计制造水平难以提升;四是售后服务响应速度比较慢,服务成本高。尽管部分骨干企业已经初步形成功能模块设计建造、总装设计建造和调试的能力,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仍在全球属第三梯队,与欧美企业、韩国及新加坡企业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此外,由于船舶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这促使部分造船企业调整业务发展方向,向海工装备制造业“转型”,未来极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与业已出现的造船工业产能过剩现状相比照,一些地区海工项目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现象,也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鼓励发展海工,但不允许盲目发展。 国家有关部门要将海工装备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统筹规划,争取用较短的时间使我国在主流海工装备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海工装备,加大合作共赢 专家认为,海工装备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行业,且海工装备大都有投资大、产品批次数量少的特点。这要求建造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调配资金和融资能力,同时,还要克服系统集成度高、工序复杂和建造进度不易控制等难题。这对习惯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有限的民营企业来说确实是个考验。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有大型企业与民营企业各自特点和机制的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充分通过政府规划协调,实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专业分工,从而共同促进国内海工装备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我国船舶工业主力军的两大集团纷纷表示,未来将在产业链层面上加大合作,实现海工装备领域的大发展。中船集团总经理助理、海工部主任吴迪表示,集团在未来5年的发展中,将加强产业上一下游合作,与国内外石油公司及其他海洋工程装备业主建立战略合作联盟,了解合作伙伴的发展规划,掌握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趋势,开展海洋工程项目前期合作研发。中船重工副总工程师王泰荣也指出,中船重工将加强与石油公司和油服公司的合作,共同推进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发,实现装备国产化研制,共同参与海工总包项目竞争,积极抢占海外市场。同时,该公司还要加强与配套企业的合作,以总装带动配套,推动总装与配套协调发展,实现共同进步和互惠互利。 总体说来,海工装备市场商机巨大,中国企业的差距也很明显,必须要发挥出中国国有大型企业与地方民营企业各自能力和体制的优势,地区规划发展的区位和政策激励优势,实现高效的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另外,中国在海工市场中的“大海工”,因为技术、资金密集,加上海工装备大都投资大、产品批次数量少的特点,可以充分通过政府规划的协调,实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专业分工的方式进行发展。海工装备金融危机中的诱人蓝海在造船业受金融危机困扰之时,海工装备领域被看作是一片“蓝海”。随着传统造船业进入下行周期,现在造船企业都期望通过海洋工程装备来挽救这一局面。目前我国不少有实力的企业正处于关键的战略储备期,这些企业在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业是上佳的战略选择之一。传统船舶企业进军海工装备领域已成为时下的一种潮流。各地纷纷加大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力度,究其原因,海洋工程装备是一个既符合中国企业当前比较优势,又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对产业带动效应明显,与企业有着很强的匹配度。南通:海工装备产业将达千亿级规模 南通市海洋工程装备业近年来强势崛起,目前已占据中国海工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南通作为科技部认定的国家船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正在向海工制造全面转型。在“十二五”期间,南通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将达到千亿级规模。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南通全市造船完工量389.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2.1%,占江苏全省总量的38%,全国的七分之一,离世界级“船谷”的目标愈来愈近。这其中,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工及特种船舶完工量又超过了3成。与此同时,相关企业海工订单不断。南通要充分发挥滨江临海优势,瞄准“第一”乘势大力发展海工产业,使其成为引领全市乃至全省沿海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杆。以熔盛重工为代表,南通大型船舶修造企业正在加速向海工制造转型。,截至目前,该市552家规模以上的船舶及配套企业中已有29家成功转型为海工制造装备企业,并实现了海工产品的全面覆盖。镇江:着力打造海工装备生产基地 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黄金交汇处,直通东海,港口年吞吐量超亿吨;拥有长江岸线27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87公里;拥有造船企业30家,船舶配套企业44家,是国家火炬计划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基地;拥有全国仅有的船舶工业两大高校之一江苏科技大学;船舶控制软件自动化系统、船舶综合信息平台、装备综合保障软件,已经形成产业化。为此,镇江将海洋工程列为未来五大新兴产业之一,着力构建“以海工配套产业为核心,以海洋工程船为品牌,以海工模块和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为拓展,以海洋工程服务业为延伸”的综合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业基地和船舶制造基地,海工企业到2015年实现销售500亿元。青岛:打造世界级海工装备基地 船舶海洋工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具有技术先导性强、产业关联度大、资金与劳动密集的特点。青岛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打造世界级的船舶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青岛作为国家重要的船舶海工装备制造业基地,要紧紧抓住国家振兴船舶工业发展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提升青岛市装备制造业水平,努力打造船舶海工装备制造强市。积极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一步提高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的能力,提高大型企业综合实力,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努力打造世界级的船舶海工装备制造基地。盘锦:欲建千亿规模海工产业集群 未来3到5年,在海滨城市盘锦将崛起一个千亿元规模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特色产业集群。辽宁盘锦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坐落于盘锦辽滨经济区内,规划面积23.7平方公里,适合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岸线长达21.5公里。基地将依托盘锦丰富的油气、岸线、港口资源及石油装备产业基础,在海洋石油鑽井平台、鑽井机械、採油设备、海上风电设备等领域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目前,基地正处于基础建设及招商引资阶段,已有中石油海洋装备总厂、辽宁宏冠船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入驻。我国海工装备业向深海进发前景可期 海工装备业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市场发展的趋势。我国海洋装备业正在向深海进发,发展前景可期。 刚刚在此间闭幕的年中国国际海洋工程发展论坛的与会专家指出,年至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规模大约在亿美元左右,而未来至年内,海洋油气开发的年均投资总量将会达到亿美元的水平,这将与世界船舶市场的投资规模大体相当。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水进军,市场规模还将扩大。如果海工装备制造业能占其中的以上的市场份额,再加上海工配套方面的产值,海工装备就能成为一个产值达千亿美元的新兴产业。 海工装备业与海上一般货物运输的三大主流船型市场有极大的差别,虽然它的发展具有无限潜力,但进入这一行业的门槛也很高。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说:海洋平台类产品具有非常强的个性化特征,每一个产品都要根据所处的海洋地质情况及油气的实际情况进行单独地设计开发。另外,随着浅海向深海发展,其技术的难度和成熟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类产品不可能大批量生产,因此,我国众多船企都想进入这个领域是不现实的。 目前,在海洋平台建造市场,亚洲地区的韩国、新加坡处于第一梯队,韩国的三星、大宇、现代家企业年的海工装备业务销售额占到全球市场的,达亿美元,新加坡的吉宝和胜科销售额也有亿美元。我国的海工装备建造水平与韩国和新加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迄今为止,我国的造船企业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已做出不菲的业绩,为我国自主开发建造各种海洋工程装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海洋石油勘探起步较晚,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名誉会长陈明义说:特别是在海洋油气开发过程中,一些高端海洋装备制造和关键技术与设备还相对滞后,部分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还依靠进口。由此造成海洋工程本土化装备装船率比较低,每年大约有以上的海洋工程配套设备需要进口。 专家认为,由于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技术含量比较高,船企发展海工产品要考虑岸线、水深和自身的实力等各种因素,可通过新建或并购的方式打造一批海洋工程总装基地。对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船企和配套厂,则可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建和一些龙头企业,对一些条件和技术力量还不够完备的中小型企业,可考虑先从事海工模块、单元、配套产品的生产。 此外,海工装备生产企业和油气用户业主应加大合作,携手发展。张广钦说:由于海工装备产品是属于用户主导型的产品,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到投产使用都要系统性很强的项目管理经验,用户业主对这类装备的性能、特殊要求、关键技术了解比较清楚,生产企业若能与他们合作联手,共同开发攻关,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将极大地提高联合体的竞争能力。海工装备制造 我国造船业新增长点 未来5至10年,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海洋油气开发的热潮将加速海工装备市场的繁荣,包括油气钻采平台、储油设施、工程船舶在内的海工装备制造规模将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我国造船业新船订单量虽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但90%是低附加值船,且极少涉及海工产品。而韩国造船业几乎囊括了全球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充分显示了韩国造船业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如何消除中国造船业大而不强的“软肋”?业内人士指出,传统船型领域已经走到尽头,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则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就在造船业进军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话题被炒得火热的时候,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8月22日,世界最大深海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开工,这个项目是中远船务乃至国内主要海工生产企业今年签订海洋工程单项建造金额最高的项目,其技术含量超过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种已有的超深水钻井船。该项目的签订,打破了韩国长期以来在世界钻井船建造领域的垄断。 这实际上发出一个信号,海工装备有望成为我国造船业的一个新增长点。“海洋经济前景宽阔。未来我国海洋资源开发需求旺盛,为发展海工装备创造了条件。相比传统造船,海工装备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因此,海工装备有望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业内人士指出。 深海开发带给造船业巨大商机 海工装备制造业之所以受到如此热捧,主要原因是全球对能源需求量大,同时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传统船型领域已走到尽头,而面向海洋经济的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则是一片“新天地”。 近年来,由于能源需求不断上升,世界各国纷纷向海洋“取石油”。据权威机构预测:全球海洋工程未来10年市场规模达3000亿美元以上,年均300亿美元以上。未来5年,全球海洋油气工业将投资1890亿美元在遍及全球的海洋上建立15000个油气勘探和开采井,全球海上浮式生产设备市场规模约1000亿美元;而平均一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价格大约是5亿6亿美元。从国内看,今后若干年,我国油气产量将以20%的速度递增,海洋工程装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我国水深在300米以上的海域有153万平方米,目前只勘探了16万平方米,有90%还没有勘探,主要原因就是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和装备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这为我国加快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巨大商机。 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贸易萎缩,对于高度依赖外需的中国造船业带来较大影响。虽然今年以来新船成交量逐月上升,但聚集了大量船东的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再度引起了业界对全球船市复苏的疑虑。 在“外忧”并没有消除的背景下,不久前,在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举行的特别活动日上,来自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和宝钢集团等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就国内船厂如何练好“内功”展开了讨论。而面向海洋资源开发而生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在讨论中被视作引领造船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2009年和今年上半年我国在新船订单量上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在质上要逊色很多。报告显示,在目前我国的新船订单构成中,附加值较低的散货船比例高达90%,且中小型散货船居多。而韩国船厂新承接的主要是油轮和大型散货船,同时其凭借技术优势,几乎囊括了全球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充分显示了韩国船厂强大的综合竞争力。 如何增强造船业发展内涵?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总经理谭作钧认为,目前传统船型领域发展已十分有限,而面向海洋经济的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则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钱”途无限船企纷纷涉足海工装备 在我国,海工装备制造行业“钱途无限,这不仅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也得到了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用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有关负责人的话说,海洋工程装备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我国已将其确立为国家六个新型战略性产业之一予以重点发展。 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透露,海洋工程设备有望进入“十二五”专项规划中的新兴产业一列,重点发展海洋油气钻采装备,并获得政策、资金支持。 去年,根据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信部曾明确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重点。业内人士说,一些项目在今年已经启动了,“十二五”规划还将继续加强对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技术、项目管理技术以及建造技术的支持和引导,提高我国在该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船舶企业进军海工装备领域已成为时下的一种潮流。 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船舶企业,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总裁陈强日前透露,今年熔盛重工的海工板块将全面启动,并最终形成4个大项,包括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钻井平台;如同海上炼油厂的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FPSO);海洋工程船以及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并称到2013年,海工板块目标产值将突破30亿元大关。 除了熔盛重工外,上海振华重工股份公司拓展海工装备市场的步伐也颇令业界关注。去年7月该公司与西班牙ADHK公司签订了22亿美元的海工产品订单,成为我国目前最大一宗海工出口产品销售合同;去年12月又与卢森堡MCS 公司签订总价为1.44亿美元的一艘铺管船销售合同。 根据公开披露的数据,上海振华重工股份公司2009年海工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85.49%,毛利率为30.85%,同比增长8.75个百分点。海工装备业务对公司毛利的贡献仅次于集装箱起重机业务。 与此同时,占据主导地位的两大央企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简称中船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简称中船重工)也加紧在海工装备领域布局。两大集团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青岛海西湾和大连重工等制造基地,承建了以10万吨级FPSO和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为代表的高档产品。 中船重工相关负责人透露,中船重工已制定并发布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和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海工总装修理产值同比增长12.2%,实现配套产值同比增长74.4%,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共有7座海洋平台集中交付。 此外,中集集团等企业也通过控股及其他方式纷纷涉足海工装备领域。 争食“蛋糕”船企需突破研发瓶颈 由于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海工装备制造市场这个诱人的“大蛋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争食行列。然而,海洋工程装备属于高投入、高风险产品,从事海洋工程装备建造的厂商须具有完善的研发机构、完备的建造设施、丰富的建造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相比之下,我国造船企业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要想在这个领域与欧美国家及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一争高低并非易事。 就拿配套设备来说,与普通船舶相比,海工装备的功能系统和各种配套设备要复杂很多,配套设备占整个装备的价值比例也更高。但目前我国大部分海工装备的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都要依靠进口。比如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建造的30万吨浮式生产储备油船中,国内生产的关键配套产品所占比例不到全船产品的5%,其价值在整个海工产品总价值中所占的比例更低。 据介绍,虽然不少海工项目纷纷启动,但实际上国内具备海工项目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并不多,不少项目只是大船厂零散的外包项目,但也冠以海工的名义。“纵观国内海工工程项目,大多数停留在海洋工程的壳建造,他们大多数处于价值链的底端。”有业内人士直言。 要想实现从海工装备产品低端价值链向高端价值链转变,国内船企必须掌握配套设备的核心技术,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为此,业内专家建议,要提高企业研发水平,除了加强自身能力外,不妨采取“引进、消化、创新”的方式,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实现配套产品从低端到高端的发展。此外,一些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还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收购国外相关的研发设计机构或拥有相关产品知识产权的企业,来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据了解,目前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商可分为三个阵营,第一阵营主要是欧美的公司,它们垄断着海洋工程装备的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和关键配套设备的供货;第二阵营是韩国和新加坡,在总装制造领域快速发展,而且占有一席之地;我国还是在制造一些低端的产品,仍处在第三阵营。对此,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国家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等配套设备、深水海洋油气钻采装备等,形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争取用较短的时间使我国在主流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尽快进入国际市场第一阵营,把海工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具有千亿产值规模的新兴产业。“船舶修造”退 “海工制造”进记者从近日召开的2010南通港口经济洽谈会上获悉,该市海洋工程装备业近年来强势崛起,目前已占据中国海工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南通市长丁大卫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列入其中,南通作为科技部认定的国家船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正在向海工制造全面转型。在“十二五”期间,南通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将达到千亿级规模。 “第一”预示“春天”来临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金融危机余威和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双重影响下,全球大型海洋工程产品成交量几乎为零。 但是,南通海工产业却早早地迎来了 “春天”今年上半年,一系列世界或国内第一在这里诞生:6月29日,世界首艘带自航能力的自升式海洋平台“瑞美蒂”号在南通中远船务成功交付;5月28日,“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世界首艘同时具备3000米级深水铺管能力、4000吨级起重能力和DP3(动力定位三代)级全电力推进动力定位,并具备自航能力的船型工程作业船“海洋石油201”号在南通熔盛重工顺利出坞;合同总价1.95亿美元,建造周期34个月,代表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最高水平的GM4000半潜式钻井平台即将交付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南通全市造船完工量389.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2.1%,占江苏全省总量的38%,全国的七分之一,离世界级“船谷”的目标愈来愈近。这其中,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工及特种船舶完工量又超过了3成。与此同时,相关企业海工订单不断。南通中远船务总经理倪涛透露,该公司目前手持海工订单超过20亿美元。 南通市经信委主任杨扬介绍,今年6月8日,南通举行了408个亿元以上项目的集中开工仪式。这些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7个海洋工程产业项目,它们平均单体规模投资17.5亿元,其中仅中船重工产业基地一个项目的总投资就高达80亿元。 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说,争当沿海开发主力军,南通必须以大项目说话,更要以新兴产业说话。当前南通要充分发挥滨江临海优势,瞄准“第一”乘势大力发展海工产业,使其成为引领全市乃至全省沿海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杆。 将造世上最大吨位船只 9月14日,全球最大的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对外发布公告称:正式从南通熔盛重工订购12艘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相关人士称,这是目前世界上订造的最大吨位船只,订单价值16亿美元。根据今年7月31日最新公布的克拉克松数据,熔盛重工手持订单量排名已连续第二年保持国内第一、世界第五。 11日下午,记者在熔盛重工海洋工程四号坞看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