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木斋《宋词体演变史》.doc_第1页
评木斋《宋词体演变史》.doc_第2页
评木斋《宋词体演变史》.doc_第3页
评木斋《宋词体演变史》.doc_第4页
评木斋《宋词体演变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评木斋宋词体演变史纵观当代文学史、词史著作,大多形式单调,多是词人生平、时代背景、代表作品、词作风格等的简单罗列,而词人之间、词史之间的联系则不够紧密,致使名为词史著作而词史意识淡薄,未给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的词史框架缺乏学术著作应有的深度和创新。当然这种写作词史的方法自有它的优点和必不得已之处,但浩渺词史之作都千篇一律未免是文学史的一大遗憾。而木斋先生此书则打破了一成不变的文学史写作方式,用崭新的“词体”观点,勾勒出以两宋为主的词史发展。整本书规模宏阔、学术思路独到,既有宏观上清晰的脉络又有微观上个性的评论。这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这一项目的申报要求著作必须有足够的学术亮点和新意。宋词体演变史确实符合以上几点要求:崭新的词体框架,融贯全书的词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关系这一独特的视角,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学术思维,诗词曲并打一处的整体理念,还有细节处时常闪耀的思想火花有创新的想法难,而将创新付诸实践,特别是付诸学术研究的实践,更是一大难。每一个新颖的学术理念的提出都必然面临众多诘责、怀疑的挑战。我国词学研究已有数百年悠久历史,其中更有清一代朴学的勤恳钻研。在这样的背景下,木斋先生能思前人所未想,用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观点,向权威挑战,实属不易。这种创新的写作也给当代学术界一些启迪作用。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说:我们的一些学者,之所以缺少创新性,并非他们本身缺少才华,而是由于太在意于他者的评价而失去了自我因此,一切的学术前提,都应该面对研究对象本身加以重新的检验,以自己的视野、眼光、方法重新辨识,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课题皆为新课题可以说,唐宋词乃至中国诗歌史、中国文学史,将会是一个永远不能穷尽的课题,是一个常写常新的课题。“本文主要向读者展示木斋先生此书的诸多特色,由笔者对全书的把握分列为三点:宏观上说,本书大框架是词体的历史发展,构成框架的线索也十分丰富,因而词体脉络列为一条;微观上说,勾勒出这一框架的要素是每个单列的词体,因而词体个性列为一条。而作者对词体的概说在书中的前言和第一章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这一部分不属于框架中又十分重要,因而单列一条。一、 词体学构建的大胆尝试1、 词体概述全书以一个崭新的词学视角“词体”勾勒历史,何为词体?作者在书中已给了一个科学完整的定义:广义的词体就是“词”的意思,是指有别于“诗”的诗歌形式;狭义的“词体”是指那些在词史流变中呈现自己独特的范式和风格,自辟蹊径,卓然名家,并且被其他词家效法的词人词作。其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独特性,即迥然而异于他人之词;二是影响性,即其样式和风格独到而又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从而产生词史影响,引起他人仿效。狭义的词体由于具有这两个特性,因而常常被以其创作者的名字或者字号来命名,如“柳永体”、“东坡体”等。(参见第一章)通常,一个学者对一个词人一种词体有深入的研究已属不易。而木斋此书选择了十四种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界定性词体:宋初体、柳永体、晏欧体、张先体、东坡体、小晏体、山谷体、少游体、方回体、美成体、易安体、稼轩体、白石体、梦窗体,宏观勾勒出宋代词体发展历程,并对其中每一种词体都有精辟独到的论述,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学术工程。正如作者自己在前言中说到“当写作这部宋词体演变史的时候,我觉得是在艰难地攀登一座高山”。的确,不管是这部书的独创性、学术性、还是丰富性、文学性,都显示出了作者写此书所耗费的心血。2、 词体的历史流变词有悠久的历史属性,它滥觞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衰于元(或者说渐趋于曲并融于曲),绵延至今不废。历史的前后都有着纷繁复杂的因果关联,因而不管对哪一部分词的研究,都不能脱离整个词史的大背景。无疑,这部宋词体演变史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无论是在论述个别词体在词史上的地位还是论述唐宋词史在词史上的发展,作者都十分注重历史流变性的体现。他的研究目光并没有局限在宋代词坛,而是站在大文学史的高度俯瞰。因而避免了许多研究者易犯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书中第一章专门论述了宋之前及之后词体史的发展流变,介绍了这些时段出现的对整个词史有重大影响的词体或变革,如在对单个词体的研究中,也不忘其与五代花间体、清代浙西派的各种联系。这不仅是一种学术完整性的需要,也有利于读者对词史宏观、全面的把握。因此我认为这一点虽非主要,但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3、 论文式的论述方式书中每一章都是围绕某一大命题而进行的深入、创新式的研究,因而每一篇都可以看做是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而整部书并不是这些论文的随性铺排,每一篇与其他各篇、和整本书“词体史”这一核心都有紧密的联系。从而有效避免了论文研究对象单一、篇与篇缺乏体系性的弱点。二、 宋词体演变脉络1、 词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前面已经提到,词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关系是此书最主要的一大线索。下文的“应”与“非应”雅俗之争等究其本质还是从这一大关系中阐发开的。词最早产生于宫廷,此时词的创作主体是宫廷乐师,接受主体是皇室贵族,整个互动都带有浓厚的宫廷文化特征,这种互动在词作上的体现便是香软富贵的风格。随着乐师舞女流向民间,官府设立的教坊的出现,创作主客体趋向民俗化,市井艳科出现。花间体、李后体的出现标志着创作主体接受主体的开始向士大夫阶级转移。至张先,填词成为士大夫们社交娱乐的一种,即“应社”词出现,创作主客体正式转为士大夫生活,这是词的“雅化”最为本质的因素。南宋时期词的创作接受主体由士大夫扩展至一般文人,词的创作客体则更为丰富广阔,由叙写士大夫生活到抒怀到咏物。可以说,创作主体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是词体演变的一个终极动力。词的创作者、创作对象、创作题材、创作方式的演变无不受其支配。2、 “应”与“非应” “应”是指“应歌”“应社”“应制”。“应歌”指词为歌而作;“应制”则指词奉召而作;“应社”指词为词社、文人群体而作。这一点本该归于词主体相互关系这一范畴,但我认为词的“应”也是作者勾勒词史的重要线索之一,因而单列出来。作者认为,词发端于唐代宫廷,随燕尔法曲延续嬗变,因而词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具有了“应歌”的性质。李白天宝初年作宫廷应制词标志着词体的产生,由是词又有了“应制”的特征。至张先创瘦硬体,文人士大夫交往时互填词助兴,则可看做是广义上的“应社”。可以说苏轼以前的词作基本上不出此三类范畴。至苏轼成功实现由“应”向“非应”的飞跃。所谓“非应”,是指词不再为特定对象场合而作,而转向了面对自我、面对自然。这点也是东坡体亘古不变的巨大魅力。(关于苏轼的“非应”作者作为东坡体的重要特点在第六章特置一节,介绍了苏轼“非应”的发展流变及特征体现。)值得注意的是,东坡体“非应”的出现并不代表“应”词的不存在。在以诗为雅文学大背景下,“应社”“应制”作为贵族士大夫消遣娱乐方式依然占据相当比重。“应社”至南宋白石后发展为狭义上的文人群体。可以说南宋后期文学价值最高的是就是应社背景下的咏物之作。白石梦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特别是梦窗因而词多狭小纤丽,给人以“隔”之感,遭到了王国维的猛烈批判。同样,“应歌”表现了词的音乐属性,只要词没有完全成为文人案头纸上的逸兴之作,这一特征就会一直存在。“应”与“非应”并无优劣之分,苏轼的一些“应”体诗同样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定要有所区分,则“应”词多华丽、多艳词、多“隔”,而“非应”词多真率、多自然、多“不隔”。不同人有不同偏好,如张炎倾向于前者,而王国维则明显喜欢后者。但词的好坏最终还是词作者自己的把握。关于应与非应这点,书中第二章第三节从各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也散见于每个词体的论述中。3、 雅俗之争本书认为,词史发展的一条线索是词在雅俗间转化发展的过程。从题材上看,香软艳科为俗,宫廷言志为雅;从描写对象来看,舞女歌妓为俗,士大夫文人为雅。但实际上雅与俗很多时候都是模糊的。词产生于宫廷,可算为雅,随后进入教坊为歌女舞妓所唱,则变雅为俗,出现了柳永体。后有晏殊承五代雅词而作珠玉集,欧阳修以雅为主对柳永俗词的兼收并蓄。至东坡以诗为词则完全将词雅化,达到雅词的一个巅峰。此后词成为士大夫交际抒怀之作,文坛上雅词的地位确立。柳永体是词由雅入俗的代表词体,达到了艳科、词本体创作的一个极致。但也因此遭到士大夫阶级的鄙夷不屑。可以说,词史上的雅俗之争就是士大夫阶级与以柳永为代表的底层文人之争。虽然柳永之后词以雅为主线,但雅俗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关系。而且不可否认,词史至柳永这是为一变,后期的词作中多多少少带有柳永体的影子。他近为欧阳修、东坡接纳:欧词俗者极俗,雅者极雅,拓展了词体审美风范的空间,将词体进一步士大夫化;既而苏轼继承了欧词的众多特点,如用典、议论化、以诗为词等,完成了词的雅化。远则祖美成、白石,对易安体亦有影响。美成体则是以俗为雅的代表。这种思想源于江西诗派的写作法则“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美成体在题材内容上对词本体的回归即回归到词的“俗”性,又以用典、丽语的形式将俗文学提升到雅的层面。美成体的出现给后代词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易安体继承了这一法则,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叙写士大夫生活,将词的雅属性再次提升。到了白石体,则标志着一批介于雅俗之间的文人群体的出现。在这条线索上,我们可以把词体史的发展视为一个“侧艳诗化本色言志雅正”的过程4、 词“别是一家”作者虽写词史但本书处处能见诗、词、曲、文这四种文学样式的相互影响:诗对词创作的指导,反过来词对诗的影响;早期词对法曲的继承,后期词向曲的衍化;以及个别词人文风与词风的相互关系。但诗文曲只是作为历史的衔接点点缀穿插,整部作品贯穿始终的还是词本体意识及词“别是一家”的本质的发展与流变。书中词“别是一家”的线索和“以诗为词”的线索是同等重要的。诗是古代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因而词在成为另一种与之争辉的文学形式的过程中与它的关系最为密切。最早以诗为词的是欧阳修,他的词作有“深致之情怀、渐大之堂庑,典故之化用”的特点,在形式上借鉴近体诗的对仗手法和宋诗特征的议论手法,由是开始了词向士大夫阶级的“雅化”,实际上成为东坡体的先声。欧阳修一代文坛盟主,其文才、诗才还是盖过了其词才,这说明词还在其发展的初期。以诗为词的集大成者则是苏轼。经过张先瘦硬体的过度,苏轼以诗为词、开一世文风便是词史发展的必然了。苏轼真正做到了诗、词、文的高水平发展。因而其文脉多有融会贯通之处,堪称词史上的一绝。苏辛历来并举,这二种词体在以诗为词这点上是一脉相承,卓然两宋的。但不是说“以诗为词”便是豪放。美成于此有开拓之功。他的词风内容是沿袭花间柳永而来,从本质上便体现了词“别是一家”的特点,但他工于用典,便将原本属于诗体回归这一条线的“以诗为词”用于词本体的分化上,使“别是一家”的词有了更为丰富更符合士大夫阶层文雅的表现形式。至南宋,词“别是一家”的地位已经确立(易安词评),都是“以诗为词”特点更为广泛的应用。至南宋末期,另一种文学形式曲兴起,和诗对词的影响一样,词此时作为一种已经非常成熟的文学形式同样对曲的产生起到了前奏的作用。在南宋后期许多词人的词作中已经出现了曲调的影子。自词体的诞生之日,词经历了花间体、飞卿体,主要是词从诗体中的分化,形成自身的特点,这一过程在柳永体处告一段落。欧阳、东坡的以诗为词则是词体对诗体的回归。与苏轼同时期的小晏则延续了词“别是一家”的风格。随后,小山继承了东坡体以诗为词的特点,而方回则继承了东坡体个性自我的特点,用于写婉约之词,进一步突出了词本身的特点。但这两种词风还带有学习东坡体中某方面的痕迹。少游则可看做是衔接东坡体和美成体的重要过渡。美成体借鉴了“以诗为词”的模式将词“别是一家”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深化。至南宋,词已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有自身特色和创作法则的文学形式,词作者诗人化的特征消失,甚至出现了“以词为诗”。整个词的发展过程围绕词本体和诗本体分分合合,词史的发展始终是围绕词“别是一家”展开的。5、 对文学史误区的更正 对“应”的贬抑。作者认为这是时代的误区误导了学者们的学术思维理念。宫廷文化和教坊文化并不是一文不值,它们同样在词史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渊源地位。要恢复文学史的真实,就不应该对这种文化下产生的“应”体有偏见。无论“有谓”之作还是“无谓”之作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和价值。 柳永生年。对词人生年的探究主要是为文学史的排序。作者指出,文学史上习惯将柳永置于晏欧之后,这实际上是个误区。虽然柳永生年尚无定论,但其生于晏欧之前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点直接关系到词史的发展传承问题。 除了以上几点大方面的拨乱反正,作者还对许多细节有过深入叙述。6、 细节处的深入研究李白词的真实性。作者提出李白宫廷应制词为词体产生的一大标志实乃惊人之语。因为李白词的真实性本身就还存疑。作者罗列了前人的众多观点、文献,并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实李白词的真实性。确认之后,方多角度阐述词滥觞期的发展。这里点出的李白词真实性探讨只是一个例子,书中对细节处详细的探究不可胜数,如宋祁归属问题、小晏生平问题作者用各种研究手段推理论证,尽量确保所引述的每一点,无论大小主次都确信无疑,这种求实的学术精神无疑是值得敬佩的。总之,本书有着很强的历史发展的延续感。词体史作为人文现象的一大要点并没有脱离普遍规律的特别所在。每一种独特词体的产生都在形式、内容、风格上与前后的词体甚至是实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是时代历史的产物,也有词史发展的必然。由是便自然地引出对豪放、婉约之分的质疑。因为做如此区别,则终其宋史只有两位时代的巨擘苏轼、辛弃疾可视为豪放,显得突兀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推出豪放乃一种婉约的极致,则永叔、张先可视为苏轼词铺垫,方回小山可视为其延续。南宋辛弃疾的出现便是自然而然的了。三、 词体个性1、 个体词人特点的精炼把握 宋初体宋初,词作为新兴文学样式只是作为士大夫们闲暇消遣之作,在这样的词史背景下,同处在变革时代文人的词作带有相似的特征:沿袭花间体,“虽时时有妙语,破碎何足名家。” 柳永体柳永的词新在用柔美的语言抒写真情实感,他对词“俗”性的纵深发展以及词“别是一家”地位的确立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柳永体的特点便是俗词、写真、近代文化、市井应歌。 晏欧体晏殊体和欧阳体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风格。晏殊体,作者的定位是北宋士大夫倚声家初祖。它继承了花间以来传统的词“别是一家”的特点并上升到更高的士大夫精神生活层面。欧阳体则吸收了柳永体的俗性,开拓了词新的发展领域,为东坡体的出现铺垫。这两种词体虽大相径庭,但他们作为词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互为补充的,因而史上多是晏欧并称。 张先体作者引刘熙载之说称其为“硬瘦体”。词在张先手中成为士大夫们往来应酬的手段,在内容上打破了原先虚拟女性的想象写作方法,转“含蓄”为“发越”,词境大为拓展,诗句的、比喻的、勾勒的、议论叙述的词开始出现。 东坡体苏轼毫无疑问是宋代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一个巅峰。东坡体是一种审美文学,可以说东坡便是为审美而写作。没有后世提出的法则束缚,随性而作,抒写最真实的自我。东坡体的形成虽然也有一个随东坡人生境遇而发展的过程,但始终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贯穿着雅。此一字可谓精绝。古多以豪放概述其特点,但正如作者所说,东坡体应是一种比豪放更大的格调,那便是雅。或者可以说终两宋之史,唯有苏轼,无论是其人其词还是其文其诗,能配得上这一字。具体来说,其语言更为典雅,意境更为高雅,思想更为广雅,题材更为儒雅,内容更为清雅,词韵更为淡雅。 小晏体晏殊一生平坦得意,其幺子有他的文才却无他的幸运,于是父子二人,一为“太平宰相”,一“真古之伤心人”。他将心封闭在自己狭小的世界独自伤心,不允许任何人的介入,甚至连他自己也是。他的词多有朦胧的特点,在醉酒迷梦中在北宋士大夫群体觉醒运动的时代,小晏却传承着词的传统风范。与他同时代的苏轼已开一代文风,他却像是前世之人。小晏体也是一种开拓,而他的这种传承对词体的发展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 少游体少游之俊逸,在于其特殊之“情致”。以通俗的说法来说,少游体是婉约派的代表,而所谓特殊之“情致”则在于少游体寄概身世,出于花间师从东坡的清新绝尘。飘荡的身世给了少游体一种“心”的写作,其词空灵俊美而字字发于肺腑。他还善于营造陌生化的意境,使词更为婉约柔媚。 山谷、方回体山谷词名为诗名所掩。在词作上,他可以学苏,虽有继承东坡体部分然其词多褒贬不一。因而山谷体的特征可归于“诗化革新”,内中可见江西诗派的精神。方回和山谷同为苏门四学士同样为诗化革新做了不少贡献,但这种诗化革新并没有山谷的激进,而是逐渐向传统回归。 美成体美成体是唐宋词史演变的第四大变化。美成体的特点很难概括,很新颖很特别很华美却又无法言说。那是一种法则精神、末世情怀、个人经历在词本体中的融合升华。他恪守江西诗派“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法理作华丽之词,既是一种变革也是一种回归。 易安体显然,易安体最大的特点必然是其独一无二的女性视角。易安所写的少女情怀、情爱生活、对士大夫生活的旁观,都是绝世罕见的。但并不是仅仅因为性别视角不同给了易安如此高的词史地位。易安体是后人很难效仿的,因为易安体的特征是性别特征和社会特征的结合。美成体影响下的雅化审美,南渡之痛及她对北宋词的研究都决定了她是词史上绕不过的风景。 稼轩体与苏轼一样,稼轩之才是后人无从学的,所以也非“豪放”一词能概之的。他的特点是“悲壮沉郁”,阐发开来,便是“酿豪放为悲壮,抗高调而沉郁”,是一种激烈壮怀与壮志难酬的抒发,是激越与沉郁的矛盾,是传统文学的升华。因此,苏辛虽时常并举,然这二者终究有很大差别,是不同的卓越。 白石体南宋词风与北宋有很大不同,因为南宋词人的创作环境、个人经历与北宋有很大差异。白石可以说是南宋词人的这些代表,也可以说是一个特例。在介绍白石体时,作者尤为重视白石个人生平的介绍。的确,读完白石的生平和作者分析,我们基本上就懂了白石体的特点,是一种扭曲的美丽。他的咏物、应社背后,努力掩饰着着前人没有的艰辛与酸涩。 梦窗体对梦窗的词作争议也很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梦窗体是对前人的一次整合。他的词作风格多样,虽然王国维极力抨击,但从词史角度看,“由南至北,是词家转境”才是对梦窗词更准确的概括。2、 严谨的量化分析大量的量化分析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善于将词人词作归类罗列,从每首词的题材、词序、内容等信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