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福建漆画发展研究.doc_第1页
当代福建漆画发展研究.doc_第2页
当代福建漆画发展研究.doc_第3页
当代福建漆画发展研究.doc_第4页
当代福建漆画发展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校编号 10394 图书分类号 学 号 20090677 密 级 全 日 制 研 究 生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当代福建漆画发展研究 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acquer painting development 学 科 专 业: 美术学 研 究 方 向: 油画 指 导 教 师: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论文提交日期:2012年3月28日 论文评阅人: 论文答辩日期:2012年5月31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学位授予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 年 月 日 V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当代中国漆画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福建漆画艺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当今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以及各种新观念的冲击,福建漆画艺术家应该将自己的艺术语言与艺术理念加以重新解构,以顺应这个时代新的审美观念与要求,在发展中不断地去拓展新的艺术语言,寻找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同时应该大力发扬福建传统的本土文化,更新旧观念,发掘新媒材,注重表现当代漆画所追求的社会价值与时代精神,共同为当代福建漆画的发展做出努力,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关键词:福建漆画,当代性,艺术风格,发展状态AbstractContemporary Chinese lacquer painting, arising public attention, is in a flourishing period in which Fujian lacquer paint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ith the shock of current diverse cultural context and new concepts, Fujian lacquer painting artists should make a re-destruction on their art language and ideas to comply with the fresh aesthetic standard and requirements and develop new art language and find their own form of expression.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continue Fujian traditional culture, renew old concept, explore new media materials, and pay attention to show social value that current lacquer painting pursue to make efforts for its developments and fresh it with vigor.Key words: Fujian lacquer painting, Contemporary, Artistic styl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漆艺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以哪种形式存在,平面或是立体的漆艺,都可以统称为是一门以漆为主要媒材的艺术门类。在漆艺发展过程中,南北方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漆艺类型。如扬州漆器、平遥推光漆器、福州脱胎漆器等都闻名天下。做为一名福建本土的美术研究生,就以福建漆艺为例探讨其发展状况。七十年代福州北郊新店出土的南宋墓葬漆器是福建地区发现最早的漆器文物。这个时期出土的漆器文物对造型、工艺方面都十分讲究,制作精巧,可见当时福州地区漆器制作水平的发展。另外福建漆艺的发展史中,与外国漆艺术的交流与延传是十分重要的。福州工匠们对日本“倭制”漆工艺的摹仿,使福建漆器获得了空前的地位。同时,在明清时期福建沈绍安家族对近代中国漆器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沈绍安首创了闻名世界的脱胎漆器,不仅使福州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漆艺作品风格,给当时的漆器制作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工艺模式,也为之后福建漆画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在众多漆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原来附着在漆器器皿上的漆画逐渐独立出来,衍生出一个新兴的画种漆画,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传统漆器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从此,福建漆画从实用美术正式进入了观赏艺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福建漆画发展之初只有小部分群体参与创作与研究,但随着各种规模的漆画创作活动在全省范围的开展,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其中,通过交流学习,福建地区的漆画创作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福建漆画艺术家们努力追求符合自己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通过对近些年来在全国美展上获奖画家们的形式语言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与风格。从当代福建漆画艺术家的发展状态分析,我们可以将他们归纳为三类主要的绘画群体:即继承传统型漆画的艺术家,以学生为代表的艺术群体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青年艺术家。当代福建漆画取得如此大的进步,我们不能忘了传统的老一辈艺术家们所做出的艰辛探索与贡献。因此,我们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以及那些即将失传的技艺。而以80后为代表的年轻画家们,他们是具有新理念的创新型群体,为当代福建漆画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兴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坚持自己所喜爱的艺术,将自己的思想、个性很好的融入到漆画艺术中,创作出有自己风格的作品。而当代福建漆画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则是介于这两类群体之间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是一批从学生的稚嫩状态中脱离出来并逐渐走向成熟的青年画家,或者是已经在漆画领域有所成就的中青年艺术家们。他们能够把传统的技艺与当代的一些新兴观念结合的较成熟。这一批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绘画风格活跃在漆画领域中,为此,笔者就以他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当代福建漆画创作中的多元化风格。通过对他们作品风格表现分析,可以将他们的艺术风格划分为写实性、装饰性及抽象性三类主要的形式。在当代语境下,福建漆画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要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彰显时代精神,注重对精神文化的研究,这样才能符合当今漆画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法则,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是娴熟的艺术表现性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只靠熟练唬人的技巧是不能够打动观众心灵的。”同时,当代漆画注重的理论观念是“画在漆先,艺在技前”。漆画首先应该是画,其次才是漆,也就是说首先表现的是一门艺术,其次才会是技术。乔十光先生也说过:“没有漆艺技术,做不成漆画,没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艺术修养,也做不好漆画。”因此,首先体现出的应该是一种思想内涵,其次才是其工艺技巧。福建漆画要体现当代性,就需要将当代精神性和艺术性同步在一起。而所谓的艺术性即是对语言的探索。当代漆画的语言包括两部分:一是作为一般绘画的语言,二是作为漆画的特殊语言。这两者在创作及完成作品中是分不开的。要将精神性和艺术性同步在一起就需要它们同时达到一定的高度,相互依存,而不能将二者分开来或各自为政。当然,这里并不意味着轻视了漆画的工艺性,它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工艺性是绘画性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技术,漆的性能,感悟到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的优势所在,才能熟练的驾驭画面,制作出具有独特肌理效果的作品。将漆和画统一,技术和艺术统一,这应该是当代福建漆画艺术家们追求的更高目标。此外,将福建的传统本土文化与漆画相结合,不仅进一步地深入挖掘了福建的本土文化特征和民间元素,使之现代化,也加强了当代福建漆画的地域特色,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漆画的风格。事物发展是伴随着时代而发展的,漆画也不例外,当传统的观念不能胜任所表现的主题时,变通是必须的,创造也是必须的,当代福建漆画的发展创新首先应该从观念转变开始。虽然漆画是作为欣赏为主的精神产品,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但在当代,漆画应该摆脱这种观念的束缚,不少漆画家尝试将它与传统的漆器器型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漆艺作品,既有实用功能,又不失审美性。其次,在媒材使用上也应该积极去发掘新的入漆材料。虽然一直以来,在入漆的材料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议,但笔者认为这些争论是永无止尽且不会有明确结果的。从漆画材料自身来说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包容性,只要能始终尊重和体现出“漆性”,那么在创作中加入其他的现代媒材是可以被允许的。但创作中作者应该根据作品的艺术要求及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恰如其分的选用材质,不能被各式丰富的现代材料所迷惑,用真诚的心态去准确的反映当代艺术的新观念、新思潮。当代福建漆画的传播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面对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艺术家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展览及其他各种传播媒介来迅速的推广自我,这成为他们确立自己事业的必经之路。同时学院式的教学也对当代福建漆画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漆画艺术家。而当代福建漆画市场随着漆画艺术逐渐成熟起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收藏市场进一步火爆起来。特别是2011年在福州举办的全国首次当代漆画名家专场拍卖会,福建漆画共有三件作品上拍,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这场拍卖会为漆画艺术走入拍卖市场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开端,相信在今后的艺术品市场发展中,漆画必将扮演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当代福建漆画艺术家们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漆画艺术,积极地去应对未来的各种境况,并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继承和发扬福建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彰显出福建的独特魅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代福建漆画必将迎来下一个发展的高峰,焕发出全新的魅力。 绪 论 目录摘要IAbstractII中文文摘III绪论1第一章 福建漆艺历史概述2第一节 福建漆艺概况2 第二节 历史中器用到艺用的变化3第二章 当代福建漆画发展过程及基本走向5第一节 由小众走向大群体5第二节 当代福建漆画与其他地区漆画特色区分5第三节 福建漆画艺术家创作形式语言分析7第三章 当代福建漆画艺术家发展状态13第一节 继承传统型漆画艺术家生存状态13第二节 当代福建漆画以学生为代表的艺术群体15第三节 当代福建漆画创作的多元化面貌18第四章 当代语境对福建漆画的影响与要求23第一节 当代性对漆画创作的意义与要求23第二节 当代福建漆画的继承与拓展27第三节 当代福建漆画传播与发展32第五章 当代福建漆画的市场状况36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38第一节 重视漆画艺术理论的发展38第二节 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扩大对外艺术交流39第三节 展望39参考文献40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42致谢 43个人简历44绪论中国漆画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与发展,完成了由漆艺到漆画的嬗变,这是漆画发展最重要的转折。而福建漆画对中国漆画的发展和漆画画种的确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纵观福建漆画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中国与外国漆艺术行为的延传、交流,是促进福建地区漆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清代乾隆年间福州漆艺人沈绍安发明的脱胎漆器更是将福州漆器的发展推向了高峰期,也为以后福建漆画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一批漆艺术家们远赴海外留学,并逐渐将国外的漆工艺技法与观念引入中国。其中李芝卿、沈福文、雷圭元等少数几位前辈画家积极进行尝试性创作,从而为现代中国漆画运动的开拓性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努力,使古老的中国传统漆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再生和巨大发展,并使中国漆画在发展中逐渐从传统漆艺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全新的画种,确立了漆画作为纯绘画艺术的地位。在1984年,漆画以独立画种的身份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其中福建漆画取得了两银两铜的优异成绩,相比其他省市,也是名列前茅。而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上,福建漆画获得了金牌,这是中国漆画第一次在全国美展上获得金奖,也对中国漆画的发展和漆画画种的确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几届美展中,福建漆画艺术家们频频获奖,展现出了自己的风采。出于地域上的原因,当代漆画艺术在国内许多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绘画风格。通过将福建漆画与其他地区所形成的各具地方特色的漆画对比,笔者了解了福建漆画在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状态,同时对福建漆画艺术家们的创作形式进行分析,了解了他们对待漆的态度和各自的创作风格。这些从事漆画创作的艺术群体是推动福建漆画发展的一个主要力量,为了顺应时代赋予的新观念、新审美要求,艺术家们需要不断的去拓展新的艺术语言,寻找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而他们在发展创新中必然会面对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时代所赋予的当代精神以及当代新的观念、新的审美要求对漆画创作的影响;如何解决在发展创新过程中与传统工艺产生的矛盾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当代福建漆画的发展,提升漆画艺术家们的整体创作水平是十分有意义。42 第一章 福建漆艺历史概述 第一章 福建漆艺历史概述第一节 福建漆艺概况漆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遗产,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以哪种形式存在,平面或是立体的漆艺,都可统称为是一门以漆为主要媒材的艺术门类。漆艺之漆主要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从漆树上分泌出的一种白色粘性乳液,经加工而制成的大漆。大漆因其耐热、耐酸、防腐等优点,使其运用广泛,早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使用漆器。最早我国的漆艺品主要是以实用性为主,并且它的种类丰富,有食具、酒具、化妆用具、兵器、装饰品和丧葬用具等等。漆器不仅作为漆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中国器物艺术史中的一个代表性品种,并且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在漆艺的发展过程中,南北方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漆艺类型。如扬州漆器、平遥推光漆器、福州脱胎漆器、厦门漆线雕等都闻名天下。福建的漆艺历史悠久,在北宋时,我国漆器制作工艺中的“推光漆”的调制、髯涂技术,抛光技术等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创新发展,为宋代漆器艺术较高水准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些技术也给福建地区的漆工艺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七十年代福州北郊新店发现了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南宋墓葬出土的漆器。这是福州地区发现最早的漆器文物。南宋时期,福建漆器制作多追求简洁,色彩除了常见的红黑二色以外,也多以一种栗壳色间以黑色的为主,较之以往的单纯色彩来说,这样的一种色相分割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很好的平衡感,同时又透出一份淡雅。除此之外,南宋时期的漆器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表明这个时期的漆器文物就具备了南宋漆器特有的艺术特征。如另一件福州市茶园山出土的南宋墓葬品犀六瓣菱花奁,主要以黑、朱、黄三色相间髹漆数十层,即在每一层上都要刷数遍漆,厚、薄程度各不同,后面上再以云钩图案装饰,这样制作出来的漆器就显得十分精致。除这些漆奁盒外,另一些常见的生活器具、茶具等也是十分讲究,工艺精湛,可见当时福州地区的漆器制作水平的发展。另外福建漆艺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不能忽略其与外国漆艺术的交流与延传,这是福建漆艺术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宋元时起,福建就成为了中日交通的主要通商口岸,与日本开始贸易往来,同时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扩大,涵盖了绘画等方面。明清时期,日本江户漆工艺给中国的漆器产业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为此许多福建的漆器工匠都不断前往日本学习与交流。而当时福州工匠们对这种“倭制”漆工艺摹仿,使福建漆器获得了空前的地位,一跃成为中国漆器产业一支突起的重要力量,甚至动摇了附近两江漆器的“龙头老大”地位。 引自 汪天亮编著 福州漆艺术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5年10月 第31页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谈到的是明清时期福建沈绍安家族对近代中国漆器产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沈绍安首创了闻名世界的脱胎漆器,不仅使福州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漆艺作品风格,也给当时的漆器制作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工艺模式,为传统漆器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即独立的器用与鉴赏模式,也为之后福建漆画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第二节 历史中器用到艺用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福州脱胎漆器达到了它发展的高峰期,先后成立了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和第二脱胎漆器厂,由最初的合作社形式发展成为公司,集体企业改制为国有企业。并且其自身的发展不再只是停留在漆器工艺制作上,通过众多漆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在装饰工艺的技法中融汇了绘画技法语言。这样原来附着在漆器器皿上的漆画就逐渐独立出来,衍生出了一个新兴的画种漆画。据专家调查,自五十年代起,福州地区开展的现代漆画实验性活动就未曾停止过。主要是由原福州脱胎漆器厂的一些工人、技师,以及美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学生们等积极投入到福建漆画运动的组织发展与创作之中,努力地对漆绘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探索。在克服了来自经济、材料等多方面的困难后,福州地区的漆艺术家们获得了大量的经验与知识,掀起了一股漆画创作的热潮。与此同时,各地方的相关部门,艺术家们都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关注。1974年,在当时的福建二轻工业局工艺组负责人郑礼阔先生的建议之下,在福建工艺美术学校设立了漆艺专业,这为之后的福建漆画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84年,漆画正式以独立画种的形式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并受到了全国美术界的瞩目,这些福州地区的漆艺术创作群体的努力与贡献,可以称的上是这一重大转变的一大推动力。进入八十年代后,一方面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化,同时现代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传统的手工业无力竞争。在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上,由于漆器制作成本较高,花费的时间长,往往不能够适应普通市民物美价廉的要求,因此这些传统模式的实用型漆器制品逐渐被一些塑料制品所取代,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无法改变的必然趋势。而福州的脱胎漆器厂也因对外出口减少,传统产品销售不畅,科学技术含量没有提高,未能更好地开发适应市场的新型产品;又由于制作成本的提高,生产周期长等问题随着国企改革的大潮相继倒闭破产,使传统实用型漆艺逐步退去。但另一方面,值得庆幸的是作为纯艺术型的漆艺却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在福建漆艺术家努力下漆画并没有就此低迷而是开始了良好的发展,从此福建漆画从实用美术正式进入了观赏艺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特点,这是其它画种所不能替代的。第二章 当代福建漆画发展过程与基本走向第一节 由小众走向大群体“当代漆画创作是隶属于当代中国美术这一大的语境之下,而中国当代美术是发生在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文化交融和博弈进一步深化,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在经历85思潮和89后现代主义的洗礼之后,中国当代美术呈现出多元共生,复杂多变的面貌。” 陶涛 情景交融,漆韵生动漆画面向中国当代美术维度的思考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2010年4月 第6页在这样一个语境下,当代福建漆画在其发展之初只有小部分群体参与了漆画的创作与研究,相对处于比较冷门的状态。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福建省美协、省文联、省轻工厅和福州市相关机构共同组织下,集中了福州地区的艺术院校师生、工艺美术行业人员及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的美术设计人员等,形成以他们为主的创作群体,首先开始了现代漆画的群众性创作活动,鼓励更多的漆艺爱好者积极加入到漆画创作大军当中,对整个福建地区的漆画创作推广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福州地区的群众性漆画创作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后,不仅引起了省内外各级领导以及媒体的极大关注,福建省文化主管部门还发动了全省范围开展更大规模的漆画创作活动。特别是设置在厦门鼓浪屿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和部分画院、福建省美术馆、地市的文化馆及画院等的介入,使得福建地区的漆画创作水平,无论从画面视觉效果和制作质量上,都获得了很大提高。这段群众性漆画创作活动,不仅使福建省漆器产业的设计人员对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认识有了很大进步,也使漆画艺术家们在漆工艺的认识与掌握上,有了很大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为不同行业的艺术专业人员与艺术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会。 汪天亮编著 福州漆艺术 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5年10月 第54页也成为了当代福建漆画发展的一个基础。第二节 当代福建漆画与其他地区漆画的特色区分中国漆画发展至今,在许多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点的艺术特色及流派,有的坚持以传统作为本地区漆画的主要特色,如扬州漆器、山西平遥漆器;有的则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符合自己地方特色的漆画,如江西漆画、天津漆画。而福建漆画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发展。 第二章 当代福建漆画发展过程与基本走向 (一).以传统模式进行创作的地区:扬州漆器:扬州主要以漆器闻名,具有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名扬海内外。现今,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扬州漆器在国内依旧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工艺精致,在漆器上绘有装饰纹样,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和适用性。这一传统的漆器制作在工艺上可以分为彩绘工艺、雕漆工艺、刻漆工艺、点螺工艺等许多种工艺门类,其中的彩绘工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漆器工艺品种,将大漆与其他的入漆颜料调制出各样的色彩,然后再按照画面与工艺的要求绘制在漆面上,色彩淡雅清新,极具中国画中重彩的特色。相比其他地区的漆画而言,扬州漆器无论是在工艺还是制作手法上都具有南派漆器隽秀精致的特点。山西平遥漆器:主要是纯手工制作的实用艺术品,以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发展到现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平遥推光漆器的胚胎使用优质的板木,制作工序十分繁杂,仅刮灰程序就需要数次,且每次需要刮上去的灰干透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最后在表面髹涂上天然的大漆。造型设计精巧典雅、色彩绚丽。这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但由于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如今这个传统的手工艺传承人逐渐变少,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同时,漆艺产品质量也开始下降,处于濒危状态。(二).在传统基础上追求创新的地区江西漆画:1983年“福建、江西、天津漆画联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使漆画登上现代画坛并开创了先机,江西漆画先声夺人,以数量多、质量高,得到广泛的赞誉。有多幅作品参加了1986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漆画展,并获奖,在当时的全国漆画界可谓是独占鳌头。同时,江西漆画注重于发展和创新,积极创造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艺术精品,在恪守传统的基础上又提倡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注重运用合成漆。因其具有色彩亮丽,入漆性强、易干、耐磨等特点,所以被广泛采用,并成为江西漆画的艺术特色,这些材质的改变也为漆画表现的内容带来了影响。同时,他们在创作中并不只是拘泥于一种艺术语言,而是将有利于创作的各种绘画理念、创作技法等相互融合在一起,这些创新都给江西漆画创作带来了显著变化。天津漆画:多以铝板漆画而闻名,最早是上世纪70年代由黄维中先生开始铝版漆画的研制创作。其工艺简便,色彩鲜明亮丽,很适合运用于平面装饰。相比较传统漆画使用的材料而言,天津铝版漆画是由新材料、新技术诞生的新画种,并且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福建漆画:发展的模式也是主张在继承传统中寻求创新发展。前文已提及,福建漆画的发展,在中国漆画的发展及漆画画种的确立当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中福州作为中国主要的漆器产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沈绍安发明的脱胎漆器也早已闻名遐迩。到了近现代,福州作为中国近现代漆艺术摇篮的重大作用更是逐渐凸显出来了,成长了一大批优秀的老中青漆画艺术家们。福建漆画继承传统工艺,继续使用并努力发挥出天然大漆的优质特性,局部中也加入了合成漆。在制作工艺上精湛娴熟。多次在全国美展上获奖,此外福建漆画是最早以独立画种的形式在全国各大美术馆巡回展览的,这次展览大大地推动了中国漆画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开始认识与了解漆画这一画种的存在与其丰富的表现形式。 从以上几个地区的漆画发展状况来看,不同之处是各地漆画发展到现在都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漆画艺术风格。而共同之处则都是以发扬和尊重传统漆文化为首要目的,在继承传统中勇于创新,大胆的尝试与运用新技法,新材料,拓宽艺术视野,将各种多元化的文化理念融入其中,积极探索发展各自地方特色的漆画艺术。第三节 福建漆画艺术家创作的形式语言分析在这个人数众多,水平也高的艺术环境中,福建的漆画艺术家们努力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与表现语言,在全国的美展上逐步展现自己的风采。以近些年来在全国美展上获奖的画家为线索对其进行形式语言分析。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福建漆画艺术家郑力为的作品拉网、唐明修的曝日头获得了两枚银牌。王和举的鼓浪屿和廖国宁的窗口亦获得了铜奖。郑力为在作品拉网中(图1)运用的漆语言并不多,以简练的手法表现了一副渔民在海边辛勤劳作的景象。作者巧妙的运用漆画这种特有的装饰风格将劳动的美以一种轻快活泼的节奏表现出来。这种技艺精到的手法正是他在绘画中一贯秉持的表现风格。但同时他也擅于寻求艺术中新颖和大胆的表现方式,利用强烈的对比色来凸显画面效果。作者在这幅作品中选用了漆画中常见的平面无透视的构图方法,运用了传统漆艺中的色彩红、黑二色,将画面分成了两部分,不仅体现出了黑红间的对比之美还与现实生活相呼应,黑色的大漆表现出了大海的辽阔深远,而用朱红色则将沙滩上阳光明媚灿烂的感觉表现的淋漓尽致。画面中红色与黑色的面积并不相等,这样的对比就使人的心理相对平衡。此外画面中直线与曲线的对比,拉网渔民们分布规律化产生的节奏美感,都突出了漆画讲究二维空间的平面构图特点,也将漆语言表现的精到、洗练。唐明修的漆画展现出的是一种“活着的美术”,他在绘画中坚持使用大漆,在他看来最简单、最古老的大漆,可以表现出岁月的痕迹。他也喜欢从最原始、单纯的材料中寻找自己创作的灵感。所谓画如其人,唐明修喜欢纯净单纯的东西,他的画总是给人一种静谧,纯净之感。如他的作品石屋(图2)将他的这种性格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画中只采用了最单纯的材料大漆和蛋壳,一样单纯的黑白色彩,单纯的构图方式,却表现出了一个神秘、深邃的意境,极具现代感。而他的其他作品让我们感觉一个个历史被凝固在流淌的漆液当中,可以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尽情遨游。王和举是我国老一辈漆画艺术家,他擅于将我国民族风情和传统的民间艺术融入到漆画创作中去。他的一生都在从事着漆画创作,深厚的漆艺修养与技艺,良好的绘画功底和文学修养是其漆艺创作的深厚基础。在制作过程中他不会刻意追求漆趣,而是让其自然流露出来。作品老子出关(图3)延续了王和举一贯的艺术风格,表现的是中原老子出关的历史故事。继续采用了民间艺术中剪纸的表现手法,让画面赋有生趣。这幅作品王和举共创作了红、灰两张不同色调的老子出关,红色调表现出的陕西民族气息浓重,而灰色调的相比之下色彩浓艳饱满度有所减弱,但两张都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火烧赤壁作者结合了汉代画像砖的纹样和造型手法,用传统漆艺的红黑二色为基本色,表现出了气势恢宏的东汉末年大战争场画,运用曲线来表现江上的景象,画面色彩斑斓,将传统漆艺的古韵表现到极致,可以说这幅作品是作者最为成功的作品。作品鼓浪屿运用平面秩序的构图方式来表现,画面主要用红绿白金几种颜色穿插在一起表现出了鼓浪屿安详宁静的氛围。廖国宁是一位优秀的漆画艺术家,作品窗口(图4)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作者截取窗口中的一部分来表现。透过窗口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建设中的楼房,建筑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工作着,体现了当今社会正在积极建设城市的景象。画面运用的色彩并不多,主要还是以红、黑、白三色为主,利用黑色的线条对画面进行一个大的平面分割,给人一种现代形式美感,而运用白色来表现窗户外的建筑物,红色盆栽来点缀画面,这样不仅拉升了画面的空间,还打破了黑色给人带来的沉闷感。此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夜以继日、广厦、菊、归鸟等,都体现出了他对画面形式的讲究以及重视作品内涵的特点。通过对这届美展上获奖的艺术家们的形式语言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上的题材表现多以传统、民俗的为主,具有很强的装饰感。虽然在样式表达上有所不同,有的以现代的手法来表现作品,有的则通过融汇其他民间艺术来表现,但都很好的体现出了作品本身的内在涵义,同时在色彩上也都追求保持漆的本色。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漆艺家陈立德的作品皓月红烛(图5)是中国漆画第一次在全国美展上获得金奖。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一位历经沧桑的海外游子归来,与在故乡孤寂苦候多年的结发妻子迟到相聚的情景。画面中,室内摇曳的烛光与窗外的月光映照在这一对年迈的夫妇脸上,他们相拥无言,脸上的表情是喜是悲让人无法猜透。此幅作品中采用了平面分割的方式,传统的色彩运用大片的红色围绕着这对老人,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感到一丝的欣慰,却又深含着一种难言的悲怆与凄凉。这幅作品中悲喜交加的情怀给人们带来一种极为感人的力量。陈立德巧妙地通过磨漆的效果来表现这种红、黑交错的光的晃动感以及背对月亮的逆光,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将这种特有的气氛和情绪渲染得更加淋漓尽致。此外,在陈立德其他的漆画作品中都表现出他重视漆画的绘画性语言,注重画面的设计和构图。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福建漆画又取得了一金四银的优异成绩。而在此次美展上获奖的,多以当时在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就读的学生们为主。苏国伟的作品花季(图6)获第九届美展金奖,作者以惠安女为题材,表现了几位身着华丽服饰的花季少女。整幅画面主要运用了最传统的漆画颜色朱红和漆黑,形成统一的色调,人物造型优美匀称略带变形,采取平面分割的放式,运用色块构成的元素组织构图,将这些花季少女的身影套叠在一起,并将漆画中丰富多变的髹饰技法融入其中,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和美感,用最古朴的颜色搭建了富有现代构成感、时代感、富有绘画性的漆画作品。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如轻舞飞扬、艳冬、晨曲等我们可以看到他多以青春少女为题材表现都市生活场景,给人以一种清新唯美之感。李云燕是一位擅用传统漆艺的晕金、描金等技法的艺术家,除了在九届美展上获奖的作品暖金外,她的其他作品在创作中也只以大漆与银粉为原料,以传统漆艺为基础又吸收和融入中国工笔画中统染、斡染等技法以及其他民间工艺画技法。她的晕银牡丹呈现出的即是一种类似于在宣纸上运用笔墨晕染出来的效果,但是不同的是,因为所使用的材料是大漆,所以在晕银的过程中若是出错就不能够像中国画的笔墨渲染那样可以反复修改,为此这需要作者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她的作品怒放系列(图7),在创作中,,都是先用细笔沾上大漆慢慢的将牡丹的轮廓线条勾勒出来,之后再用研磨成细粉末的银箔慢慢晕染出一幅幅绽放,绰约风姿的牡丹。她的作品给人以富丽典雅的华美境界,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漆艺中所蕴含的无限生命力,也将醇厚的文化底蕴表现的淋漓尽致。郑益坤先生在福州漆艺的传承脉络中,可以说是一位具有转折意义的代表人物。他在创作中始终秉承着“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作品创作灵感多来自于生活,并以写生的方式为漆画创作积累素材,注重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趣以及对于生活的感悟。他在九届美展中创作的作品心愿(图8)获得了银奖。作品主要运用了蛋壳作为材料,共镶嵌了九只白鸽,错落有致的停落在秋叶丛中,传达出了人们爱好和平的美好心愿。画面背景采用了拓印法,红叶洒上金粉后又髹红色透明漆进行适度的研磨,使得画面富有空间感,也增加了层次感,是漆与画的完美结合。此外,在他的作品中,多以金鱼作为创作题材,如作品鱼趣、金鱼盘等,画中的鱼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可以引的猫为之围着团团转。为此,郑益坤很早就在福州的漆画届获得了“金鱼坤”的美誉,并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以“鱼”为题材的创作风格,同时他的作品更给人带来了一种亲和力。郑修钤作为老一辈的传统漆艺大师,取得了许多非凡的成就,不仅仅在漆器创作方面,漆画上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在这必须要提到的就是他极具代表性的针刻技术。他将汉代漆艺中的针刻技术运用到了福州漆艺创作中,使之成为了福州漆艺中的一门新的技艺,也让他在艺术创作登上了一个高峰。这种针刻技术,就是用极为细的钢针来取代画笔,慢慢的在画面上一点点的用针刻入绘画才可完成。他的代表作品有针刻三角瓶、憩和冬韵等。郑修钤不仅仅吸取除漆艺外的绘画经验,也注重吸收现代艺术的精髓。他和李国栋共同制作的漆画作品布达拉宫(图9)更是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的银奖。陈金华是一位多才的艺术家,在创作中多以油画为主,但在漆画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他的漆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油画的厚重之感,也能感受到国画与版画的神韵,但漆的本体语言是始终不变的。陈金华注重的是如何把握画面空间的深度,而并不是所要表现的形体本身的准确与结实,这样才能将画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及底蕴很好的体现出来。通过对画面的处理注重于把握节奏和秩序,让观者感受到不同的绘画韵律。此次获得银奖的作品盛事祥和(图10)是他的代表作品,描绘的是一个热闹的农村市场场景。画面中众多的人物虽繁而不乱,每个形象都处理的浑然一体,更是表现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以上这些画家在进行漆画创作时在对待漆的绘画语言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符合自己特色的风格形式。有的更注重于传统的表现方式,而有的则在传统中寻找符合当代审美精神需求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当代福建漆画艺术家的发展状态 第三章 当代福建漆画艺术家的发展状态当代福建漆画是经过几代漆画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与贡献发展起来的。这些艺术家们在各自追求的艺术形式与风格上,不断地去探寻着个人艺术生涯新的突破点,他们注重于对所表现题材内在意义的研究,也注重绘画语言的体现,如在漆画创作中融入了国画、油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绘画语言,使漆画作品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起来。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使得当代福建漆画艺术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形成了如今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趋势。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当代福建漆画发展起来的时间并不长,漆画家们都会面临着严峻的现实问题,即在艺术创作上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为此艺术家们必须要时刻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多交流学习其他人的优点并虚心接受各方人士的意见,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艺术家们在新的时期进入更好的创作佳境。目前在福州地区进行漆画创作的艺术家们的数量也有很多,形成各自的绘画群体,这些艺术家们在创作中都具有各自鲜明的作品风格和绘画语言, 我们可以将他们归纳为三类主要的绘画群体,其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群体值得我们关注。第一节 继承传统型漆画的艺术家生存状态在当代福建漆画发展的同时,我们很庆幸还能看到一批坚守传统手工艺表现方式的老一辈漆艺术家们在执着地表现着自己所追求的漆画艺术,虽然当代漆画与传统的漆艺在表现形式与创作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漆画艺术毕竟是从传统的漆艺中独立出来的,是一种新的延续方式。在看到当代福建漆画取得如此大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忘了传统的老一辈漆艺术家们做出的艰辛探索与贡献。我们也要更加关注这些传统老艺术家们的生存状况以及那些即将失传的传统工艺技法。福州漆画老艺术家吴守端(1937年 )是晕金漆画的创始人,她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装饰画、工笔画以及其他艺术中的精髓之处,突破了传统的描金漆画中在选材及表现方式上的一些局限性,变“描”为“晕”。描金漆画即将金属箔粉贴、上、泥于涂漆面。而传统的晕金漆画,在绘画时要先用金线勾画出图案的轮廓后再填上颜色。而吴守端的晕金漆画(图11)则是省略了勾勒轮廓的步骤,先在图案上涂上彩色漆,在漆未干透前,慢慢的将事先研磨好的金粉撒在图案的边缘外,用丝绵球加小帚笔,一点一点从外向里,边扫边敷,形成从外向内金粉变少,浓淡变化的金象。同时也要将物体的虚实变化,层次感等表现的淋漓精致。在制作晕金漆画中,除了使用金粉外,另外还加入了铜、银铅等粉末,产生更多不同的色彩,表达出更无穷的韵味。 她所创作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并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我国著名学者王世襄教授对这种技法也是大为赞赏,称是继明,清以来传统晕金漆画在题材与技法上的创新,现代日本莳绘技法虽工精雅绝,却未能有这种无勾勒晕金手法表现,在美术界也有评论说:“其晕金手法,为国内第一”。但就这种独具特色的漆画技法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由于制作晕金漆画需要具备较深厚的美术功底,且制作技法复杂,花费时间长,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有极大的耐心,以及来自其他各方面的问题,使得能真正掌握吴守端老师的晕金技法的传人是少之又少的,为此,对于这项传统技艺在未来的发展状况不免让人担忧。笔者接触到的另一位传统老漆艺家陈桂官(1936年 ),师从于漆器祖师李芝卿先生。在他的绘画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对传统漆艺制作技法的研究与学习,并努力地将这门传统的技术传承下去。他带动了全家一起参与到了漆艺制作中,对于自己的徒弟也是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在2010年时为中国美术学院所开设的漆艺课程进行教学,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与认识了福州传统漆艺,了解了相关工艺制作技法。在课程结束后,仍有许多学生不远千里前来福州继续拜师学艺。就这位老艺人的生活状况来说,却过的并不富裕,一家六口人居住在福州台江区的一套平房中,由于场地的限制,也给漆画创作也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在其平常生活中,老艺人也会接收一些来自个人或企业的漆艺制作订单,以此来保证日常生活的开销。老人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画稿,可由于受到资金、人员、场地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将其创作的草稿一一在画面中表现出来,提到此老人也觉得十分的遗憾。 类似于这种状况的传统漆艺人还有许多,以作坊或个人创作的形式分散在福州的各个地方。庆幸的是,现在政府各部门都对漆艺这门艺术十分的重视,不仅在福州建立了专门的漆艺研究基地,聚拢了这些老一辈漆艺人们,也为他们进行漆画创作与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场地。此外,在2011年由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福建省财政厅共同颁发了关于推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文件通知,为这些具备有高级工艺大师资格的高技能人才各提供了5万元的资金,用于“技能大师工作室”启动经费及带徒补助。这些政策为这些老一辈的漆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条件,对于培养新一代的漆画艺术家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代新锐艺术家们的成长离不开这些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扶持,在学习与借鉴中使自身的艺术创作水平与修养不断的成熟完善起来,也正是因为这些老一辈艺术家对传统技艺的追求与传承,为当代福建漆画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第二节 当代福建漆画中以学生为代表的艺术群体当代福建漆画虽然较其他画种发展较晚,但正有一批不断成熟起来的年轻漆画家加入其中,正是这一股新生力量为当代福建漆画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局面,使得福建漆画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大格局中占据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地位。目前主要的群体就是以80后的一批年轻画家为代表。与前文提到的继承传统型老艺人不同,这些80后属于具有新理念的创新型群体。首先,从他们的成长经历来说,与他们的父辈们可谓是完全不相同的。80后的他们既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时代变迁,也积淀了来自各方面的文化信息,如中国固有的应试教育、虚拟的网络、电影、电视传播的潮流时尚,对于很多人来说,80后整体给他们的印象没有吃过什么苦,缺乏耐力,责任心差。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80后群体以自己独特的面孔出现在这个时代里,或颓废,叛逆,或个性,或积极。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多元化时代里这个特有群体面对生活的态度,也看到了在这一代人的身上表现出一种对自身存在文化、生命的疑惑。同时这个群体的人们也可以说是与传统的艺术距离最遥远,而和当代艺术距离最近的观众和最积极的参与者。80年代后出生的人对于别人如何看待他们并不在意,他们更多的是在意自身内心的想法,积极热情地创作自己有兴趣的作品。他们通过创作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个性,用视觉语言等形式来与人沟通。或许在许多人眼里,这个特别的社会群体中的新生艺术家们还表现得稚嫩,但他们对自己所喜爱艺术的坚持和对创作热情的态度是值得我们赞赏的。这些年轻的一代用艺术来记录生活,通过自身较完善的知识结构,独特的新视觉,积极地去探索着艺术的发展道路,而当代福建漆画艺术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注入这一股新兴的力量。对于未曾接触过大漆这个材料的年轻艺术家们来说,面对这个绘画材料时会感到十分新鲜与兴奋,或许也正是因为大漆特有的神秘性,常常带给人出其不意的效果,吸引了这批年轻人对它的追崇与热爱,同时,他们在制作中十分享受这样一个只有磨到最后才能见到最美丽画面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多无禁忌,加入自己特有的元素与理念,享受大漆给人带来的种种“意外”,这也正符合了当代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