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总结.ppt_第1页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总结.ppt_第2页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总结.ppt_第3页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总结.ppt_第4页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总结.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总结 胡莺 课程内容 基础部分环境影响评价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专题部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基础部分要点回顾 理解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掌握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掌握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原则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掌握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结构了解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资格管理了解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理解环评报告书的编制要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3年9月1日实施 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 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P7 法律强制性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在可研报批 分类管理分级审批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度 机构 人员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P13 28 环境法体系相关政策 补充了解 产业政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标准体系 我国现行的环境标准体系P17图2 1 三级五类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 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 进行全面 详细的评价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 应当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 分析影响 可附专项评价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的 只需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P8 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P29 参考P30图3 1一 环境影响评价的确立与委托分类管理 委托具有环评资质的单位二 环评机构开展工作 形成环评文件工作程序参考P31图3 2三 环评文件的质量管理专家评审四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文件的审批分级审批 报批时间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P30 结合P31图3 2前期准备 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研究有关文件 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 筛选重点评价项目 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 制定环评工作方案 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进一步开展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 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 环评文件编制阶段 汇总 分析上阶段工作得到的各种资料和数据 得出结论 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 具体参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 1 2011已代替HJ T2 1 1993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P32 文本部分 总则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环保措施及其经济 技术论证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公众参与方案比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附图 附件部分 项目地理位置图项目平面布置图项目工艺流程图主要污染源分布图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图环境影响预测图建设项目建议书及其批复等 技术方法部分要点 掌握区域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单因子指数法及应用理解工程分析的目的及主要内容理解环境影响识别目的及思路掌握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和区域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单因子指数评价法P38 单因子指数超标倍数 补充了解 超标倍数 单因子指数 1 P 某评价项目的单因子指数 数值大小可判断该评价项目达标与否C 该评价项目的实测值或预测值Cs 该评价项目的标准值 工程分析P41 工程分析的作用 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弥补 可行性研究报告 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 为预测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环保设计的优化提供依据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数据 典型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 参考P43表4 1工程概况P44 45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结合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及污染物种类等污染物分析P46 50尽量给出定量分析结果 作为预测的基础数据清洁生产水平分析P50 51结合国内外相关清洁生产标准分析环保措施设施方案分析P52分析环保方案的可行性及是否需改进或替代方案总图布置方案分析P52分析项目内部布局及与外环境关系的合理性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P34 环境影响识别找出所有受影响 特别是不利影响 的环境因素 并分析环境影响的性质 程度 可能的范围 环境影响识别的目的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 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 污染预防对策具有针对性 环境影响识别内容影响因子的识别 影响程度的识别 可分级 项目阶段 建设期 运营期 服务期满后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 社会环境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环境影响识别表 列表清单法 包含了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表格 识别时 用识别表中的各项内容逐一对建设项目提出询问 判断建设项目对其是否产生影响 然后对有影响的各项进行分析 找出主要的环境影响和次要的环境影响 据此确定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重点和有关方面 环境影响预测方法P37 数学模式法用某领域内的系统理论进行推理 建立数学物理方程 数学模型 通过解析求解或数值求解来作预测 首选考虑此方法 但需注意假设条件和模式参数物理模拟法采用实物模型 如水工模型 来进行预测 关键是模型与原形的相似类比分析法已知的相似工程兴建前后对环境的影响专业判断法为主观预测方法 如专家咨询法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对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分类掌握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内容掌握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理解地表水环评专项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理解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条件的确定理解混合过程段 掌握混合过程段的计算掌握河流完全混合模型 河流一维稳态模型理解河流S P模型的应用 了解其他水质模型及适用范围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应用要点 环评中对水体污染源与污染物的分类P94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流程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项目工程分析区域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评价结论及建议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P101 可划分为一级 二级 三级评价划分依据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复杂 中等和简单 地表水域规模 地表水体的大小规模 地表水水质要求 I V类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P103 调查内容水域功能及水环境敏感目标水文特征现有污染源水质现状调查方案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时间的确定P106 根据当地的水文资料初步确定河流 湖泊 水库的丰水期 平水期 枯水期 同时确定最能代表这三个时期的季节或月份 海湾按大潮期 小潮期划分 评价等级不同 对各类水域调查时期要求不同 参考表6 8 地表水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 河流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 确定排污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湖泊 水库以及海湾的水环境现状调查 确定调查半径或面积 以排污口为圆心 地表水水质调查与监测 水质调查参数的选择P108所选择的水质参数包括现两类 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 它能反映水域水质一般状况 另一类是特征水质参数 它能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放的水质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P109 评价依据基本依据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有关法规及当地的环保要求 评价区内不同功能的水域应采用不同类别的水质标准 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法 水质现状评价方法P109单因子指数评价法 式6 33 单因子评价指数 Ii i Si特殊情况 DO pH 对溶解氧 对pH 评价 Ii值越小水质越好 Ii 1则超标 水质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P110 预测条件的确定 预测范围 与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相同或略小预测点 敏感点 现状监测点 水质 水文突变 混合过程段 排污口局部可能超标区预测时期 水体自净能力最小 一般和最大预测阶段 建设过程 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预测因子预测方法的选择 数学模型 物理模拟 类比调查预测结果的评价 单因子指数法 水环境影响预测阶段与时期P111 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的水环境影响 且该阶段按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预测建设阶段超过一年的大型建设项目 若产生堆积物或土方量较大 且受纳水体水质要求在 类以上时 需预测建设施工阶段的水环境影响个别建设项目还应预测服务期满后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如矿山开发等 评价等级一 二级项目应分别预测建设项目在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 评价等级为三级或二级但评价时间较短时 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环境影响 水质模式中坐标系的建立P113 以排放点为原点Z轴铅直向上 X Y轴为水平方向X方向与主流方向一致Y方向与主流方向垂直 污水与河流水体的混合P111 污水与河水的混合过程通常包括 竖向混合阶段 横向混合阶段 纵向混合阶段使用水质模式时应注意预测点的位置 混合过程段 完全混合段 充分混合段 混合过程段与充分混合段P110充分混合 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 时 可以认为达到充分混合 混合过程段 从排放口开始到其下游充分混合段之间的河段 混合过程段距离xn的计算P110 式6 39 a 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 mB 河流宽度 mEy 废水与河水的横向混合系数 m2 sux 河流的平均流速 m s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P113 适用条件 1 废水与河水迅速完全混合后的污染物浓度计算 2 污染物是持久性污染物 废水与河水经一定的时间 距离 完全混合后的污染物浓度预测 河流为恒定流动 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稳态 C 废水与河水完全混合后污染物的浓度 mg LQh 排污口上游来水流量 m3 sCh 上游来水的水质浓度 mg LQp 污水流量 m3 sCp 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 mg L 式6 41 一维稳态衰减模式 与S P模式中BOD预测模式 P97式6 11 相同 C为X处污染物的浓度 Dx为纵向弥散系数 ux断面平均流速 K为污染物衰减系数 模型的适用对象 非持久性污染物 完全混合段 稳态 BOD DO耦合模型 S P模型 P96 模型的解析解 式6 11 6 12 6 13 6 14 适用条件 河流充分混合段 污染物为耗氧有机物 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河流为恒定流动 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稳态 氧垂曲线与临界点 最大氧亏值处 水质模型的应用 预测范围 预测因子和预测条件的确定污染源的简化水体的简化水质模型的选择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水质预测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P121 评价依据的基本资料 进行评价的水质参数浓度应是其预测的浓度贡献值与基线浓度之和 一般情况建议采用单因子指数法 常用水环境标准P1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0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 1996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P19 地表水功能类别的划分各类地表水的水质要求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 1996P23 污染物的分类要求 第一类污染物表2 10 第二类污染物 排污口设置相关规定各类污水排放的水质分级要求 排污口设置相关要求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分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掌握大气环评专项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内容理解大气污染源的类型 按排放方式 掌握大气环评专项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评价范围的确定掌握项目工程分析中点源调查内容 结合估算模式的运用 理解大气专项现状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理解大气预测条件的确定 预测点 气象资料 预测内容要求等 理解估算模式的应用 了解几种进一步预测模掌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应用 了解常用大气排放标准 1 12 2020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1 12 2020 常用大气环境标准P18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 2012 已代替GB3095 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 1996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 12 202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012版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 一类区 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 居住区 商业交通居住混合区 文化区 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1 12 202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一类区适用一级标准 二类区适用二级标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P76 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项目工程分析现状调查与评价 污染源 污染气象 大气环境质量 地形数据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结论及建议 1 12 2020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P77 根据项目初步工程分析的结果 选择1 3种主要污染物 分别计算每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及第i种污染物浓度达标准限值10 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式5 54 1 12 2020 估算模式P85 风向坐标系 点源平均风向右手坐标系 大气污染源点源统计内容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及分布平面图 排气筒高度 m 及出口内径 m 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 烟气出口速度 m s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 t a kg h g s 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 kg h 排放工况 连续 间歇 可结合P90表1 1 12 2020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P77 参考表5 6 1 12 2020 评价范围的确定P78 现状调查与评价 调查内容 大气污染源大气环境质量污染气象 1 12 2020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要求P79 1 12 2020 污染气象资料调查P80 气象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等相关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 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 年平均气温 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相对湿度 年平均降水量 日照等 对于一 二级评价项目 还应调查逐日 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探测资料 1 12 2020 气象资料调查要求 1 12 2020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步骤P83 1 12 2020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P84 预测因子结合现状评价因子选定预测范围覆盖评价范围 如有需要可适当调整计算点 预测点 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 环境空气敏感点 1 12 2020 各种数据的计算 小时平均浓度 一次浓度 日均浓度年平均浓度导则要求 采用长期气象条件 进行逐次计算 逐日计算 另选择污染最严重的小时 日气象条件作为典型小时 典型日气象条件进行计算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要求 1 12 2020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P85 P73 74 1 12 2020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86 叠加现状背景值 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 项目对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 是否超标 超标程度 超标位置等 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 项目对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 是否超标 超标程度 超标位置等 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 项目对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影响 是否超标 超标程度 超标范围位置等 并绘制预测范围内浓度等值线图 声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掌握噪声及噪声源的评价量及应用掌握分贝的求和运算掌握噪声衰减的机理及主要衰减量的计算掌握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及评价范围的确定理解声环评专项现状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掌握声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思路掌握室外点声源噪声影响预测及交通噪声预测掌握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点及应用 噪声的主观评价量P132 级与分贝 dB 声压级Lp 声强级LI 声功率级Lw倍频带声压级A声级等效连续A声级昼间等效声级 夜间等效声级统计噪声级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倍频带声压级P132 频带为了方便和实用 把声频的变化范围划分为若干个区段 即频带 或频段 频程 1倍频带把人耳可听声频范围划分为10个频带 每一段的上下限频率之比为2 1 1倍频带 倍频带中心频率取每一频带上限和下限频率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该频带的中心频率 并以此表示该倍频带 31 5 63 125 250 500 1000 2000 4000 8000 16000Hz10个倍频带 A计权与A声级P133 人耳对低频声不敏感 对高频声敏感把噪声的客观物理量与人的主观感觉结合起来A计权网络 特殊的滤波器 是根据等响曲线40phon设计的 在低频有较大衰减 高频不衰减甚至放大 模拟人耳的听觉特性A声级 由A计权网络处理后得到的声级 LA dBA A声级与人耳对噪声强度和频率的感觉最相近 应用广泛 适于评价连续稳态噪声 等效连续A声级LeqP133 等效连续A声级 对起伏或不连续的非稳态噪声 用能量平均的方法 以一个连续不变的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声级 dBA 昼间等效声级Ld和夜间等效声级Ln 夜间 22 00 6 00 昼间 6 00 22 00 Ld为白天Td个小时的等效声级 dBALn为夜间Tn个小时的等效声级 dBA应用 声环境质量标准P22表2 6噪声排放标准P27表2 16 表2 17 统计声级 累积百分声级 LNP133 以噪声级出现的时间累积概率来表示非稳态噪声的起伏L10 在取样时间内10 的时间超过的声级L50 在取样时间内50 的时间超过的声级L90 在取样时间内90 的时间超过的声级通常取L10 L50 L90表示非稳态噪声的峰值 中值和本底 环评中相关评价量的选用 声源评价量A声功率级 LAW 或中心频率为63Hz 8KHz8个倍频带的声功率级 LW 距离声源r处的A声级LA r 或距离声源r处中心频率为63Hz 8KHz8个倍频带的声压级Lp r 声环境质量评价量声环境功能区 昼间等效声级 Ld 夜间等效声级 Ln 突发噪声 最大A声级 Lmax 机场周围受影响区域 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 分贝的运算P134 分贝的相加 级在同一点的叠加 设n个声源产生的同名级 声功率级 声强级或声压级 分别为L1 L2 Ln dB 则合成的总声级为 式7 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 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的噪声限值 P22表2 6 参考导则HJ2 4 2009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参考 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声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和评价范围的确定工程分析现状调查与分析噪声环境影响预测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建议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P135 划分为一级 二级 三级划分依据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 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的数量 评价范围的确定P136 评价范围一般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对于以固定声源为主的项目 如工厂 港口 施工工地 铁路的站场等 以该项目边界往外200m为评价范围一般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 线状声源 城市道路 公路 铁路 轨道交通等 以道路中心线外两侧各200m的评价范围一般可满足一级评价要求 对于建设项目是机场的情况 主要飞行航迹离跑道两端各6 12km 侧向各1 2km内的评价范围一般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 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P137 声环境功能区划情况敏感目标现有主要噪声污染源声环境质量现状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 噪声影响预测内容P138 预测范围 一般与评价范围相同 预测点布设建设项目厂界 场界 边界 和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应作为预测点 为了便于绘制等声级线图 可以用网格法确定预测点 网格的大小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预测点噪声级计算的基本步骤P139 式7 15 噪声预测基本思路P139 在声环境影响预测中 常根据靠近声源某一位置 参考点 处的已知声级 源强 计算距声源r处预测点的声级 关键在于计算噪声从参考点至预测点的传播途径中的噪声衰减量 噪声的衰减P140 几何扩散衰减空气吸收衰减遮挡物衰减地面效应其他效应引起的衰减 点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Adiv 对于点声源 无指向性 从距离点声源r1处至r2处的衰减值Adiv 20lg r1 r2 式7 17当r2 2r1时 L1 6dB 空气吸收衰减AatmP142 r为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 m r0为参考位置距离 m a为空气吸收系数 dB km a为温度 湿度和声波频率的函数 预测计算中一般根据当地常年平均气温和湿度选择相应的空气吸收系数参考大气吸收系数表 表7 4 式7 29 注意书上公式有误 遮挡物衰减AbarP142 1 实体屏障先求出菲涅尔数N 2 参考图7 3 声程差 声波波长当屏障很长 视作无限长处理时 式7 31 预测点处声级的计算P143 若已知声源r0 参考点 处的倍频带 125 8000Hz的8个倍频带中心频率 声压级Lp r0 1 分别计算预测点的8个倍频带声压级2 将预测点的8个倍频带声压级合成 计算出预测点的A声级LA r 式7 34 式7 32 交通噪声预测P146 式7 47 交通噪声预测P146 式7 45 声环境影响评价 应根据声源的类别和声环境功能区确定评价标准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和评价标准 评价项目施工 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 影响范围 给出厂界及敏感目标的达标分析分析评价范围内不同声级范围下覆盖的面积 影响的人口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和主要内容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理解生态专项现状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理解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主要内容了解常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掌握减缓生态影响的主要途径掌握替代方案的主要内容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流程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P179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及评价范围的确定工程分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及替代方案结论及建议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P181 评价等级划分依据项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项目的工程占地 含水域 范围 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地区域的初步分析 根据工作等级划分表进行划分 按照其中较高的工作级别进行评价 特殊生态敏感区 指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或已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如遭到占用 损失和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严重且难以预防 生态功能难以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自然保护区不论级别全部划入特殊敏感区只要涉及到特殊敏感区即为一级评价 重要生态敏感区 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如遭到占用 损失和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较严重 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加以预防 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 地质公园 重要湿地 原始天然林 珍希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 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 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 一般区域 除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外的其他区域如 基本农田属于一般区域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P183 生态现状调查内容 修订后 生态背景调查主要生态问题调查 生态现状评价P184 在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对评价区的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