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中文摘要3英文摘要3绪论4第1章课型的概述41.1课型的概念和分类41.2课型实施的基本原则51.3教学模式的概念61.4课型和教学模式的关系71.5课的结构的概念71.6课型与课的结构的关系8第2章故都的秋两个不同课型及点评82.1散文特点与散文教学82.2故都的秋简介92.3课型一及其点评介102.4课型二及其点评18第3章故都的秋两个不同课型的比较303.1教学目标比较 303.2教学方法比较 323.2.1讲述法比较333.2.2谈话法比较343.2.3练习法比较353.2.4讨论法363.3导入语比较 373.4结尾比较 38第4章探究缘由404.1课型一设计的依据、优点、不足和适用范围404.2课型二的设计的依据、优点、不足和适用范围42结语43参考文献44外文资料46致谢61故都的秋不同课型之比较摘要: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所区别。课型与教学模式、课的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课型的划分是发展变化的,随着语文教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的类型也将发展变化,推陈出新。不同的教师来教同一篇课文,就算是同一个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课型。究竟什么样的课型才算是恰当的呢?本论文通过对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不同课型的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导入语、结尾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得出两个课型设计的依据、优点、不足和适用范围。从比较得出,恰当的课型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关键词:课型;故都的秋;比较Abstract: The classification of lesson type, have because the basic point selects to choose a dissimilarity differentia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lesson type and teaching mode, lesson has connection and has differentiation. The lesson type is a dynamic of concept, the demarcation of lesson type is a development variety of, along with language education reform practice of continuously thorough, the type of language lesson also changes a development and put forth new ideas. Different teacher to teach the same article of text, be regarded as the same of teacher to face different students will have a different lesson type. Actually what kind of the lesson type is regarded as fitting of? This thesis passes a rightness past all of autumnthe different lesson type of this text of from the teaching target, teaching method, ducting language, coda 4 carry on a comparison, get two lesson type basis, advantage, shortage for design with apply scope. From compare, fitting lesson typ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guage cultivated manners that should be fix attention on in a student.Key word: Lesson type; past all of autumn;compare绪 论 众所周知,对教材的处理,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即使是同一文体的文章或同一篇文章,由于教师的不同,学生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诸如一线串球法,选点突破法、综合法、主次法、分合法、比较法等,这样也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型。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处理教材,无论采用什么课型,它都要求:重点突出地揭示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述特色,而不是处处出击,面面俱到;在注重课文整体性的前提下,研究把握课文本身的局部或细节的设置;教学过程应充满亢奋的智能活动,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简而言之,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特别是安排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开头、过渡、高潮、结尾),使学生始终保持新奇感、追求欲。因此,选择恰当的课型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型才算是恰当的呢?只要是能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其他新的心理品质,使学生逐步自己发展、自己学习,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的课型就是恰当的。不同的教师来教故都的秋这篇课文,就算是同一个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课型。我将对两个风格迥异的故都的秋的课型进行比较,希望能得到一些思考。第1章 课型的概述 1.1课型的概念和分类 课型,全称课的类型,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或按一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来划分课的类别。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所区别。 如果以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课的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单一课,就是在一节课内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包括: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一种是综合课,就是在一节课内同时完成几种教学任务的课。如果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作为分类基点,课可划分为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实践或实习课、参观或见习课等。课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课型的划分是发展变化的。随着语文教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的类型也将发展变化,推陈出新。 1.2课型实施的基本原则 1、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师生生命活力的系统,充分调动和激发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使各种课型教学得以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2、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认知、实践主体的特殊认知过程和实践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遵循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是使各种课型教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 3、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和生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的交往中,存在着两种信息交流和互动,一种是知识信息,一种是心理信息。恰当地组织和推进两种交往形态和两种交往内容的发展,对各种课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1.3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方的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运用时的注意事项,因而,它是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指南,它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性策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运用,所以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功能。 因此,教学模式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理论 模式 实践 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由下述要素组成: (1)提出模式涉及的教育理论和价值取向,这是模式得以形成的基础。 (2)提出模式所针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重要要素。 (3)建立教学活动操作程序,这是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问题。 (4)师生角色、师生关系、师生交流,这是构成教学模式重要的能动的要素。 (5)提出的教学策略。 (6)提出的评价标准和方法。(7)提出实施它所必需的支持条件。以上七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现阶段国内外比较出名的语文教学模式有美国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模式,美国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模式,湖南师范大学郑和钧教授的协同教学模式,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等等。 1.4课型和教学模式的关系课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念而转移。模式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改造,因为模式内蕴含着构建者和运用者的思想、观念,所认同的教学原则,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方式和方法。课型与教学模式的区别与联系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型与模式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2)一种课型可以选择多种不同教学模式表征,一种模式可以应用于多种课型。 1.5课的结构的概念课的结构是指根据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和课堂结构类型也不是同一概念,课堂结构类型是对于课的结构的分类,而不是对课的类型(即课型)的分类。 1.6课型与课的结构的关系课的类型(课型)和课的结构的内在关系,相当于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课型决定课的结构,结构服务课的类型。因此,不同的课型觉得采取哪些教学环节,组织何种类型的教学结构;反之,从主要教学环节的采用,也可以反映出课的类型来。第2章 故都的秋两个不同课型及点评 2.1散文特点与散文教学 现当代散文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质朴优美的文字、浓厚的乡土人情、凝重的历史积淀、浓郁的生活气息,芬芳着语文教学的原野。散文“广义上相对骈文、韵文而言,包括了杂文、随笔、小品文、报告文学、学术论文等;狭义上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有人甚至认为只有抒情性、艺术性很强的短文才称得上散文”。陈果安主编:文学写作教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70页散文具有形散神聚、以小见大、抒情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它本身的特点就注定了它的教学应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教学。散文教学应紧紧围绕散文的特点来进行。第一,散文的形散神聚,决定了散文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条线索把散落的各个事件串连起来,形成一个统一而完整的整体。因此散文的教学也应有一根线,这根线就是散文的“神”。它能串起整个的散文教学课堂,使教学显得有条不紊,不至于混乱、杂乱无章;第二,散文的以小见大在教学时应着重让学生自己体会,让学生知道如何从事物的细微处发现事物的重大意义,“一粒沙中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关键在于让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从平凡的生活琐事看出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意义;第三散文的抒情性决定散文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情感丰富的,它是充满美感的课堂,只有充满激情的教学,只有师生全身心的情感投入,散文的抒情性才能深刻体现出来;第四,散文的时代性要求散文教学课堂应让学生超越时代的局限性,体会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这给散文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让现在的学生体会不同时代的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性,教师需想尽办法,通过细读文本,看录像等方式让他们接触作品,进而体会作品的时代性。总之,散文的教学须围绕散文的特点来进行。 以上是散文教学的一般性原则,为了更好地具体地探讨散文教学的方法与特点,我具体以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为基点,把这篇课文的不同课型进行比较,希望能得到一些启示。 2.2故都的秋简介作者郁达夫,郁达夫是同鲁迅、郭沫若同时代的著名作家。他家境贫寒,三岁丧父,后来随兄长留学日本,遭受了磨难与屈辱。满腔热情回到祖国,遇到的却是失业与居无定所。黑暗的环境,个人不得志的经历,使他思想苦闷,性格抑郁善感,因此作品带有感伤的情调。几十年来,评价郁达夫作品的思想性时颇有分歧,至于他的文学才华则无人怀疑。有人这样评价他的小说:“他的小说创作集中体现了自我抒情小说的特点,代表了自我抒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凌宇、严雄、罗成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版,第147页小说才能如此,使他在散文创作上也游刃有余。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是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文章写于一九三四年八月。故都的秋是一篇感情淳厚、文质皆美的散文名篇。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和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也流露出忧郁的心境。细腻、独特的感受,忧郁而灵性的情怀,在郁达夫这篇散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郁达夫的文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个人遭际的苦涩的品味,也可以把那份独特的情思在我们的内心中加以细细地体验,寻求一种共鸣。 2.3课型一及其点评 任教老师:任新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2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3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4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特点,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何回避暖色闹景,为何写北国之外的南国之秋。教学方式:提问法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点评:学习目标设得有点混乱,目标1和目标3实质上是一样的,“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与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知识表述的角度不同而已。所以教学目标还可以洁简一些。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应当精简化,避免复杂繁琐;要从实用性和可接受性出发,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学习负担等情况,适当降低难度,选择必要的语文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都学过哪些描写秋的文章?或是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文章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生】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师】能将这首诗背出来吗?【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师】这个例子很好,还有其他的吗?【生】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生】还有初中学过的秋魂。【师】大家说的都不错,这些诗篇、文章将秋写得各有韵味。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的文人特别喜欢写秋。不同的作者对秋的看法是不同的,在毛泽东看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是壮丽的;在杜甫看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是悲凉的;在马致远看来,“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是伤感的。那么在郁达夫的眼中,秋又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让我们一起来品尝另一番秋味。 (点评:“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学习的母亲”,通过回忆,不仅可以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很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让他们的知识结构框架更有逻辑性。)【师】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下作者郁达夫?(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 (点评:让学生亲自动手查阅作者生平资料比老师讲的效果好得多,不仅学生的印象深刻一些,也让学生掌握了查阅资料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对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点拨导学【师】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作答,可以四人一组) 【生】秋味是一种感受、体验。 【生】秋味是作者对秋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生】故都的秋可以用“清、静、悲凉”这三个词来说明。 【师】“清、静、悲凉”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全文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线索所在。文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继续分组讨论) 【生】“清”指清闲。坐在院子里,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俯身看牵牛,听驯鸽的飞声。清闲之人才有这样的闲心。 【生】“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有空闲才能细细地清扫,有闲心才能细细的观察。清闲的秋境正合闲适的心境。 【生】“静”指安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满地铺花,是观察形象;脚踏落蕊,写触觉感受。这里没有人声,万籁俱寂,静到“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可见静到了极点。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生】还有“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是十分细微的声音,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说明环境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写秋蝉的啼唱能够以响衬静。 【生】“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破败景象中显出“悲凉”之情来。 【生】槐树的落蕊被扫掉,槐树失去了夏日的繁华,秋蝉以衰弱的蝉声,啼唱着即将消逝的生命,令作者感到萧索的秋意。 【师】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生】这是根据作者当时的心境来的。 【师】具体说呢? 【生】牵牛花是作者心造的秋景。红色是暖色调,适于表现兴奋、快乐的情绪,所以淡红的牵牛花被作者列为下等。蓝白紫黑是冷色调,适于表现忧郁悲凉等感情,正合作者悲凉的心境。但紫黑色过于浓烈,不如浅淡的蓝色或白色更能适合淡淡的哀愁,所以作者选中了“蓝色”或“白色”。 【师】分析得不错,这位同学想到色彩所代表的一般意义,很好地结合了作者此时的心境,从而得出作者认为“淡红色”牵牛花为最次的原因。除了牵牛花外作者还写了什么景物表现自己悲凉的心境? 【生】还写了秋草。 【师】具体是怎样写的? 【生】“疏疏落落尖细而长的秋草”。秋草稀疏零落、枯瘦憔悴的形态、色彩更适合落寞的秋情。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从全文看,“故都的秋”表现在哪里? 【生】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师】很好,把大家讨论的部分总结得出,“故都的秋”是通过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五景来表现的。(点评:在此环节中,该教师很好地运用了探究式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与调控下,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活动材料、文本、等问题,通过讨论、合作与协商,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以自主建构知识、技术和不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探究式学习中,讨论是课堂学习一个重要环节,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主要途径。讨论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通过问题层层引导,使学生充分显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在此环节中,教师想要落实的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是“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但是这只在“文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这个问题中体现出来,教师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教学目标2 是“了解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但是教师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把大家讨论的部分总结得出,故都的秋是通过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五景来表现的”,学生根本不能体会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教师在此应该做进一步的挖掘。) 三、深层探究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三至十一段,其他同学找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学生朗读) 【生】碧绿的天色,蓝色的牵牛花。 【生】灰暗的树影,灰土,青布单衣。 【生】还有淡绿微黄的枣子。 【师】有绿色、蓝色、灰色、蓝绿(青色)、淡绿、微黄,这些色彩都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冷色系列的色彩。 【师】要是你一个人在孤独的旅行,面对这些冷色,你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会觉得孤苦,凄凉。 【生】很孤独,无助。 【生】有一种深深的悲凉感。 【师】这也是作者当时的感受。作者当时处于一个思想苦闷,创作枯竭的时期,为了排解这种苦闷,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游山玩水。故都的秋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创作出来的。了解了写作背景,大家再默读一下课文,体会这种写景抒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下面哪位同学能说下作者为何回避暖色闹景,为何写北国之外的南国之秋? 【生】因为作者主要想要表现的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所以要避免写暖色闹景。写南国之秋是为了衬托北国之秋,用南国之秋的“慢”、“润”、“淡”来表现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点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中探索欲望和主动精神的发展。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尤为重要。在此要求学掌握的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但是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了解了写作背景,大家再默读一下课文,体会这种借景抒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教师在这里应该多讲一点。应该把写景抒情、以情驭景的概念解释给学生听,最好还用实例进行拓展,例如在讲借景抒情的时候,可以用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加深学生对借景抒情这个概念的理解。) 四、课后练习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挚爱之情。通过写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来表现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五景虽然形散但神不散。在表达方式上,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绪体验。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赖力行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458页,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通过学习这篇散文,大家回想下,自己是否认真感受过、品味过秋天?是否注意过,各种生命在秋天里有什么表现?是否想过,秋天被用来象征人生的什么状况?试着收集并诵读古代或现代描写秋天的诗文,或置身野外秋景中,感受秋天,品味秋天,思索秋天,写一篇关于秋天的诗或散文,或写一篇鉴赏古今写秋天的诗文的文章。(点评:任语新老师采取了归纳式结尾,对文章的主旨,结构,表达方式进行了简要的归纳,使其显豁突出,让学生在元学习的基础上再理解、再提高,强化学生印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妙处。而课后作业的布置则从读写方面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2.4课型二及其点评:执教刘青 北京市101中学【教学目标】引导同学体味故都秋景的清、净、悲凉,领悟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凉,并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与挚爱。【教学设想】1提供阅读帮助。包括作者简介与欣赏散文方法的介绍。2指导具体品读。首先落到教材实处;其次进行必要的迁移。3启发再行感悟。把诗歌的形式带到课堂,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用天净沙秋思的形式点化前两幅画面;二是用七言诗的形式点化后三幅画面。【教学时数】60分钟(点评:衡量一堂语文课成败的关键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正确以及教学目的是否实现。如果我们确定的每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的都是正确的,并且能够圆满的实现,那就说我们对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和各项教学要求,认识是正确的、深刻的。同时,每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实现了,整个语文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我们的着力点应放在每一堂语文课教学目的的落实上。此课型教学目标设得过于简单,与教学实际并不相符。)【教学过程】一、导语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国文人笔下,既有“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也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悲”,“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愁”,“天凉好个秋”的无奈。那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是怎样的呢?【师】欲识其文要先识其人郁达夫是同鲁迅、郭沫若同时代的著名作家。他家境贫寒,3岁丧父,留学日本,遭受了磨难与屈辱,满腔热情回到祖国,遇到的是失业与居无定所。黑暗的环境,个人不得志的经历,使他思想苦闷,性格抑郁善感,因此作品带有感伤的情调。几十年来,评价郁达夫作品的思想性时颇有分歧,至于他的文学才华则无人怀疑。有人这样评价他:“博览群书聪慧,唯真唯美创作。”(展示加点诗句)今天我们欣赏散文故都的秋,便可感受郁达夫作品的真与美。 阅渎散文,离不开这五个方面:把握情感、探究情缘、整理情物、挖掘情言、鉴赏情艺。(展示加点内容) (点评:由关于秋的诗词开讲导入新课,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对于秋的感情,创造了与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相应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学习新课产生兴趣。教师还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二、课文鉴赏 (一)总体概括。【师】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总体概括故都秋的特点。同学明确 :清、静、悲凉。【师】故都秋的清、静、悲凉表现在作者笔下的哪些人、事、景物上呢?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练习2的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并概括出5个画面的内容。学生回答,明确:1清晨院中赏秋2早晨落蕊所感3秋蝉衰弱残声4秋雨微叹秋凉5北方果树奇景 (点评:抓住了文章的“文眼”作为课堂的切入点,这个点找得很好也很恰当。为文本中五幅画面命小标题,且要求斟酌用词,用六个字概括,这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极好的训练。)(二)师生共同品读五幅画面,用诗句点化画面,领悟作者情感。(1)欣赏第一、二两幅画面,用天净沙秋思点化其内容。1、欣赏第一幅画面。【师】请学生朗读清晨院中赏秋段,找出作者笔下的具体物象,透过修饰性的词语体会这里的景与物的特点。学生回答并明确:具体物象:破屋、浓茶、小院、碧天、鸽声、漏光、残垣、蓝朵、秋草。作者欣赏的景物的特点:天色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给人一种明净高爽,天无纤尘之感,写出了“清”。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写出了“静”,以闹写静。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杜甫说“漏泄春光有柳条”,在这里“漏泄秋日有槐树”。阳光本是给人温暖和希望的,作者却让它多了几分冷落与萧条。牵牛花蓝朵。可见作者欣赏的是冷色调。秋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草色近看遥无,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还有作为作者赏秋背景的破屋、残垣、小院。【师】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如临其境。【师】这里,作者让我们看到的是故都小院的秋的实景。这里的景语都是情语吗?学生回答并明确:景语皆情语,在清、静、悲凉的景后是一颗清、静、悲凉的心。以情选景,情景交融,景语皆情语。 (点评:初步感受到故都实景,领悟作者真情,体味情景交融的美。)【师】“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其中 “每、总”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学生回答并明确: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师】芦花色灰白、夜月柳影暗淡、虫唱与钟声,让我们体会到静,情调相似,作者用怎样的关联词,将我们由对名胜的遐想转入对故都的平常的小院秋景的欣赏?在作者景点的选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并明确:即使也,故都的秋味浓,寻常巷陌,无处不在。 (点评:此阶段为欣赏第一幅画,教师以共问了五个问题,真是一步一问,问题太多。文章的美都掩盖在了问题当中,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文章的美。)2、欣赏第二幅画面。【师】杜牧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我看:“寒蝉凄凄雨霏霏,秋在故都槐蕊落。”请一学生朗读槐树落蕊一段,其他学生把体现秋的清、静、悲凉的句子找出来。 学生回答,明确:清: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师】这段话,也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请朗读,并体味这其中的情。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后,教师明确:这时的他,早已成为知名文人,正直的他曾多次遭到当局的通缉,人到中年的他“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1932年1月4日他写了幅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天真地想图个消闲自在,圆个名士梦。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年近不惑的他对人生的领悟悲凉、落寞。但作为爱国的知识分子,他的那份追求并没有泯灭,对脚下泥土的热爱并没有削减。由落蕊而想到自己和时局,一种隐含的忧虑便油然而生,但又不便直说,于是,只好借“一叶知秋”的成语来曲折地加以表达。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情语见景语。(看到槐树的落蕊,再次感受故都实景,领悟作者真情,体味情景交融的美。)用天净沙秋思的形式点化第一、二两幅画面。【师】天净沙秋思是初中学过的一首元曲,齐背。(出示该元曲)看前三句共有9个名词。其实名词性物象也有许多交口赞誉的诗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展示诗句)请学生仿效马致元天净沙秋思的形式点化一下该部分的内容。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展示教师作品:小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点评:此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很巧妙。既让学生回忆以往所学过的知识,又让学生在模仿天净沙秋思写作,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2)欣赏后三幅画面,并用七言诗点化每幅画的内容。【师】欣赏后三幅画面,领悟含情的景和景中的情,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1、 秋雨图【师】说到四合院,很自然会想到故都,而秋雨不只在北方,南方也有。北方的雨比起南方的雨有什么特点?并稍作分析。学生回答并明确:奇、有味、有样。南方的雨没完没了;北方是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有风声有雨声。北国秋雨给我们带来的秋味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看到秋雨图,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位写江南秋暮雨霁的高手柳永,他有20多首词写此项内容。(展示下列诗句)“对潇潇暮雨洒江秋 ,一番洗清秋”选自北宋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骤雨新霁,荡原野清如洗,断霞散彩”选自北宋柳永的玉山枕骤雨新霁“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选自北宋柳永的戚氏晚秋天“雾敛澄江,烟消蓝光碧,彤霞衬遥天”选自北宋柳永的轮台子雾敛澄江【师】柳永选择秋雨后的日光云影、花草树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作者呢?学生回答并明确:借助人,人的穿着、人的活动背景、人的动作、人的神态、人的对话语调,感悟到的是一种悲凉。教师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展示加点诗句):“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点评:此阶段可以看出刘青老师的古诗词文化底蕴深厚。但是所选诗词难度稍大,给学生的理解增加了新的难度。授课学生缺少自主性,学生成为老师的思想“玩偶”和才华展示的“观众”,被动地跟从老师完成一个个活动。)学生欣赏后两幅画面,认真领悟,展开联想,写出相应的诗句。先请学生选取一幅画面谈自己的领悟。2、秋蝉图。要点:抓住衰弱的残声;啼、嘶的表现力;故都的蝉声处处有。听蝉声感受到的是悲凉。可能联想的诗文:咏蝉三绝:“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选自唐朝虞世南的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选自唐朝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选自唐朝李商隐的咏蝉“月落乌啼霜满天”选自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杜鹃啼血猿哀鸣”选自唐朝白居易的琵琶行其实,这也是一幅秋声图,借助于蝉这个具体的物象写秋声。与这种意境形成对比的是济慈的秋颂里的秋声。3、秋果图。鲁迅于1924年9月15日写的秋夜开头两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一年好景君须记,应是橙黄橘绿时。”(苏轼)“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要点:枣树在故都处处都是;绿淡黄微感受秋意浓,因为红完之后,风来冬到。看秋果体味到的是一种留恋,一种悲凉。展示学生诗句。展示教师诗句,并鼓励学生课下继续咀嚼课文,写出更好的诗句。“秋到故都蝉自鸣,残声凄凄处处啼。”“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黄微是奇景。”【师】(在后三幅画面的欣赏中进一步感受到故都实景,领悟到作者真情 ,体味到情景交融的美。)总结五幅画面感受到的真与美。“一粒沙中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这里,作者为我们选取故都的实景,在一椽破屋、一方小院中看漏光、秋草、蓝朵,听驯鸽的飞声,还有瓣瓣落蕊、声声蝉鸣、层层秋雨、枚枚秋果,把我们带到旧北京的寻常巷陌,体味秋的清、静、悲凉。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作者的真情,即对故都秋的挚爱,也有内心深处的悲凉。作者曾说:“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在这里,情中有秋的落寞,秋中有情的眷恋,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苏轼赞王维说,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郁达夫评朱自清说,朱自清散文如诗。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们正是在这情景交融中,感受着如诗如画的境界美。(点评: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这五幅画都采取了模仿其他诗歌来展示画面内容,但是在后三幅画中都引用了过多而又过难的诗词,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理解难度,而且因引用诗歌而转移了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只关注了表面上写了什么景和物,并没有去深层次挖掘文章具体所包含的意义与作者的感情。)(3)探究情缘【师】为什么选取上述秋景来写?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来分析。学生回答并明确:客观:秋天景物的自然色彩。主观:(1)社会环境的黑暗。(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秀丽的幽邃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3)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就这样,作者以情选景,以景显情,使作品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三)点析首尾内容,再次领悟真情。【师】在五幅画面之后有一段议论,请看第12段,中心句是什么,作者将议论的落脚点放在哪里?学生回答并明确:分别是第5句,最后1句。作用:情、景、理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疏懒不羁、挥洒自如的美,进一步领悟到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师】第 l4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明确:故都之秋,我愿减少寿命也要留住,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的眷恋、热爱的执着与痴迷。【师】为让我们感受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一个参照物,这个参照物是江南的秋,江南的秋如何?学生回答并明确 :慢、润、淡,秋味不浓,赏玩不足。【师】为什么作者不去用北平的春、夏、冬与秋横比,而是用江南的秋与之作比?学生回答并明确:由对北国秋的赞美,感受到作者对故都风物的赞美。作者在1936年5月写的北平的四季里写道:“北方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不过是小春天气;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由此,感受到作者发自内心的对故都的爱。(点评:教师在课文的最后两段又连续提了五个问题。一般45分钟的课堂中集中解决2-3个核心问题就足够了。射箭要有靶子,叫做有的放矢。提问也要有靶子,这靶子就是教学目标。提问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能处处都设问,巨细无遗,这样课堂就埋没在提问中,教师发问学生回答成为课堂的主流,学生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三、小结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不仅他的散文、日记如此,就是他的翻译作品,也让人感受到他的存在。他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的“我”,就是他本人。人们常说,识其文要先知其人。我想,读懂了郁达夫的作品,也就多了一份对郁达夫的了解。在故都秋的清、静、悲凉中,感受到郁达夫复杂而细微的情感,在对课文的鉴赏中也初步领略了郁达夫作品的真与美。元代诗人白遗山说“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所以,我想用这样一组散文诗来做这堂课的结束语:(展示下列内容)故都的秋是一首好诗,反复吟唱,更感悟其神韵高妙;故都的秋是一幅好画,多方观赏,愈领略其意蕴深远;故都的秋是一碗香茗,细细品尝,更体味其清醇可口;故都的秋是一杯佳酿,慢慢啜饮,愈享受其馥郁醉人。(点评:这篇课文的教学将新课的讲述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从某种角度来讲,锻炼了学生了动手能力。从教案中看到教师善于“借情察情”,即借助其他作者的作品所传的情,来加深对作者寓于课文中的情感的体察、领会。这种做法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强烈欲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审美素养的目的。这份教案反映出科学的教学层次:教师引导学生从初步体察情感开始,逐渐进入细致深入品味阶段,使学生能渐入佳境,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思,从而体味到作品的情境美、语言美。不过这样的课型成功的前提是学生的古典诗词的修养必须很高。)第3章 故都的秋两个不同课型的比较 3.1教学目标比较 射箭要有靶子,叫做有的放矢。教学也要有靶子,这靶子就是教学目标。轮船在大海中航行,必须要有目标,朝着目标前进,才能最终到达目的地。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同样也需要有既定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学习发生显著变化的结构,是教与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奋力达到的目的,是检查评定教学效果的参照物。教学目标的拟定必须遵循一下原则:一、针对性原则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目标具有这篇课文的独特性;二、明确性原则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必要时进行详细描述,便于达成和检测、评定;三、整体性原则对课文要反复钻研,领会课文的写作意图、编者意图,把课文、作者、编者、学生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成这篇课文教学的整体意识。同时,本课文的教学目标还要同前后课文相联系,融会大纲要求、年纪要求、单元要求,突出重点,阶梯前进;四、可行性原则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连在一起,制定的教学目标、提出的教学要求,必须在教学中兑现、落实,一纸空文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课型一教学目标违反了明确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第一,违反了明确性原则:目标1和目标3实质上是一样的,“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与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 “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知识表述的角度不同而已。所以教学目标还可以洁简一些。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应当精简化,避免复杂繁琐;要从实用性和可接受性出发,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学习负担等情况,适当降低难度,选择必要的语文知识点。第二,违反了可行性原则:课型一共设了五个教学目标,但是纵观教学过程,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这五个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目标1是“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只在“文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这个问题中体现出来,教师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教学目标2是“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但是教师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把大家讨论的部分总结得出,“故都的秋”是通过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五景来表现的”,如此轻描淡写地带过,学生根本不能体会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教师在此应该做进一步的挖掘。教学目标3是“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但是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了解了写作背景,大家再默读一下课文,体会这种借景抒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教师在这里应该多讲一点。应该把借景抒情、以情驭景的概念解释给学生听,最好还用实例进行拓展,例如在讲借景抒情的时候,可以用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加深学生对借景抒情这个概念的理解;在讲以情驭景的时候,可以联系“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诗,由“林黛玉只有在悲伤的眼泪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迁移到“作者的性格是沉静,忧郁的,他当时的心情是孤苦悲凉的,所以在凄苦的作者的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器械产品定价策略与市场反应
- 项目整体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表模板
- 县级体育馆广场舞活动效果评估问卷
- 颈椎脊髓压迫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鲁西西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 文登中考化学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徐州市区面积试卷及答案
- 2025中国氢能源产业链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机会风险研究报告
- 生活规划及时间安排方案
- 银行信贷业务企业融资与风险管理
- 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方案
- 电力施工电缆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燃气发电机组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应聘物流岗位自我介绍
- 压疮风险评估与上报流程
- 2025山东黄金集团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污水处理厂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汽车专业技能理论大赛题库及参考
- 海参产品销售介绍
- 车间行车吊装安全培训
- 8.1 我们的梦想 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 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