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法学习题集第一章 导论 一、判断题1国际法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它又被称为“国际公法”。 ( )2国际法的执行主要靠国家的自觉遵行,所以从本质上说,它属于国际道德或国际礼让的范畴。 ( )3国际法都是国家之间以协议的方式制订的。 ( )4国际法的强制实施,主要依靠联合国的行动。 ( )5第一次正式地、全面地把西方国际法著作介绍到中国来的人是林则徐。 ( )6国际习惯就是各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反复”和“前后一致”的实践。 ( )7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及宣言等是直接的国际法渊源。 ( )8国际法调整的对象完全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 )9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对国际法的编撰属于官方的编撰。 ( )10一般法律原则不是一项独立的国际法渊源。 ( )二、单项选择题1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是( )。A国际联盟 B常设国际法院C联合国 D国际法院2一般法律原则是指( )。A国际法原则 B国际法基本原则C一般法律意识所产生的原则 D各国法律体系共有的原则31981年以后国际法委员会的委员共有( )人。A15 B21 C25 D344一元论的代表人物是( )。A耶利内克 B特里佩尔 C菲茨莫里斯 D卢梭5战争与和平法的作者是( )。A奥本海 B凯尔逊 C惠顿 D格老秀斯6下列哪些不是国际法的辅助渊源( )。A一般法律原则 B司法判例C公法学家学说 D国际习惯7国际法的主要渊源有( )。A国际条约 B司法判例C公法学家学说 D国内法院的判例8对国际法性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A国际法是世界法 B国际法是超国家法C国际法是跨国法 D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三、多项选择题1按照其调整的国际关系的不同范围,国际法可以分为( )。A一般国际法 B区域国际法 C特殊国际法D抽象国际法 E具体国际法2现代国际法形成了一些较为系统的部门法,例如有( )。A海洋法 B条约法 C国际组织法 D外交法 E战争法3国际法的渊源有( )。条约 B习惯 C一般法律原则D联合国决议 E国际法院判例4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主体不同 B调整对象不同 C渊源不同D效力根据不同 E强制实施方式不同5按国际法编纂的内容为标准,国际法的编纂可分为( )。A全面编纂 B全球性编纂C个别编纂 D区域性编纂E官方编纂6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原因是( )。A国家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B国家有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能力C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国际关系D国际法主要是国家间的法律E国家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7下列哪些属于国际法主体( )。A国际组织 B争取独立的民族C交战团体 D叛乱团体E个人8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特征是( )。A各国公认 B具有普遍意义C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D由最广泛的国际组织制定E发达国家倡导9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有下列理论( )。A国际法优先说 B国内法优先说C国际法与国内法平行说 D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自然调整说E国际法与国内法毫无关系说10比较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国内法是在借鉴国际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国际法是在借鉴国内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C国内法是国际法的历史渊源D国际法是国内法的历史渊源E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发展互不影响四、填空题11625年出版的被称为( )的荷兰学者( )的名著( ),为近代国际法建立了相当完整的体系。218世纪末,英国人( )将国家之间的法或“万民法”改称为国际法。31864年,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美国国际法学家惠顿的国际法原理译为汉文,称为( )。4国际法院规约第( )条被认为是对国际法渊源的权威说明。5编纂有两种类别:一是非官方的编纂,即( )或( )进行的编纂;而是官方的编纂,即由( )或( )进行的编纂。6( )是联合国负责编纂国际法的主要机构。7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西方法学界存在着( )和( )两种看法。8国际法的渊源是国际法( )第一次出现的地方。9国际法的主要渊源是( )、国际习惯和( )。10国际法主体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和( )。五、名词解释1国际法2国际强行法3国际习惯4国际法的编纂5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六、简答题1为什么说国际法是一个特殊的法律体系?2简述国际法的性质。3简述国际法的渊源。4比较国际条约与国际习惯的异同。5简述国际组织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的理由。七、论述题1论述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2试述中国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贡献。八、案例分析在1879年2月8日的君士坦丁堡和约中,土耳其同意赔偿俄国国民在1877年至1878年俄土战争期间遭受的损害,并向俄国赔偿一笔战争赔款。1881年依和约设立的战争委员会通知土耳其应向俄国赔偿265万土耳其镑,但土耳其一直未偿付这笔赔款。1884年俄国使馆警告土耳其,俄国将要求土耳其付延迟债务利息,除非土耳其立即全部付清债务。后来,土耳其在征得俄国同意下开始分期付款。俄国在1月12日的照会中明确要求偿付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但此后,俄国使馆在照会中只要求支付余债。照会所提的余债仅指债务本金的剩余部分,照会中没有对要求支付迟延利息作出保留。1902年,债务本金即将全部付清时,俄国又提出要求支付延迟利息,此利息等于本金的三倍,于是土耳其拒绝支付延迟利息。此争端依双方签署的协议交由常设仲裁法院裁决,仲裁庭认为俄国放弃了本案中对延迟利息的权利。问:请分析常设仲裁法院对本案裁决的依据是什么?第二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 一、判断题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属于单一国,是一个单一的国际法主体。 ( )2各种国际法主体承担国际法权利和义务的能力都是一样的,它们在国际法中的地位是可以等同。 ( ) 3国家是国际法的主要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 ( ) 4邦联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而邦联的成员国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邦联的成员国的对外交往权由邦联行使。 ( ) 5在国际法上,永久中立国是具有特殊地位的独立国。永久中立国不同于战时中立国和执行中立政策的国家,它以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为根据,在对外关系上承担了永久中立义务。 ( )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因而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 ( ) 7国家根据主权所固有的权利,即为国家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和管辖权。这些权利既是主权所派生的,也是主权内容的具体化和体现。 ( )8国家司法豁免权起源于“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的罗马格言,19世纪已获得国际法理论和实践的广泛承认,但是在其适用程度上却有不同。 ( ) 9只要是政府更迭都会发生新政府的承认。 ( ) 10国家承认的宣告说认为,国家的成立及其国际法的主体资格的取得,并不依赖于他国的承认。他国的承认只是一种对新国家已经存在这一既存事实的确认,故只是一种宣告性行为。 ( ) 11对交战团体承认以后,承认国可以任意支持战争中的任何一方。( ) 12并不是所有政府变更的情况都导致政府承认的问题。一国按照宪法程序所进行的政府变动,不引起政府承认。 ( ) 13新国家或新政府参加国际会议国际组织或多边国际公约,即构成其他国家对它们的默示承认。 ( ) 14国家继承的对象是与继承领土有关联的特定国际法权利和义务,不是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国家固有的,不发生继承问题。 ( ) 15国家继承中所涉及的条约可以是一切条约,不论是平等条约还是不平等条约。 ( ) 16国家财产的继承,产生双重法律效果:被继承国对财产所享有的权利的消灭和继承国对该财产权利的产生。 ( ) 17国家债务继承中所指的债务是国家在对外交往中通过条约确立的所有的义务。 ( ) 18国家责任的前提是国家的行为违反其国际义务,即有国际不法行为的存在。 ( )19一国政府对其下属官员的非法行为是否承担责任的关键因素是该官员行为的性质。 ( )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国际法主体中,拥有完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是( )。 A国家 B争取独立的民族 C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D个人 2、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是( )。 A国家的承认 B政府的承认 C交战团体的承认 D叛乱团体的承认 3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物以及所发生的事件有权行使管辖权,这种管辖权称为( )。 A属地管辖权 B属人管辖权 C保护性管辖权 D普遍管辖权 4国家对一切在国内和在国外的本国人,有权行使管辖权,这种管辖权称为( )。 A属地管辖权 B属人管辖权 C保护性管辖权 D普遍管辖权 5目前,世界上的永久中立国是( )。 A丹麦 B瑞典 C瑞士 D荷兰 6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旧中国所签订的条约和协定所采取的原则是( )。 A一律继承 B一律不继承 C逐一审查,区别对待 D国家主席决定 7英联邦是英国及其殖民地演变而来的,( )。 A它是单一的国际法主体 B它与其所有的成员国都是国际法主体 C它不是国际法的主体,它的成员国是国际法的主体 D它与其成员国都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8苏联解体成各个独立的国家,这在国际法上称为( )。 A分离 B分裂 C分开 D分立 9下列属于国家继承的条约是( )。 A政治性条约 B边界条约 C同盟条约 D有关人身的条约 10苏联解体后,原来对苏联全部领土均有效的条约( )。 A仅对俄罗斯联邦有效 B仅对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四国有效 C仅对独联体各成员国有效D对所有前苏联分立出的国家有效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国际法主体的有( )。 A国家 B政府间国际组织 C争取独立的民族 D个人 E跨国公司 2国家按照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 A单一国 B复合国 C独立国 D附属国 E被保护国 3能够引起国家承认的情况有( )。 A合并 B分离 C分裂 D独立 E新政府的产生 420世纪,主张国家承认构成说的西方学者有( )。 A奥本海 B。凯尔森C劳特派特 D菲德罗斯E格老秀斯 5国际法上的承认是指( )。 A既存国家对新国家或新政府所作的单方面行为 B承认意味着既存国家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 C承认意味着既存国家表明它愿意与新国家或新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D承认将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 E承认一经宣布,在承认国与被承认国之间奠定了全面交往的法律基础 6现今世界上的永久中立国有( )。 A瑞士 B老挝 C比利时 D奥地利 E瑞典 7新国家的承认和新政府的承认之间的关系有( )。 A对新国家的承认同时也是对新政府的承认 B对新政府的承认也是对新国家的承认 C承认了新国家的政府也就承认了它所代表的新国家 D在既存国家发生政府更迭时,只有新政府承认,而没有新国家承认 E新国家的承认和新政府的承认同时产生 8下列属于明示承认的方式有( )。 A承认国以照会(或函电)正式通知被承认者 B几个国家(包括新国家或新政府)签订一个议定书或条约表示承认 C几个国家(不包括新国家或新政府)签定一个条约,其中载有承认被承认者的条款 D既存国家与新国家正式缔结条约 E既存国家与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领事关系 9引起国家继承的原因有( )。 A分裂 B合并 C分离 D独立 E割让 10、在条约继承中应当遵循的规则是( )。 A与国际法主体资格相联系的所谓“人身条约”随被继承国国际人格的消灭而消灭 B政治性条约一般不继承 C处理与所涉领土有关事务的所谓“非人身条约”,一般应予继承 D有关中立化或非军事区的条约,一般不予继承 E经济性条约一般需要根据条约的内容来确定是否予以继承 11国家继承不同于政府继承,体现在( )。 A国家继承产生的原因在于国家领土的变更 B政府继承产生的原因在于革命或政变而引起的政权更迭 C国家继承关系参加的主体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法主体 D政府继承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新旧政权之间的更迭 E国家继承与政府继承的对象不同 12国际法上的国家应当具备的条件有( )。 A固定的居民 B确定的领土 C一定的政权组织 D主权 E军队 13国家的基本权利有( )。 A战争权 B独立权 C自保权 D管辖权 E平等权 14国际法上承认的方式主要有( )。 A国家的承认 B政府的承认 C明示的承认 D默示的承认 E事实上的承认 15国际法上国家继承的债务是( )。 A地方债务 B地方化债务 C合法国债 D战争债务E恶债 四、填空题 1在国际法上,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家应当具备四个要素:( )、( )、( )和主权。 2国家根据主权所固有的权利,即为国家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 )、( )、( )和( )。 4国家的司法豁免权起源于( )的罗马格言。 5永久中立国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 )承担永久中立义务;二是其永久中立地位由( )加以保证。 6目前,世界上的永久中立国只有( )和( )。 7按照惯常的国际实践,一个新政府获得承认的必要条件是( ),即新政府必须能在其控制的领土内有效地行使权利。 8自从1931年史汀生提出( )后,它已为一系列国际文件和国家实践所接受。9法律上的承认即( ),是完全的、无保留的承认,它构( )与( )之间建立和发展全面交往的基础。 10根据国际实践,承认的法律效果具有( ),即对新国家或新政府承认的效力,不是从其被承认时开始,而是可以追溯到新国家或新政府成立之时。11国家继承的对象是与( )特定国际法权利和义务,不是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国家固有的,不发生继承问题。12根据国际法,国家继承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继承的( );二是被继承的条约和条约以外的事项必须具有( )。 13按照国际法,政府的和平变更不发生( )问题。 14政府继承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对于一切( )的( )的秘密条约,以及与新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利益根本对立的条约不应继承;二是新政府可无条件的废除一切( )。15国家责任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实践中,依国际不法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的具体情况,大致有( )、( )、( )和( )。 五、名词解释 1国家承认 2政府承认 3国家继承 4政府继承 5国家责任 六、简答题 1简述国家司法豁免权的内容。 2简述国家承认的种类与效果。 3简述国家对条约继承的规则。 4简述政府继承与国家继承的区别。5简述国家对其下属官员不法行为承担国际责任的一般规则。 七、论述题 1试述新中国的实践对国际法上的政府继承做出的贡献。2试述国际责任法的新发展。 八、案例分析 案例1“荷花号”案 案情介绍:1926年8月2日,法国邮船“荷花号”在地中海的公海上西格里岬以北五六海里之间处与土耳其船“博兹库特号”碰撞。“博兹库特号”沉没,8名土耳其人死亡。次日,当“荷花号”抵达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时,土耳其当局对这起碰撞事件进行了调查。称该事件是由于“荷花号”上的负责值班人员法国海军上尉戴蒙的失职所致,故将其逮捕,连同土耳其船长哈森贝一并以杀人罪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法院提起刑事诉讼。法院依据土耳其刑法第6条规定:“任何外国人在国外犯下侵犯土耳其或土耳其臣民之罪行时,若土耳其法律规定该犯罪行为应受惩罚者,当此人在土耳其被捕,则应受惩办。”对戴蒙进行了审判,并于1926年9月15日判决对戴蒙监禁80天、罚款22镑。土耳其船长受到了较戴蒙稍重的刑罚。法国政府对土耳其当局审判戴蒙提出抗议,认为碰撞发生在公海上,土耳其法院对戴蒙无权管辖,只有“荷花号”的船旗国法国才有权对他进行审判。为了解决此争议,土耳其声明表示愿意提交常设国际法院解决。两国于1926年10月12日签订了特别协议,请求常设国际法院裁判土耳其对法国戴蒙行使刑事管辖权是否违反国际法原则,并请求法院在做出答复时指出应如何给予戴蒙赔偿。常设国际法院于1927年9月7日做出了判决,认为土耳其有权对法国船上的负责值班人行使管辖,土耳其对他的刑事诉讼并不违反国际法原则。因此也就没必要考虑对戴蒙的赔偿问题。法院认为土耳其按它的司法规定自由地行使管辖权,除非国际习惯上禁止。尽管在国际法上确定领土管辖是主权原则的一个基本要素。但国际法并没有一个普遍规则,禁止国家把它们的法律和法院的管辖权延伸适用到其领域之外的人、物和事,在这方面,国际法却给了各国广泛的自由裁量权。这种自由仅在一定的情况下受禁止规则的限制;而在其他情况下每个国家都可以保留自由地采用它认为最好的和最合适的原则。所有这些要求一个国家不应超越国际法对它的管辖规定的限制;在这些限制之外,国家行使管辖权是它的主权范围内的事。法院还认为,虽然在任何法律制度中,刑法的属地性是一项基本的原则,但同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这些法律制度又都把各自的管辖权及于其领域之外的犯罪,尽管管辖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刑法的属地性不是国际法的一个绝对原则,也并不与领土主权完全一致。对本案中法国提出的“国际法不允许一国仅以受害者的国籍为理由对外国人在外国的罪行进行诉讼”,“国际法承认船旗国对在公海上其船舶内发生的事情具有排他的管辖权”;而这项原则特别适用于碰撞事件。所以土耳其对戴蒙没有管辖权,只有法国才有管辖权的主张。法院没有支持。法院认为土耳其行使管辖权的合法性不是基于受害者的国籍,而基于犯罪行为的结果产生在土耳其船上。公海自由的必然结果是把在公海上的船舶视为船旗国的领土,在该船上发生的一切如同发生在船旗国的领土上。若公海上的犯罪行为的结果产生在一条船上,等于发生在该船的船旗国的领土上。本案中的船舶碰撞发生时戴蒙虽在法国船上,但其杀人的结果发生在土耳其船上,等于发生在土耳其领土上。国际法并不禁止作为犯罪结果的船旗国对罪犯行使管辖权。法院也不承认在碰撞事件中存在着一项由船旗国行使专属管辖权的普遍国际法规则。作为国内法院判例可资援引的很少,国际法庭也没有这样的判例。 提问:(1)国家管辖权有哪些形式?(2)“荷花号”案的判决对国家刑事管辖形式的发展有什么作用?(3)1958年的公海公约和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什么对国家保护性管辖及被动国籍管辖做出限制性规定? 案例2“交易号”案 案情介绍:“交易号”原是一艘由美国国民拥有的纵帆船。该船于1810年被法国军队在公海上拿捕,后未经捕获法院审判即被充作法国公船,改名“巴拉乌号”。在此后的一次航行过程中,该船因天气恶劣而被迫避入美国宾州费城港,遂有两名美国国民在联邦地区法院对其提起诉讼,声称对其拥有所有权。法方并未派人出庭应诉,但宾州检察官却代表美国政府到庭陈述意见,认为该船即使确实是从原告手中非法没收的,其所有权也已于没收当时转属法国皇帝。他因此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请求并将该船释放。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请求,但其判决随后被联邦巡回法院推翻,宾州检察官遂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于1812年做出判决,应上诉人的请求推翻了巡回法院的判决,并确认了地区法院的判决。最高法院首席法官马歇尔在其制作的判词中阐述了法院的判决理由。该判词指出,一国在本国领土内的管辖权是排他的和绝对的,除自我限制外,不受任何限制。这种完全而绝对的领土管辖权是每一主权者均具有的属性,因而不能期望将外国主权者及其主权权利作为自己的管辖对象。由于一个主权者在任何方面都不从属于另一主权者,且由于他负有至为重要的义务,不得将自己或其主权权利置于另一主权者的管辖之下,以免损害本国的尊严,因此可以假定,他在进入外国领土时,必然是确信附属于其独立的主权者身份的豁免得到了默示保留且将适用于本人,或者是取得了享有豁免的明确许可。正是主权者之间的完全平等和绝对独立,以及促使他们相互交往和彼此通好的共同利益,使得每一主权者对位于其领土之内的外国主权者、外交大臣、经其明白许可而入境的外国军队以及在其未加禁止的情况下入境的外国公船,均在一定范围内放弃行使其完全排他的领土管辖权。该判词随后就公船的性质和地位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若无禁令,一友好国家的港口即被视为对与之保持和平关系的所有国家的公船开放,而且可以假定,进入和经许可停留在这些港口之内的外国公船受当地政府的保护。判词指出,到外国经商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与当地居民混居杂处的私人,或是为贸易目的而进入外国的商船,都应暂时效忠于当地政府并服从该国的管辖。但公用的武装船舶的情况则完全不同。这种船舶构成其本国武装力量的一部分,依主权者的直接命令行动,并被他用来实现国家的目的。他出于许多强有力的动机来防止因外国的干预而使这些目的不能得以实现,这种干预必然会影响他的权力和尊严。因此可以认为,默示许可这种船舶进入友好国家的港口,就意味着该国已豁免了对这种船舶的管辖。根据这些原则,各国一致同意外国人有义务遵守所在国的法律,但实践中尚未对进入向其开放的港口的外国主权者的公用武装船舶主张行使管辖权。判词还指出,在君主的私人财产与支撑君主权力且维护国家尊严和独立的武装力量之间有着明显区别。一个君主,如果在外国取得了私人财产,可因此认为他已将该财产置于该国的领土管辖权之下,且已放弃了本人的君主身份而取得了私人身份,但就其拥有的武装力量的任何部分而言,则不能作这种假定。因此,在法院看来,如果一国军舰进入向其开放的某友好国家的港口,应认为后者已同意豁免对它们的管辖,这应当成为一项公法原则,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一般无力实施它们的判决,而且只有一国的最高权力当局才有权对外国主权者的不法行为进行报复。这些不法行为所引起的问题是政治问题而非法律问题,应由外交机关而非司法机关来讨论。在上述推论的基础上,考虑到美国与法国之间的和平关系,同时考虑到“交易号”船的性质及其进入美国港口并在其中停留的情况,最高法院最终做出了如前文所述的判决。提问:“交易号”案开创的国家主权豁免原则自20世纪以来有什么变化? 案例3耶格和肖特求偿案 案情介绍:美国和伊朗在人质危机后,于1989年组成美伊求偿仲裁法庭,以下为仲裁庭裁决的两个案件。(1)耶格求偿案耶格为美国公民,在伊朗的一家美国公司BHI工作。1979年2月13日,伊斯兰革命政府掌握政权2天后,两个革命军士到他家,给他30分钟收拾行李,然后把他带到希尔顿饭店,在那里他被革命军关押了几天,然后作为撤离行动的一部分被撤离伊朗。耶格主张这种驱逐违反国际习惯法,要求赔偿其损失。而伊朗则抗辩革命军的行为不能归因于伊朗。仲裁法庭在裁决中指出,很多霍梅尼的支持者组织成为地方革命委员会,革命后它们立即成为地方保安部队。他们抓人、没收财产、把人民关进监狱,在很多委员会中没有纪律。而霍梅尼支持他们,革命后,它们的地位马上就得到了国家的肯定,他们的费用列入国家预算。问题是按照国际法它们的上述行为是否归因于伊朗。国际法上一般认为,一国要为个人的行为负责,如果能证实这些人实际上是代表该国行为的。一个行为可归因于国家,即使一个人或一群人在没有正式当局和有理由行使政府当局权力的情况下,实际上行使了政府当局的权力。仲裁庭找到了足够的证据证实这一推断:革命委员会或革命军在1979年2月11日后实际代表新政府行事,或至少是在没有正式当局的情况下行使政府当局的权力。仲裁庭确信,BHI公司职员的撤离是在1979年2月12日以后,这种撤离是由忠于新政府的革命军控制的。撤离行动的规模和性质都为新政府所知悉。伊朗也没有提出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些革命委员会或革命军不是代表新政府行事,或它们并非行使的政府当局的权力。证据反而表明新政府是支持它们的。仲裁庭因此认为本案涉及的革命委员会或革命军是代表伊朗行事的。伊朗也未能证明它不能控制革命委员会或革命军的这一行动。根据本案的证据,仲裁庭裁定两名带原告到希尔顿饭店去的人的行为归因于伊朗。驱逐耶格是违法的,伊朗应赔偿原告留在伊朗的个人财产损失和他的工资损失。(2)肖特求偿案美国公民肖特是在伊朗的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雇员。1979年2月8日,伊朗伊斯兰革命政府掌权3天后,因为局势恶化,公司命令肖特撤出伊朗。肖特称驱逐他是违反国际法的,要求伊朗赔偿他由此遭受的工资和其他损失。当革命导致一新政府的建立,在被推翻的政府保持对局势的控制的范围内,该国对被推翻的政府的行为负责,后继的政府也为可归因于建立该政府的革命运动的行为负责任,即使这些行为发生在该政府建立之前。因为该国的新体制与革命运动的组织之间存在着连续性。肖特提出革命者的行为迫使他离开伊朗,但他不能辨认出革命运动的哪个机关的行为迫使他离开伊朗。革命的支持者的行为不能归因于革命成功后的政府,正如一个现行政府的支持者的行为不能归因于政府一样。对于这一点,在美国驻伊朗的外交和领事人员案的判决第58段中国际法院作了明确的回顾。肖特还以革命领袖霍梅尼做出的一些声明为证据,说这些声明是反外国的,尤其有反美情绪。但法庭注意到这些声明只具有一般的性质,并未具体宣布美国人应被集体驱逐出去。关于这个问题也值得引用国际法院在上述案件判决中的第59段。同样,也不能说肖特所指的声明等于授权革命者以迫使肖特离开伊朗的方式行动。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声明所怂恿的行为是求偿者决定离开伊朗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法庭认为肖特未证明它离开伊朗可归因于伊朗的不当行为,因而驳回肖特的请求。提问:(1)耶格和肖特的求偿理由有什么不同?(2)本案中的两个判决结果有什么区别?(3)本案判决的根据是什么? 案例4路德诉萨戈尔案 案情介绍:原告路德为一家俄国木材加工公司,其大部分股份为一家英国公司所拥有。苏俄政府于1919年颁布国有化法令,将该公司收归国有,并将其中部分木材卖给被告萨戈尔公司,被告把该项木材带到了英国。原告于1920年向英国法院起诉,主张对该项财产的权利,并要求被告偿还该项财产的价值。原告争辩说,英国法院不应承认苏俄的该项法令,因为苏俄政府尚未被英国承认。初审法院以英国政府末承认苏俄政府为由判原告胜诉。被告遂向英国上诉法院上诉。上诉法院以英国已承认苏俄政府为由将该项木材判归萨戈尔公司。初审法院法官洛克在判决中说,英国法院对外国政府采取的恰当态度是:如果一个外国政府或其主权未被英国政府承认,英国法院不能或至少不必,或不应理睬或承认这个外国政府或其主权。在本案,他必须考虑英国政府是否和在何种意义上承认了苏俄政府。洛克法官出示了1920年11月20日英国外交部的一封信,该信中说英国政府从未正式地以任何方式承认苏俄政府。根据此信,洛克法官认为他不能证实英国政府已承认苏俄政府为俄罗斯联邦或任何主权国家或权力的政府。因此他也不能承认它,或认为它有主权或能够以法令剥夺原告公司的财产。洛克法官判原告胜诉。上诉法院班克斯法官在判决中说,学识渊博的洛克法官根据他所掌握的证据做出的判决是正确的。在本法庭,上诉方请求允许进一步提出证据,它们是1921年4月20日和22日英国外交部的两封信。第一封信中说,我通知您,英王陛下政府承认苏维埃政府为俄罗斯的事实上的政府。第二封信中说,临时政府于1917年3月14日掌握政权,它被英王陛下政府承认为俄罗斯当时的现行政府,国民大会继续其会议至1917年12月13日被苏维埃当局解散。在这些情况下,本案全部发生了变化,必须考虑在初审时还不存在的这些问题:1921年4月英王陛下政府承认苏维埃政权为俄罗斯的事实上政府对该政府过去的行为产生什么效果,以及该承认如果有追溯力的话,追溯多远。班克斯法官引用了另一判决中的一句话,“如果想要驱逐现行政府的一方成功了,而且该方所成立的政府的独立得到了承认,那么该政府的行为从其存在时起被认为是一个独立国家的行为”。根据这一判例,本法庭必须认为英国现已承认为俄罗斯事实上政府的苏维埃政府,其开始存在的日期早于上诉双方出现争议的日期。班克斯法官指出,英国政府承认了苏维埃政府真正具有俄罗斯主权权力,英国法院就必须以对一个正式得到承认的外国主权国家的行为应有的全部尊重来对待该政府的行为。从外交部1921年4月22日的信看来,苏维埃当局于1917年12月13日解散了国民大会,英国必须承认在该日苏维埃具有主权政府地位,并意在以主权政府行事。上诉法院最后判决该项木材仍归萨戈尔公司。 提问:在像英国这样的国家里,如果其国内法院不承认未经本国政府承认的外国国家或政府的法律的效力,或不承认这些国家和政府的豁免权,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因此受到损害的外国国家和政府可否要求这些法院的本国政府负担国际责任? 案例5民用航空运输公司诉中央航空运输公司案 案情介绍:1949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取得了全面胜利,推翻了国民党政权。这一年国民党当局由南京到广州,10月又到重庆,11月到云南,最后于12月9日越过海峡逃到台湾岛。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政府在它覆灭前夕,于9月下令将属于国家所有的中央航空公司40架飞机飞往英国控制下的香港启德机场。11月9日,在香港的中央航空公司的职员宣布起义并意欲把他们控制的飞机归属于新政府。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中央航空公司及其财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但1949年12月12日,国民党台湾当局却将中央航空公司的这些飞机以1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两个美国公民陈纳德和威拉尼尔。此二人又以合伙人的资格把飞机卖给了在美国特拉华的一个联营的民用航空公司。该公司为请求飞机的产权诉讼到香港法院,请求依据特别法声明这40架飞机是该公司财产。1950年5月10日,英国政府给香港最高法院发出了一道枢密院令,以在香港启德机场上的飞机的所有权有争执为由,指令其所有权应由法院判决,“并且关于这些飞机的诉讼,即使这案件中的被告为一个外国主权国家,法院仍有权处理”。该法令还规定在法院未判决之前,香港总督可以扣留这些飞机,并于最终判决后执行法院判决。香港的初审和上诉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请求,认定这些飞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财产,并认为出售飞机违反已确定的连续原则。法官的附带意见指出:“新政府应继承旧政府的所有权利,除非旧政府成员的行为是越权或是作为受托人对国家的不忠诚行为,并且是为一个外国和不适当的目的。”审判法官认为,那时联合王国政府已完全可以撤销对国民党政府的承认,这种出卖只不过是为了防止这些飞机落入共产党政府手中的一个策略而已。原告对上述判决不服上诉到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完全改变了它下级法院的判决,于1952年7月28日做出终审判决。把飞机的产权判给了民用航空公司。司法委员会认为,国民党政府出卖飞机比起它在中国的某一个地方进行一种破坏行为,应该认为没有什么违法和不适当的,一个政府出卖它的动产是个法律问题,而不是那些推测的政治利益问题。所有法院都知道英国政府承认共产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法律上的政府是在1950年1月5日。虽然在1949年10月1日起该政府已在国民党失去控制的中国领土上成立,但英国政府在1950年1月6日前未宣布或通知它承认这个政府为中国事实上的政府。而它依然承认国民党政府为中国的法律上的政府。所以飞机出卖时国民党政府依然有资格出卖在它控制下的且属于它的资产。中央航空公司是它的一个机构,因此出售的飞机的所有权属于国民政府。委员会认为本案中还应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被告主张的承认具有溯及效力。对此委员会指出,承认发生溯及效力,首先必须是对随后成为法律上的政府的事实政府的有效行为,并且不是对前法律上的政府的无效行为。共产党支持的雇员的行为没有得到香港总督的同意是不合法的。因为按照1949年11月4日的香港法令规定,任何人代表外国权力,包括代表外国法律上的和事实上的政府行事,必须得到总督的同意。航空公司的雇员并非这样的法律当局,不得为飞机所有权的接受者。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飞机的人的行为就不能作为追溯力原则的根据。另外,委员会还认为,对一个法律上的政府的承认发生溯及效力,还必须是在所有情况都限于在被承认的政府控制的领土范围内发生的行为,比如由于前政府的一条船是在通过公海时被起义者占有和驶入在事实上的政府控制下的海湾,则可以得到认可。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对本案判决的当日午夜(1952年7月28日)香港英国政府竟出动武装警察劫夺了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全部留港资产,包括40架飞机在内。 提问:(1)英国命令香港法院对两航公司在香港启德机场的40架飞机的产权争议进行审判是否违反国际法?(2)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1952年7月28日的终审判决将飞机产权判给民用航空公司,是否说明英国违反了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义务? 案例6蒂诺科特许权仲裁案 案情介绍:1917年,通过政变执掌政权的哥斯达黎加原科斯塔里克政府国防部长弗雷德里克蒂诺科当选为总统,并制定了新宪法。1919年,蒂诺科政府被推翻,原科斯塔里克政府又重新执政。蒂诺科在执政期间,曾以哥斯达黎加的名义同英国一家国有公司签订了授予该公司在哥斯达黎加的土地上勘探和开采石油的特许权协议,并印行了钞票,其中一部分掌握在该公司手中。1922年,科斯塔里克政府颁布一项法令,宣布蒂诺科政府所缔结的一切契约无效,其中包括前述给予英国公司的石油特许权协议,并宣布蒂诺科政府印行的钞票无效。对此,英国政府代表该公司向哥斯达黎加提出抗议。英国政府指出,蒂诺科政府是授予英国公司特许权时哥斯达黎加的惟一政府,该政府的行为应该是有效的。哥斯达黎加则争辩说,蒂诺科政权并不是一个政府,且英国由于没有承认蒂诺科政权已构成了禁止反证,使其不能主张蒂诺科有权授予英国臣民以权利。1922年1月12日,英国和哥斯达黎加达成仲裁协议,将案件提交给美国前总统威廉H塔夫脱独任仲裁。1923年10月10日,塔夫脱做出了有利于哥斯达黎加的仲裁裁决。塔夫脱认为,根据谈判时有效的法律,即蒂诺科统治时期的法律,上述特许协议是不能有效缔结的。但哥斯达黎加关于蒂诺科政府在国际领域缺乏权威性以及英国政府因没承认蒂诺科政权就构成禁止反证的抗辩却被驳回了。塔夫脱指出,由于国际法上并不存在任何禁止一批人推翻本国政府或者脱离原来的国家而成立新国家的一般规则,所以,政变政府也可以承担国际义务并使国家受到约束,当然,条件是它能像别的政府一样履行自己作为政府的义务。蒂诺科在执掌政权以后,显然是有效地对哥斯达黎加进行了统治,因而蒂诺科政府应被认为是哥斯达黎加的政府。针对哥斯达黎加特别强调的,蒂诺科政权不能被视为一个事实上的政府,因为它不符合哥斯达黎加1871年宪法的主张。塔夫脱认为,并不是违反既存国家基本法的革命都不能建立新政府,因为,如果某一个政府已经建立、能够维持和平统治,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得到了人民的默认,则这个政府就是事实上的政府。“没有实质上的证据证明蒂诺科不是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反抗、抵制或争夺而实在地和平稳地行使行政权力的”,所以,蒂诺科政府是一个“实际上的主权政府”。在谈到英国没有承认蒂诺科政权时,塔夫脱指出,由于蒂诺科政权已构成实际上的主权政府,英国不予承认是无关紧要的。不过,假设蒂诺科统治哥斯达黎加的有效性不那么明显的话,承认与否就具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其他既存国家的承认是确认政府存在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因素;而当有效统治的事实十分清楚时,承认与否的价值就不足以影响结果,此时的承认只具有宣告的性质。塔夫脱进一步指出,既存国家不承认某个新政府,通常是这个政府还没有获得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和有效控制的一个明显证据。但是,当这些国家对该政府的承认与否不是通过审查事实上的主权和政府控制能力,而是通过审查政府起源的违法性或不正规性来决定时,这种不承认从国际法的角度是没有多少证据效力的。英国政府在蒂诺科政权实际存在的30个月时间里没有承认该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盟国的不承认引起的。然而,根据国际法,这种不承认无论如何不能超过蒂诺科政权实际存在这一证据。塔夫脱驳回了哥斯达黎加关于英国未承认蒂诺科政权已构成禁止反证的主张,哥斯达黎加不能以此为理由废除蒂诺科政府与英国公司缔结的契约。对于此案,英国政府并不排除为有关的求偿者实行外交保护,但这必须要符合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即依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购房合同:交房商品房不动产购买指南
- 2025版股权转让合同公证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劳务分包合同及配套设施建设协议
- 2025版新能源发电项目合伙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出借咨询及风险管理合作协议正范本16
- 2025版标准型二手叉车买卖合同模板
- 2025版电子商务股份收购合同样本
- 2025版智慧家居系统技术服务合同样本
- 2025雕塑加工技术改造与升级合同范本
- 2025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设计合同示范文本GF
- 电池UL1642安全标准解读
- 2025年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2025奢侈品皮具买卖合同
- 变电站防恐课件
- 2025室内设计私人定制合同全面详细版
- 与欧美网红合作合同范本
- 2025年广东省中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湖南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范本2
- 互操作性标准-第1篇-洞察及研究
- 熏蒸药品管理办法
- 广告牌安装后维护养护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