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5套语文试题作文的综评及教学建议.doc_第1页
全国15套语文试题作文的综评及教学建议.doc_第2页
全国15套语文试题作文的综评及教学建议.doc_第3页
全国15套语文试题作文的综评及教学建议.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15套语文试题作文的综评及教学建议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洪劬颉2004年,注定是要被描述为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改革里程碑的一年。把全国十五份试题作文加以比较,不难发现今年十五套作文题在多样化自主命题的背后正凸现出一些共性:关注学生真实的现实生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的考查,注重对学生自我认识和理性思考水平的检测;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尤其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考查。这些共性体现了语文教改尤其是新课程标准推进的价值追求,把握住这些共性特点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语文教改的趋势和走向,从而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推动新课程的进程。 上篇杂花生树:是什么滋养了百花竞艳?与往年高考作文题相比,今年十五套作文题价值取向在于对“我是谁”这一亘古追问,更注重引导学生对日常真实生活的关注和发现,不是虚情假意的道德拷问(如98年战胜脆弱/坚强:我追求的品格,01年的话说诚信,02年心灵的选择),也不是荒诞不经的科幻想象(如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还不是对学生思维的强制灌输(如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生存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杂乱的生活空间里,因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缺失,人们整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上海以“忙”为话题作文开启了对生存质量的深刻反思,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生存的“忙”碌的世界?我们究竟在“忙”些什么?我们的“忙”会不会产生价值和意义?人类亘古以来对诗意家园的追问在现实的浮躁与杂乱之前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以人为本”,呼吁人们精神,重塑我们的精神底色,浙江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作文拉开了2004年高考作文对考生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的全面检测。尤其是更着重在对自我生存质量的提升、对自我认识的定位、对自我实现的途径、对自我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来引领学生的“成人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是真正实现了由“知识能力立意”向“立人立意”的现代转型。以立人为中心,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你自己”。江苏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这是两种性格(动中静,稳中变)、两种思维品格、两种文化渗透,两种处世策略,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一个返本归源的智性梳理。天津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很容易令人想起朱光潜先生关于三种人对同一棵树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的论述,既是引导考生重新正确认识自己,也是换一个角度,审视人生定位,发现潜力。全国卷(广西等省)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更是启发考生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实现孙梨黄鹂中所谓的“生存的极致”。功成名就固然令人骄傲,我们已经习惯了引英雄式的成功成就为自豪,但不可忽视的是绝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得很平凡,辽宁以“平凡与自豪”为话题作文,则在启发我们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关注现实生存,关注生活细节的伟大,在真实的世俗生活中追求生存的乐趣。认识你自己,不仅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所在,还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正面缺点,善待缺点。人非生而无过,知错而能改,善莫大焉,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或缺点。湖南以“买镜”为话题,引领学生是用“明镜”来照出还是用“昏镜”来“无视”自己“细小的瑕疵”,也就是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不遭遇挫折,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挫折。全国卷(黑龙江、四川等)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作文,启发我们就算身临绝境,四面楚歌,也不要放大痛苦,而要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因为痛苦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痛苦面前沉沦下去。认识你自己,还要正确认识、处理与别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别人和社会对自己的期望、要求、批评和约束。重庆作文导引材料中以“8000是我攀登的最高点。我一点也不遗憾”来回答别人对自己的不断拔高的期望,以“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期望”为话题,引导人们要富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需要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如何来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也许在某一个阶段某一种程度上会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但是无限制的期望和超越自己承受的极限的期望往往会适得其反,这样的作文命题不仅仅是对学生既有学力和素养的一个测定,而且也是对今后人生发展的一个善意提醒。别人在支持与帮助在自己成长道路上具有着无疑替代的作用,“认识自己”,并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还要善于听取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全国卷(安徽、河北等省)以“相信自己与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为话题,更带有了现实的针对性。全国卷(青海等省)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作文,则是启发考生要关注别人,不能因某种利益而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而北京卷更是以一个富于动态的“包容”为题作文,既有为人大度、待人宽容、不计较得失的自我道德修养,也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接纳不同意见的气量。跟别人交往相处,广东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引领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来谈语言在沟通中的重要和何为。“认识你自己”之后便是“成为你自己”,这也是今年高考作文关注的一个重心所在。湖南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引领学生对自己成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家庭教育进行反思和审视,探讨家庭教育的成败得失。而福建省带有极强前瞻意识的以“以下列一个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或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为话题作文,则更是体现了语文学习与经典阅读的关系,引导孩子们把目光聚焦到广泛阅读上,不仅仅要广泛阅读,而且还要精读、研读,如果没有进行过专题性阅读和写作的学生,要做好这篇文章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在某种程度上,今年十五套作文题在内容上体现的共性暗合了钱理群先生以“对话和发现”为贯穿的中小学写作教育的设想: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发现社会、发现大师。(具体可参看钱理群著语文教育门外谈之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这种变化反映了作文教学的新成果正转化为社会共识和共同追求。由对“假话、大话、空话”、“社论腔、官腔、老人腔、八股腔”的批判,提倡“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是健康的人格”(王富仁语),讲真话,抒真情,“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立言以立人”(钱理群语),这些认识越来越内化到作文教改的切实行动之中。那种纯粹注重技术和技巧的作文训练已经显出穷途末路之象,那种寄希望于有限的几次作文而总结出来的一套方法以期借此来写尽天下文章的做法正日薄西山,那种完全放任学生自由写作的所谓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也因为“人是自我修养与社会规范的统一,我们在反对假话、空话、大话时,可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上去,说话是有策略的,是需要讲求智慧的”(参见关于网络和作文教学的对话黄厚江、杨斌、洪劬颉等,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4期)而暴露出它的弊端。把握住这些走向,将使后高考的教与学方向感更强,措施更有力。 下篇明年高考:拿什么来直面?但是这些作文题并不一定都好写,都能写好。就在语文刚刚结束几分钟后,在国内诸多教育论坛中就出现了“学生哭着出了考场”并指责“高考作文命题是命题专家的自恋”的帖子。联系到去年高考,甚至有高三教师发出出考题还是玩游戏?质疑2003年全国高考与文命题组(广州师道2003年第8期)。众所周知,高考的严肃性不容置疑,面对众多的对高考非议和责疑,我常常怀疑其说话的真实性和诚实性,继引导语文教改的高考作文连续撰文少点匠气,多点智慧、研究高考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等文章加以讨论,我们不妨反过来问一句:我们三年的高中教学究竟为孩子积累了什么?我们面对对学生应试的不适应,应该反思什么?我们研究考试,究竟是为了什么?面对明年高考,我们应该要做什么?以题代练当休矣!作为应试策略,做一些题目是有必要的;但问题是仅仅只是通过题目来应对高考远远是不够的。我更不解的是许多教师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如何拿着“手术刀”把一篇篇课文按照往年“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排布肢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把重要的文本研习变成了解剖手术,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种观看了这种解剖之后,把文本抛弃了,把这些所谓的考点整理成若干条目,放到相应的“抽屉”中,却忘了“编上号”。这种对课文解剖式的分析势必令我们的学生在接触到这些作文题目时慌张茫然,手足无措。近年来高考作文的走势告诉我们“那种图解式的授课方式正在面临一场危机”。把教材用好,用足,用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学生表现出来的对现代语文高考尤其作文的不适应,原因在于所考与所学的脱节;而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又在于教师与学生因“所考非所学”的思维定势而养成的对教材的不信任;而造成这种不信任的根源则在于对教材的肢解式的简单处理。我在多篇文章中提到“向课文学点语言路数”,向课文索取语言材料,向课文谋取写作体式。(参见拙文向课文学点语言路数语文报高考版2003年11月26日头版)。“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推进,“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正成为越来越多教师自觉的追求和行为。而以写作为主线的教学观念也正成为教改过程中的强势语言。作文是思维的外化。没有思维、思想等认识智慧的提升,就不可能有表达的智慧。表达的智慧首先在于有个性化的阅读和积累,然后才是个性化的思维角度,才可能进行个性化的智慧的表达。而认识智慧的提升主渠道在课堂。如果文言文的学习仅仅只是停留于疏通字音、词义、句式等纯粹知识的积累和记忆,而不去对文以载道之“道”进行深入地讨论和研究,如果现代文教学只是在字词积累、人物分析、艺术特点上进行条分缕析的肢解,而不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读探究,不对叙事策略加以省察,那么文本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贴着若干“知识标签”的附属物,一旦这些“标签”揭下了,文本便自觉主动地离开了学生的视野,又何能提升他们对事物认识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文章“意”的理解上引领学生就某些话题的讨论甚至争鸣,必将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有更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记忆,才能内化为学生精神成长的血液。向课文学点语言路数,首先在于对文本的研读上,研读在于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堂设计。其实,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时,我们不妨由话题指引回想起我们的日日细嚼慢咽的课文。我就举目前“饱赞与贬损共舞”的江苏作文“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例加以剖析。我首先想到的是愚溪诗序中柳宗元“夫水,智者乐也”,把自己贬谪永州、政治抱负实现不了,从而以一种反叛的姿态审视自然从而审视自身,这也可以从小石潭记中得到正面验证,从而引发自己从哲学本原意义上省视山水对人性格的重塑,对人精神的淘洗,对人心灵的释放。我还想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对齐王的持久沉稳的观察而采取的灵动的进谏策略,而不是如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只用一种办法来劝说厉王而最终失败,这个里面就是缺少灵动的聪慧和变化,而触龙说赵太后更是以沉稳和灵动机智而巧妙地消除赵太后的戒心,而最终说服成功。就是现代文中,也可以直接想到的就是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为什么小屋是眉梢上的一点?为什么是我幸福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等等。当我们审题时,能够经过对课文的复现回忆而不断的搜集语言材料,向课文学点语言路数,既是对陌生的作文命题隔膜感的消除,也是对越来越趋向于文学性、哲理性的命题内核的深化理解。没有“陌生命题熟悉化”的过程,就没有写作的信心和底气;没有“公共命题私人化”,就没有思维的个性化,又何谈写作的个性化?而这一切全都来自于对课文的深入的透彻的个性的理解。我们还要注重语文素材的积累和记忆。一谈到提高写作水平,就要开出“多读多写”的万能药方。读什么,并不是一个“问题”,而在于“读不读”“怎么读”,怎么才能把阅读所得渗透到写作中去,如何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和习惯。我在每节课前,划出五分钟时间作为“读书时间”,分学期推进“诗词诵读”、“美文赏析”、“经典阅读”等,配合以 “阅读短长”的书写(具体可参见南京少年文艺2003年第2期阅读短长),尤其在此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