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检查办法.doc_第1页
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检查办法.doc_第2页
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检查办法.doc_第3页
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检查办法.doc_第4页
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检查办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资源网-/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检查办法第一章 总则一、 目的为了保证贵州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质量,统一调查成果检查程序、内容、方法、要求、标准,建立严密的检查验收制度,特制定本办法。二、主要依据(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2005年国土资源部)(三)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2002年国土资源部)(四)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国土资源2001245号)(五)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试行)(2002年国土资源部)(六)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1995年国家测绘局)(七)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数据库标准(八)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三、评价方法 检查方法: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性检查是对凋查成果的总体肯定或否定的检查;定量检查检对调查成果主要环节量化检查。四、基本术语(一)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指对提交资料成果情况进行分析,按照成果的适用性要求,对成果质量进行等级划定,确定成果是否合格。(二)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指按照相应的抽样原则进行抽样,根据确定的量化指标对样本个体进行衡量,并按某一确定的计算法则,计算样本的总体达标率,按照成果质量合格标准划定成果质量等级,确定成果是否合格。(三)影像现势性指影像的拍摄时间与影像的使用时间的间隔,间隔时间越短,现势性越好。(四)成果评价:合格和不合格,对不合格成果要进行修改完善后再提交检查。(五)文字报告:检查结束后,须向项目承担单位提交正射影像图检查报告、内业预判成果检查报告、外业调查成果检查报告和预检报告书。第二章 正射影像图检查一、提交检查资料:1、全辖区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2、全辖区DEM数据(ARCINFO格式)。3、卫星影像融合纠正成果检查报告。二、检查内容正射影像图检查的主要内容有:影像现势性检查、影像融合质量检查、影像校正精度检查、影像处理技术流程检查。三、检查成果(一)影像精度检查记录表:记录在检查过程中所采用的图形对比检查软件、对比影像的处理软件、影像中存在的问题、精度检查中所采集的对应校验点坐标、单点最大误差距离和校验点中误差。(二)正射影像图检查报告:报告需要对整个数据检查的过程、情况、数据存在问题进行说明,并出具最终检查意见。四、检查方法主要有定性检查、对比检查、DEM数据叠加检查、精度检验点中误差检查。(一)定性评价主要内容为:影像色彩、纹理、色彩颗粒的质量。1、影像色彩要求为真彩色体系,植被、水系、田土、裸岩、建筑物的色彩真实,并有明显的色彩差异。2、纹理要求清晰,细腻。3 、色彩颗粒要求细致,色彩变化柔和,没有强烈的突变与反差。(二)定量评价主要内容为:影像现势性、影像校正精度。1、影像现势性指影像的拍摄时间与影像的使用时间的间隔,间隔时间越短,现势性越好。按要求,影像拍摄时间与影像的使用时间相差必须小于5年,否则影像不能作为更新调查基础资料使用。2、影像校正精度主要是通过计算检验点的中误差与单点误差来确定其精度的高低。影像纠正精度检查中,检验点数量必须大于30对,分布要均匀,具有代表性。根据要求检验点的中误差必须7.5mm,单点距离误差大于2倍中误差的点数量与总点出数相比,比例必须小于5%。 五、结果评价(一)影像现势性评价根据提交的影像有关资料,确定影像摄取时间。1、影像拍摄时间距更新年度5年以上的影像,现势性差,不能作为基础资料使用。2、影像拍摄时间距更新年度1-5年的,现势性基本达到要求,可以作为基础调查资料使用,但必须在影像处理报告上注明,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影像现势性差异的方案。3、影像拍摄时间距更新年度时间在1年内的,现势性好,可以作为标准基础资料在调查中使用。(二)影像融合质量评价1、影像清晰、色彩真实、纹理明显,能达到地类判读要求;2、影像锐化适当,处理中没有缩小影像分辨率;3、影像与Geoimage软件处理的影像纹理、清晰度基本一致;4、同时满足以上要求者影像融合质量为合格。(三)影像校正精度评价分为总体精度检查与校验点精度检查。1、总体精度检查(1)DEM数据与影像叠加,无明显的空间地形位置偏差者为DEM数据叠加精度检查合格;(2)与标准分幅(1954北京坐标系)图廓叠加,影像分幅与其一致者为影像分幅精度合格;(3)DEM叠加精度检查与影像分幅精度检查均为合格者,总体精度检查为合格。2 、校验点精度检查(1) 影像检验点中误差7.5mm的为中误差检验合格;(2) 影像检验点中单点距离误差大于2倍中误差的点数量与总校验点相比,比例小于5%的为单点精度检验合格;(3) 影像中误差与单点精度检验均合格者,为影像校正精度合格。3、总体精度检查与校验点精度检查均为合格者,影像校正精度为合格。4、影像处理技术评价(1)加入地形校正;(2)影像如存在变形情况,其原因必须不是人为处理错误;(3)影像处理软件可采用PCI、Erdas、Geoimage,具有专业的色彩融合算法与严格的物理模型精度校正功能;(4)技术流程正确,相应的参数指标准确;(5)均满足以上要求者影像处理技术评价为合格。5、满足影像现势性要求,影像融合质量、影像校正精度合格,影像处理技术正确的成果影像质量为合格,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工作。六、检查结果通报与备案(一)检查组应将检查结果报省技术组审核。(二)省技术组审核通过后,检查单位应及时向被检成果制作单位提交检查结果报告。(三)检查单位应保存检查记录及各项中间成果,以便查询。(四)检查结果包括:正射影像图检查报告,正射影像图检查记录表。检查结果应出具一式三份,分别提交成果制作单位、省技术组,检查组备案一份。第三章 内业预判成果检查一、内业预判应提交检查的资料:、辖区范围内标准分幅的影像数据。、辖区范围内标准分幅的线划数据。、土地详查和变更调查数据。、境界和权属界资料。、作业单位的自检报告。二、内业预判检查内容(一)定性检查1、内业预判成果资料是否齐全。2、图斑和线状地物是否严格按影像勾绘,线划是否光滑、均匀、粗细适当。3、行政区域、权属单位、具有方位作用的地理名称等注记是否齐全、完整、规范。4、调查内容是否全部标绘在工作底图上。5、各级行政区域界线是否依据有关部门行政区域勘界资料确定,土地权属界线是否按照最新成果资料确定。6、是否标注外业重点调查区域。(二)定量检查随机抽取10图幅且不少于10幅,以图幅为单位,逐图幅按下面内容和要求详细进行检查并纪录。1、境界和权属界线检查。各级行政区域界线是否依据有关部门行政勘界资料、乡(镇)界和权属界线没有发生变化的是否依据详查资料确定,调整过的乡(镇)界和权属界线是否按调整后的界线勾绘。界线的线划是否按规定线型表示。标绘的各种界线相对于影像位移,明显界线不大于图上0.3mm、不明显界线不大于图上0.5mm。2图斑检查。图斑的划分、图斑的综合、最小图斑上图标准、图斑界线与境界线或权属界线关系的处理、图斑的编码注记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勾绘的地类界线相对于影像位移,明显界线不大于图上0.3mm、不明显界线不大于图上0.5mm。3线状地物检查。上图标准、平行线状地物的表示、交叉线状地物的表示、线状地物与居民点关系的处理、线状地物的编码注记、线状地物与境界或权属界线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4新增地物补测检查。简单地物是否依据影像勾绘。复杂地物是否标注重点调查区。5行政辖区检查。原详查县界与勘界成果不吻合时,详查界线超出勘界界线部分是否修剪掉;勘界界线超出详查界线部分,乡(镇)界或村界是否根据影像延伸绘制到勘界县界上,并做出重点调查标识。超出原详查区域的调查内容是否严格按照影像合理绘制。三、检查结果通报与备案(一)检查组应将检查结果报省技术组审核。(二)省技术组审核通过后,检查单位应及时向被检成果制作单位提交检查结果报告。(三)检查单位应保存检查记录及各项中间成果,以便查询。(四)检查结果包括:内业预判成果检查报告,更新调查内业预判成果检查记录表。检查结果应出具一式三份,分别提交成果制作单位、省技术组,检查组备案一份。第四章 外业调查成果检查一、外业调查成果检查应提交以下资料:1、辖区范围内全部外业调查工作底图。2、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薄。3、田土坎系数测算资料。4、土地权属资料。二、检查方法外业检查是在外业调查中期或后期进行的实地检查,外业调查检查采取定性和定量检查相结合的方法。1、在内业确定检查图幅,图幅数不超过总图幅的5,最低不得少于5幅;2、在每一幅图上大致均匀圈定检查点,检查点以耕地、建设用地为重点并兼顾其他分类;3、图幅视情况可与内业检查图幅相同,也可不同。检查点数与行政区域面积大小成正比。最少检查点数与行政区域面积大小关系见下表。检查内容行政区域面积与最少检查点数关系备注不大于1000km大于1000 km、小于等于2000 km大于2000 km图斑80120150线状地物5080100零星地类5710没有或数不足可不检查或少于规定数新增地物101520没有或数不足可不检查或少于规定数权属界线101520没有或数不足可不检查或少于规定数田土坎系数5812没有可不检查外业检查点数选取要求4、携带工作底图及对应的“调查记录手簿”、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和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田土坎系数测算成果等资料和皮尺、比例尺等量测工具到实地,以实地现状为准,一般采用目视对照和询问方法检查工作底图上调绘、标绘的调查内容与实地是否一致,当目视检查怀疑有问题时应进一步检查或采用仪器检查。考虑到交通通达等特殊情况,检查点可适当多选一些以备需要。将检查情况随时记录在附件6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外业图斑、零星地类、新增地物检查记录表和附件7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外业线状地物、权属界线检查记录表中。三、检查内容(一)定性检查调查成果及资料是否齐全。检查作业单位是否提交辖区范围内标准分幅的外业调查成果图、土地权属资料、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薄、田土坎系数测算资料。更新调查外业工作底图检查。调查内容是否全部调绘、标绘在工作底图上;清绘线条是否光滑、均匀、粗细适当;行政区域、权属单位、具有方位作用的地理名称等注记是否齐全、完整、规范。(二)定量检查1、权属界线检查。按规定的权属界线检查点数到实地检查,检查界线走向的正确性,调绘点位移明显地区位移0.3mm,不明显地区0.5 mm,为错误。2、地类图斑、线状地物的调绘、零星地类扣除和外业手薄记载的检查。按规定的检查点数到实地抽查地类图斑及线状地物,重点检查耕地和建设用地。检查地类的划分、界线的精度、图斑有无丢漏、权属性质调查、图斑代码的注记等,抽查图斑内部不少于规定的检查点数的零星地类扣除的准确性,选择图斑内不少于规定的检查点数的线状地物进行复丈,差值超过允许误差为错;抽查应对照更新调查野外记录手薄进行,手薄填写内容要齐全、正确。3、田土坎系数测定检查。首先应检查样方分布的合理性,样方面积是否满足要求。测算的方案要合理,并采用相同的方法,按规定的样方点数选择样方点到原测地点进行量测,量测田土坎总面积与原测值的相对误差要求在5%以内。同时要求系数计算准确。样方点位无法复原的应重新量测三块以上样方,计算出系数检验其准确性。4、地物检查。按不少于规定新增地物的检查点数到实地检查界线的精度,图斑代码的注记。四、检查结果通报与备案(一)检查组应将检查结果报省技术组审核。(二)省技术组审核通过后,检查单位应及时向被检成果制作单位提交检查结果报告。(三)检查单位应保存检查记录及各项中间成果,以便查询。(四)检查结果包括:外业调查成果检查报告,外业检查记录表、外业检查成果评价表。检查结果应出具一式三份,分别提交成果制作单位、省技术组,检查组备案一份。第五章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预检一、 主要内容土地利用更新调查预检是对更新调查项目成果数据的一个整体检查,主要内容:检查更新调查成果和更新数据库是否满足总则中的标准和规范。二、 主要提交成果与资料(1) 外业调查成果A、工作底图、装订成册的“调查记录手簿”。B、完整的田土坎系数测算成果或土地详查时的田土坎系数测算资料。(2) 预检申请表,申请预检报告(3) 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4) 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系统库。(5) 确定行政区域界线所使用的资料及接边说明。(6) 土地权属界调查方法、依据、使用资料及说明。(7)辖区影像数据(8)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20幅)和一幅乡镇挂图(打印件)(9)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10)土地利用数据变化流向表(11) 更新调查数据合理性审查表(12) 更新调查情况表(13)更新调查实施方案、自检报告、技术报告、工作报告、数据分析报告(打印稿两份,一份电子数据)(14)从数据库输出一个村的统计台帐(15)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汇总表A、土地统计簿一B、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三、 抽查取样原则:每个县级单位随机抽取标准分幅图总数的10%,但不得少于10幅。以图幅为单位填写相应表格。四、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预检(一)定性检查1、 成果齐全性:提交预检的调查成果及资料是否齐全,重要成果缺项的须补齐后,再进行预检。2 、土地利用更新数据库预检是否合格,其预检方法及标准见附录“土地利用更新数据库预检”。3、 工作底图(1)比例尺是否符合不小于土地详查的调查比例尺要求。(2) 影像清晰度:是否图像层次丰富、清晰易读,色调均匀、反差适中,图像中云层覆盖须不大于5%且不能覆盖重要地物,分散云层,其总和须不大于10%。(3) 坐标系、高程系、地图投影、分带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和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4)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必须与同比例尺地形图按图廓线或公里网套合并配赋,主要线状地物、地物点目视是否重合(不大于图上0.3mm)。(5)图幅整饰:图幅比例尺、图幅编号、内外图廓、经纬度注记、方里网、影像日期、坐标系、高程系、接图表、调查人及日期、检查人及日期等是否齐全完整。4、 关键技术环节(1 )调查内容是否全部调绘、标绘在工作底图上。(2) 各级行政区域界线是否依据有关部门行政区域界资料确定。(3 ) 调绘、标绘的土地权属界线或土地权属争议界线与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或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是否一致。(4) 耕地、建设用地分类调查是否符合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要求。(5) 田土坎系数测算是否符合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要求。(6) 是否依据外业调查成果建设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7 )行政区域面积计算是否正确。(8 )面积量算方法是否符合以图幅理论面积为基础控制。(9 )田土坎面积扣除是否符合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要求。5、 作好检查记录并填入“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定性检查记录表”。(二)内业检查1、检查原则(1)影像一致性原则,即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和正射影像图叠加,目视判读影像,与数据库内容进行比较,将不一致或有疑问的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等记录在“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调查项目检查记录表”中,以便进一步核实。具体检查内容为地类图斑的分类是否正确,图斑、线状地物及零星地物的定位是否准确。(2)内外业成果的一致性原则,即检查内外业成果图的图斑形状、编码、地类、权属单位,线状地物编码、走向、地类和宽度,零星地物编码、位置、地类是否一致。以上任何不一致均认为该检查点错误。2、 项目单位根据核查意见和“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调查项目检查记录表”检查、修改后,提交修改的有关说明和修改后的数据库、流向表。3、 检查内容(1)原始调查图件检查A、各种界线检查:相对于影像明显界线移位是否小于图上0.3mm、不明显界线是否小于图上0.5mm。B、图斑检查:图斑的划分、综合、最小上图标准、与境界线或权属界线关系处理、编码注记、与“调查记录手簿”一致性是否符合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要求。C、线状地物检查:宽度、面积、上图标准、平行线状地物表示、交叉线状地物表示、与居民点关系处理、编码注记、与境界或权属界线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要求。D、 零星地类检查:点位表示及编码注记、面积、与“调查记录手簿”的一致性是否符合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要求。E、 新增地物补测检查:补测精度是否符合贵州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要求。F、 各种注记检查:行政区域、权属单位、具有方位作用的地理名称等是否有记错与漏调现象。G、 耕地图斑坡度级划分:耕地是否分坡度调查测算面积。H、 土地利用要素是否接边,要素接边属性是否一致,接边误差是否超限。(2) 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检查A、 外业调查图件与土地利用更新成果图按图廓线或公里网套合并配赋后,各种界线、地物点是否重合(不大于图上0.3mm)。B、 各种注记检查:图斑编码、线状地物编码、零星地物编码、各种注记、点位与外业调查图件是否一致。(3) 田土坎面积计算检查A、 田土坎系数计算是否正确。B、 坡耕地是否用田土坎系数按图斑扣除田土坎面积,田土坎面积是否扣除错误和漏扣。(4) 接合图表检查基本规格、界线符号、界内外控制面积标注及面积之和是否等于图幅理论面积。(5) 图斑面积量算、线状地物、零星地物面积扣除图斑面积是否量算错误;线状地物、零星地物面积是否扣除错误。(6)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汇总表检查表格规格、内容、数据之间和各表之间的等量关系是否一致合理。(7) 文字报告检查A、 文字报告各项内容是否齐全B、 文字是否表达清晰、流畅,条理性强,前后表述是否一致,错字是否多。C、 报告中对更新调查的组织实施、技术方法、数据库建设是否表述清楚。D、 各种数据表格是否规范、美观,表格内数据是否平衡,是否与报告中引述一致。E、 数据变化分析方面:各地类之间的变化和转换关系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耕地的增加来源、减少去向是否合理;建设用地增加量和占用耕地数量是否符合实际;更新调查与历史数据(最新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差异分析是否合理;是否提出科学合理的数据衔接措施。4、 作好检查记录并填入“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内业检查记录表”。(三)外业检查1、权属界线检查。按规定的权属界线检查点数到实地检查,检查界线走向的正确性,调绘点位移明显地区位移0.3mm,不明显地区0.5 mm为错误。2、地类图斑、线状地物的调绘、零星地类扣除和外业手薄记载的检查。按规定的检查点数到实地抽查地类图斑及线状地物,重点检查耕地和建设用地。检查地类的划分、界线的精度、图斑有无丢漏、权属性质调查、图斑代码的注记等,抽查图斑内部不少于规定的检查点数的零星地类扣除的准确性,选择图斑内不少于规定的检查点数的线状地物进行复丈,差值超过允许误差为错;抽查应对照更新调查野外记录手薄进行,手薄填写内容要齐全、正确。3、田土坎系数测定检查。首先应检查样方分布的合理性,样方面积是否满足要求。测算的方案要合理,并采用相同的方法,按规定的样方点数选择样方点到原测地点进行量测,量测田土坎总面积与原测值的相对误差要求在5%以内。同时要求系数计算准确。样方点位无法复原的应重新量测三块以上样方,计算出系数检验其准确性。4、地物检查。按不少于规定新增地物的检查点数到实地检查界线的精度,图斑代码的注记。(四)调查成果预检评价标准1、评价标准(1)定性评价标准。定性检查所有内容必须符合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内容必须进行返工、补课。(2)定量评价标准。在定性检查全部符合要求基础上,对成果进行定量评价。定量评价采用总体正确率评价。总体正确率是在各单项正确率基础上加权统计。总体正确率采用100分制,评价标准为大于等于95分为优秀、小于95分且大于等于90分为良好、小于90分且大于等于80分为合格。总体正确率由不同权重的内业检查、外业检查计算而来。内业检查、外业检查及具体内容权重见下表。 县级调查成果定量检查内容评价权重表类别具体内容权重内业检查所有内容(NY)35外业检查图斑检查(TB)20线状地物检查(XZ)15零星地物检查(LX)5新增地物检查(XZ)5权属界线检查(QS)10田土坎面积检查(TK)10合计总体(ZT)1002、 总体正确率计算方法ZT=NY35+TB20+XZ15+LX5+XZ5+QS10+TK103、 当总体正确率小于80不合格时,检查范围可扩大50再检查并重新计算总体正确率。再不合格时,成果须全面修改完善。4、 预检报告预检结束后,须向申请预检单位提交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预检报告书见附件10。预检报告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检查记录,一部分为预检意见。申请预检单位应根据预检报告书对成果进行修改完善。根据预检报告书需要第二次预检的,重新申请预检;可验收的对成果修改完善后直接申请验收。附录(规范性附录) 土地利用更新数据库预检1、 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成果要求11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111 库体数据库体数据包括如下内容:(1) 行政区层和行政界线层(2) 土地利用图斑层和图斑界线层(3) 线状地物层(4) 零星地类层(5) 注记层(6) 数据库数据字典(7) 辖区范围内1:1万标准分幅索引图(接合图)112 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12图件输出要求在数据建库完成之后,应将本行政区的土地利用数据按标准分幅、分乡等形式进行输出。标准分幅图件比例尺可与建库底图的比例尺相一致,分乡图的比例尺为1:1万或1:2.5万。121 图内要素输出内容要求(1)地类图斑(2)线状地物(3)行政界线(4)注记122 图外要素输出内容要求(1)图种名、图名、图号(2)图幅接合表(3)坐标系及高程系(4)成图比例尺(5)制图单位全称(6)说明(含调绘时间、制图时间)(7)辅助说明(8)图例123 输出图件的图式及图例要求标准分幅图图面各要素的颜色、图案、线型等表示的形式及范例,请参见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附录B。分乡图、全县土地利用图和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输出的检查用图,其输出格式可参考以上要求输出。13统计报表输出要求建成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应对面积进行统计汇总,并按规定表格的形式输出,表格输出类型如下:(1) 本村集体土地汇总表。(2) 外单位土地面积汇总表。(3) (国有、集体)土地面积汇总表。(4) 土地统计台帐。(5) 土地统计簿一。(6) 土地统计簿二。(7) 土地统计簿三。(8)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14文字报告要求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文字报告包括自检报告、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141 建库承担单位自检报告内容要求(1)自检内容:建库过程中形成的每个步骤。(2)自检主要方法和程序:自检应100%检查,应将上述检查内容逐一检查。每项内容至少经过三检。(3)自检结果。142 数据库建设工作报告内容要求1421 项目概述(1) 建库县(区)基本情况简介(含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经济和辖区划分等内容)。(2) 原始资料基本情况简介(含详查情况、图幅数、建库年限、图幅比例尺、难易程度等)。1422 建库工作的组织实施(1) 项目管理方式(组织模式等)。(2) 质量控制管理。2、指标评价21 质量评价指标分级(1)I级错误:严重影响数据精度和数据库系统运行的错误。(2)II级错误:对数据精度有一定影响,但不会严重影响数据库系统运行的错误。(3)III级错误:对数据精度和数据库系统运行影响不大的一般性错误。22 质量评价指标级别关系(1) 发生10个II级错误相当于1个I级错误。(2) 发生20个III级错误相当于1个II级错误。23 指标评价231 图件的指标评价2311 检查用图(1) I级错误检查用图不覆盖整个辖区、有丢漏现象(2) II级错误检查用图图内、图外必有项目不全,缺一个项目计错一个。(3) III级错误检查用图图内、图外要素错、漏,一个要素计错一个。2312 标准分幅图(1) II级错误 图内、图外有项目不全,缺一个项目计错一个。(2) III级错误 图内外要素的表示不符合规范要求,一个要素不符合计错一个。232数据2321 经过坐标系转换并经过接边的分幅数据(1) I级错误 坐标系转换后同名控制点点位绝对误差超过2m(实地值,下同),超限一个点计错一个。 数据未分层,计错一个。 行政区划数据中含有碎片多边形,一个碎片多边形计错一个。 行政区划数据中的属性数据输入错误,一个输入错误计错一个。 行政区划数据拓扑结构错误,一处计错一个。(2) II级错误 坐标系转换后的同名控制点点位绝对误差在1m-2m之间,一个点计错一个。 非行政区划数据有拓扑结构错误,一个拓扑结构错误计错一个。 相邻图幅同名弧段和线接边误差超过2m,一条线或弧段超限计错一个。(3) III级错误 图斑数据中含有碎片多边形,一个碎片多边形计错一个。 相邻图幅中同名图斑未合并,一个图斑未合并计错一个。 相邻图幅同名弧段和线的接边误差在1m-2m之间,一条线或弧段超限计错一个。 行政区划以外的图形数据的属性数据输入错误,一个错误计错一个。2322 经过拼接和分层的整个辖区土地利用数据库文件(1) I级错误数据库分层不正确、内容缺漏,计错一个。(2) II级错误 数据的属性结构与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不一致,一个属性结构不一致计错一个。 图形数据的坐标系和坐标不匹配,计错一个。 非行政区划数据有拓扑结构错误,一个错误计错一个。 数据字典数据项的内容不正确,一个错误计错一个。 标准分幅索引图范围不覆盖整个行政辖区,计错一个。(3) III级错误非行政区划面状图形数据中含有碎片多边形,一个碎片多边形计错一个。2323 数据库试运行评价(1) I级错误数据库试运行时出现死机情况,计错一个。(2) II级错误 对各数据层进行查询统计的结果不正确,计错一个。 输出的标准分幅图格式不符合规范要求,计错一个。 输出的统计报表结果不正确,格式不符合规范要求,计错一个。2324 表格电子数据(1) I级错误数据结构不符合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计错一个。(2) II级错误:分幅图斑总面积与图幅理论面积的误差超过0.5%,计错一个。(3) III级错误 分幅图斑总面积与图幅理论面积的误差在0.25%-0.5%之间,计错一个。 数据输入错误,一个数据输入不正确计错一个。2325 分幅数据采集、预处理和建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说明文档(1) II级错误文档的书写逻辑不清楚,格式不符合规范要求,记错误一个。2326 面积数据汇总精度评价 计算机图幅量算面积与理论面积的误差控制在0.1%以内233 数据逻辑检查2331 个体数据检查 级错误(1) 图斑的毛面积、净面积及扣除面积的逻辑错误;(2) 图斑的扣除线状地物面积与对应的线状地物的面积逻辑一致性错误;(3) 图斑的扣除零星地类面积与对应的零星地类的面积逻辑一致性错误;(4) 计算机量算面积与理论控制面积的逻辑一致性超限。2332 汇总数据检查级错误(1) 县总面积与各乡镇面积和、各地类面积和、图斑毛面积和的逻辑一致性错误;(2) 乡镇面积与权属单位面积和的逻辑一致性错误;(3) 权属单位面积与图斑毛面积和的逻辑一致性错误;3、数据质量控制指标31 经过坐标系转换并经过接边的分幅数据(1) 数据内容齐全。(2) 坐标系转换后的同名控制点点位绝对误差不超过1m(实地值)。(3) 转换后的所有数据必须分层。(4) 数据具有严格的拓扑结构。(5) 面状图形数据中无碎片多边形。(6) 图形数据及属性数据的输入正确。(7) 相邻图幅同名弧段和线的接边误差不超过1m(实地值)。(8) 相邻图幅中同名图斑必须合并。32 经过拼接和分层的整个辖区土地利用数据库文件(1) 数据库分层正确,内容齐全。(2) 所有数据层的点、线(弧段)、面的属性结构与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一致,图形数据的坐标系和坐标相互匹配,属性输入正确。(3) 所有数据层具有拓扑结构。(4) 数据库数据字典的数据项齐全,符合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5) 数据字典数据项的内容正确。(6) 标准分幅索引图范围覆盖整个行政区。(7) 图形坐标系符合3度分带的投影带类型。33 数据库系统试运行测试(1) 试运行无死机现象。(2) 能对图斑、行政区、线状地物、零星地类和权属等数据层进行组合查询并且结果正确。(3) 能按要求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并输出标准表格。(4) 能按要求输出标准分幅图和分乡图。34 表格电子数据(1)数据结构符合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2)数据间逻辑关系检查正确。(3)分幅图斑面积与图幅理论面积的误差控制在0.25%以内。35 分幅数据采集、预处理和建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说明文档文档要求描述准确,逻辑清楚。36 面积数据汇总361计算机图幅量算面积与理论面积的误差控制在0.1%以内。362 数据汇总后要素逻辑关系正确。362利用数据库软件的面积量算和统计功能,重新生成数据汇总表。对照提交验收的数据,检查数据是否一致。数据库面积量算统计的数据与申请验收的数据差距较大,又没有合理性解释的,预检不通过。须查清原因并处理完善后,另行预检。4、预检结果判定(1) 每幅分幅数据满足以下条件为合格:无级错误;级错误不超过3个;级错误依据图幅图斑个数而定,具体要求见下表:图幅图斑个数级错误个数400以下12400800188001600241600以上36(2) 数据库成果满足以下条件为合格:分幅数据预检合格率90%以上,其他检查结果无级错误、级错误不超过5个、级错误不超过30个。附件一正射影像纠正情况表影像图范围:影像制作单位:影像检查单位:单景/多景卫星资料情况第一景第二景第三景第四景影像景号入射角拍摄时间卫星照片级别分辨率区域云量影像正射处理软件纠正参照数据纠正高程模型数据比例尺比例尺坐标系统坐标系统提供检查资料情况分幅影像图幅数DEM图幅数DRG数据文字报告其他纠正中的问题说明检查员: 审核员:附件二正射影像图检查记录表卫星照片景号:各项检查情况结果现势性检查1年内15年5年以上入射角云量影像融合质量影像清晰情况纹理清晰情况色彩真实情况接边处理情况正射纠正质量54坐标系标准分幅套合情况DEM套合情况检验点对数检验点分布情况检验点中误差单点距离超限点数(2倍中误差)单点误差超限比例技术处理过程检查是否加入地形纠正软件选择是否正确技术路线是否正确需要说明的问题检查员: 审核员:附件三正射影像图校正精度检查记录表涉及图幅数: 校验点数:点号校验点Y校验点X影像点Y影像点XYX距离误差中误差:单点距离误差超限数量: 总体比例:检查员: 审核员:附件四 更新调查内业预判成果定性检查记录表序号检查项目检查具体内容、方法、标准是否符合要求(用/表示或文字说明)1提交成果调查成果及资料是否齐全。2一致性是否严格按照影像勾绘。3注记行政区域、权属单位、具有方位作用的地理名称等是否标注齐全、完整、规范。4完整性调查内容是否全部标绘在工作底图上。5境界和权属界各级行政区域界线是否依据有关部门行政区域勘界资料确定;土地权属界线是否按照最新成果资料确定。6重点调查区是否标注外业重点调查区域。结论: 检查人 日期 附件五更新调查内业预判成果定量检查记录表检查图幅编号:序号检查内容检查方法检查量(个/处)错误量(个/处)1境界和权属界线检查相对于影像明显界线移位不大于图上0.3mm、不明显界线不大于图上0.5mm。2图斑检查图斑的划分、综合、最小上图标准、与境界线或权属界线关系处理、编码注记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相对于影像明显界线移位不大于图上0.3mm、不明显界线不大于图上0.5mm。3线状地物检查上图标准、平行线状地物表示、交叉线状地物表示、与居民点关系处理、编码注记、与境界或权属界线关系的处理不符合规定要求。4新增地物补测检查补测精度是否符合规定要求5行政辖区检查原详查县界与勘界成果不吻合时,详查界线超出勘界界线部分是否修剪掉;勘界界线超出详查界线部分,乡(镇)界或村界是否根据影像延伸绘制到勘界县界上,并做出重点调查标识。超出区域的调查内容是否严格按照影像合理绘制。合计结论:检查人: 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以图幅为单位填写;2. 结论:填写对该图幅的评价意见。对重大问题、系统问题须具体写清楚。序号工作底图上内容实地现状备注图斑位置图斑编码界线移位土地分类权属性质图斑丢漏图斑划分田土坎扣除12345678910图斑检查正确率计算:TB=(检查错误图斑总数/检查图斑总数)100=零星地类检查正确率计算:LX=(检查错误零星地类总数/检查零星地类总数)100=新增地物检查正确率计算:XZ=(检查错误新增地物总数/检查新增地物总数)100=田土坎系数样方测算正确率计算:T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