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2008年度复旦大学精品课程申 报 表 推 荐 院 系 上海医学院 课 程 名 称 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验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医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基础医学 课 程 负 责 人 潘銮凤 申 报 日 期 2008.3.3 学年授课学生数 30复旦大学教务处二六年十一月填 写 要 求一、请严格按照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二、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潘銮凤性别女出生年月1962.2最终学历博士职 称副教授电 话54237329学 位博士职 务实验室主任传 真54237329所在院系上海医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医学院路138号118信箱,2000321- 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负责和主讲3门研究生课程:分子生物学技术(一),理论周学时2,实验周学时8,共5届,500人分子生物学技术(二),理论周学时2,实验周学时8,共5届,500人超速离心技术及其应用,理论周学时4,实验周学时8,共5届,50人负责和主讲2门本科生课程: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验,理论周学时2,实验周学时8,共5届,150人医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周学时4,共3届,27人实践教学: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4人,研究生8人,进修生3人,协助指导研究生13人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2003-2005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验教材编写及实验项目更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材主编和主要编者及实验项目设计和指导。教学论文: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发表教学论文4篇,其中2篇为国内核心期刊。潘銮凤等,基础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初探。医学教育探索,2005;潘銮凤等,医科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作为教学进修生的指导者发表教学论文1篇,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学教育探索,2006。教学获奖情况:2007年 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2006年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优秀教学论文奖2004年 复旦大学复华奖教金实验教学奖2003年 1999-2002年度上海市普通高校实验室管理先进个人2002年 复旦大学上海银行基础医学奖教金中青年一等奖1- 3学术研究研究课题:20002002,心脏瓣膜组织工程,进修科研基金8万元,主持人20012003,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自体活心脏瓣膜,复旦大学Med-X基金15万元,主持人20042007,高强度生物纳米网状支架的力学建模和数值仿真,上海市重点项目(04JC14012)“”(19万),第2主持人研究生指导:独立指导5位硕士生和3位进修生,联合培养了3位硕士生(双通讯作者),协助培养了8位博士生和5位硕士生。发表论文近40篇,部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代表作:1 FANG Ning-tao, XIE Shang-zhe, WANG Song-mei, GAO Hong-yang, WU Chun-gen and PAN Luan-feng*.Construction of tissue-engineered heart valves by using decellularized scaffolds an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Chin Med J;120(8):696-702,2007. (SCI)2 张翼,周平*,潘銮凤*,谢尚喆,孙敏,李文婷。丝素蛋白修饰改性的聚羟基脂肪酸酯支架上人体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化学学报,65(24):29352940,2007。(SCI)3 方宁涛,孙洪亮,谢尚喆,吴春根,王松梅,高红阳,潘銮凤*。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法制备带瓣管道支架及其生物学性能分析。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3(4):260262,2007。权威4 吴春根,方宁涛,潘銮凤*。人脐动脉脱细胞支架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11(26):50825085,2007。5 Na MEI, Ping ZHOU*, Luan-Feng PAN*, Guang CHEN, Chun-Gen WU, Xin CHEN, Zheng-Zhong SHAO, Guo-Qiang CHEN. Biocompatibility of Poly (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hexanoate) Modified by Silk Fibroin,J Mater Sci: Mater Med, 17:749-758,2006。(SCI)6 PAN Luanfeng*,PEI Peng. Signaling transduction by IgG receptors. Chinese Medical J 116(4:487-494, 2003. (SCI)7 GUANG CHEN,PING ZHOU*,LUANFENG PAN*. Silk fibroin modified porous poly (e-caprolactone) scaffold for human fibroblast culture in vitro. J Mater Sci: Mater in Med 15:671-677, 2004. (SCI)8 潘銮凤*,吴春根,裴鹏,朱运松。TNF-a和IFN-g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IgG受体的表达。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1(6):683686,2005。9 L-F Pan*(潘銮凤), RA Kreisle, YD Shi.Expression of endothelial cell IgG receptors and markers on various cultures. Chinese Medical J 112(2):157-161, 1999. (SCI)10 PAN Luanfeng*(潘銮凤), Regina A Kreisle, and Shi yongde. Detection of FcgR o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stimulated with cytokines tumor necrosis factor-a (TNF-a) and interferon gamma (IFN-g). Clin Exp Immunol. 112:533-538,1998. (SCI)获奖情况: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排名第四。2.课程主讲人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潘銮凤性别女出生年月1962.2最终学历博士职 称副教授电 话54237329学 位博士职 务实验室主任传 真54237329所在院系上海医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医学院路138号118信箱,2000322- 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负责和主讲3门研究生课程:分子生物学技术(一),理论周学时2,实验周学时8,共5届,500人分子生物学技术(二),理论周学时2,实验周学时8,共5届,500人超速离心技术及其应用,理论周学时4,实验周学时8,共5届,50人负责和主讲2门本科生课程: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验,理论周学时2,实验周学时8,共5届,150人医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周学时4,共3届,27人实践教学: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3人,研究生7人,进修生3人,协助指导研究生13人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2003-2005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验教材编写及实验项目更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材主编和主要编者及实验项目设计和指导。教学论文: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发表教学论文4篇,其中2篇为国内核心期刊。潘銮凤等,基础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初探。医学教育探索,2005;潘銮凤等,医科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作为教学进修生的指导者发表教学论文1篇,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学教育探索,2006。教学获奖情况:2007年 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2006年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优秀教学论文奖2004年 复旦大学复华奖教金实验教学奖2003年 1999-2002年度上海市普通高校实验室管理先进个人2002年 复旦大学上海银行基础医学奖教金中青年一等奖2- 3学术研究研究课题:20002002,心脏瓣膜组织工程,进修科研基金8万元,主持人20012003,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自体活心脏瓣膜,复旦大学Med-X基金15万元,主持人20042007,高强度生物纳米网状支架的力学建模和数值仿真,上海市重点项目(04JC14012)(19万),第2主持人研究生指导:独立指导5位硕士生和3位进修生,联合培养了3位硕士生(双通讯作者),协助培养了8位博士生和5位硕士生。发表论文近40篇,部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代表作:1 FANG Ning-tao, XIE Shang-zhe, WANG Song-mei, GAO Hong-yang, WU Chun-gen and PAN Luan-feng*.Construction of tissue-engineered heart valves by using decellularized scaffolds an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Chin Med J;120(8):696-702,2007. (SCI)2 张翼,周平*,潘銮凤*,谢尚喆,孙敏,李文婷。丝素蛋白修饰改性的聚羟基脂肪酸酯支架上人体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化学学报,65(24):29352940,2007。(SCI)3 方宁涛,孙洪亮,谢尚喆,吴春根,王松梅,高红阳,潘銮凤*。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法制备带瓣管道支架及其生物学性能分析。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3(4):260262,2007。权威4 吴春根,方宁涛,潘銮凤*人脐动脉脱细胞支架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11(26):50825085,2007。5 Na MEI, Ping ZHOU*, Luan-Feng PAN*, Guang CHEN, Chun-Gen WU, Xin CHEN, Zheng-Zhong SHAO, Guo-Qiang CHEN. Biocompatibility of Poly (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hexanoate) Modified by Silk Fibroin,J Mater Sci: Mater Med, 17:749-758,2006。(SCI)6 PAN Luanfeng*,PEI Peng.Signaling transduction by IgG receptors. Chinese Medical J 116(4:487-494, 2003. (SCI)7 GUANG CHEN,PING ZHOU*,LUANFENG PAN*. Silk fibroin modified porous poly (e-caprolactone) scaffold for human fibroblast culture in vitro. J Mater Sci: Mater in Med 15:671-677, 2004. (SCI)8 潘銮凤*,吴春根,裴鹏,朱运松。TNF-a和IFN-g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IgG受体的表达。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1(6):683686,2005。9 L-F Pan*(潘銮凤), RA Kreisle, YD Shi.Expression of endothelial cell IgG receptors and markers on various cultures. Chinese Medical J 112(2):157-161, 1999. (SCI)10 PAN Luanfeng*(潘銮凤), Regina A Kreisle, and Shi yongde. Detection of FcgR o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stimulated with cytokines tumor necrosis factor-a (TNF-a) and interferon gamma (IFN-g). Clin Exp Immunol. 112:533-538,1998. (SCI)获奖情况: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排名第四。2.主讲教师情况(1)2(1)-1基本信息姓 名王松梅性别女出生年月1971年3月最终学历博士职 称讲师电 话54237330学 位博士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上海医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18信箱,200322(1)-2教学情况讲授课程:分子生物学技术(一),理论周学时2,实验周学时8,共5届,500人分子生物学技术(二),理论周学时2,实验周学时8,共5届,500人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验,理论周学时2,实验周学时8,共5届,150人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医学(本科生):共3届,学生总数30人实践性教学:协助指导4名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实验工作。教学奖励:2007年 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2006年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优秀教学论文奖2(1)-3学术研究近年学术论文:1. 王松梅, 郝志勇, 马景臣, 杜琳, 汪萱怡. PCR检测与细菌培养方法在细菌性痢疾监测中的应用比较. 复旦学报(医学版). 33(6): 766-769, 20062. 王松梅, 朱珺 ,李岩, 潘銮凤 ,查锡良, 刘银坤. 新型三聚b肽对人肝癌细胞系迁移和侵袭作用的影响. 中华肝脏病杂志,13(7):541-542,20053. 王松梅, 朱珺, 李岩, 潘銮凤, 查锡良, 刘银坤. 新型抗肿瘤转移多肽三聚b肽(b3) 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抗粘附作用. 生物工程学报, 21(4):49-53,20054. 王松梅, 朱珺, 李岩, 潘銮凤, 查锡良, 刘银坤. b肽及其多聚物对人肝癌细胞株与基质粘附的抑制作用. 实用肿瘤杂志, 21(3):223-226,20065. 朱珺,王松梅,沈炜明等,抗肿瘤转移多聚肽聚乙二醇化的研究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4(9):723-726, 2005.6. 高红阳. 单易非. 王平. 邱丙森. 王松梅. 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型感染. 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 29(1):36-38, 2002 申请专利:刘银坤,汤钊猷,钦伦秀,吴自荣,王松梅,朱珺. 一种PEG聚b肽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申请号:200310108985.1, 2003年12月1日获奖情况: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排名第二。2.主讲教师情况(2)2(2)-1基本信息姓 名高红阳性别女出生年月1970年3月最终学历硕士职 称讲师电 话54237330学 位硕士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上海医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徐汇区医学院路138号118信箱(200032)2(2)-2教学情况讲授课程:1分子生物学技术(一),理论周学时2,实验周学时8,共5届,500人2分子生物学技术(二),理论周学时2,实验周学时8,共5届,500人3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验(本科生),共5届,学生总数150人4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医学(本科生),共3届,学生总数30人4生物物理学技术(本科生);2学时/周,共3届,约30人。5核素技术应用(硕士、博士);4学时/周,共5届,约160人。实践性教学:协助指导博士生1名、硕士生3名。教学奖励:2007年 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2006年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优秀教学论文奖2003年 复旦大学上海银行基础医学奖教金中青年二等奖2(2)-3学术研究研究课题:2003-2005,本校课题负责人,“金芪降糖片对血管内皮损伤影响的研究”,岳阳医院,合作课题。2004-2005, 主要完成人,“铬对肺内皮细胞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香港大学合作课题2007-2008,第二参与者,“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评价与机理研究”分课题,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发表论文:1高红阳,邱丙森,王平等:中国人皮肤型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一例报道。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 Vol.38 No.4 P.205-207。2高红阳,邱丙森。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皮肤损害及其诊断意义。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年10月。3高红阳,潘銮凤,施永德。医学本科生生物物理教学中的口试利弊分析。上海市第3届BIO-X研讨会暨2003生物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829。2003。4高红阳,单易非,王平等:皮肤 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感染。复旦学报(医学版),Fudan Univ J Med Sci, 2002, Jan.,29(1):36-38. 5QINGWEI RUAN1, DEHUI WANG, HONGYANG GAO, et 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uditory activity on the expression of phosphorylated c-Jun in the auditory system. Acta Oto-Laryngologica, 2007; 127: 594-604. (SCI)6Pei-Hui Yang, Hong-Yang Gao, Jiye Cai, et al:The Stepwise Process of Chromium-Induced DNA Breakage: Characterization by Electrochemistr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d DNA Electrophoresis Chem. Res. Toxicol., 18 (10), 1563 -1566, 2005 (SCI)7孙洪亮,放宁涛,谢尚喆,高红阳,潘銮凤:应用4,6-联脒-2-苯基吲哚大体染色法快速观察生物支架材料体外内皮化程度。中国临床康复,第10卷,第25期,20060710,57-59。8方宁涛,张宇浩,孙洪亮,谢尚喆,高红阳,裴鹏,潘銮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内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瓣膜及其抗血栓作用。中国临床康复,第10卷,第45期,20061210。2729。9王平,邱丙森,高红阳等。淋巴瘤样丘疹病继发蕈样肉芽肿:共同T细胞克隆增生一例报告。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年6月第36卷第6期:303-305。获奖情况: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排名第三。3.教学队伍情况 3-1人 员构成(含外 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潘銮凤女19622副教授分子生物学负责、主讲和带实验王松梅女19713讲师分子生物学讲课和带实验高红阳女19703讲师分子生物学讲课和带实验吴春根男19684主管技师分子生物学带实验和实验准备方宁涛男197911技师(硕士)分子生物学实验带教谢佐俊男19806技师(硕士)细胞与遗传学实验带教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知识结构:教学队伍中在研究生阶段有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细胞与遗传学、有生物物理学的和病理生物学的;在本科阶段有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和化学的,这样的知识结构十分有利于本课程的教学。既有教师又有技术人员;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又能进行实验技术的改进和更新。学历结构:博士 33,硕士50,本科17。年龄结构: 教学人员年龄结构合理,由青年和中年为主,40岁以下占85。学缘结构:教师毕业学校有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等,研究生有Purdue大学、复旦大学。师资配置情况:实验课指导老师和学生比1:15。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课程内容安排: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验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指导思想是:深透理解基本概念,稳固搭建基本框架,广泛建立网络,灵活掌握实际应用,综合归纳建立合理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课程首先通过概述基本原理和重大历史事件和最新发展,帮助建立一个基本理论框架。接着分核酸和蛋白两条主线讲授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搭建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体系打下基础。然后,通过介绍这些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总结和提炼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中的研究思想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最后通过实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实验内容安排上,设计巧妙,前一个实验的结果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这样,一环扣一环,从而使学生对一个完整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项目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激发了大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实验教学。创新考核方法:考题将技术理论与应用及实验课的内容完全融为一体,每届考试,都有根据当届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设计的考题,考题灵活,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侧重于综合实验设计、结果综合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以及技术的联合应用和灵活选择。答案也是开放性的、多角度的。革新授课方式:采用多层次、多方式、多时空的教学,教学内容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再到最新进展多层次循序渐进,教学方式从课堂讲授到实验课讨论再到答疑总结,方式多样,学习灵活。在一个个模拟科研的综合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还根据与学生的讨论,对上课内容进行了及时的调整,使用新版教材和自我编写补充教材,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科发展,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上课方式。教学研究项目:2003-2005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验教材编写及实验项目更新,上海医学院教学论文:近两年来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探索”和上海市高等医学教育“”发表了5篇教学论文表彰和奖励:2007年,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优秀教学论文奖2004年,复旦大学复华奖教金实验教学奖2003年,上海市高校普通实验室管理先进个人2003年,复旦大学上海银行基础医学奖教金中青年二等奖2002年,复旦大学上海银行基础医学奖教金中青年一等奖教学实验中心建设:2006年,本实验室并入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正在准备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3-4师资培养每位青年教师均安排了具体培养措施,包括科研工作和报告,阅读书目和内容,并做读书报告。安排理论课的辅讲和试讲,实验课的辅带、批阅实验报告、预实验和实验课的试讲到主讲,循序渐进。并安排青年教师对不同内容轮换上课。特别做好传帮带,强调教书育人的道德操守,人人做到认真备课,预实验及时到位,带教耐心讲解和指导,年年得到学生好评,每一位年轻老师都得到评估高分。4.课程描述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本课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建立之初的1999年开设的,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和免疫学系主任指导和带领上课。当时还没有独立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由于当时实验室空间的限制,决定只向基础医学班开放。2001年开始由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独立上课,为了更好配合理论课程分子生物学的开设,本课程向实验课程转变,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编写了实验课程教材,更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03年,在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的支持下,对实验项目进行了更新。2006年编写了40万字教材分子生物学技术,2008年即将出版,为独立实验课程的技术理论课堂讲授提供了合适的教材,让学生在掌握了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同时,了解新的发展和应用。2006年,本实验室并入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本课程将开设更多自行设计和创新性实验,并向更多专业学生开放。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4-2-1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由于分子生物学广泛、深入和迅速的发展,使其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成为医学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分子生物学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典范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和进步是推动分子生物学理论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不能仅仅把分子生物学实验看成是理论的补充和验证,实验课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实验教学对于保证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掌握基本技术,提高科学分析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是医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常用技术理论,同时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本课程将根据学科的发展,介绍新的知识与技术。使学生通过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事和新动态和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技术原理、实验设计和操作思路,为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打下扎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教学内容安排:第一周,绪论、分子生物学新概念 4学时第二周,基因工程 4学时第三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4学时第四周,核酸体外扩增和核酸测序 2学时第五周,转基因动物和基因打靶、DNA芯片技术 4学时第六周,基因诊断、基因治疗 4学时第七周,蛋白质分析技术 2学时第八周,载体与目的基因的连接与转化 8学时第九周,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8学时第十周,基因组DNA的制备 8学时第十一周,探针的制备 8学时第十二周,PCR 8学时第十三周,Southern blot 8学时第十四周,Southern blot 8学时第十五周,细胞总蛋白的制备及其SDS-PAGE 8学时第十六周,Western blot 8学时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课程的重点是通过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事和新动态和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技术原理、实验设计和操作思路,为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打下扎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设备费用高,实验消耗大,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学生人数都受到很大限制。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发展尤其迅猛,如何有财力和人力迅速更新实验内容是其难点,特别是对实验教学的传统认识使本课程发展的减缓。根据教育部建设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精神,加强实验中心和实验课程的建设,建设独立的、涉及面广的实验课程。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内容的课程不填)本课程为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分子生物学密切配合,无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学方法上、实验和考核的设计上都力求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实验内容安排上,我们进行了巧妙的设计,让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成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这样,一环扣一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责任心和兴趣,加强了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们普遍反映收效很大。在这样一个模拟科研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现代医学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长课时和实验间隙长的特点,将理论课延伸到实验课,学生根据教师讲课和参考材料,对其阅读时不理解之处和自己的见解留在实验课的间隙时间内与教师讨论,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予以不同的指导,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实验内容多为综合性,相互关联,并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各种可能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联动思考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通过讲授和实验课的讨论帮助学生比较系统的理解了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的基本原理,为他们深入全面理解专业论文和开展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我们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实验带教以及我们编写的实验教材都给予较高评价,满意率达90%以上,每年的评估分均排在前列。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教材使用与建设: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冯作化主编的医学分子生物学,2001年和张钦宪等主编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同时自编讲义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使内容与最新发展更加相符,并在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同时,介绍部分医学研究中常用的细胞生物学技术,有利于学生树立研究的整体功能观,比较全面地了解医学科研基本手段和方法。自编教材分子生物学技术即将出版。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我们的实验讲义通俗易懂、内容详细、还包括了注意事项和重点说明,广受欢迎。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实验内容安排上,我们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前一个实验的结果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实验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们的实验兴趣空前高涨,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们普遍反映收效很大,初步形成了科研的整体思路和完整概念。实验教材将在细胞学、组织学方面和分子生物学新实验方面进行扩充。实践性教学环境:我们的教学实验室,包含了两个60平方米的主实验室,一个60平方米的细胞培养室,一个20平方米的细菌培养室、一个20平方米的精密仪器室、一个暗室、一个60平方米的实验准备室。仪器有超速离心机、高速离心机、PCR仪、分光光度计、杂交炉,CO2细胞培养箱、酶标仪、摇床、低温冰箱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还有300平方米配套开放实验室,环境好,设备优,能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和自行设计实验。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课堂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首先,课堂讲授为框架式、提纲式、引导式教学,克服传统的“传递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分析新事物的精神,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我们打破传统的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分离的教学方式,将理论课的教学延伸到实验课中。理论课上,先对本章内容进行概括讲解和提示;然后,学生根据上课讲义和参考材料,进行具体和深入学习;将不理解之处和自己的见解留在实验课的间隙与教师讨论,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予以不同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既可以在不用增加理论课学时的情况下大量增长学科知识,丰富了理论课的内容,又充分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率。而且与理论课不同的是,实验课中的讨论是个别的指导或两三个人辅导,容易做到因材施教。我们每年根据学科最新发展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以研究性实验题目为切入点,为学生创造一种类似科研的情境和途径,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让学生学习课题设计和方案的制定工作,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处理信息,做好实验纪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将自己的意见、设想与教师进行交流,在教师指导中变主动学习为创造性学习。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科研工作的一般规律,增强实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不拘泥于既定的方式,学会主动思考,提出新观点,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在课件制作方面,我们不断提升教师的制作水平,引入动画,增强美感,活跃上课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我们在课前将上课多媒体内容打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减少记笔记时间,集中精力听课。课件的内容也是提纲和框架式的,以配合我们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思路。并通过观看VCD了解前沿技术。在这样多方位、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中,我们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培养了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实验设计的整体思路出发,分析实验的结果,改进实验的方法,拓展学生的科研设计思路,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4-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近两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本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学方法上、实验和考核的设计上都力求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责任心和兴趣,加强了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样一个模拟科研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现代医学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比较系统的理解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为他们深入全面理解专业论文和自己独立开展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大量兄弟院校到本实验室参观和取经。并通过举办学习班,在全国取得了良好声誉,学习班停办后,还不断打来电话,希望参加下届学习班。校内学生评教的理论讲课的评价指标包括讲课艺术、精神、课堂气氛和沟通、课程内容、知识的掌握和更新等,2006和07年度平均分为4.95和4.73/5;实验课评价指标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指导、实验教材和实验报告、观察力和创造力培养等,2006和07年度平均分为4.93和4.72/5,在本学院课程中居前列。以下为专家和学生评价。1 专家评价(1)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殷莲华教授评价上海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建于1999年,为全校医、卫、药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课程的公共授课中心和理科基地的教学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验课程为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既包括技术理论的课堂讲授,又有实验操作,无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学方法上、实验和考核的设计上都力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重。他们所采用的“课堂自学实验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好评。该实验室有一支十分敬业的教学队伍,获得了上海市普通高校实验室管理先进、上海银行奖教金一等和二等奖及复旦大学实验教学奖、教学成果三等奖等奖项。发表了6篇教学论文,编写了近40万字的教材。他们在教学的同时也开展科研工作,近年来发表了60多篇研究论文。这些都充分说明,以潘銮凤副教授为课程负责人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子生物实验室具有申请2008年度复旦大学精品课程扎实的工作基础。潘老师还十分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验总结,对可持续发展的实验教学工作都有十分明确的目标,对于“讨论式和立体化实验教学”、“革新考核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和进一步“框架式-网络式-应用式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设计”等与精品课程打造有密切关系的重点工作的意义,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和十分具体的规划。这都说明,以潘老师为课程负责人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于在2008年度打造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验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具有周密、可靠的思想准备和包括教学人才梯队、精品课程实施方法和其他物质条件等方面,在可行性上都具十分可信的条件和基础。为此,本人推荐该课程申请精品课程建设。(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查锡良教授的评价由上海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设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验是与理论课程分子生物学原理配套,并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实验内容综合性强,从细胞出发,在核酸和蛋白质实验两个层次展开,基本覆盖了医学研究最常用的实验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实验课程,该课程还包含了24学时的技术理论与应用的课堂讲授,使学生能更深入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并灵活应用于他们的毕业论文以及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学生自学和实验课上与教师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该实验室具有一支年富力强,热爱实验教学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他们将大量精力贡献于实验教学,承担了5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技术课程,有着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验教学成绩。在科研方面,主要开展血管组织工程、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和抗肿瘤研究方面的工作,让他们在SCI和E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了16篇论文,在其它杂志上发表了40多篇研究论文。鉴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实验教学、科研和教改实践中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本人愿意推荐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验为精品课程建设。 (3)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吴自荣教授的评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建于1999年,具有一支主要由年轻的博士、硕士组成的,实验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编著了分子生物学实验等讲义并开设了相应课程。我认为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整个实验设计很有特色,它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实验进行系统安排,模拟成一项课题的研究,并用前一实验的结果作为后一实验的材料,每个实验,环环相扣。经过连续5届本课生教学实践表明,这一富有特色的实验设计和安排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实验操作的同时,又体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科研设计和研究过程,对学生非常有启发和实用价值,广受学生好评。为了配合教学,该室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基础上,还自编了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以及实验的教材。技术理论教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及近年来新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给人清晰明了、实用的印象,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实验教材非常系统、详细,可操作性非常强,是学生学习和实验的非常实用的参考资料。该室还将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并曾获得复旦大学上海银行基础医学奖教金中青年一等奖和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等多项教学成果。该实验室所开展的科研工作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强力支撑。鉴于该室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所作的努力和已经获得师生的好评,以及年轻科室的发展潜力,本人愿意推荐其参与复旦大学精品课程的建设。2 学生评价(1)孙倩评价:分子生物是基础医学专业的一门高年级专业课,也是基础医学区别于临床医学的课程之一。这门的课程安排和授课方式都体现出了基础医学的特点:充分结合理论和实验。分子生物每星期有六节课,两节基础理论和四节实验操作。在每星期的基础理论课上,老师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本周或者下周实验的原理和背景,这样在实验课上,我们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操作,使我们对实验设计原理和操作步骤都有了更深刻地认识。这样我们在实验中能够尽量减少失误,在实验结果不理想的时候有能力分析可能的原因。我认为这给我们本科最后一年的实验室实习和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因为我们不仅接触并熟悉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技能,我们还学到了如何认真的对待实验,如何诚实的分析试验结果,如何处理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分子生物独特的教学方法,认真的教学态度培养了我们的兴趣并且极大的帮助了我们的学习。分子生物教学由五位老师分别承担教学和实验指导工作,每一位老师都发挥了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在这门课的前几周,我们刚开始接触它的时候,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这门课程的安排,特点和目标,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在每次实验之前,老师们都用幻灯片的形式向我们讲解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让我们在实验之前对实验原理有一个重新温习的过程,对本次的实验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负责教学的老师用制作精良的ppt和特别为我们编写的教材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精心的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分子生物课程师生之间频繁而高效的互动也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老师们每次都详尽的批改我们的实验报告,使我们在看到老师的回馈后对自己的不足有了明确地认识。在每节课后答疑的过程中,老师们耐心的解答也加深了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分子生物是一门帮助我们从理论学习过渡到实验室科学研究工作的一门学科。因此,对于我们这些以科研和教学为目标的基础医学学生来说,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它是我们迈向实验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钻井工质量管控考核试卷及答案
- 绝缘材料制造工数字化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输送机操作工工艺创新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免疫分类考试试题及答案
- 自然保护区检查工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文物修复师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复习题库及答案(2025年临夏回族)
- 产前筛查诊断人员资质考试考前练习题及答案(福建省莆田市2025年)
- 2025年安徽亳州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复习题库及答案
- 气体深冷分离工数字化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法治护航-健康成长课件
- PRO-3M-教材教学课件
- 护理重点专科评审解读
-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考试题目含答案
- 内科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
-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承诺及保障措施
- 牛顿课件教学课件
- 2025民乐辅警考试真题
- 2025年吉林省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综治中心培训课件
- 2025-2030中国生物石脑油市场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动态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