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结构_代际关系与老年人赡养_以安徽薛村为个案的考察.pdf_第1页
家庭结构_代际关系与老年人赡养_以安徽薛村为个案的考察.pdf_第2页
家庭结构_代际关系与老年人赡养_以安徽薛村为个案的考察.pdf_第3页
家庭结构_代际关系与老年人赡养_以安徽薛村为个案的考察.pdf_第4页
家庭结构_代际关系与老年人赡养_以安徽薛村为个案的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ol 31No 3 133 2010 2010年第3期第31卷 一 问题的提出 早在80年代费孝通对江村进行跟踪调研的时 候就发现中国农村家庭小型化的趋势 一对夫妻和 和他们未婚子女构成的生活单位即核心家庭或小家 庭已成为农村里为数最多的模式 而核心家庭成为 普遍模式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内子女开始争取经济 上的自主权和婆媳关系处理不好 费孝通认识到中 国与西方的亲子关系内容是不同的 西方是甲代抚 育乙代 乙代抚育丙代的 接力模式 而在中国是甲 代抚育乙代 乙代赡养甲代 乙代又抚育丙代 丙代 又赡养乙代的 反馈模式 中西的亲子关系显然在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上产生了不同 中国文化虽 然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抚育 但它更注重的是子女对 父母的反哺 子女要对父母孝顺不仅是儒家价值体 系的核心内容 也是传统中国政治法律制度的社会 基础 然而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带来的家庭 结构的变动 会不会使得中国的亲子关系趋同于西 方的接力模式呢 费孝通的观点是家庭的结构变动 并不意味着反馈模式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反馈模式 的亲子关系是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家庭结构中体现 的 家庭结构在不改变这模式的条件下 还可以有不 同的类型 1 但费孝通同时也意识到了中国亲子关 系中的反馈模式是以男尊女卑 媳听婆命的封建礼 教为基础的 这之中肯定存在着代际关系的紧张和 矛盾 而郭于华的研究则表明基于反馈模式的代际 之间的公平逻辑已经被打破 传统代际关系的均衡 依赖于代际之间交换的公平原则 代际之间的交换 包括经济的和物质上的交换 仪式性的交换 情感性 的交换 象征性的交换发展到当代交换方式愈来愈 趋于狭窄 更多的是一种物质和经济上的交换 而且 公平原则也不被人们所遵守 2 郭于华认为中国家 庭赡养的反馈模式本身已经产生异化 但他并没有 详细讨论家庭结构的变动与反馈模式的变化之间的 关系 这一研究在阎云翔那里得到了深化 阎云翔的 研究对费孝通先生先前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对下 岬村的研究表明农村社会的家庭结构变动 尤其是 老年人家庭的核心化其实已经证明中国的家庭赡养 模式开始出现问题 代际冲突和孝道衰弱成为农村 社会中较为普遍的一个现象 其原因在于支持孝道 的传统机制 包括法律 公众舆论 宗族社会组织 宗 教信仰 家庭私有财产等 已经丧失 孝道观念失去 了文化与社会基础 3 贺雪峰对代际关系的变动的 家庭结构 代际关系与老年人赡养 以安徽薛村为个案的考察 朱静辉 华东理工大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200237 摘要 本文以薛村为个案 认为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的核心化 小型化特别是老年空巢家庭或者单身老人家庭 的核心化带来了家庭养老的困境 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是代际关系变迁的某种外在表现形式 原有家庭内部的代 际关系变迁成为家庭结构与老年赡养变化的主要原因 短时间的理性的代际平衡并不是建立在代际双方共有认同 基础之上的 老年人仍然以长时间的道德与感情的互惠模式考虑与子辈之间的关系 但是子辈却愈发用现代的理 性方式考量代际关系 赡养老人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生我养我的父子之恩情 而是一种与市场交换形式相类似的有 来有往的给予方式 家庭养老模式的内涵和原则产生的变化使得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下降 在此之中国家成为老 年人所期盼的救济对象 但国家的有限资源无法对老年人实施全面的救济 改善老年人生活仍然应以原来的家庭 养老模式为基础 并且对之加以外部制度建设和内部社会化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 家庭结构 代际关系 家庭赡养 中图分类号 C913 1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7 0672 2010 03 0051 07 收稿日期 2009 12 21 作者简介 朱静辉 男 浙江宁海人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 研究方向 农村社会学 城乡关系 51 2010年第3期第31卷 Vol 31No 3 133 2010 历史考察 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中国原有传统 大 集体是时代的代际关系虽然已经有所变化 但代际 关系的均衡并没有打破直到20世纪90年代代际关 系出现失衡 它将被一种更理性化 缺少亲情友好的 相对平衡的代际关系所替代 4 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中出现的老年人空巢家庭 反映了当代农村代际关系已经出现新的变化 传统 时期代际均衡的维持使得家庭结构变动与反馈模式 相关性并不显著 所以尽管农村以核心家庭类型为 主但老人赡养状况却并没有产生恶化 然而现代老 年人空巢家庭和不完整家庭的出现却让老年人陷入 赡养的困境 老年人的老年生活质量正经历着急剧 下降的局面 阎云翔的研究已经较为全面的分析了 家庭结构变动 代际冲突 代际互惠 父母防老等赡 养的相关因素 然而其资料所得大体限定在上个世 纪末 而且并没有谈到打工所带来的对家庭结构的 影响 本文是建立在对薛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经验 调查基础之上 与以往结论不同的是 笔者以为无论 是家庭结构的变动还是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 两者 所共有原来的乡土基础不同 建立下一代对老人赡 养的社会和文化机制是产生代际关系变动的最主要 的原基础 这种社会和文化机制在近代农村中不断 遭到侵蚀 最终造成了新的一种理性的 平衡的交换 关系 原来那种长期的 抚育 赡养 的反馈模式被 短时间的经济物质上的交换所替代 这其实表明了 现代农村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现实 中对等的给予 然而 短时间的理性的代际平衡并 不是建立在代际双方共有认同基础之上的 老年人 仍然以长时间的道德与感情的互惠模式考虑与子辈 之间的关系 但是子辈却愈发用现代的理性方式考 量代际关系 赡养老人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生我养我 的父子之恩情 而是一种与市场交换形式相类似的 有来有往的给予方式 当代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 迁是农村家庭养老问题产生的根源 确切地说 代际 关系中体现的新的理性化的均衡与原有的传统家庭 养老 赡养模式逻辑是相悖的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虽 然孝道文化已经衰落 然而家庭养老的方式并没有 随之产生改变 或者说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建立社会 的养老机制 这正是今天老年人在丧失了家庭养老 信心之后不断呼吁社会 国家帮助的原因 二 老年人的 单过 薛村位于安徽省会城市合肥下属长丰县境内 距 合肥市70多公里 村的地理位置靠近镇中心 是一个 基本上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村庄 然而近几年来在合肥 经济圈的带动之下 村庄也正在经历着市场化 工业 化 城镇化的过程 薛村有12个村民小组 但由于该 地区90年代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灾害 那时候全村 的房子几乎冲毁殆尽 于是通过国家的力量又重建了 一个村庄社区 所以村庄现在的居住格局较为集中 它的村中心是由7个村民小组构成 其他几个村民小 组距离村中心较远 笔者所考察的重点也是村中心集 中居住的7个村民小组内的老年人状况 首先我们可以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做狭窄的定 义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60周岁以上的人称为老年人 对农村的老年人定义也是以60周岁为准 然而这是 不符合当今农村养老的现实状况 笔者更愿意把70 岁以上的人称为农村老年人 只有在这个年纪之上的 人才会面临着养老和赡养问题 而在60至70岁年龄 段的人绝大多数还有劳动能力 生活能自理 他们中 的大多数还在为家庭做贡献 可能男人在外种田打工 干活 而女的除了帮助做一些农活之外还带孙子孙 女 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人根据笔者的调研生活状况 还是令人满意的 代际关系之间并没有显现那种外在 的紧张 有些子女还有求于父母的帮助例如出钱买 房 盖房或者带孩子 而70岁以上的老人则面临着全 新的一个状况 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无法做劳力活 也没有足够精力干农活 对于子女的付出已经非常有 限 所以70岁以上的人除了做一些轻活之外就基本 上处于养老阶段 生活来源需要子女供养 对70岁以 上老人的考察很能说明农村老年人与下代之间代际 关系紧张以及老年人赡养问题 笔者采用的是个案访谈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 村里每个小组70岁以上的老人大致有个整体的把 握 其中的个案访谈是详于访谈人的养老状况和面 临的问题 限于访谈资料和篇幅的限制并不能把每 个老人的资料排列 所以大致是一种点面相结合的 方法 首先 笔者根据阎云翔对下岬村老年人同居 与否的表格统计了薛村8个小组70岁以上老人与 儿子是否居住的情况 但所不同的是阎云翔按照老 年人的年龄分层详细的描述了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 居住状况而且按照统计学意义上的把60岁以上的 老人作为考察对象 而正如前面笔者所说60 70岁 年龄段的农村老年人还看不出赡养的真实状况 因 为这一年龄段的人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甚至60几岁 还有到城镇去打工的老人 在笔者考察中这一年龄 段的人与子女的代际关系并不紧张 最为重要的是 52 Vol 31No 3 133 2010 2010年第3期第31卷 70岁以上老人的赡养问题 统计上显示出来的数据让人较为吃惊 单过的 比例几乎占全部70岁以上老人的95 如此高比 例让我们不得不对阎云翔的先前观点加以重新审 视 阎云翔认为年龄岁数的增大或者丧失劳动能力 的父母会迫于生计与子女重新组合成主干家庭 但 是我们在薛村的调研则表明即使是丧失劳动能力的 父母或者单身老人都自己一个人住 在调查中我们 就碰到一位70多岁的薛姓老人 自己生了一场病之 后留下后遗症丧失劳动能力 但他仍然一个人居住 并没有同子女再组成家庭 老人的单过生活并没有 因为生病丧失劳动能力而改变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 要的话题 即老人跟子女一起过或者单过并不能根 据老人自己的意愿来行事 主要的决定权并不在老 人的身上而是在子女一代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把老人单过的标准说清楚 否则因为家庭结构类型的复杂形态使我们无法辨识 老人的居住状况 在薛村老人单过的标准有几层含 义 首先 它是一个户口分离的过程 即老人与子女 的户口是相互剥离的 其次 老人有着自己独立的房 子居住 并不跟子女居住在一起 最后 老人是与子 女分爨吃饭 老人的伙食单独自己烧 丧失劳动能 力老人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洗米烧饭的能力 所以 大多数老人在子女提供粮食的状况下还是要自己烧 饭来解决吃饭问题 在薛村我们就听到不止有几个 老奶奶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动 最后还是硬撑着身 体用手扶在灶台边烧饭 老人就是真的动不了子女 也不会把老人接过来跟自己一起过 薛村有一位老 人倒是非常形象地说 养儿防老那是谎言 养儿是为 了给自己老来送终 老人的单过形式已经成为了一个村庄的共识 即使就是只有一个儿子的家庭也出现了单过的趋 势 薛村就存在着好几家这样的例子 父母只有一个 儿子的也跟儿子分家单过 单过并不是扯断父母跟 儿子之间的代际关系 双方之间还是存在着微弱的 反馈模式 儿子会给父母每年提供粮食补助 而父 母单过也不意味着对子女的责任已经履行完毕 事 实上打工的出现给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亦重新加上了 一层负担 老人在需要养活自己的同时也要承担起 抚养儿孙一辈的责任 虽然子女给他们也提供下一 代的抚养费用 但是这些费用根本是入不敷出 很多 老人抱怨儿子给他们的钱只能给孙子孙女们读书 零花钱要花老人自己的钱 薛村六七十年龄段的老 人几乎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个现象 只有到70岁以 上才稍微摆脱子女的责任 但同时自己又不能劳动 不能靠自身来养就需要儿女来赡养 从统计中我们同样看到过了70岁之后的老年 夫妇都是以单过为主 这一趋势是与现代化家庭核 心化的趋势相同的 然而上了70岁年龄的老年夫妇 竟然没有出现一对与子女夫妇同住的情况 包括这 19对夫妇中有两对夫妇是独生儿子的情况也出现了 分居单过的情况 这一情况其实也表明了现在中国 农村的代际关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我们从访谈中 也了解到80年代以前这种单过的现象存在但并不 显著 老人跟着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的家庭也并不少 三 老人的 伤心 及其原因 老年人谈起自己村子中的老年人过的日子时 总 不免夹杂着自己的一点看法 老年人所用到的最多的 一个词就是 伤心 他们所说的 伤心 既有代表着 自己对同村一些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同情 同时又有着 对自己以后情况的担忧 老了就伤心 死又死不掉 什么都没有老人伤心 老年人真没人要没人问 真 叫人伤心 在他们的认识底线里孩子多少会照顾一 点 尤其是有个儿子的话到底总有一个人会为你送 终 这是来自于对传统养儿防老信念的坚守 但是越 来越多的事实却是老年人得不到伢子们的善待 老年 人要养老费用就像乞丐一样向孩子们要 这个比喻虽 然有点过分 但是从一些老年人中我们确实也了解到 老人们为了自己生活不得不向儿子们一次又一次的 要赡养费 孝道的普遍衰弱使得老年人自身对儿子能 否善待自己提出了疑问 所以讲到最后他们都会说凭 孩子们的 良心 从 伤心 到 良心 老人们的生活正 在经历着一个艰难的转折 在薛村我们就经常听到老人们对子女的抱怨子 女根本不管老人的生活 即使父母没有粮食吃了他 表1薛村70岁以上8组老人的居住状况 2009年 老年 空巢 家庭 老年 男性 独住 老年 女性 独住 老年夫妇 与已婚儿 子同住 父亲与 已婚儿 子同住 母亲与 已婚儿 子同住 父亲与 已婚女 儿同住 母亲与 已婚女 儿同住 父亲与 单身儿 子同住 母亲与 单身儿 子同住 总 户 数 一组51118 二组2215 三组314 四组3216 五组4127 六组25310 七组2215 八组3418 合计19181311153 53 2010年第3期第31卷 Vol 31No 3 133 2010 们也不会送现成的大米过来 只要老人不向儿女们 提出要求 子女是不会自动送粮食过来 例如该村 一位74岁的老人单过还带着一个孙女 09年正月 老人的的弟弟与他的四个儿子一起商量了老人的赡 养问题 当时老人的第四个儿子带头说每人每月给 100元的生活费 而到现在老二老三都给了 老大与 老四并没有给 于是老人又找他的弟弟给几个儿子 带口信要养老钱但至今仍无音信 老四还是带头提 倡的也没给老人赡养费 老人跟我们说也只有期待 过年孩子聚在一起的时候再商量怎么养老的问题 子女不自觉地去履行养老的义务 只有老人通过向 子女乞讨的方式才会给老人养老的基本保障 而一 旦老人不开口 子女也就会自动停止对老人的养老 供给 然后就是老人再开口向子女乞讨 子女再给一 点 这样反复循环的模式损害了老人的尊严 同时带 来了老人地位的下降 再此过程中还经历着种种的 折磨 例如有的媳妇看到老人过来要赡养费用就指 桑骂槐 不给好颜色 造成今天老人的 伤心 局面表面是由于家庭结 构空巢化所带来的结果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在形式 上看来更适合于家庭养老 父母或者单身老人与已婚 子女同居共灶本身表明子女仍然可以忍让父母 子女 仍然对父母的赡养尽责 至于 老人丧失劳动能力之 后还是单过 子女也并不接老人与自己的家庭同过 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家庭的类型变动对老人 赡养的影响 但是 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关联 更深层 次的原因在于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引起了赡养关系 的变化 代际关系的变动是导致今天老人赡养困境的 根源所在 代际关系是一种纵向的家庭关系 它是建 立在血缘基础之上 由共同生活的几代人构成的重要 的家庭关系 即由夫妻关系派生出来的基本的亲子关 系 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以及与夫妻关系 亲子关 系密切相关的婆媳关系 或隔代的血缘关系 祖孙 关系 代际关系又是家庭内成员的人际关系 由家庭 成员之间的频繁互动构成的 5 1 从纵向父子轴为中心的家庭代际关系向横向 夫妻关系轴关变动 近代以来代际关系变动的最大一方面就是从传 统的父子关系为中心的家庭结构而向夫妻关系为中 心的家庭结构变动 纵向的父子关系正是体现了传 统儒家有关社会秩序和家族的理念 即通过父子关 系的传承达到家庭的绵延 于是在此基础之上构建 一整套的伦理思想和社会观念 包括延续香火 传宗 接代 家族祭祀等 而且这种父子关系轴又受到传 统社会的经济 政治和法律的支持 所以它能够一直 保持代际关系之间的均衡 在家庭内部建立秩序 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 家庭内部的父子平等观 念开始兴起 下一辈开始摆脱父权的束缚追求一种 与父辈平等自由的生活 从思想观念的改变开始 最 后在经济 政治 社会等因素综合的影响下 横向的 夫妻轴取代了原有的父子关系轴 于是原有的依靠 父权权威建立起的大家庭制度也开始受到冲击 在 摆脱了父权的束缚之后 由夫妻关系组成的核心家 庭类型从此在中国家庭类型比例中不断升高 薛村的家庭核心化趋势是异常明显的 正如前 述表格统计的材料所显示的 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 单过之后就很少会回归主干家庭的类型 老人也失 去了原有的家庭内的权威 但这并不是薛村一直以 来就有的现象 薛村在解放前父家长制的表现是明 显的 我们采访的大多数70岁以上老人的婚姻都是 由他们的父母做主 而且还有因为父母的缘故而导 致离婚的案例 甚至在解放前还有订的娃娃亲 父母 友人相互商量在儿女还是小孩的时候就订亲 可见 那时儿子一辈是没有主导权的 他们完全生活在祖 荫之下 连婚姻也需要父母来做主 但是村里五六 十岁年纪的一辈和父母关系与先前代际观念已经产 生改变 婚姻法的颁布和社会主义平等理念的宣传 成为子女一辈开始争取独立权的依靠力量 父母在 此之间已经丧失部分的主导权 子女的婚姻也不能 随意做主还必须要征得他们本人的同意 而到80年代子女个人的自主意识更加明显 他 们在家庭财产的之外有了自己个人财产的观念 正如 费孝通 阎云翔的研究所揭示的 他们的这种个人财 产的意识来自于集体劳动时的工分计算 在工分计算 的过程中人们知道自己劳动所得 并且形成了与家庭 其他成员比较的观念 工分所得多少也成为家庭内部 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到了当代以夫妻关系为主的 家庭秩序基本上已经建立 核心家庭的愈趋增多本身 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以夫妻关系为中心的家庭代际关 系使得子女一代更注重自己的小家庭 代际关系出现 了向下倾斜 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对自己子女抚养和教 育的投入 而忽视了对父母一代的关心 他们无暇或 无能力或不愿尽心意照顾父母 6 父子轴向夫妻轴转 移不仅体现个人财产的观念 也同样体现在婚姻和 分家过程之中 婚姻是夫妻轴为标准的核心家庭成 为家庭中心的标志 在婚姻的过程中 实现了从大家 54 Vol 31No 3 133 2010 2010年第3期第31卷 庭的财产到核心家庭的财产的转移过程 无论是彩 礼和嫁妆中对夫妻的榨取还是在婚姻之前的盖房子 或者买房子 都是全家的财产向下一代倾斜的表现 分家也是同样如此 父母也尽量把更多的把家庭财 产分给儿子儿媳期望以后儿子能够在老的不能动的 时候能善待他们 2 婆媳关系的转化 旧时代媳妇是经常要看婆婆的脸色行事 婆婆 是家庭内部生活的主管 媳妇在婆婆前面丝毫不能 显露不满的情绪 婆婆的强势与媳妇的弱势是维持 家庭内部婆媳关系均衡的结构性因素 但是婆婆的 强势是以维持大家庭内部的秩序为责任的 并没有 把强势转化为针对媳妇的逼迫 而且婆婆的强势和 媳妇的弱势也是一种长时间的接力模式 接力模式 可以维持婆媳之间关系的相对平衡 民间有俗语多 年的媳妇熬成婆之说 媳妇毕竟作为外来的一部分 进入原有的家庭结构本身就显得比较突兀 所以婆 婆对媳妇的强势在所难免 但正如众多研究所表明 的那样在传统时代 媳妇进入婆家的们对原有的家 庭结构就形成分家的张力 媳妇往往成为了分家的 动力来源 7 8 但不管怎么样原来的家长权威和婆婆 的强势压制住了小家庭的分散张力 即使是分家了 之后 老人同样对媳妇有权威 儿子和媳妇也会主动 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 解放以后经历了新时代的妇女解放运动 新的 婚姻法 的颁布 至少在法律文本的层面上妇女获 得了之前没有的地位 妇女地位的上升也意味着原 有家庭内部婆婆的权威已经被打破 在大集体时代 已经开始了婆媳关系的转化 婆媳关系正在逐步走 向平等化 夫妻成为家庭的主轴代替了原有父子关 系的纵轴 婆媳关系自然也实现了转化 原有的婆婆 强势则变成了媳妇的强势 婆婆有时候要看媳妇的 颜色 婆媳关系的不平衡和原有权威的丧失加剧了 代际关系的紧张 就如这里的有位婆婆说的 婆媳关 系现在都不好 能过在一起不吵架和和气气的太少 了 大部分都搞不好 最气人的是媳妇在家里打 牌 婆婆却在田里累死累活也不管 婆媳这种关系 的变化以及看媳妇脸色行事的作风 在村庄层面中 已经形成了共识 有一位婆婆在访谈时候向我们诉 苦到 你看我们家媳妇厉害吧 甚至有位婆婆在跟 我们谈到与自家媳妇关系的时候压低了声音说话 3 分家的提前与分家逻辑的变动 分家的机制从传统一次性均分模式走向系列性 分家 我们采访的多数农村家庭中基本上都是采取 的系列性分家模式 即有众多儿子的家庭儿子结一 次婚分一次家 家庭结构从原有的主干联合家庭不 断析分出核心家庭然后又重新回到主干再到核心 化 最后走向老年人本身的独立 留下一个 空巢式 的母家庭 分家的动力既来自于代际关系之间的紧 张也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的讨好 跟儿子儿媳一起过 不但老人本身不习惯儿女也更愿意趁早独立出来 这里人讲的分家原因大致可以罗列为 老人自己生 活方便各管各的 老人喜欢吃软饭年轻人喜欢吃硬 饭 家大就分这是人情常态 老人生活比较邋遢年轻 人爱干净 几个儿子生活在一起肯定会吵架 但也 有的分家则是建立在父母主动提出的 这些父母给 出的分家理由是为了尽早从对儿女的沉重责任中解 脱出来 在没有分家之前 家里的东西都是由父母来 处包括伙食 电 甚至小孩的零用钱 本来为儿子娶 媳妇就已经耗尽老人的储蓄再加上如此的负担 确 实让父母不堪忍受要跟儿子儿媳分家 分家之后采取的原则是要一锅水端平 不然会 给自己老年的赡养生活带来无穷的麻烦 如果过分 偏袒某个孩子其他孩子肯定会给脸色 薛村某小组 就有这样一例子 本来分家之后老人还留有自己的 一份承包地 到最后老人干不动了就把自己的田都 给了小儿子 结果就引起了大儿子的不满 他认为既 然老人把承包地全部给了小儿子就应该有小儿子来 负责老人的赡养 所以不但不赡养老人 而且与老人 形同陌路 就是走在路上也从来不打招呼 4 家庭结构的空间分离 我们应该注意到近几年来打工经济对农村家庭 结构以及老年人赡养所带来的影响 中国存在着一 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构成了中国现阶段人口流 动的主体 每年春节的大规模返乡潮和春节之后的 农民工返城是中国城乡二元分割体系下的一个特殊 产物 如此大规模的农民工劳动力的流动对城市和 乡村造成了一些特殊的现象 而作为农民工主要输 出地的广大农村带来的最大后果是 空巢 型村庄和 家庭的出现 打工潮的出现使得农村小农家庭结构呈现某种 不稳定 而且家庭的类型划分标准也逐渐模糊化 正 如前面所提到的核心家庭呈现的地域化特征 在城 市可能更加符合标准的定义 然而在农村各地老年 人与孩子们的分分合合给人们的辨识带来难题 而 且老年人出现双重的养老压力 即子女出去打工之 55 2010年第3期第31卷 Vol 31No 3 133 2010 后如何赡养老人 子女的不在村成为子女摆脱赡养 老人义务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 子女同时又给老人 的自我养老带来压力 子女出去打工之后又把孩子 放在了家里让老人抚养 而给带孩子的费用不足弥 补孩子的实际花费 这超出的部分只能是由老人自 己来承担 留守儿童不仅给子女的教育和成长有所 影响 而且也改变了农村的家庭结构面貌 也更加重 了老年人养老的压力 农民出去打工可以说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的农业 乡土社会的家庭构造 打工重塑了农村的家庭结构 在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出去打工之前 大家都呆在村 庄务农 彼此之间的交往密度很高引来的是家庭内 部的种种摩擦矛盾 在没有打工之前兄弟之间 婆媳 之间 父子之间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情相互吵架 并且 严重的时候还会打架 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就使得家 庭关系破裂 分家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 打工出现之 后 这样的争执 吵架的事情也随之减少 而且父母 与子女的分家情况事实上也说不清楚 在农村可以 经常碰到这样的家庭 儿子出去打工之后 父母就住 在儿子家里带孙子孙女 儿子一般就是过年过节回 来大家也在这几天内一起吃饭 一起过 没过几天之 后儿子儿媳又出去打工了 原本分家的老人与儿子 因为打工的因素现在又重新聚合了在一起 打工一 发面减轻了家庭内部之间的矛盾 但同时也把赡养 问题隐性化了 表面上看代际关系并不紧张 但实际 上不紧张是建立在老人的忍让基础之上的 例如老 人为儿子们抚育孙子孙女一辈以及对不向儿子们询 问赡养费用问题 四 赡养 家庭与国家 家庭结构核心化 小型化以及代际关系的变动 造成今天农村家庭养老情况的恶化 恶化所带来的 结果是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无法的得到满足 老年人 的生活陷入了困顿的局面 老年人生活下降可以说 是一个普遍的情况 有老年人因为没有房子住住在 河边搭建的破棚子里住的 有老人还被家里人赶出 来住在猪圈里的 也有老年人不堪子女的虐待选择 了自杀的 种种的现象说明中国的家庭养老正面临 着一个急剧的转型过程 亲子关系中的反哺赡养模 式已经失去了它原有存在的意义基础 养老只能说 成为一个过场 老人的生活状况恶化同样也来自于老人地位的 下降 农村老年人的地位在代际关系的变动和现代 化的过程中遭到了双重的甩抛 其一是从原有家庭 结构的顶端落到了与子女平等的地位 对子女失去 了原有的绝对支配权 甚至一度听从于子女的安排 而无法对子女形成有效的权威 其二 市场经济的理 性算计也把老年人从原有的位置甩出来 市场理性 算计观念引入家庭 老年人充其量作为一个半劳动 力并不能为家庭带来更大的收入空间 而为老年人 提供的养老资金以及看病的支出被子女认为是一件 不划算的事情 老年人失去为家庭提供帮助的价值 也失去了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价值 因此在市场工具 理性的算计中 老年人同样被甩出了社会位置的中 心 成为社会的弱势和边缘群体 老人在农村生活 的现状其实不断的在证明这样一种趋势 原有的家庭赡养机制出现了变化 老人的赡养 成为一种近乎向子女乞讨式的过日子 所以老人不 断的缩减着他们原有对子女的孝道要求 在他们看 来孝道已经不是那种原来意义上的既有物质经济上 的供养又有情感上的尊重和尊敬 在薛村老人们谈 到儿子怎么样才是孝顺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说儿女 对他们要在情感上的帮助 平时的嘘寒问暖 期盼子 女经常来看看老人跟老人说说话什么的 他们对子 女的最高要求就是子女能平时按时给他们粮食和一 点零用钱 年纪大了就一碗饭吃 儿子打粮食给你 吃一点就是孝顺了 现在连子女给点粮食的要求也 得不到满足 子女要外出打工就根本找不着人 老年 人自己也觉得苦 他们甚至明知道儿子不给 但他们 还得给自己找一个借口说 看伢子们也要不上饭了 还能向他们要么 村子一对80岁的老夫妇就住 在池塘旁边还下地自己种粮食吃 当然种地主要还 是女婿来做的 他们有3个儿子生活状况都不错 但 是没有一个儿子给他们粮食和赡养费 就是因为老 两口自己还有地能种粮食 其中有一个媳妇还说老 人自己种的粮食都给了女婿 还凭什么要他们来养 呢 而实际情况是老人根本做不动 是女婿帮着老 人去卖粮食 但是老人却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回避 的态度 他们说他们看着孩子苦不想向他们要 情况 是三个儿子在全村中过的都算是比较好的 当原有的家庭养老成为问题时 国家从遥远的 角落中回到了老年人的日常话语中 国家成为了老 年人养老的一个最为频繁使用的语词 在薛村 国 家 是他们所依靠的对象同时也是他们所直接依赖 救济的对象 对国家的依靠是他们希望国家对他们 的养老处境能做出某种政策上的支持 对国家的直 接依赖就是希望国家向他们提供直接的物质和金钱 56 Vol 31No 3 133 2010 2010年第3期第31卷 上的援助 国家能不能下命令让伢子们必须照顾 老人呢 老年人希望国家能有规定子女必须养老 的规章 抛开国家确实有子女照顾父母的法律制度 规定不讲 其实质是老年人已经对传统的建立在互 惠公平逻辑之上的反哺模式已经丧失了信心 他们 知道无法求助于子女的自觉而只能来自于国家的强 迫性命令或许对他们的养老生活有所帮助 国家也成为老人们直接诉求救济的对象 他们 更希望的是国家提供救济援助每年给他们养老费 用 众多的老人其实并不是最终要孩子来养而是希 望国家能给他们补助 让他们生活状况改善一点 无 疑国家代替了子女成为他们主要养老所依靠的对 象 正是基于原有家庭养老的丧失信心 老人对国家 投入了更多的热情 所以他们每个人都对低保贫困 救济有着极大的关注 这一关注同时也带来村庄扶 贫低保的政策影响度 低保成为了村庄中尤其是老 年人最为义愤填膺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国家与其把 低保给那些青壮年有点疾病的 还不如给他们这些 吃饭都成问题的老人 家庭养老的困境促成了老人 对国家救济的热衷 但是低保政策一旦不能覆盖到 老人就也引来他们对国家尤其是基层组织的不信任 和怨愤 国家出于扶贫需要而实施的低保政策 无 意之中却成为了老人的救命稻草 一旦稻草被别人 拿走 老人就容易走向极端的情绪化 把气撒在了无 辜的 国家 身上 五 结语 农村家庭结构变动 代际关系的新走向带来了 原有赡养反馈模式的消退 家庭养老已经不足以成 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障 但是当今中国的现实国 情决定了中国农村现在乃至以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 老年人的赡养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在这样的情 况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赡养反馈模式 在当 代急剧转型的社会结构中如何保持原有的反馈模 式 或者说构造什么样的条件达到相对缓和老年人 情况恶化的趋势 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的 过程 首先 应该加强年轻一代的对老人赡养的内 化机制 所谓养老的内化机制就是培养年轻人的孝 道意识 尊老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这一方 面我们不能抛弃反而应该在年轻一代之中宣传和鼓 励 其次 重建村庄的舆论道德 村庄的舆论道德是 对违反养老不孝顺的最为有利的约束 当一个村庄 对尊敬老年人和赡养有着某种共识的时候 就会促 使村庄内部的成员不敢做违反村庄道德舆论的事 情 同时村庄舆论也会内化为村民的自觉行为 在当 下家庭养老并不如人意的情况下 国家与社会应该 适当的承担起农村老年人的赡养任务 适当的给予 六七十岁以上的尤其是七十岁以上的生活不好的老 人给予一定的补助和救济 低保政策可以向高年龄 的农村老年人倾斜 最后在国家之外发展民间组织 担当农村老年人的赡养扶助 在农村建立老年人协 会的等文化组织既可以解决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空 虚 寂寥 同时老年人协会等民间组织也可以担当相 互扶助的功能 有时候也可以通过老年人协会解决 家庭养老和国家不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些民间慈 善基金的发放和老年人的娱乐活动 筝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 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J 北京大学学报 1983 3 2 郭于华 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 对河北农村养老时间的分析 J 中国学术 2001 4 3 阎云翔 私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