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编解说词(1).doc_第1页
柳编解说词(1).doc_第2页
柳编解说词(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弯弯的河水弯弯的柳 (一稿)淮河,从河南桐柏山一路向东,奔腾了300多公里后,进入了安徽阜南。由于走势陡然变得平缓低洼,一路俯冲下来的淮河之水,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发泄情绪的好地方,肆无忌惮地欺负着这里的沿淮儿女。“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十年九灾”,曾是这里真实的写照。“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幸福景象,一度成了阜南沿淮百姓的幻境。(淮河模型或动画,历史上洪水泛滥的场景,多角度沿淮湿地的大场景)上天为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饱受淮河欺凌的阜南沿淮儿女,没有被肆虐的水患吓倒。相反,生长在这里的人民,早在千年之前,就发现洪淮两岸的滩涂湿地上,自然生长着大片喜湿之柳。据明正德颖州志记载:“淮濛盛产水荆,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水荆即为杞柳。由此可鉴,这里利用杞柳编织的历史亦达500多年。明末清初,柳编业开始日渐兴旺。当地百姓世代相传,男女老幼均会操作,主要生产笆斗、簸箕、箩、箱包等生产生活用品。(以上内容考虑到镜头表现的难度,后期的解说词或许会简化。)70多岁的马 是黄岗镇的一位农民。在他的记忆中,七八岁就开始跟着父辈学习柳编。但他那时的柳编,仍然是编织一些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品。(马老编织的镜头、老产品)智慧,总是在不断的劳动中提升。上世纪80年代,马老的徒弟徐自合和他工厂的研发人员发现,生长在阜南濛洼的杞柳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家居和工艺品,深受北美及西欧一些国家的喜爱。随着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被广泛应用,黄岗柳编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快。黄岗柳编产品以花样繁多、古朴别致,富有艺术性而在国内外市场行销,逐步形成了规模产业。并且成为阜南县吸纳就业最多、致富百姓最广、财政贡献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支柱产业。柳编产品不仅享誉国内外市场,柳编技艺也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徐会长的一些工厂、产品镜头)到2010年,黄岗镇有49家柳编企业,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具有直接出口权企业10家,有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企业被评为市级产业化企业,有4家企业通过了环境、质量、健康三个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柳编产业覆盖了全镇14个村中的12个。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为中国四大杞柳产地之一。阜南柳编产业集群被安徽省列为重点产业集群。2008年阜南县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等六个部委批准为农业(林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县,柳编产业作为重点示范产业。20 年阜南柳编工艺品编织技术被列入安徽省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国家工艺品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柳编之乡”称号。(各个企业的镜头、生产镜头、荣誉镜头)前辈的辛劳和付出,高甲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偶然的一次机会,广交会上,父辈跟经纪人的一次谈判,冲击着他不安分的心。他的宏大目标是从最初的5万元开始的,这凑来的5万元,成了他事业的种子。他从前人创造的 “立编”、“经编”、“拧编”、“藤编”、“排编”等技艺的基础上,把“藤木混编”和“艺术需求”推向了更高的领域。高甲甲的心声、梦想、新厂房最后一段解说词是总结和升华,引到:沿淮儿女是不屈的儿女,数千年来,他们在不公的自然环境面前,没有选择逃避和任天由命,他们在思考,在抗争,在不停的劳作。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向世人证明,他们是勤劳智慧的,他们创造了不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这种创造和精神会像马老、徐会长、高甲甲一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贺胜台遗址及出土文物,各种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