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学习起源.doc_第1页
周易学习起源.doc_第2页
周易学习起源.doc_第3页
周易学习起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易学习起源大成之道国学研究院张成院长周易是古人观天象、自然规律所总节出来的用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数理,来推测社会与人事变化和发展趋向的一门实用技术。四庫全书中称:“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从中国学术史上看:“术数”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无疑是客观存在的,是被 史家所承认的。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记有术数活动的最早材料 ,是殷墟的甲骨。经考古学家的考证,殷代出土的甲骨绝大多数都 记载着我国文明初期的占卜结果。在商代有二种占卜方式。一种是卜,一是筮。卜是根据灼后的龟甲或兽骨裂出的兆象,判定人事的吉凶。筮是用蓍草按一定的规律得出一组数字构成为卦。用来占卜。另一种说法是在原始社会我国传说的伏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河图和洛书。河图和洛书把原始游牧民族经过长期 的天象,用原始的数字形式记载了下来。为我国古老的术数提供了数的依据。也就是在这个时代 ,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掌握 了用天干 和地支日,记时。天干 与地支配合形成的六十甲子,及其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周易框架中的一个有力地支柱。 大约与周易产生的同时,我国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扩充了卜和筮的内容,为我国周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可以说,我们的行人用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形式-河图、洛书、天干、八卦、阴阳五行,加之人们对星宿、四季的认识,创建了中国特有的这座神秘殿堂。 周易学习起源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出现了焦氏易林、京房易和太玄经三大学术派别。焦氏易林根据一年二十四节气,把八八六十四卦 分派到全年,以卦直日,创立了新的预测法。同时它又把每一卦 都能变为六十四卦并给所有卦都记载了辞,成为后世“签书”之祖。而杨雄的太玄经则依周易的办法 ,对周易的算法进行探索。创造了以“-”“-”“-”三种基本符号组成的四爻卦京房接受了焦氏易林的以卦直日方法,并融汇了阴阳五行、天干 地支学说,发展和创立了以纳甲、飞伏、世应等一整套专门术语。成为后来以钱代蓍的源头。 周易学习起源从汉到唐,筮法的最大改革,是以钱代蓍。以钱代蓍,成卦简单方便。很快得到了推广。唐宋以后预测方法发展成了星命学和签书二大门类。星命学即八字算法。一直延用到今。签书就是抽签,起初多在庙宇里进行。和佛教的偈语有一定的关系。后来演化成为街头术士的抽签形式。测字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在历史上,预测为天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哲学、军事学、医学和历法学等都曾发生过启示性和开拓性的作用。有的典籍本身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或哲学的名著,它所包藏的对我们现代科学的发展有启示、有裨益的东西或多或少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探索的。而且只有通过这样的研究,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周易之要,是明天地阴阳奇偶之理,以阐发造化之秘蕴,六十四卦网罗天地万象,尽宇宙之事物。“易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是也。夫易以八卦,表万物之原子,盖万物成于八原子之集合,故画八卦而现形而上原子于形而下;重之以为六十四卦,以应万象者也。易之为字,重合日月,并书之则成明字,谓从斯道则万物无不明也。是易之所以名也。故大传曰,易以:“知幽明之故”,“知鬼神之情状”,知神之所为。见“万物之情”,见“天地之心”。盖人亦于万物同成于八原子之集合,故性情动作,共不离其序次也。故一知造化之理由,则知其性之所基,若生死之说,进退存亡之际,阴阳消长之理,默识冥合,而活用之,得防祸乱与未萌,消灾害与未发。”习易者当明人性之所要:“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明则诚是尽人性之诚,禀神明智慧之教。中庸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矣。”明此理方可知日月星辰及世间万物之根源,实为习易经者之本源之要。现今之所谓学易者,明了几许周易知识,尚不研究人事之实际,不知人情之差异,单以爻测,不解占筮纳甲之妙,不知象理数之深奥,空谈易学行于六爻之间,实在为易经之学门外自鸣得意之徒,其实在是可笑之际。此种人物根本不知易经乃:“从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从而可“探索赜隐,以定天下之吉凶,钩深致远,预谕人事之悔吝”的。所以说易经是圣人所明重之道,是为君子而设,学习周易以卜筮列之与易经预测之法,就已经大违圣人之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