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负行为研究概述.doc_第1页
校园欺负行为研究概述.doc_第2页
校园欺负行为研究概述.doc_第3页
校园欺负行为研究概述.doc_第4页
校园欺负行为研究概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园欺负行为研究概述摘要 校园欺负行为是在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攻击行为,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都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本文从校园欺负行为的现状、形成原因以及可能的应用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能对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和研究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关键词 校园欺负 危险因素 干预策略引言 校园欺负行为是在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攻击行为,具有比较高的发生率,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和危害。欺负行为不仅会极大地损害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导致欺负者本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发生暴力犯罪和行为失调,因此研究欺负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1. 校园欺负行为的现状描述1.1欺负行为的概念欺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同于一般的攻击和暴力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 或者说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1。它本身有一些基本的组成因素: 第一, 它是一种有意性行为。第二, 欺负暗含着力量上的不平衡。第三, 它是一种长时间的重复行为, 欺负者会重复把受欺负者作为攻击的对象2。 1.2欺负行为的方式和类型国内外研究者一般将欺负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间接欺负(借第三方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背后说坏话和社会排斥等)。根据何进军3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欺负方式排在前三位的均为直接言语欺负,其次为直接身体欺负。1.3欺负行为的年龄特点 根据张文新4等的研究,从整体趋势上,初中生的受欺负比例明显低于小学生,这与英国、芬兰等国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张文新还发现,与受欺负者相比,欺负者在各年级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原因可能是一些年龄更小的儿童成为了受欺负的对象。就欺负行为的实施过程而言,小学生受直接欺负时,欺负者为一人的情况显著高于欺负者为多人的情况,初中生则相反。这说明随年龄增长,初中儿童的欺负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团体化”特点,这正是少年期儿童易结成关系亲密的同伴团体的反映.41.4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 张文新等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就欺负行为的类型而言,小学和初中男生受直接身体欺负、直接欺负别人和间接欺负发生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而直接言语欺负的比例无差异;在态度方面,女生对欺负行为具有更强烈的移情和干预倾向;在发生率方面,男生欺负人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受欺负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但雷雳等5的研究在受欺负方面有不同结论:初中生受欺负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明显比女生更多受到同学的欺负;并发现初中女生受欺负状况随年级增长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男生受欺负现象则较稳定。陈世平等I6研究发现,在欺负的类型上,随着年龄增长,男生由直接身体欺负为主转向直接言语欺负为主,女生则由直接言语欺负逐渐转化为间接欺负为主。这一结论与Bjorkqvist等人的研究一致7,但与国内张文新8的结论有些出入,还需进一步探讨。1.5欺负行为的城乡差异 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分别处于同一主体母文化下的两种亚文化环境中,张文新9的调查发现,城市和农村儿童的欺负行为在发生比例、行为类型及对欺负行为的态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城市儿童中受欺负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儿童;城市初中生欺负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初中生,但小学生中欺负者的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还表明,城市儿童中受直接身体欺负和直接言语欺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农村儿童;小学生中受间接欺负比例存在显著城乡差异,城市初中生受间接欺负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初中生。另外,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对受欺负者持更加同情的态度。目前关于欺负问题城乡差异的研究不多,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1.6欺负行为的影响 欺负行为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是对受欺负者的影响,受欺负者由于经常受到欺负容易导致恐惧、不安、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 不能专心于学业, 甚至在自卑绝望或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出现自杀或杀人。一些应激能力差的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 不能妥善处理好欺负事件, 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第二是对欺负者的影响,欺负行为同样对其心理健康和环境适应有严重的消极影响。欺负者通常在认知、行为和情绪上存在缺陷,因此他们易表现出攻击和欺负行为。一些欺负者好斗和充满敌意, 若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 逐渐固化为反社会人格, 将来出现严重暴力行为乃至犯罪行为的风险会极高.10第三是对欺负/受欺负儿童和旁观者的影响。欺负/受欺负儿童是这个欺负行为参与者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既受欺负,又欺负别人,并且他们是受同伴拒绝程度最高,也是抑郁程度最高的群体。因此,欺负行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根据陈大光等关于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及其与心理问题的关系的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709名女生中, 有56. 1% 在16 岁前曾目睹过校园内打架斗殴暴力事件。与童年期没有目睹过校园暴力经历的学生相比, 目睹过校园暴力经历的女生出现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的比例明显偏高。由此可见, 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与女生心理问题显著相关。2. 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2.1家庭因素一个人性格与行为的形成,大部分来自其家庭的影响, 因此,不能忽视家庭因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不科学, 家庭氛围不正常,家长行为不端正, 家庭周边环境不健康,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逐渐渗透和根深蒂固的.11研究表明,暴力及非暴力少年犯的父母及亲属的不良行为比一般少年多;暴力及非暴力少年犯的家庭是单亲家庭或破碎家庭的比例高于一般家庭;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时期受虐的程度、目睹父母发生婚姻暴力的程度及受到手足暴力的程度也比其他少年高。2.2学校因素研究表明,由于我国目前高等学校入学率与其他国家相比,依然偏低,中学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把考试作为教育指挥捧,这难免使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部分学校对学生违纪事件简单地诉诸于行政处罚,滥用“劝退”、“勒令退学” 等手段, 随便开除学生,将矛盾推向社会,促使本应接受学校教育的青少年到社会上违法犯罪。体罚学生也是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一个弊端,它会使学生形成敌视老师和优等学生的逆反心理。研究发现,当学校持续地对暴力学生施以粗暴的训练方式或体罚时,非但不能抑制学生重演同样的暴力行为,还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敌意及疏离感。2.3社会因素2.3.1社区环境普遍认为,校园暴力发生的程度与学生或学校所在地区的环境密切相关。住在城市的孩子比住在郊区的孩子,更容易目睹暴力事件。学校所在的社区越大,学校所在地区越都市化,校园暴行就越容易出现。当学校位于暴力社区附近时,情况尤其明显。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重要的发现。2.3.2媒体研究表明,媒体也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因素之一,其中包括电视、电影、收音机及杂志等。由于暴力节目的主角很少因其暴力行为受到惩罚,因此容易误导青少年产生错误的认知,增加他们模仿与学习的可能性,国内学者也持有类似观点。1992至1993年,一项对全国城市儿童的调查表明,588的儿童喜欢刺激性娱乐节目,如侦探片、武打片、战争片;315 的儿童喜欢成人故事片11。在这些节目里,尤其是收视率较高的节目中,很多暴力情节充斥其中。2.4个人因素2.4.1人格倾向 有学者认为,实施校园暴力的学生通常有以下特征: 缺乏自我控制及自主负责行为; 轻浮且缺乏挫折容忍力; 在团体中表现欲强; 以自我为中心且罪恶感淡薄;同学关系不良.12台湾的张进城13曾以基氏人格测验为工具,对高雄市26所国中的各6名暴力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被试中B型人格的显著比例高于其他四种人格类型,占调查人数的52 。该研究结果距今已十几年, 此后再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报道。有关校园暴力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 目前国内开展的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2.4.2行为问题与行为困扰 研究表明,暴力行为在青少年问题中,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国内的相关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暴力攻击行为越频繁,其抽烟、喝酒的比例也越高14.许多研究均指出,暴力学生通常学习成绩不好,并且经常旷课。这些研究结果都证实了暴力行为只是一连串行为问题中的一环,常常和其他的行为问题一起出现。2.4.3对暴力的态度和信念 一项对436位低收人家庭的非裔美国青少年调查发现,学生对暴力的态度越强,其攻击行为也就越多。高攻击性儿童特别重视控制被害者所带来的心理代偿,并且对于攻击所带给他人的伤害或痛苦比较不关心。国内研究也表明,许多学生由于对电视上“黑帮老大”的崇拜,将施暴看作是“英雄”的表现,对受害者的感受漠不关心,甚至以此为乐。3. 探讨干预策略早期的干预研究多采用传统心理学模式, 即从知、情、行的角度进行干预, 其中包括认知重组、移情训练、协调能力训练、问题解决技能训练、自我指导训练、归因训练等。随着社会生态学理论的兴起, 一些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对欺负行为的干预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维度进行。儿童欺负行为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 如果干预研究不能立足于儿童生活的“多维生态环境系统”, 其干预措施将无法取得根本和长远的效果。153.1教师的干预策略国内外已实施的欺负干预,多以教师为干预的行为主体,教师在欺负干预中承担干预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责任。由于其权威性,教师对欺负的关注和干预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唤醒家长的注意,从而调动多方力量,以减少欺负的发生。已有的欺负干预研究也表明,教师领导的欺负干预能够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1617。国内外学校欺负干预中常用的策略有头脑风暴法、质量小组、角色扮演、分忧法和自信心训练等。3.2家庭预防坚决抵制家庭暴力,父母不能把暴力作为解决冲突的一种方法。不能虐待孩子,要信任孩子,与孩子建立友好、稳定的关系。家庭预防应着重早期预防,它包括年龄早期预防和行为早期预防18。前者主要内容有:从小抓起, 重视对子女进行是非、品德、纪律等教育。后者则对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规律进行早期预防。3.3学校预防 首先,学校必须转变“智育至上”的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德育18。应该多多提供和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将学生从不良的娱乐场所和方式中吸引回来,使学生们远离各种精神污染,健康成长。其次,要加快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第三,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在立法时,应明确保护学生的权利,并严厉打击当今校园中的黑社会势力。最后,必须净化校园内外环境。3.4社会预防要努力控制媒介暴力的消极影响,必要时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条文来规范和约束媒体的行为。家长对孩子观看的节目和书刊要经常检查,如发现有渲染暴力的内容要进行及时的引导,使孩子懂得使用暴力并不是明智的解决办法。但切忌方式简单、粗暴和武断,否则会适得其反,萌发和强化孩子对暴力的好奇心理。社会团体和组织也应该积极提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未成年人之所以进行大量的社会暴力行为,主要是因为空余时间过多、精力太旺盛导致的。因此,要尽量组织一些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如郊游,打球,跑步,或为他们提供一些安全的体育器械等方法,用积极有益的活动占用他们的时间,消耗其多余体力和精力,使其经常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以此来减少他们实施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总之,校园欺负行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也应该把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从而有利于缓解和消除校园欺负现象。参考文献1 Smith P K, Sharp S. School Bulling: Insight and Perspectives.London Routledge, 1994.2 Smith P K. Bullying in Schools: lessons from two decades of research.Aggressive Behavior, 2000, 26: 1 9.3 何进军 中小学生欺侮行为方式与特点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3 p1881904 张文新,王益文,鞠玉翠,林崇德 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 p12-175 雷雳,张雷 初中生受欺负状况的某些预测变量 心理学探新,2002;22(4)p38436 陈世平,乐国平 中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 心理科学,2002;25(3)p3553567 张文新,武建芬,程学超 儿童欺负问题研究综述 心理学动态,1999;7(3)p37428 张文新 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p389 张文新 关注中小学生的欺负问题 山东教育,20O0;34 04 810 M. 艾森克. 心理学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80- 72111 管晓静 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596112 蔡德辉,杨士隆学生暴力行为之分析与防治对策J教师天地,1996,82:91113 张进城国中暴力行为学生影响因素之调查研究J台湾教育资料文摘,1983,12(2):10814314 刘 晖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J河南公安学刊,2000,4:565815 冯维, 黄金凤. 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