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词借景抒情技巧.doc_第1页
秦观词借景抒情技巧.doc_第2页
秦观词借景抒情技巧.doc_第3页
秦观词借景抒情技巧.doc_第4页
秦观词借景抒情技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秦观词的借景抒情技巧 -语文组:杜剑波 一、引言诗词是人们借以抒情的最常见的文学体裁,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的抒情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说,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直接抒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抒胸臆,这种抒情不假借外物,不加修饰,直接表达诗人的喜怒哀乐。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声声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贫穷,我是悲哀”等等,都属于直抒胸臆。这种抒情方式虽然简洁明快,但它只是诗词抒情的辅助形式,因为这种抒情方式用得多了,难免有些浅显而丧失了诗词应有的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的妙处。 间接抒情则是诗词抒情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比喻抒情,借举止抒情,借典故抒情,借象征抒情六种方式。在这六种方式里,最常见、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要算是借景抒情了。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的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而运用的最有魅力的当属北宋词人秦观。二、秦观词独特的取景角度和意象的运用在中华文学史上,秦少游是一位重要作家,名列“苏门四学士”之一。因苏轼生平“最善少游”,所以后人附会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使少游成为家喻户晓知名度极高的人物。他的词被尊为“婉约之宗”,与称豪放派之首的苏轼各领风骚。秦观词历来都有颇高的推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秦词语言清丽淡雅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秦观善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纵观秦观词,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非常普遍,而其表现的方式主要是其在景物的处理上选用了的特殊的取景角度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一)、取景角度独特的取景角度,使得秦词无论是在时间或是空间上都有了较大的跨越,内容变得更加深刻,赋予了其全新的涵义。秦词取景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局部取景、闪回取景和迷濛取景三个方面。1、局部取景秦词写景,很少用大气磅礴的健笔横扫,往往于细微处见精神,写景状物,从细处落笔,将人物景象中最富特色,最能感动人的部分表现出来,作细致描绘、作尽情渲染,这就给他的词定下了一个基调,即不能雄健见胜,而以细巧见长。沁春园(宿霭迷空):“正兰皋泥润,谁家燕喜,蜜脾香少,触处蜂忙。尽日无人帘幕挂,更风递游丝时过墙。微雨后,有桃愁杏怨,红泪淋浪。”在此首词中,秦观写雨后园景,并没有从宏观上把握全景,而是把主要的笔力放于燕、蜂、桃、杏等上,在这些局部的景物上,营造出一种幽静、洁净的环境氛围。又如“微月户庭,残灯帘幕,匆匆共惜佳期。”(望海潮“奴如飞絮”)月夜,词人突出的是如豆的残灯一点;“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风流子“东风吹碧草”)在春色满园时,词人突出的是点点梅花、新柳;“露颗添花色。月彩投窗隙。”(促拍满路花)月下花丛露珠,词人偏偏从窗隙观看;“独棹孤蓬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满庭芳“红蓼花繁”)山高水长,在词人眼里却只有独棹、孤蓬、小艇;“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满庭芳“碧水惊秋”)月夜凭栏已久,在他眼中也只仅有苍苔上的白露;“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词人的细微,甚至连一滴酒的颜色也信手拈来;“菖蒲叶叶知多少,惟有个、蜂儿妙。雨晴红粉齐开了,露一点、娇黄小。”(迎春乐)菖蒲叶叶,他却只看到了那一朵花苞,只注意到那细小的蜜蜂;更如“褪花新绿渐团枝,扑人风絮飞。”(阮郎归)“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鸳鸯惊起不无愁,柳外一双飞去却回头。”(虞美人“行行信马横塘畔”)等等。一般的景物描写如此,人物描写也是如此。在为情所困的秦观词作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女性,秦观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展现女性美的高明的画师。在他的笔下,女性显得那么婀娜多姿且柔情似水。而他对女性美的捕捉和刻画,也跟描写物景一样,是通过展现局部的最动人的部分来实现的: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一丛花)夜色中,他写女子的双颊,着以“红”色,使之周围黑暗环境相区别;“约腕金环重,宜装饰。”(促伯满路花)日光下,他注意到女子臂上的金环与肌肤的相映相宜;“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蜂唇。”(南乡子)画面上的女子,他注意的是她如樱红唇;“嗔人问,背灯偷揾,拭尽残妆粉。”(点绛唇“月转乌啼”)情浓女,他看到了她羞郝的脸儿;“帘儿下、时把鞋儿踢,语低低,笑咭咭。”(品令“掉又拒”)门帘里的女子,他听到了女子踢鞋的声音. 不同的环境下,他注意到的、描写的、突出的部位都各不相同,但在审美效果上,却又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这些都是最能体现女性柔情的特写镜头。从所举的例子还可以看出,秦观并没有简单地描述小景或局部景物,而是经过艺术处理的。秦观善取小景,且精于熔裁的艺术手法,还表现在他能因大见小,纵然是写大的景物,他也要用远景来将之缩小了写。水龙吟中那两句为苏轼所批评的名句“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就是这么处理的。用“连远”的大背景,衬出楼之小,用“横空”的高度,显出楼之危。经过这么略带变形的艺术加工,“连远横空”表现的不是楼的高远气势,而是高危纤小与脆弱。2、闪回取景局部取景,使得景物没有呈现出立体感和层次感,为了摆脱这种空间平面化所造成的审美缺陷,秦观巧妙地用时间的延展来给人以纵深的感觉,本来单纯的意象,经过时间的跨越,实现了空间的转换,并因而被赋予了全新内涵,也就给人以纵深之感,而且,这种纵深感还因今昔对照而较空间的拉伸更能打动人:追思故圉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望海潮)长记误随车,正絮飞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溪,乱分喜色到人家。(满庭芳)别来怎表相思?有分香帕子,合数松儿。红粉脆痕,青笺嫩约。(望海潮)长记曾陪燕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梦扬州)念香闺正杳,佳欢未偶,难留恋,空惆怅。(鼓笛慢)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千秋岁)常记那回,小曲阑干西畔。鬓云松,罗袜刬。(河传)如果去掉“追思”、“长记”、“别来”、“忆昔”、“常记”等语,我们发现,秦词中的这些意象,一无例外都是单纯的局部细部的特写之景,跟局部取景的词句没有什么差别。但是,通过用“追思”等词,将这些意象置于往日过去,充满生机的景物,立即成了发黄的老照片,凭添了许多苍桑之感,审美效果自然也就有了天壤之别。 这种取景方法,可以简单地称之为“闪回取景”。在秦观的词中,这种手法也用得相当普遍。3、迷濛取景给所描述的人、物涂上一层模糊的色彩,形成迷濛淡远的艺术氛围,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婉约的审美艺术效果,这就是迷濛取景。秦词的这种取景角度是在前两种取景角度基础上形成的。“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浣溪沙)整首词都用“漠漠”、“晓阴”、“淡烟”、“似梦”、“丝雨”营造迷濛的艺术氛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本身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他们之间有轻和细两个共同点,比喻一反常态,却又全在情理之中,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词人面对如丝雨景时,那种莫名的惆怅和无奈。空间的处理上,秦观采用迷濛取景的方法,是借自然景物的迷朦之态,而时间的处理上,秦观运用迷濛取景之法时,手法就更加高妙了。为了在时间上给人恍如隔世之感,秦观有意在现实与梦幻之间不停地转换,冲淡现实的真实性以产生迷离之感。在淮海词中,真正写梦景的并不多,可以说没有。但他写梦的地方却相当多,翻检淮海居士长短句,“梦”字可谓触入可见:“夜月一帘幽梦”、“浑似梦里扬州”、“频梦扬州”、“好梦随春远”“梦回无处寻觅”、“日边清梦断”、“枕上梦魂飞不去”、“梦破鼠窥灯”、“幽梦匆匆破后”、“梦断月堤归路”、“乡梦断,旅魂孤”、“十年梦、屈指堪惊”、“惊破一番新梦”、“梦回宿酒未全醒”等等,似乎这位多情的词人,整大都跟“梦”纠缠不清,或者说整天都生活在梦中。而且,从前面所举这些例子还可以看出,秦观并无意去具体刻画梦境,无意把梦境写得真实,而是用梦来“扰乱”现实、冲淡现实的真实性。因此,即便是现实,即便没有梦,秦观也要用梦来表现:“从今后,体道共我,梦见也、不能得勾”、“夜来酒醒清无梦”、“枕上忽收疑是梦”、“佳期如梦中”、“脉脉惊魂若春梦”、“相看有似梦初回”、“翻疑梦里相逢”、“佳期如梦”等等,都很明显地是用梦来表现现实,取喻清新别致不说,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如此处理,也给现实蒙上了一层迷离朦胧之感。 (二)、意象抒情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情”与“景”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而秦观词善于抒情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主要体现在意象的选用上,采取特定的、专属的意象进行抒情。1、花我们中国人对花是有情有独钟的,所谓花开富贵、花好月圆、如花似玉都是基于对花的热爱的感叹。淮海居士长短句收录的一百零一首词中,出现“花”字约72次,可见秦观词用墨最多的是花这一意象。花几乎贯穿了秦词的始终,并与词人当时的心情和境遇相联系,以不同的姿态表现了词人强烈的生命意识。年少时,每个人对人生无不充满憧憬与欣喜,秦观亦是。少时的秦观壮志满怀,一如春之伊始,繁花初开。这种情怀和意气在其早年词作中可见一二: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杏花白,菜花黄。(行香子)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望海潮“梅英疏淡”)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好俊气如虹。(望海潮“星分牛斗”)这些词句里的花大都显得热闹非凡,极致朝气,但在经历经历了应试不第、爱情波折之后,秦观笔下的花就多了感伤和怅惘。诸如: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浣溪沙其五)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画堂春)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八六子)在这些词句中,花成了落花、败花,繁花的隐退、消失与落花意象的屡屡登场恰恰隐射出词人对自己坎坷际遇的生命体悟。又如: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如梦令其五)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江城子其二)在此,转瞬即逝的落花与匆匆流逝的韶华、短暂易老的生命以及和故友亲朋无奈离散、离散后相思无尽的苦闷直接相扣。总之,秦词中最常见的“花”意象从起初的盛开之姿到尔后长期出现的凋残零落之态,可见,秦观对“花”的描写、怜悯恰好表达了词人对个体生命的怜惜、对生命困境的感伤与对自我生命理想落空的无奈和绝望。词人在对“花”的观照中,体现了其强烈的生命意识。2、水古典诗词诸多惯用的意象中,“水”是秦观使用最多的意象。水,这一自然物象的外在特征轻柔、婉转而有深沉,这些都正好对应秦观柔婉幽微、哀感凄清的词人之心。因而,在其淮海词所收录的80多首中,写到水的就多达40首。流水引起了秦观对人生易逝的、青春难返的人生感受。因此,在抒发个人生命悲凉之时,他总喜欢拿流水作喻。如“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蝶恋花(晓日窥轩双燕语)以落花流水的无情暗示时间的消逝,表现出人生意绪的缠绵和难以割舍。又如“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望海潮(星分牛斗)作者将具有时间意蕴的流水意想与乱云结合,以水的流逝暗示时代变迁,叹历史盛衰之流逝,在怀古情愫中透露出苦闷的阴影,意绪悲凉,使词染上一层迷离的色彩。由于水意象具有不定性和绵长的情貌,因此它又成为秦观抒发相思离别之情的首选意象。例如“身有恨,恨无穷。星河沈晓空。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阮郎归(宫腰袅袅翠鬟松)连用“恨”字将词情转向压抑悲伤。表达与恋人分别,各自东西,难以再聚的痛苦与无奈。3、风风从天际吹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在秦观诗词中主要是:1、以风彰显生命力;2、以风写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念之感;3、以风展现豪气。一、以风彰显生命力秦观在田居中写到“蟹黄经雨润,野马从风奔”,写出春雨滋润后的螃蟹上的黄色更为鲜亮,而春风气浩为云团,仿佛野马一样在旷野上奔驰。风在这里彰显了春天到来时的生机与活力,风将阴霾一扫而光,带给人们的生机盎然,是舒展身心的动力,所以此时的春风把春日的生命力播撒开来。此时秦观尚未涉仕途,闲居高邮,从事耕作,诗中抒写心情较为闲适,描绘的高邮乡村春耕图呈现一派生机活力,“风”便成了信使。春词绝句五首其二弱云亭午弄春娇,高抑无风妥翠条;梦扬州(晚云收)小拦外东风软,透绣纬花蜜香稠;游鉴湖画仿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荷乡;望海潮(星分斗牛)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满庭芳(晓色云开)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素筝;水龙吟(小楼连远横空)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调笑令 高魂记(曲子)异时携手重来处,梦觉春风庭户;虞美人影(碧纱影弄东风晓)碧纱影弄东风晓,一夜海棠开了。二、以风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绵绵吹来,轻轻拂面的风,给人之感有如情人相思的柔情,在御街行(银烛生花如红豆)中有“花带雨冰肌香透、恨啼鸟、辘轳声晓,岸柳微风吹歼酒”。女儿鲜艳如带露花朵,如冰似玉的肌肤透着香气,两人吹爱很短,早被窗外鸟叫声、打水声吵西。醒来,就得分手了。那微风吹残的杨柳岸边,将是分别后我思念你的地方。“岸柳”句化自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微风吹残酒写出了秦观别自对女子的相思绵绵不尽,柔如水。而满庭芳(碧水惊秋)中“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写了秦观由砧杵声想到了故乡,想到妻子,想着想着,听到西窗下翠竹叶响动,还道是妻子送寒衣来了呢?一看,原来是风摇翠竹。深秋寒夜,秦观独自一人身在郴州,思虑万千,相信故乡,亲人,犹为思念妻子,于是产生了幻觉,及至近前,风也,非故人来,内心一片黯然。秦观在抒发离人相思时,“风”多与“月”一起出现,即“风月”,长相思(铁瓮风,回首落英无限)城高中“开尊待月,掩筠披风,依然灯火扬州”此句所为由眼前的小镇中万家灯火,联想到了扬州城,而扬州城中有着美好的回忆与所爱的女子,于是感怀相思。三、以风展现豪气秦观虽为婉约派大家,那是由于他后来的人生颠沛造成,年轻时的秦观曾有雄心大志,潜心留意边务,渴望建功立业,写有将帅、奇兵、兵法、边防等多篇策论阐述富国强兵之道。进入仕途之后,他才知施展抱负很难,因此把希望寄托在友人身上,渴望他们能一改国家积弱之势,有所建树。送蒋颖叔帅熙河中有“千台晓日屯千骑,祖道春风属一樽”写了在蒋颖叔将要赴任前为他饯行,“春风”充满了力量,使对友人的鼓舞更为激荡人心,也体现了想友人代为实现强国愿望的思想。4、云云浮于空中,柔且软,风吹云动。而云常表达一种欣赏自然的情趣,用云寄托对理想境界向往,象征时运艰难的惆怅,也喻为游子离家的漂泊。一落索(杨花终日空飞舞)“紫府碧云为路,好相将归去”,言丈夫啊,我一直思量着,如果真的有仙宫的话,夫妻俩应是帮扶着赶向那里。这里“碧云”则成了仙宫的象征,是理想境界的向往。南歌子(香墨弯弯画)“乱山何处觅行云?不是一钩新月照黄昏”,言好想去找恋人,山高路远,到哪里去找呢?最怕夜里一个人孤苦,可偏偏又是一个黄昏来了。“行云”喻恋人踪迹不定。南歌子(愁鬓香云坠)“愁鬓香云坠,娇蛑水玉裁”,前句言因无心思,懒得整发,一副愁态;后句写就在这蓬头乱发中,一双眼睛明亮得像水晶做去的。词中所写为女冠道姑,“香云”指带有粉香味的头发,这里的形象写出女子的美貌。荷花“天涯有归云,聊寄相思心”,言自己即将回归故乡了,从此天各一方,有如天涯之别,往后只能寄相思之情以自慰了。此处,则将自己幻化为“归云”,即自己为即将归家的游子。满庭芳(碧水惊秋)“碧水惊秋,黄云凝暮”,秦观此时贬居郴州,神经最为敏感,一看见季节变化就容易引起愁思。所写“黄云凝暮”暮色黄昏,但在秦观眼里,都是愁色,于是“暮云”成了贬谪后的思乡愁绪的代表。5、黄昏黄昏是古典诗词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秦观词对黄昏这一意象更是格外钟情,在113首词中就有20多首写到黄昏。这些以黄昏为中心意象的词所蕴含的深情和表现的魅力都是极其突出的,所以黄昏意象可以说是秦观词的一个重要特色。“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点绛唇桃源)“遥想梦醒来,无奈玉销花瘦。回首。回首。绕岸夕阳疏柳。”(如梦令其三)“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南歌子其三)“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斜日半山,瞑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风流子东风吹碧草词中如画的意境,渲染一种由于美好、欢乐忽然消逝,主人公从幻景跌落现实的调怅失落之情,基调是凄美忧伤的。黄昏是秦观一生摆脱不了的情结,正因为黄昏所具有的时空特质及其所蕴涵的情感方式与其身世、人生遭际以及气质、心理有着深切的契合,所以他以黄昏意象为主体构成意境传达难以言明的幽怀愁绪,才特别意味悠长。三、秦观词借景所抒之情及其表现手法读秦观词,我们常会被那溢于文词,力透纸背的情思所打动,情感主线支配下的词作可谓秦观生动的心灵写照。坎坷多难的人生词人无力挣脱,浓郁的感伤更是无法自拔,脆弱纤细的心性外张不得只能内敛,所以将反复咀嚼感知之后的一腔感伤之情娓娓道于词作中。情感为内蕴驾驭词作,词作为载体释放情感,词人以真情观照实景,情景交融;以挚情营造虚境,意境朦胧;以浓情寄于淡语,韵味悠长。词为艳科,词之表达最多的,也就是男女之情和离别相思之情,秦观词也不例外,但秦词除了这两种情感外,身世之情和感伤之情也同样非常重要。秦观通过借景抒情手法的高超使用,将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一)、男女之情男女之情是秦词表达的最普遍也最浅显的一种情感。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二)、离别相思之情秦词在男女之情的基础上衍生的离别相思之情,表达起来往往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如:八六子 秦观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公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宋神宗元丰年间,秦观在杨州意外地遇上一位多情的女子。一帘幽梦,十里柔情,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归来途中,独倚危亭,回头一望,芳草连天,好似无边的离恨。以芳草喻愁,是诗词中常用的手法,这里秦观却用“刬尽还生”四字把它强化到极点,因此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恋人分别了。往日的欢娱,变成了流水;断了琴弦,何时能续上?面对片片飞花,蒙蒙残雨,他几乎失魂落魄。正在此时,恼人的黄莺儿又在耳边叫了起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他的心真是烦极了!这首词写得情景交融,意余言外,因此前人推为写离情的典范。(三)、身世之情秦观一生境遇坎坷,当他受苏轼的影响,想在自己的政治生涯有所作为时,却偏偏被牵扯到党争之中,这不仅使他在生活中遭遇艰难困苦,精神和思想上的打击更令他无法接受,无法释怀。因此对人生的失意之感在其作品中被自然地表现了出来。如其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娥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因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上片直接抒写身世之苍凉。“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将那种孤独,悲伤,愤激的情感发挥地淋漓尽致。下片则主要写男女恋情,所写并非是双栖双飞的令人羡慕的爱情,而是表达一个“愁”字,秦观在这里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令人伤心的恋情中,抒写孤愤的情感体验,是身世之愁与恋情之愁的完美结合,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又如千秋岁一词,从表面看,似是抒写男女恋情之作,但仔细品味,隐藏于其中的则是自己坎坷悲凉的身世之感,尤其“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句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将这种穷途末路般的愁绪发挥到了极致。(四)、感伤之情 秦观具有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他创作出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所以清人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指出:“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秦观在借男女伤离词作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同时, 又更多地把“伤心”融入到社会,抒发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如: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的开头是少有的情景佳句,楼台被云雾遮住而消失了,渡口也在朦胧的月光下迷茫莫辨,看不真切。其中“失”字和“迷”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景物的模糊轮廓,又恰如其分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情绪,“桃源”,是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今湖南郴州市)不远。武陵是避乱之地。“桃源望断无寻处”,是说作者因找不到这样的避乱之地而痛苦。秦观正是被现实压迫得无法逃匿的情况下,才急于找到这个避难的“桃源”的。然而,“桃源”找不到,又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里,本来就是容易产生思乡之情,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偏远的贬所。当作者把思绪从想象中拉回到现实,眼前是自己孤身一人寄身于凄凉的旅舍,形影相吊,眼见行将没入山后的残阳,触目更是凄凉。王国维(人间词语)认为秦观的词能以境胜,把自己的心情移到景物上去,创造“有我之境”,并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斜阳暮”三子不但表明了明晰的时间顺序也同时表述了丰富的内涵作者心事重重,月夜不眠,想到“孤馆”格外冷落。正在作者为即将降临的夜晚发愁时,耳边又响起杜鹃“不如归去”的凄厉之声。试想这种冷漠而难堪的境况,不正与一个被贬谪的诗人的心境相吻合吗?“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原是常见的典故,表示亲友间的寄赠和慰籍。作者在身闭“孤馆”,不断受收到亲友的寄赠,本来在一般情况下,会从中得到莫大的安慰,此处却用“砌成此恨无数重”的一个“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