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卜算子咏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教学过程:、揭示课题1解题。“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2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2指名读,纠正读音。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三、自学课文(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四、质疑问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齐读这首词。二、合作探究1出示学习目标。2小组讨论交流。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5激发想像,画一画。(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6背诵这首词。(自由背、齐背、指名背。)三、总结、拓展1师生小结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2读写结合。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附:板书设计22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3、学习本课10个生字。掌握“军阀、娱乐场、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押下去、尖锐、严峻、匪徒、警察厅、舅老爷、绞刑、幼稚可笑、会意、一拥而入”等词语。认识6个生字。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积累词语。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l、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二)难点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三)解决办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讨,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及品质。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2、简介李大钊。(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1)正音:待会儿、沉着(2)指名回答思考题。(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四、小组合作交流(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五、归纳学习目标(各小组上交疑难问题,由教师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待下一步探讨。)六、布置作业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二、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3、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这里可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析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4、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三、围绕重点,学习表达(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从文中学生能很快地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报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四、总结、拓展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学生可畅所欲言,在品评之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板书设计3* 灯光一、教学目的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2、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学法引导学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二)难点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三)解决办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五、教学步骤()揭题,练说1、板书课题。2、练说。教师提问: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二)理文,练说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借着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突击连马上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在这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三)激情,练读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四)延伸拓展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五)布置作业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板书设计4 为人民服务一、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彻底。鸿毛、兴旺、寄托、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积累词语。2、理解文中含义深的语句,如: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4、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阐述问题的思路。5、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点拨、引导法。(二)学生学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二)难点理解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三)解决办法对于比较复杂的句子,可让学生画出关联词语,反复读,然后依据表达的意思逐层加以分析,从而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为人民服务;然后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弄清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最后,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深刻领会文中所讲的道理。第一课时、揭示课题1、简介张思德。(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先说一说对张思德的了解,教师适当作一下补充。)怀念张思德巴山蜀水多英雄,思德本是苦寒衣。革命事业无贵贱,伐薪烧炭一心红。虽言安邦赖股肱,平凡岗位亦建功。石峡峪里埋忠骨,领袖名篇传域中。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思考:本文以什么命题?(中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2、检查初读情况。(可指名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1、探究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1)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勾画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学生大都会勾画出完全”和“彻底”两个词语。“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到目的决不休止。只有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3)教师小结:这段话点明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4)齐读。2、探讨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1)读课文,勾画这段的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2)教师引导: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是怎样进行论述的?(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然后具体讲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3)理解司马迁的话。(可在理解句子含义之前,抓住“固”、“或”和“于”几个词语来理解。“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4)谈一谈生活当中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可让学生先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在班内交流。如董存瑞、雷锋、孔繁森、赖宁)(5)教师小结:这段话主要讲了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及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四、布置作业1熟读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第二课时、复习引入1、指名读1、2自然段。2、说说这两部分内容各讲了什么意思。二、合作探究1、学习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1)默读,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几句话来论述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2)理解复杂句子的意思。(投影出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照你的办。)指名读、齐读。每句话讲的是什么?(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凡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会接受、照办。)读这段话,注意句中三组关联词语。(3)结合本段意内容,谈一谈党的队伍日益壮大的原因。2、学习第四都分(第四自然段)。(1)指读,思考: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3)抓住“死得其所”,正确理解“不怕牺牲”。(这“里讲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不怕牺牲,当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不要因为莽撞、蛮干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3、学习第五部分(第5自然段)。自读课文,思考: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可让学生自学之后,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三、总结、扩展l、朗读课文,体会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要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讲的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2、联系实际,谈学习体会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和和平年代涌现出来的模范,谈一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四、布置作业l、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把自己觉得需要记住的语句抄写下来板书设计5*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三、理清全诗结构。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四、学习第一部分。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五、学习第二部分。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高级女方离婚协议书撰写规范与样本释读
- 2025版苏州工业园区住宅租赁合同管理规范
- 2025版水泥行业人才培训合同样本
- 2025年燃料油运输安全责任保险合同范本
- 2025大理石大板石材工程安装、施工、监理与验收合同
- 2025年冰箱组件采购与集成服务合同模板
- 海南省文昌市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辑服务委托合同范本
- 2025年土方运输车租赁与新能源项目运输合同
- 2025版事业单位劳动违约赔偿与劳动合同续签赔偿协议
-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
- (新)精神卫生知识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液碱卸车安全操作规程
- 建筑用砂石料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中华护理学会成人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团标解读
- 医疗器械质量安全风险会商管理制度
- DLT 5175-2021 火力发电厂热工开关量和模拟量控制系统设计规程-PDF解密
- 电工仪表与测量(第六版)中职技工电工类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确保工期的资源保障措施
- 天津市二手房买卖通用版合同合集3篇
- 苏州团餐行业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