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今人怎么读古入声字.docx_第1页
试议今人怎么读古入声字.docx_第2页
试议今人怎么读古入声字.docx_第3页
试议今人怎么读古入声字.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议今人怎么读古入声字 文史成陈寅恪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33年为清华大学招生出国文试题,其对对子题即以“孙行者”为出句。他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中说: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吾人今日当然不依文镜秘府论之学说,以苛试高中卒业生。但平仄声之分别,确为高中卒业生应具之常识。声调高下与语言变迁,文法应用之关系,学者早有定论。今日大学本科学生,有欲窥本国音韵训诂之学者,岂待在讲堂始调平仄乎?抑在高中毕业之前,即须知“天子盛哲”“灯盏柄曲”耶?又凡中国之韵文诗赋词曲无论矣,即美术性之散文,亦必有适当之声调。若读者不能分平仄,则不能完全欣赏与了解,竟与不读相去无几,遑论仿作与转译。如“听猿实下三声泪”之例。此种句法,虽不必仿效,然读者必须知此句若作“听猿三声实下泪”,则平仄声调不谐和。故不惜违反习惯之语词次序,以迁就声调。此虽末节,无关本题宏旨,所以附论及之者,欲使学校教室中讲授中国文学史及词曲目录学之诸公得知今日大学高中生,其本国语言文学字普通程度如此。诸公之殚精竭力,高谈博引,岂不徒劳耶?据此,则知平仄声之测验,应列为大学入学国文考试及格之条件,可以利用对子子方法,以实行之。诗词对联以语言为载体。作者和研究者都必须讲究声律。声即平仄,是汉语声调的最低的概括。律即平仄排列的规律。语句能排列得像音乐的旋律那样有节奏,有起伏,有抑扬,平仄相对,交互使用,给人以美感,使人喜爱。汉字按声调分类,传统分类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天子盛哲”“灯盏柄曲”均依“平上去入”排列。“不平即仄”,所以除了平声(如今分阴平和阳平),可用“一”表示。上、去、入声都属于仄声,可用“|”表示。这是泾渭分明的大界限,必须认真区别,不能混淆。如今普通话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分别相当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旧时的入声字就被分别归入“平、上、去”三声之中。这样有些 “古入今平”的字,需要留心区别。换言之,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比较熟悉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声(中小学生直呼为“一、二、三、四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无入声方言区的人,不能辩别与掌握入声字的读音。因而读旧体诗词对联就不能准确掌握辨识“平仄”这一基本原则了。例如:三十一年还旧国平仄仄平平仄仄落花时节读华章仄平平仄仄平平按传统声律分析,“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偶位字和尾字都平仄相对,与传统声律要求吻合。如果照普通话声调读,那就变成:三十一年还旧国平平平平平仄仄落花时节读华章仄平平平平平平第二、第四字都“平对平”,不合“平仄相对”的要求,也就不能说是“平仄协调”了。要恢复传统的“平水韵”声律,把“国、节、读”这类字不当平声读,那是十分困难的.再以声律启蒙中几句为例看按普通话注音的问题:yn hun dui di bn h xu du ln yun莺 簧 对 蝶 板, 虎 穴 对 龙 渊hn shi fn chn hu ln mn 寒 食 芳 辰 花 烂 漫,zhn qi ji ji yu chn jun中 秋 佳 节 月 婵 娟。句中“穴、食、节”,为古入声字,字音比第四声还要短促,按普通话读第二声,就形成“平对平”,而非“平仄相对”。(“月”普通话读去声,属于仄声,不再考虑)张中行先生多年从事语文课本编审工作,他的经验谈(见文言津逮)是:来自文言的常用花样,调平仄和协韵。于是问题来了,如果完全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读,而且酌量求减轻负担,而这样碰巧与调平仄和协韵的要求冲突,怎么办?看下面的例: (1)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丘迟与陈伯之书) (2)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例(1)“出”,旧音是入声字,现代汉语读平声;如果读作平声,与“军”平仄失调。“别”也是入声字,现代汉语读平声;如果读作平声,与“咽”“月”不能协韵。要是顾全声音美,就要找回旧音,读作仄声。(这里说仄声,因为普通话没有入声,只能读作去声。因此,严格地说,所谓追逐旧音,只能大致地追逐到“仄”,不能细致地追逐到“入”。)要求平仄协调和协韵更严的是诗歌(包括诗、词、曲等)。 (11)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 (12)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1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与上面提到的文体相比,诗词在调平仄方面要求特别严,就是说,不只在句末,而且在句中(粗略地说,诗要二、四、六分明,词大致是这样而不尽同);协韵的限制也比较严,尤其是近体诗。这样,讲读诗词,如果一律照现在的音读,就常常会出现平仄失调和不协韵的现象。如例(11)“教”,旧可读jio,“得”,旧读d;例(12)“十”,旧读sh,“胜”,旧读shng:平仄才能协调。例(11)“儿”,旧读n;例(12)“回”,旧读hui:才能协韵。例(13),这首词用入声韵,其中“别”“节”“说”现在读平声,如果不从旧读就不能协韵。那么,讲究平仄、协调的文体,尤其诗歌,读音问题要怎样处理才好呢?办法可有两种。一是在需要调平仄和协韵的地方,从旧读(如果是讲给人听,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样读)。一是照现在的音读,说清楚平仄不调和、不协韵,是因为古今读音有变化。我个人是倾向于用前一种办法。因此,我们可以试用将今天读平声的古入声字,去掉注音的平声(一、二声)标号,再加说明的处理办法。例如:yn hun dui die bn h xue du ln yun莺 簧 对 蝶 板, 虎 穴 对 龙 渊hn shi fn chn hu ln mn 寒 食 芳 辰 花 烂 漫,zhn qi ji jie yu chn jun中 秋 佳 节 月 婵 娟。(“蝶、穴、食、节”,古入声字,读音比第四声还要短促,不必按普通话读为第二声。“月”读仄声。)由于元明以来,成都人把古入声字基本上归到阳平声去了,所以我们常常首先想到是平声的字,其实有些该还原为入声字,与上声、去声同为仄声类。我很多年没有分清成都话读阳平声的字中间哪些是古入声字。1956年因教初中汉语语音的需要,自己搞了一个成都话读音和普通话读音对照表。以后总结出一条“体验”:成都话读阳平声的字中有与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往往是古入声字。以后再推导出又一条“体验”:可以对照南路人读音检验成都话的阳平声字,把南路话读音短促重浊的字归到入声字里去。以后又有新“体验”:不妨按字的“声符”归类,由一个入声字推导更多的入声字。下面试举一些成都话读阳平声的古入声例字,供有兴趣的读者研究参考:独、髑、烛读、犊、渎、牍、椟、黩,福、幅、匐、辐、蝠,复、腹、馥、蝮、覆,仆、扑、朴、濮,族、镞、簇,陆、睦,粥、鬻,畜、蓄,孰、熟、塾,叔、淑、菽,竹、竺、筑,如果我们用成都话读下面一联,注音会是:有关家国书常读仄平平平平平平无益身心事莫为平平平平仄平平这样便无论如何也无法欣赏对联语言的音乐美。如果依“平仄相对”的格律规则,按张先生“追逐旧音,只能大致地追逐到仄”的办法去有所区别地读:有关家国书常读仄平平仄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