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侗族芦笙舞的节奏律动 摘要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性格鲜明,动作古朴的侗族芦笙舞在这里流传至今,仍是当地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也是青年男女被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性舞蹈。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举行具有丰富多彩的盛大民族活动,将现代化舞台表演与传统侗族村寨芦笙舞呈现在同一个时间、时空,展现出古老的侗族芦笙舞在日益变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社会功能、艺术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变化,发生出众多新的意义和价值。舞蹈动作主要在胯、膝、踝上进行,而其舞蹈动作与节奏律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关键词侗族;芦笙舞;芦笙舞分类;节奏律动前言 在湘、黔、桂、蜀四省毗连地带,居住着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侗族。这里高山林茂、山峦重叠、溪河纵横、树木葱茏。古朴幽雅的侗寨,绮丽多彩的风雨桥,雄伟壮观的鼓楼,玲珑别致的凉亭,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建筑的瑰宝。侗族民间的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美,它的美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凝聚而构成的。毫无疑问,与其他民族舞蹈一样,侗族民间舞蹈产生与民间,植根于群众,在长期的历史繁衍和发展生息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侗家人好歌,也好舞。侗族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乐舞形式,侗族传统“多伦”。侗族远古神话传说相金上天去买“确”里,讲到古代侗家从天神手中买到芦笙的故事。侗族最早见于宋代陆游写的老学庵笔记卷四云:“辰、有沅靖州蛮,有仡怜农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熟人吹笙于前导之。”史学界认为,“仡怜”是侗族自称的汉字记音,文中“吹笙”即指“仡怜”吹“芦笙”。可见芦笙和芦笙舞至迟于宋代已在黔东南、广西、湘西南的侗族地区盛行了,其实凡郊野祭祀与宴飨、款会(侗族古代政治军事部落联盟组织集会)与迎宾送客等,“必作芦笙”,故芦笙与芦笙舞产生的年代,无疑不文献记载的时间要早得多。关于芦笙舞为多个民族的群众性舞蹈,芦笙舞被纳如2002年由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翻印的三江县志;苗族芦笙舞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怀化通道自治县于2006年成立侗族芦笙舞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2009年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张林的苗族民间舞蹈芦笙舞教学意义研究;及其笙的吹奏艺术上的呼与吸的把握、动作和音的特点、舞蹈的嬗变、和声研究等多反面的研究。笔者本身生长在侗族地区,对于芦笙舞的进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中华民族民间艺术所体现的精神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之与共,世界大同。在结合当地的收集的视频资料,对芦笙舞的动作与节奏律动的协和进行诠释,把芦笙舞优美意境和神韵展现在人们面前。一、 芦笙舞的发展史 以葫芦为图腾的西南少数民族创造了葫芦神话;以竹为图腾的西南少数民族创造了芒筒;西汉时期的民族融合造成了图腾的叠加,葫芦插上了竹管,形成了葫芦笙;并逐渐演变成芦笙。葫芦文化同样发源于大西南,葫芦神话是人类第一次农业革命的历史记录。因为葫芦藤蔓爱生长、能蔓延、多果实的这一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恰恰与人类的原始母性崇拜坏人希望子孙繁衍的愿望相结合。借物抒情,于是长生了人们对葫芦的钟爱和崇拜。芦笙的侗族人家的观念中是“自然”创造出来的,其声音是侗族祖先依照山间花丛、鸟兽、泉水等声音模仿出来的,与自然的生生不息相照应,是侗家人本民族精神意识的一种凝聚与弘扬。在锦绣的侗乡,传说芦笙始于三国时代。孔明出兵进犯侗家寨,以战鼓为号。当时侗族首领 孟获,则令人凿竹吹音,作为纠集人马、进攻或退却的信号,后来逐渐地演变为芦笙。在一些地区的侗歌中,还记述着制作芦笙的详细过程,说是开始曾用木头削制簧片,吹不出声音来,继而改用竹子或牛角制作,虽发了音,但吹起来太费力,后来孟获的儿子从战甲上取下一些铜片,仿岩洞滴水声,将其锤得很薄,装在芦竹管上,才发出动听的声音来,从而,相继制成了各种大小不同的芦笙。芦笙在侗族的祭祀活动中,可以说它是具有“灵通”的法器和拟人化的“神器”。如今则多限于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春节、三月三坡会和款会等)中,其他节庆场合中,未经特许不能随意吹跳。在侗家人心中,非时节吹跳芦笙,对当年的农作物收获会带来不良的后果。芦笙从早期时期起,是为封建时期祭祀是所进行的舞蹈。在历史的变更中,演化出了自娱性芦笙舞、习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的多种样式。从动作特点上看,自娱性芦笙舞则在“踩”、“跳”上;习俗性芦笙舞则具有浓烈的地方性色彩;表演性芦笙舞是一种在节庆比赛中,技巧要球相对要高,显现出芦笙手的对于芦笙舞的见解和对跳芦笙舞的一种信仰。二、 芦笙舞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现存(一)、芦笙舞的类型今之侗族芦笙舞,分娱乐性和祭祀表演性两大类。一般情况下,这两类都受一定的季节、场合的制约,不能混淆。并各自形成系列。 第一类娱乐性芦笙舞蹈。侗族每两年作一次新的芦笙,以逢甲、丙、戊、庚、壬为芦笙年。每年自农历六月初六起到八月底止,为芦笙开禁期(其余时间无特殊需要,一概禁止吹奏芦笙与舞蹈)。凡芦笙年,以开禁期为娱乐性陆生舞蹈踩堂比赛活动期。中秋节前各寨芦笙队轮流巡回互访比赛,中秋之夜,为南部侗族地区进行娱乐性芦笙舞蹈踩堂、比赛的高潮,亦即芦笙会或芦笙节。通常在传统习惯划定的地缘中心区举行芦笙大会赛。届时,邻近数十以至上百饿寨子的芦笙队(每队通常由70至百多把芦笙组成)汇集一起,进行踩堂联欢和大会赛。到会人数(包括观众)往往多达数万人。中秋芦笙大会赛从东道主“祭萨”(祖母祭)仪式当天上午10时开始至次日凌晨赛事结束,往往长达十几小时。 第二类祭祀表演性芦笙舞蹈。在古代多用与祭祀与宴飨等活动,如今则多限与春节、三月三坡会、款会等节日活动中表演,其他节与场合未经特许不能随意吹跳。侗族表演性芦笙舞在表演时,必须按传统惯例着侗族古代武士服装,通常称“武士盛服”。此类芦笙舞蹈除用于祭祀、宴飨和例行款会及其他社交文娱活动外,也用于诸如报警、行军、打仗的指挥信号等军事行动。主要由“古老芦笙舞”、“征战芦笙舞”、“技巧性芦笙舞”、“芦笙翻身舞”、“快捷芦笙舞”等五大部分构成。它们各自都有其表演模式和风格特点。(二)组织、传承方式1、组织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一个自然和谐的地方,这里山美水美,村村寨寨沿河居住。侗家人的居住地除了我们熟悉的风雨桥、吊脚楼、鼓楼等建筑物,还有侗族大歌也在这些淳朴的乡野气息里源远流长着。每到农历六月六,寨子随着晚霞的降落,开始活跃起来了。男人们丢掉手中的农活,携带着芦笙赶往鼓楼前,最先到达的人会吹起芦笙,以此招来同伴。这些芦笙演奏者们正是芦笙队的队员。芦笙队的的组织就是以寨为单位,有些大点的寨子则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芦笙队。芦笙可分为:更特、更八(大小两种)、更鸡吾、希衣、希你(大小)、希三、希四(大小)、希我(大小)等种类,每一种芦笙,按照这一类的型号大小、音高、音色编配为一“堂”(即一对),每“堂”芦笙的件数不等,少的二十多把,多的到七、八十把。比赛时,以“堂”为单位进行,不计把数。一“堂”芦笙的编配如下表:名称型号音高音色、音响件数伦篓特大倍低浑厚、低沉1伦胖大号次低浑厚、雄壮2伦罗中号中音清脆响亮68伦我次中次中清脆嘹亮68耿列小号高音尖脆明亮1把以微型倍高尖脆明亮1简普大、中低音浑厚共鸣242、传承方式 古老的芦笙舞的传承都是由年长且资深老的芦笙第一把手通过演示吹奏进行传承,无记谱,舞蹈动作只有一些书面记载;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作为民族性的风格特色,三江芦笙舞本着民族风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多次应邀前往各地演出,各地方间出现了以音标(即汉语拼音标注)的方式进行传承,舞蹈动作开始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传承、编排和创新。 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经济社会的冲击,村寨中的青年人多数外出寻求工作,芦笙队伍的组建也面临这向两级发展的取向。但在旅游业的发展下,芦笙舞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延承下来,供给游客欣赏的芦笙队伍的表演形式,使得芦笙舞在这淳朴的山寨中能继续继承、传承。(三)芦笙舞的动作风格和特点 芦笙舞重在吹、跳,动作虽不太复杂,但具有浓郁的侗族民族特征,它的基本动作是“拐伦”(摆身)“米告”(拐膝盖)“猫定”(扭胯)“尖定”(插脚尖)“波定”(胯腿)“又”(蹲)。踩芦笙的基本步伐有“踩步”、“退步”、“绕步”、“拔草寻珠”等舞步。芦笙舞的动作特点,概括为四句艺诀,即:“吹笙前俯身蹲襬,左旋右转膝盖拐,芦笙嘹亮运气足,沉韧稳颤神潇洒”。芦笙舞以脚的动作为主,活动多在脚尖、膝、胯三个关节上,双手捧芦笙边吹边舞随身体的摆动左旋右转,所以“摆”是它的基本动律。侗家人常说:“吹笙不会摆,再把师傅拜。”因此,跳芦笙又叫“摆芦笙”。对芦笙的运用,也要掌握四个字,即:“吹、摆、点、绕”。吹要气满,摆要自然,点要适宜,饶要稳健。因此,对于芦笙手也是一个系那个当打的挑选,至少这些要求必须能胜任。芦笙舞的节奏、动作一般是:“吸气上步,呼气下沉,起伏稍慢,节奏平稳。”其模拟犁田、爬坡、栽秧、斗鸡、老虎下山等动作进行表演;并结合轻功、旋转功及至杂技基本功能融于芦笙舞蹈中。走眼身法步,是民间舞蹈的精华。当然,芦笙舞动作与风格的形成,与山区地理自然环境、侗族人民生活习俗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侗族人民居住的环境都为崇山峻岭,环水群居,从事自耕自足的生产劳动,体力活是避免不了的。长年的劳动,自然形成了弯腰、屈膝这一动作特点。芦笙手手捧芦笙自吹自跳;姑娘们裙摆摆得越开、越圆是息息相关的。舞者所有的力量内含于身体当中,然后含而不发。但是就是因为含而不发,让人不知道他那力量有多大,身上还带着身韵。这样才能达到运用自如,形神兼备。(四)、芦笙舞与节奏律动的密切联系“鼓楼文化”在侗家各村各寨中都占有重大意义,侗族人的所有重要事项都和在鼓楼前举行,上到族内传统祭祀,下到娱乐表演,鼓楼文化的与侗族繁衍息息相关。芦笙舞是侗家喜闻乐见的舞蹈,遍及侗乡每个村寨,应用也很广泛,跳芦笙集体舞,有好几百人。侗族盛行“月也”(即寨与寨集体做客),在“月也”活动中,芦笙舞被列为主要的娱乐项目,主寨与客寨各有自己的舞蹈和舞姿。侗族芦笙舞,主要分为芦笙圆圈舞、芦笙比赛舞、芦笙踩堂舞等。 1、芦笙圆圈舞和芦笙比赛舞 芦笙圆圈舞和芦笙比赛舞分别称为伦堂和伦哈。“伦”是“芦笙”的意思,“堂”是圆圈的意思,“哈”是比赛的意思。这两种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舞蹈。侗族寨与寨之间举行盛大的芦笙比赛会,就以这两种芦笙舞为主。伦堂曲调较慢,舞蹈动作缓慢,其旋律和谐,舞姿潇洒。伦哈则旋律明快,舞姿铿锵有力。客寨在前往主寨进行比赛表演前,在本寨要进行一次聚集(吹奏集合舞曲),这一聚集的意义:一是通知目的地;再者,在本寨群众面前展现自己的舞姿、鼓舞士气和告别乡亲,又可称为启程舞曲。由于侗家人好客的原因,所以中途凡经过的寨子都必须在其寨边吹跳借道舞曲,要不然寨主不会让道通行,就到达不了目的地。跳伦堂舞和伦哈舞是一个有趣的场面。客队到达东道主村寨时在寨门外吹跳,通知寨主迎接,此曲为原地站立吹奏,称为报道曲(侗语“多记亚”)。寨里老少听到报道曲,立即带上照明物,搬板凳,流星般地朝寨中央的鼓楼坪去。客队的三、四芦笙领头人吹奏起“伦哝”(引导舞曲:进寨、出寨和进堂、退堂(进行时)吹跳;引导者通常由具有丰富临场经验,熟悉各种习俗礼节的中青年芦笙头领担任。),带领着队伍,浩浩荡荡进入到鼓楼坪。后面的人群接连不断地高呼号子:“唷啦呜!”、“呀啦呜!”。芦笙队伍在来往的路上把芦笙插上树叶、花草,在舞场上,衬着灯光的照射,显得红绿相衬、花枝招展,芦笙手一边吹,一边绕场起舞,舞步缓慢,显得人沉稳、淡定。绕着场外的年轻姑娘,手持油灯与侧前身,着盛装、头戴掩饰、胸戴银项圈,银花手环两两相衬(着也是侗家姑娘向外人显现自己的嫁妆),含情脉脉地映照着芦笙手,趁机在找意中人。伦堂舞先由芦笙队领头吹“引导曲”,一边吹一边进场,自行绕成圆圈。舞蹈逆时针进行,动作有左右脚尖顶地,侧身摆笙,交叉舞步矫健而有力,站立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环环相扣,一丝不苟。舞曲结尾的最后音时,身体向右大幅度侧身,迅速左转接连着一个向左下侧猛蹲(结束舞曲最后一落在强拍上的音),紧接着迅速站起,右手托起芦笙指天高呼“哟呼”、“欠啦呜”!“伦哈”(两个或两个队以上才可进行)为一种最具有浓烈的感染能力的舞蹈,不只是芦笙手,围观的人群也会为之震撼。主客芦笙队个集中与鼓楼坪一侧,面对面地自行排成队形,个人双脚打开,由领头高举芦笙作预备动作,芦笙手们迎合领头,芦笙在半空中相互碰撞,以此相互鼓舞。当领头高喊:“哟啦!”,队员就回应:“唷啦呜!”。第一强音由高音起一个短小促急的过门,过门曲一停,芦笙手似接到信号,向左摆动身躯,微前倾。双方反面而摆,、反复进行、贯穿全曲,动作粗犷豪放且刚劲有力,节奏明快、强烈。一方先起,另一边稍后起,各队笙手手握芦笙,摆动着不变的动作,笙声阵阵冲破云霄,如雷轰电击,撼天动地。芦笙手在音乐当中舒展自己身体的时候,似乎所有的心酸,都随着一举一投足,都已经就是烟消云散,在舞蹈中就是洒出去的汗水是爽快的,而且听到的是对于芦笙喜爱的呐喊声,以及自己对于芦笙的挚爱。这需几个回合下来才可以评定获胜方;但是输赢已不重要,真正的意义是在这一过程中,是人们本身得到无论什么,“喜乐”、“和谐”、“群聚力”才是真正的侗家对于芦笙舞的钟爱和理解。2、芦笙踩堂舞 “芦笙踩堂”又可称为“芦笙圆圈舞”。是以一个芦笙队为单位,围成圆圈吹跳的序列性集体踩堂舞蹈。舞者绕圈逆时针方向而舞,分合交替,进出穿插,气氛热烈。三江地区的踩堂芦笙舞不仅男女合跳,女或不吹芦笙而甩手帕,或手撑花伞,或持花束随队伍翩翩起舞。大家穿着自家自制的漂亮鲜丽的羽毛衣。侗家妇女不仅贤惠,而且还心灵手巧,羽毛衣的制作是由侗家妇女自作自染的侗布裁成衣衫,采集野珠子和洁白的羽毛串起,缝制于绣满各种鲜艳美丽图案的衣服上。(1)、赛前准备芦笙踩堂在农闲时期直至八月十五期间进行,八月十五秋节当天尤为壮观的,各村各寨都会集合于最大的鼓楼坪上进行比赛,从早上八点开始直至次日清早。举行比赛当天,先要举行祭奠仪式,于“圣母”堂前摆上香案,抬来整头肥猪,敬毕,将肥猪平均分为若干份,对参加人员,以户为单位各赠一份,以此来护佑参赛者,以举得优越赛绩。主寨人员在下午时间中,对于布置赛场,清理杂物,煮上一大锅油茶,是作为主家人对客方的敬爱。比赛的循序没有严格规定,到达的芦笙队自行到鼓楼款会长老那登记,而主寨方按照比赛原则最后一个进行比赛。开场也还有一个祭祀,主寨方鼓楼中央摆上香案,面朝赛场,并由最资深的寨老手,受持一碗清水,振振有辞的边念咒语,一边与赛着们想呼应,末了,分为三次,含水向正、左、右三方喷洒,鞭炮声响,谓消灾消难。查阅三江县志有这样的文字“举伞,念咒,果未见其甚伤也。”这当然都是一种封信的见解;但从另一角度来说,这样可以起到消除舞者的恐慌紧张的心理,使大家能放心尽情舞蹈,未免不为一件可行之事,何谓?!(2)、芦笙踩堂舞美丽的侗乡,依山伴水而生,养育者世世代代的侗乡人。远处穿来的旋律,似清脆、宏亮的侗笛,又如奔放、粗犷的牛角声;既有木叶的流畅、婉转,又有琵琶的甜美、柔和。哪来的音乐之声?!摇摆的身姿、跳跃的舞步、款款的笙声,是如此的优美而动听。芦笙踩堂舞是由多曲组成,有五到八曲之多。它的流程与生活息息相关,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安康、协和的一种向往。1、 进场舞曲(引导舞)舞曲为2/4拍曲式,稍慢。为一反复性曲子,共两小节。前一小节为领舞者吹奏,后一小节是队伍一齐吹奏,节奏感强;如领导者在号召,群众在下面作为应答的功能呼应的格局。队伍分为两组,男青年边吹奏,边和着拍子单脚跳跃进行,身体随着节奏,第一小节每拍单腿原地跳跃并向右做180度转身,第二小节则随着音的多少,向前迈三步,膝盖微曲。姑娘们右手撑起花伞,左手持花束及侗手,合着节拍、甩起手中的手帕,缓缓地向比赛场地间进行。自行逆时针成圆圈,最中央的是伦篓、伦胖、芒筒低声部的乐器;中间为芦笙手;最外层的是姑娘们。队形完成,预示着第一舞曲的进行。 2、第一舞曲(劳动)舞曲为2/4拍曲式,中速。舞蹈动作象征着人民的劳动过程,有行进、插秧等动作,由姑娘们演示出来。芦笙手们叉开双腿,上身由右向左斜下方摇摆,与“论哈”的动作一致,犹如稻田里的禾苗,遇风摇摆、遇雨挺拔。姑娘们在外围和着节拍,转动手中的花伞,向天甩手帕,脚步动作有踢、跳,情绪激动,接连的两个360度转身,舞姿婆娑、幽雅。舞蹈显示出了侗家人自给自足的生活现象。3、 第二舞曲(行进)舞曲为2/4拍曲式,中速。侗家人是环山居住,劳动场地与居住地距离远,行进是每天最为普遍的活动,所以侗家人身体硬朗,上到八十的老人家还能下地劳动。舞蹈队形在引导去的进行下进行更改,由圆形的“包心菜”转变成方阵形的。男女相间站立,迈着矫健的步伐,反向进行:男青年的稳健、有力;女的婀娜、优美。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男青年的转到低声器乐的前方分为两成排;姑娘们分成两个方队,绕成圆圈逆时针进行舞蹈。进行到是个小节时,将双手举起,舞蹈结束。4、 第三舞曲(踩堂)舞曲为2/4拍曲式,稍快。舞蹈曲分为两个旋律:上方旋律由领舞者(男)进行吹奏(共八小节);下方旋律由其他的芦笙手进行(为传统的芦笙曲)。 领悟者(1人)向着以花伞遮挡起的“屏障吹奏旋律优美的爱慕曲子,向心爱的姑娘传递自己的情义。曲子委婉而诚恳。一曲过后,“屏障”打开了,姑娘们转动着花伞把男的围在圈内,最后心仪的姑娘款款的来到男的身边。姑娘倚在男青年的弓步上,含情脉脉的往着对方,在众人的包围下,相协对舞,优美的爱慕曲第二次出现。舞步如美丽的金孔雀抖擞身上漂亮的羽毛,以吸引心上人的关注。下方旋律与此更加强烈,把这一美好的画面推向更美境界。 当其他的舞蹈者、吹奏者都停止,男青年那优美的爱慕曲第三次出现。曲终人未散。男青年边绕着姑娘吹奏,召来同伴再次掀起舞场的热情;那些本以为散开的姑娘们,又重新回到舞场,挑选自己的舞伴,旋转的花伞衬托着喧闹的场面,把自己融合到热情的气氛当中。青年男女两两结伴,和着节拍,踮起脚尖,似踩非踩,你来我往,情义都渗透与这一绵绵舞步中。银饰和“百花争艳”的衣裳让人炫晕在这美丽的画面里,如痴如醉。5、 第四舞曲(结束曲)舞曲为2/4拍曲式,稍快。带着踩堂的余兴,舞蹈的的队形又转变成“包心菜”样式,音乐组成音素上有爱慕曲的音素,又有着芦笙传统舞曲的音素,是青年男女对于生活的一个向往。该舞曲是汇集了前几个舞蹈的总的舞蹈动作,男女舞蹈的表演,用充满热情的肢体语言的诉说,象征着人们对自然养育之恩及生活的向往,它推动和鼓舞了侗族人民。逆时针的旋转、插秧、爬山等与生活息息相连。男青年手捧芦笙做倒八字摇摆动作,用以模拟稻田中的稻苗随风起伏不停。姑娘们则在圈外撑起花伞,随着舞曲的节奏、速度来舞动身姿、改变舞姿,舞场上岁曲调进入高潮,节奏的加速,芦笙手和姑娘们的情绪越来越高,乃至欢呼跳跃起来,形成壮观的场面。6、 第六舞曲(退场)舞曲为2/4拍曲式,稍慢。像侗族另一种表演形式多耶,这里的姑娘们的舞蹈动作结合了多耶里的甩手动作。多耶是在寨和寨之间集体走访中的集体歌舞活动,男女分队,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场面原因人数多为亮点,人数越多越热闹。舞蹈中带入多耶,是芦笙编排着的用心之处,它带入了舞者的寄养,也表现出了舞者对于观赏者的一种优待。三、 总结 芦笙舞由于社会的发展趋势 ,由继承传统的自发性转为政府组织、自娱与商业并存的现状。在三江县有这么一个芦笙队伍,他们洋溢着对芦笙舞的热爱和痴情,在三江鼓楼坪上尽情舞蹈,他们就是三江具有代表性的芦笙队伍三江鼓楼芦笙队(又名八江芦笙队)。他们代表着三江县到个侗族地区进行演出,如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队伍中的张海老师为芦笙舞的弘扬作出了贡献,在2007年被评为第一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而其妻也是芦笙队的发起人之一。侗族鼓楼文化一直延续着它的传统,三江鼓楼于2007年11月建立,楼高共27层,被誉为“世界第一鼓楼”,它是三江的标准性建筑物。三江鼓楼芦笙队的成员们在夜幕上升后,聚集在鼓楼前进行练习,鼓楼文化生生不息。除此之外,三江程阳桥景区的芦笙队,在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浮式储卸油装置涂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核心知识点归纳
- 防汛救灾知识培训
- 建筑3D打印施工工艺研究
- 资产管理合同
- 防暴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版权使用许可合同
- 营销策略优化算法-洞察及研究
- 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诊断算法设计-洞察及研究
- 房屋转让标准合同5篇
- GB/T 38207-2019中国地理实体通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 GB/T 25052-2010连续热浸镀层钢板和钢带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新生儿肺炎讲解课件
- 3.4 商品质量品级评定与质量监督
- 一年级谁比谁多练习题(比较实用)
- 油管的上扣扭矩表
- 1:10000地形图更新与建库项目专业技术设计书1
- 丹佛斯变频器modbus通讯
- (中职)氯碱PVC生产工艺及设备8项目八 PVC生产教学课件
- 115个低风险组病种目录
- GB∕T 33425-2016 化工产品中防结块剂抗结块性能的评价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