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过程.doc_第1页
育种过程.doc_第2页
育种过程.doc_第3页
育种过程.doc_第4页
育种过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育种方法很多,主要杂交育种程序。(一)原始材料圃种植水稻育种原始材料的地段叫原始材料圃,主要是种植国内外搜集来的原始材料。每年不断地引入新种持,丰富基因库。通过系统观察、细致研究,筛选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具有单一的或综合的优良性状的亲本。种植的方法按类型(高杆矮杆、粳稻、灿稻)种植。每份种20-30株,重点材料应每年种植,严防机械混杂,严格保纯,一般材料一室内贮藏能保持其发芽力的情况下,每年分批轮流种植。每年从原始材料圃选出若干材料作亲本的种于新本圃。亲本圃应根据需要分期播种调节花期,加大行距,便于操作。(二)选种圃种植杂种后代的地段为选种辅圃1杂交一代(F1)(1)F1的播种:由于杂交所得种子数量少,加之又是米粒,故杂交种子发芽不好,易腐烂。所以杂交种子最好播在塘瓷盘中育苗,然后载于试验田。每一组合栽成一区,一般F1种10-20株左右,复合杂交则F1应有100株以上。在每一个杂交种附近应种亲本和对照品种,均有单本植。(2)观察记载:记载各重要性状,特殊性状以及有无及杂种优势。(3)去假杂种:在生长期中,着重去假杂种,去杂假种根据父本的指示性状进行。(4)收获脱粒:一般按组合分虽收获脱粒,但如假杂种的真伪尚不能准确鉴定时,要分株收获脱粒。2杂交二代(F2)(1)F2的种植规模:由于F2是变异范围最大的一代,一般每个组合种植2000-10000株,以组合为单位种植。行长5尺,行距8-10寸。种植行数依组合要求总株数而定。每20或50行加入两个亲本或对照品种。种扦一行作为比较的标淮,一律采用单本植。(2)观察记载:F2的分离现象是必然存在的,如某一组合没有出现分离现象则可能是假杂种应淘汰。对株型,生育期,穗部性状,抗病性等重要性状的分离进行描述和评价,作为组合取舍和个体选择的依据。(3)选择:对F2进行个体选择时,应与新本和对照品种比较鉴定,对遗传力高的性状如穗期、株高、抗病性、株型和谷粒大小与形状等可较严格地选择。而对一些遗传力较低的性状如穗数,每穗粒数等受环境条件影响大。选择标准适当放宽,当选单株或系用一布条作标志,一般每个组合入选率约为种植株数的5%,不超过10%,视组合优劣而定。不良组合全部淘汰,当选单株或单穗分别脱粒。3(三)鉴定圃种植选择圃升级和上年鉴定辅留级的材料。其任务是对这些材料进行产量比较,并鉴定其一致性及各种性状的表现。采用普通栽培法。小区面积18-60平方尺。每逢五或十区设一个对照品种。即采用间比法,重复3-5次,计算产量,每个系试验1-2年。特别优系升入品种比较试验,劣系淘汰。3杂交三代(F3)(1)F3的种植:F3入选的单株在F3种成一区,称为一个系统(或株系)。如F2入选200株,则F3成为200个株系。每系统栽培植20-50株,栽成单行或多行区,都应单本植,所有系统按成熟期分类后顺序排列。每隔20-50行加入亲本或对照种各一行,作为比较标准。(2)选择:F3选择以系为基础,首先选优良株系,然后在优良株系中选优良个体,即选择出优良个体较多的系统,再从中选择2-5个优良单株。4杂交上代(F4)及以后各代由F3各当选系统中选出的2-5个单株,每株的后代又各成一个系统,称系统群或称姊妹系。种植方法同F3。选择以系统群为基础。群间相互比较。在优良群内选择优系。性状基本一致,而且表现优良的系统,可以上升到鉴定圃。(四)品种区域试验按照农业自然区划,选择自然栽培条件具有代表性的点,在农业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对选育的新品系(通过品系比较试验2-3年),对丰产性、抗病性、适应性,品质和熟期等进行多点多年试验,试验区较大,重复次数多,常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对参加试验的品系的利用价值作出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区域较优的品系还要进行生产示范。经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才能推广。水稻性状调查2.1 生育期2.1.1 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2.1.2 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2.1.3 始穗期:10%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2.1.4 齐穗期:80%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2.1.5 成熟期:籼稻85%以上、粳稻95%以上实粒黄熟的日期,以月/日表示。2.1.6 全生育期:播种次日至成熟之日的天数。2.2 主要农艺性状2.2.1 基本苗:区域试验移栽返青后在第、重复小区相同方位的第三纵行第三穴起连续调查10穴(定点),包括主苗与分蘖苗,取2个重复的平均值;生产试验分品种调查两个有代表性的查苗单元(定点),每个单元20穴,包括主苗与分蘖苗,取两个单元的平均值。折算成万/hm2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2.2.2 最高苗:分蘖盛期在调查基本苗的定点处每隔3天调查一次苗数,直至苗数不再增加为止,取两个重复(单元)最大值的平均值。折算成万/hm2表示,保留一位小数。2.2.3 分蘖率:(最高苗-基本苗)/ 基本苗100,以百分率表示,保留1位小数。2.2.4 有效穗:成熟期在调查基本苗的定点处调查有效穗,抽穗结实少于5粒的穗不算有效穗,但白穗应算有效穗。取两个重复(单元)的平均值。折算成万/hm2表示,保留一位小数。2.2.5 成穗率:有效穗/最高苗100,保留一位小数。2.2.6 株高:在成熟期选有代表性的植株10穴(生产试验20穴),测量每穴之最高穗,从茎基部至穗顶(不连芒),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保留1位小数。2.2.7 群体整齐度:根据长势、长相、抽穗情况目测,分整齐、中等、不齐3级。2.2.8 杂株率:试验全程调查明显不同于正常群体植株的比例,保留1位小数。2.2.9 株型:分蘖盛期目测,分紧束、适中、松散3级。2.2.10 长势:分蘖盛期目测,分繁茂、中等、差3级。2.2.11 叶色:分蘖盛期目测,分浓绿、绿、淡绿3级。2.2.12 叶姿:分蘖盛期目测,分挺直、中等、披垂3级。2.2.13 熟期转色:成熟期目测,根据叶片、茎秆、谷粒色泽,分好、中、差3级。2.2.14 粒色:颖壳的颜色有黄、紫、棕、褐、红、条斑等色。2.2.15 倒伏性:分直、斜、倒、伏4级。直:茎秆直立或基本直立;斜:茎秆倾斜角度小于45度;倒:茎秆倾斜角度大于45度;伏:茎穗完全伏贴于地。2.2.16 落粒性:成熟期用手轻捻稻穗,视脱粒难易程度分难、中、易3级。难:不掉粒或极少掉粒;中:部分掉粒;易:掉粒多或有一定的田间落粒。 收获前1天2天,在同一重复的保护行内第三行中每品种取有代表性的植株5穴,作为室内考查穗部性状的样本。2.2.17 穗长:穗节至穗顶(不连芒)的长度,取5穴全部稻穗的平均数,保留1位小数。2.2.18 每穗总粒数:5穴总粒数/5穴总穗数,保留1位小数。2.2.19 每穗实粒数:5穴充实度1/3以上的谷粒数及落粒数之和/5穴总穗数,保留1位小数。2.2.20 结实率: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 100,保留1位小数。2.2.21 千粒重:在考种后晒干的实粒中,每品种各随机取两个1000粒分别称重,其差值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取两个重复的平均值,以克表示,保留1位小数。2.3 抗病虫性:记录各品种叶瘟、穗瘟、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病害及虫害田间发生情况,分无、轻、中、重4级记载,叶瘟、穗瘟、白叶枯病、纹枯病分级标准如下表:病类级别病 情 无全部没有发病叶 轻全试区1%5%面积发病瘟 中全试区15%左右面积叶片发病 重全试区30%以上面积叶片发病 无全部没有发病 轻全试区1%5%稻穗及茎节发病穗瘟 中全试区15%左右稻穗及茎节发病 重全试区30%以上稻穗及茎节发病 无全部没有发病 轻全试区1%5%左右面积发病白叶枯病 中全试区10%20%面积发病 重全试区一片枯白,发病面积在30%以上 无全部没有发病 轻病区病株基部叶片部分发病,病势开始向上蔓延,只有个别稻株通顶纹枯病 中病区病株基部叶片发病普遍,病势部分蔓延至顶叶,10%15%稻株通顶 重病区病株病势大部蔓延至顶叶,30%以上稻株通顶稻曲病 无全部没有发病 轻全试区1%5%面积发病,病粒数不多 中全试区15%左右面积发病,每穗病粒数5-7个 重全试区30%以上面积发病,每穗病粒数超过10个条纹叶枯病 无全部没有发病 轻全试区1%-5%以内面积发病 中全试区15%30%面积发病 重全试区30%以上面积发病黑条矮缩病 无全部没有发病 轻全试区1%-5%以内面积发病 中全试区15%30%面积发病 重全试区30%以上面积发病小麦育种流程与水稻相似小 麦 田 间 调 查 项 目 及 标 准 4 小麦调查项目及标准 4.1 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4.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 4.1.2 出苗期全区有50%以上植株幼苗芽鞘露出地面1cm的日期。 4.1.3 抽穗期全区有50%顶部小穗不包括芒露出叶鞘1cm的日期。 4.1.4 成熟期全区有50%以上麦穗籽粒用指甲不易划破的日期。 4.1.5 生育日数从出苗到成熟的日数。 4.1.6 苗数三叶期前尚未出现分蘖调查。在小区内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段样段长1m数其苗数折算成万株/hm2表示两次重复计算平均值。样段用长杆作好标记。 4.1.7 抗旱性发生旱情时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根据叶片萎缩程度分五级记载。1 级无受害症状。 2 级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 3 级叶片萎缩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并失去应有光泽。 4 级叶片明显卷缩色泽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黄。 5 级叶片明显萎缩严重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 记载调查日期注明干旱时期分苗期抗旱中期抗旱后期抗旱等。 4.1.8耐湿性成熟期前调查在多湿条件下及时鉴定分三级。 1级强在多湿条件下仍能正常成熟没有早期枯死现象茎秆呈金黄色持续的时间长。 3级中在多湿条件下有不正常成熟和早期枯死现象程度中等。 5级弱在多湿条件下不能正常成熟早期枯死现象严重。该项易与病害混同调查时应加以区别。 4.1.9抗倒伏性 4.1.9.1 倒伏程度分五级。 1级不倒伏 2级植株倾斜度在15以内。 3级植株倾斜度在1545之间。 4级植株倾斜度在4585之间。5级植株倾斜度超过85以上。 4.1.9.2 倒伏率%倒伏部分占小区面积百分率。 4.1.9.3 调查时期一般在抽穗至成熟间抓紧风雨之后及时记载并注意倒伏后的恢复情况从几次观察中给以正确评级个别情况酌情处理。 4.1.10 穗发芽成熟期调查在小区内随机取10 穗脱粒数总种子粒数调查其中发芽种子的粒数,重复两至三次,计算穗发芽率。穗发芽率(%)=发芽种子数/调查种子总数100 4.1.11落粒性 一般在完熟期调查,分为3级。 1级口紧用手搓方可落粒机械脱粒难。一般颖与穗枝梗接触面大。 3级不易脱粒口不紧机械脱粒容易一般颖与穗枝梗接触面中等。 5级口松麦粒成熟后稍一触动即落粒一般颖与穗枝梗接触面小。 4.1.12 收获密度收获前查平方米穗数。5 粒以下的穗子为无效穗。在小区内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段样段长1m数其穗数折算成万穗/hm2表示两次重复计算平均值。(如果苗期数基本时留有样段标记就在该样段内数穗数)。 4.1.13 锈病 锈病分为秆锈病和叶锈病秆锈病为主要病害叶锈病为次要病害。 4.1.13.1调查时期乳熟后至腊熟期前记载一次并注意调查发生始期。 4.1.13.2调查方法取全行或全区平均发病百分数记载且观察发病情况勿用少数植株发病率代表整体发病率如抗病品种个别植株发病加以注明。 对于秆锈病记载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4.1.13.3普遍率目测估计病叶、秆数的百分率。 4.1.13.4严重度目测病斑分布占叶、茎面积的百分率。 4.1.13.5反应型分5级。 1级免疫。完全无病斑或偶有极小淡色斑点。 2级高抗。叶片有黄白色枯斑或有极小孢子堆其周围有明显枯斑。 3级中抗。夏孢子堆少而分散周围有褪绿或枯斑。 4级中感。夏孢子堆较多周围有褪绿现象。 5级高感。夏孢子堆很多较大周围无褪绿现象。 对于叶锈病可将普遍率与严重度合并分为轻、中、重三级分别以1、3、5级表示。 4.1.14 根腐病 4.1.14.1叶部一般在抽穗后18天调查一次2530天调查第二次后者可根据地区和年份伸缩以在成熟前病害能清楚判别时为标准分轻、中、重3级。 1级轻植株下部叶片有少数病斑。 3级中全株叶片普遍出现病斑少数叶片有枯死现象。 5级重病斑密集中下部叶片大多数枯死。 4.1.14.2穗部在叶部第二次调查时共同调查分轻、中、重三级。 1级轻穗部有少数病斑。 3级中穗部病症较多或有12个小穗有较大病斑或变黑。5级重穗部病斑连片且变黑。 4.1.15 赤霉病调查时期与根腐病穗部相同。 病穗发病率调查病穗所占百分率。 严重度分5级 1级无病。 2级被害小穗占全穗1/4含1/4以下。 3级被害小穗占全穗1/41/2含1/2。 4级被害小穗占全穗1/23/4含3/4。 5级被害小穗占全穗3/4以上。 4.1.16 丛矮病于拔节期后调查查全区病株换算成百分率表示。 4.1.17 散黑穗病于抽穗期调查发病百分率。4.2 室内考种项目及标准 4.2.1 株高田间记载开花后至成熟期调查随机测量20 个主茎从地面至穗顶端不连芒的高度以cm厘米计两次重复计算平均值。 4.2.2 穗粒数收获前在小区内随机选取50 穗混合脱粒,数其总粒数,求得平均每穗粒数,重复两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