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问题的表现与本质.doc_第1页
教案问题的表现与本质.doc_第2页
教案问题的表现与本质.doc_第3页
教案问题的表现与本质.doc_第4页
教案问题的表现与本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一、绪言 3二、导论 4一、“教案问题”的表现与本质 4二、“教案问题”产生的原因 9三、“教案问题”的研究意义 18三、教案的内涵探究 20一、从教案实例探究教案内涵 20(一)大陆传统教案内涵解读 20(二)海外教案内涵解读 24二、现代教学理论视野下的教案内涵探究 25(一)教案的概念 26(二)教案的形态 32(三)教案的组成要素 33四、教案的价值论析 34一、海内外教案价值相关研究综述 34二、新课改背景下教案价值探讨 36五、教案的编制研究 46一、传统教案的编制透视 46(一)影响教案编制发展因素简论 46(二)传统教案编制概况 47(三)传统教案编制经验 51(四)传统教案编写应用缺陷 53二、新课改背景下教案编制探讨 54(一)新课改对教师教学带来巨大挑战 54(二)目前新课改教案编制探索综述 55(三)新课改教案编制策略 57(四)新课改教案编制的基本方法 58六、教案的评估与管理探索 62一、教案的限度评估 62(一)教案的局限 62(二)教案的评估可能与评估标准思索 64二、教案的管理研究 66(一)传统教案管理述评 66(二)新课改背景下教案管理探索 68七、结语 69参考文献 72附录 75(一)莱因编“狼与七小羊”教案 75(二)现行教案制度问卷调查表 76后记 77学位论文: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教案问题的研究中文摘要长久以来,上课、编制教案、辅导学生、业务学习是中小学教师日常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各地很多中小学教师舍弃教案,中小学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普遍面临还要不要写(怎样写)教案和还要不要检查管理(怎样管理)教案的难题。迄今,虽然这教案难题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并试图加以解决,但人们的努力大多停留在教案操作方式层面,没有深入到教案的观念认识、模式层面,未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此种情况与当前正广泛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认为教案难题的有效解决需要立足于新课改实际,重新确认教案是什么、教案有何价值、教案应当怎样编制与怎样评估管理的问题,即探讨本文所谓的“教案问题”。于此,库恩的“范式” (paradigm)及范式转换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清楚了解我国当前教案的发展状态:需要超越旧教案范式,进行教案范式转换,进入教案新范式。在未来的新教案范式中,教案则是作为教师促进自身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平台,作为教师实施、诊断、改进教学设计的工具,以此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设计水平,实现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促进教案范式转换,目前需要我们尽快解决“教案问题”。关键词:教案 课程改革 教案问题 教学设计 专业发展 范式转换英文摘要As is known, teachers are usually engaged in their major tasks such as having lessons, preparing for lessons, tutoring students and studying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cently, however, lots of teachers doubt whether they should keep on writing lesson plans and wonder how to write them scientifically; at the same time, the school authorities also wonder whether how to settle the affairs of teacher lesson plans management. Although this problem has drawn peoples more attention and many teachers have been trying to solve it, the efforts are just made to change the ways of writing lesson plan rather than innovate the ideas and the system itself. Therefore, the problem has not been worked out effectively and this doesnt meet the demand of the New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This thesis reconsiders lesson plan in itself and its function and how to write, evaluate and guide it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other words,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so called “lesson plan problems”. And thus, Kuhn, T.S. idea of Paradigm and the Shift of Paradigm can make it clear to us that we should change the Old Lesson Plan Paradigm into the New Lesson Plan Paradigm. So the thesis believes,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idea, lesson plan is the platform on which teachers put teaching theories into practice, and is also a means for carrying out, diagnosing and improv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Only in this way can teachers improve their instructional design continuously, so as to teach effectively and greatly promote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Lesson Plan;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Problem of Lesson Plan; instruction desig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hift of Paradigm.一、绪言长久以来,教案是我国中小学教师案头必不可少的工作计划文本,编写教案是教师诸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它如同教师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一样平常而又平常。在很多人眼里,教案就是教师备课时按照固定格式写在备课本上的文字,新教师和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上课时常要借助教案,资深的教师为把课上得更好也要写教案,由此,每个教师上课前要写好教案,为了督促检查教师写好教案来搞好教学,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逐渐制定出一整套规章制度管理教案。教师课前写出教案,尔后手拿备课本走进教室上课,这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学校教师行为的当然景象,与此相对应,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和评比教案也已经成了学校的习惯制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教师至深夜仍在窗下备课写教案俨然成了那时学生眼里校园最美丽的风景,并以此得到全社会的赞誉,然而,自从九十年代后期起,教师写教案悄然发生着大变化,不写标准的教案或抄袭教案甚至不写教案的教师越来越普遍,教案几乎滑入完全是在为应付检查而存在的境地。最终,教案方面背离传统的变化一经揭露,便引发一场教案大讨论。这场讨论由点击校园“水货”雷纯生.点击校园“水货”J.人民教育.2002(4):49-50.一文揭开序幕。此后,人民教育“聚焦”栏目以“教案是否要来一场革命”为总标题先后七期刊发有关教案的讨论文章,文章刊登在2002年第9期至2003年第9期上。在人民教育对教案讨论暂告终结之时,2003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特别关注”栏目也刊载了一组教案讨论文章。据报道,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还曾将某地一位小学教师“教案归属”官司作为议论话题秋令子.教师的教案有多少自己的心血N.中国教师报,2004-3-17.C1。见:人民教育2003年第2期“聚焦”栏编者“按”。从讨论参与面而言,仅上述两刊的教案讨论文章就达22篇,作者来自12个省,并且如人民教育的一则编者按所言,教案在很短时间里“引起了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数不清的电话、电子邮件和几百封来信、来稿”大多没有刊载。一时间,教案成了媒体谈论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抄袭教案、把教案作摆设来应付检查这一较普遍的现象成为大家的直接议题。目前,教案的集中讨论虽已结束,但留给人们的教案的思考还远没有结束:广大教师对还要不要写教案、怎样写教案问题是非莫辨,不知所从;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评比教案成为舆论批评的对象,许多学校这方面的工作一时陷于无措的尴尬境地,无所作为。在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为“新课改”)的今天,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师无疑还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备好课与上好课上。可是,而今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束缚或依赖正在被消解,教师教学自由自主的天地大大广阔起来,教师课前教学准备是否更容易,可以“粗放经营”了呢?如果本次讨论所形成的教案不能“革命”、必须改革的共识意味着教案仍有存在的必要,那么目前教案确实名存实亡的境况是否急待解决?教案改革如何进行? 这些问题的试图解决成为本研究的初衷,然而面对纷繁复杂教案实践难题,本人的教案研究一度陷入困境。随后随着大量的资料检索、调查的进行及问卷的整理分析,对教案方面的问题思考渐渐深入,教案实践问题解决的线路逐渐明晰,“教案问题”得以浮出水面。这里的“教案问题”是本文论述一个特定的概念,它不是平常人们泛谈的有关教案的问题,也不是狭义的专指某一篇具体教案存在的缺陷或弊病,而是特指我国当今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对教案应用发展茫然无知的困惑境况,它具有独特的本质内容和现实的特定表现。在这“教案问题”研究过程中,本人的个人职业身份因素至今十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经历:几乎天天写教案、自己教案被学校多次评为“优秀教案”、每学期两次作为检查者之一检查其他教师教案既给自己的研究提供了“局内人”的便利,也让自己遭遇到困难,“局内人”身份带来的对教案认识的前设可能成为笔者研究教案问题的一套潜在价值系统,影响对该问题的研究,因此,在本研究中本人必需努力悬置自己对教案问题的前设与偏见,尽可能依据事实,注重逻辑求证。本文即以教案问题提出、论证、解决为基本研究思路,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做主要研究手段,按照六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导论,以下依次为教案的内涵探究、教案的价值论析、教案的编制研究、教案的评估与管理探索、结语。论文以新课改为研究背景,以我国中小学教案应用实践及相关研究资料为主要研究材料,以促进有效教学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着眼点,力图通过教案问题的论证,提出破解当今教案实践难题的方法策略,寻找我国教案应用改革发展路经。二、导论一、“教案问题”的表现与本质(一)“教案问题”的现实表现:1、目前的教案实践难题教学工作者普遍在要否(怎样)写教案、要否(怎样)检查教案方面认识模糊和行动彷徨对于教案实践应用中的困难或疑惑问题,我们基础教育领域中大多数人已有感受了解,这些困惑问题因人民教育等媒体讨论得到集中披露展现。综观人民教育先后七期刊发的“聚焦”教案讨论文章、中学语文教学一期的教案“特别关注”文章,以及其他媒体发表的有关教案疑难问题的文章,大家在一点上几乎非常一致:批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摘编、抄袭教案的做法,抨击教案编写与检查中重字数、书写等形式而不讲实质的形式主义作风。至于教案其他方面如还要不要教案、怎样写教案等方面,人们意见纷杂,各持己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谈对教案本身是否需要继续存在的认识、对传统教案编写改革的看法、对教案管理的意见。关于对教案本身是否需要继续存在的认识,一些人认为教案没有什么存在必要,应取消教案,或认为教案纯属个人需要和爱好问题,可有可无李启咏.我们迫切需要教案改革J.人民教育,2002(9):45-46;胡荼.教案为何物J.中学语文教学,2003(10):6-7. 后出处同此。潘涌.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案创新J.中学语文教学,2003(10):3-4. 后出处同此。覃伟合.关于学案设计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1(10):39-41;崔国明.“学案”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9):47;魏新华等.“0教案”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教育,2003(9):29-30.吴恒祥.扬弃而不是“革命”J.人民教育,2002(11):53. 后出处同此。詹建东.教案可以改革但不能“革命”J.人民教育,2002(11):52.杨丹春、郭美芳.备课要注重实效J.人民教育,2002(10):44-45. 后出处同此。;而有的则认为教案创新是新课改的突破口,为新课改顺利实施,教师不仅要使用教案,而且还必须努力进行教案创新;不过更多的人主张教案不能被废除,应对教案进行改革。总之,对于教案是否继续存在的问题,持各种意见的人都有。对传统教案改革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四种:用其他形式取代传统教案、教案的正本清源、教案形式拓展、教案革新。用其他形式取代传统教案,可谓间接取消教案,持这种观点的如“就是要变传统的编制教案为学案”等“学案”或“0教案”的主张者属于此类;教案的正本清源即杜绝教案中的形式主义成分,按照传统教案本应有的规范,写出有益教学的教案,这种意见实际上是认为传统教案在当今继续适用;教案形式拓展,主要是说过去的教案并不被取消,同时允许除此之外的其他形式存在,如在旧案上修改、简案、书头批注等,持这种观点的人数不在少数;还有比较多的人从新课改着眼,提出教案需要革新,要用新课改的精神备课、写教案,这当中的情况又相当复杂,有的是认为要用新课改的精神对传统教案进行改造,有的只是主张运用自由灵活的教案样式,有的倡导教学设计,有的强调教案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等等。其中人们在新课改教案具体编写上又有多种多样的看法:有的提出编写教案要注重实效;有的提倡教学设计,而不再是写教案李国金.备课要走出传统的“禁区”J.人民教育,2002(10):45;文喆.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J.人民教育,2003(13-14):14-17;盛群力、马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系统设计教学J.人民教育,2003(15-16):14-17.袁玉玺、李凤瑛.教案要与课改同行J.人民教育,2003(1):33. 后出处同此。郑伟大.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案J.人民教育,2003(2):33.程仲.课改教案要突出三点要求J.人民教育,2003(2):34.王永飞.教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完成J.人民教育,2003(2):35. 后出处同此。任英.教案:下课之后才完成的故事J.人民教育,2002(12):42-44.于海清.抄袭教案事出有因J.人民教育,2002(10):44. ;有的指出教案内容编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模式上三年写一套;有的认为教案编写形式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内容常写常新;有的认为教案编写要突出三点:明确目标、列出教学程序、写好教学后记;还有的主张教案编写在课堂中随时完成、教学之后才真正完成教案,以及认为教案编写在教学内容上着力于凸显个性和闪耀独特的思维亮色,在教学过程上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在教学对象上给学生留足自由思维的空间,在形式上要有教学后记(潘涌,2003),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就是对于教学设计,李国金的认识与文喆的观点也并不一致。对新课改教案管理的意见,有的主张多给教师空间,教案评价导向高质量的教学(袁玉玺、李凤瑛,2003);有的认为教案检查要看教案实质内容,查看教案是否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是否有所创新(王永飞,2003);有的认为教案检查要制定出一些实用标准;有的主张加强随堂听课的同时,采用因人而异的管理(杨丹春、郭美芳,2002);有的提出教案管理应根据责任心、能力与资历进行分类管理(吴恒祥,2002);还有的认为教学管理者决不应该进行教案检查,教案检查是学校教学管理失败的表现(胡荼,2003)。另外,应当提及的是关于传统教案的评析。在这次讨论中,虽然提法有些不同,但较普遍地指出此前教案存在“无我”、“无他”、“泡沫”的缺陷。概观上述教案讨论文章论点,结合其他关于教案实践疑难问题文章的观点,可以清楚看到目前教案的弊端确确实实严重存在。本文认为传统教案的弊端用“教案剧”这一语词可以很好的概括:首先,“教案剧”将教案在教师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做了无穷放大,教案越居于教师职业生活和学校管理活动本不该有的位置,如把教案编制状况等同教师备课好坏、以及将教案编写字数越多与书写越工整视为越能成为好教案的重要条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和精神负担;评课时又以教案为基准衡量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与否,且以此作为衡量课堂教学好差的一个因素,使得教师教学中过度重视教案、拘守于教案,束缚着教师课堂教学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教案的检查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晋级挂钩,更是强加给教案不应有的东西,于是教师加班加点制作这样的“好”教案,而忽视教案以至教学本身的效益。其次,这种编制预设性太强的“封闭”教案往往导致了课堂教学的程式化,束缚了课堂师生的活力。“教案剧”与新课程改革精神与要求格格不入,“教案剧”现象在新形势下亟待消除。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并不是全体教师和所有的学校都在演出“教案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案有效管理的学校决非少数,以学生为出发点编写具有个性特色教案的教师也大有人在,只是他们本身并未完全摆脱“教案剧”的影响。本来刊登的教案纷争意见极为平常,但由于一线很多教师缺乏对教案的深入思考,加上人民教育期刊在基础教育领域独特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更由于多年来很多教师对要求写“标准教案”的厌倦心理和对教案检查评比的抵触情绪,一时间教案讨论可谓掀起各地中小学教案实践上的波澜,教案检查评比与教案编写似乎将一同走向消亡。教案到了是被废除,还是需要改革发展的十字路口。根据上述的教案讨论的分析,并结合教案现实的调查了解,我们还可以清楚的看到教学工作者群体在教案思想上的困惑与矛盾:教学工作者教案行为与意见的杂乱无定本身表明了他们思想深处存在诸多的困惑,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在教案工作方面也存在尖锐矛盾。教师群体自身的教案困惑可以从很多教师教案造假原因上追索,显然,教案在教师意识深处并非一无是处,至少是部分认可的,换句话说,大家依据经验也认为教案在正常的情况下还是有益的,否则倘若管理者硬实在让各地的教师普遍在做无用功,教师的反应就决不会是默默承受、执行。事实的必然原因之一是教师对逐渐僵化的教案编写使用感到苦闷,然而却拿不出别的好办法,也得不到其他好办法,不得已而为之,居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些意气用事者便造假应付之。倘若再追问教学管理者的教案困惑,稍作思考,不难回答。试想,教师教案造假既已比较普遍地存在,而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在教案检查评比前决不会对本校教师教案造假一无所知;既知道造假,为何还对包括不少假教案在内的教案进行费事费力的检查评比,而且教师教案造假现象长期得不到扭转,原因必然是教学管理者明知教师教案有假,但由于无力进行更好的管理或者说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而只得如此教学管理者本身思想上存在迷茫:似乎有教案更好(哪怕是教师造假的教案),检查评比可以督促教师写好教案,从而备好课。在教案问题上,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倾向于注重教案教学适用性而忽略教案的形式要求,不愿写“标准”的教案;教学管理者则为了便于了解教师的备课状况、促进教师备课深入而倾向于教案的规范与格式的完整,要求教师坚持写好这样的教案,并进行检查、评比,一些地方而且通过在年度考核、评优、职称评定中采信一定的教案编写检查结果以加强督促教案的编写,可结果事与愿违,甚至走到事情的反面。正因为有教案错误认识方面的原因,目前出现在教师眼前的各种媒体上教案五花八门,有些似是而非的议论更给不少教师教学带来迷惑,当广大一线教师还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和辨别力的时候,过杂而迷乱的信息很可能带给他们不是有益而是有害,要么产生一概拒绝心理,要么被教案的种种见解噎着、食而不化,要么固守个人陈见、寻自己教案编写所好。对这种种“新教案”稍加思考,就会质疑:是否带有课堂用上多媒体之类设计的教案就是符合课改要求的新教案?是否不写教案、随机而动的课堂教学就是遵从新课改精神的教学?传统的教案在今天是否就一概不合新课改要求而不可用了呢?如果不对“教案剧”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轻率地对传统教案加以否定,就很难真正解决好教案方面的问题,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很可能蒙受损失,甚至走上不必要的弯路。事实上,教师正渴求了解新课改的“新”教案编写知识与样式,但目前懵懂无知的状态还可能让教师被误导、蒙骗。中国教育报和人民教育记者在对“火热”的新课程案例图书市场进行调查时发现,不少既无实际教学经验,又无一定的新课程理论素养的学生,在以业余打工、赚外快的方式在为教师们设计教案。见:徐启建、赖配根.新课改案例图书市场等待洗牌N.中国教育报.2004-6-10,“读书周刊”。该书由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作序。2002年6月至2003年7月共8次印刷,巨大的发行量背后有一个庞大的中小学教师读者队伍。一些连起码质量都难以保证的教案资料如果打着新课改新教案的旗号充斥市场,不仅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且误导教师,贻害不浅。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还是由于“教案问题”的存在,只有首先解决好“教案问题”,上述问题才能得到好的解决。2、新课改教学指导书刊对于教案编写等意见杂乱不清我们知道,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学管理采用的是高度统一的集权管理模式,基层学校和教师大多习惯于执行上级的决策意见,存在唯上是从、缺少自己创见的弊端。即使到今天,情况很难说得到大的改善,因而在当前,新课改教学指导书刊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那么,现今新课改教学指导书刊关于教案方面的情况怎样,下面列举几种影响较大的观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在新课改指导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此书关于教案的意见是:“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以学论教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除了写教案,教师可能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而教案的使用与设计也需要随着新要求的变化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例如,教案并行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将有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或开天窗课后追记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在这个意义上,教案并不是写得越干净就说明教师备课越认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4.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编写.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7、393、395.余文森.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开放性J.江西教育2003(16):19-20.周宏主编.教学新模式:教学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35.李玲.从教师最爱示范课反思教师培训N.中国教育报,2004-9-14.“研训在线”.也就是说,他们主张教案方面要进行诸如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等一些形式上变动,对传统教案“有所改进”“增强适应性”。试问,倘若教案全都如此变动以后,是否就符合新课改对教案的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编写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解读一书是这样谈论教案的:“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走向过于繁琐所谓规范化、标准化。”“对优秀教师应尽可能的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给他们广阔的自主设计的空间,并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 “要定期检查部分教师的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教案,并能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依此表述,他们指出对优秀教师要激发他们教案编制创造性与个性化,对部分教师(应当是存在课前教学设计不佳因素而导致教学时常出现更多问题的教师笔者注)的教案要组织检查、交流,并提出建议,谈到教案管理的针对性和建设性问题,在学校教案管理上提出了一些很好意见,但他们却没有全面具体提出教案编制使用上的意见,如怎样才能达到教案编制的创造性与个性化,怎样使用教案等,内容十分简单。余文森,多次在全国性教育报刊发表课改指导文章或接受专访,他认为:“传统教学是一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过程的开放,让教师觉得教案不好写了,很多教案都是在上完课后完成的,这涉及教案观的重建。” 亦即教案应基本在上好课后完成,参照其他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观点是教案主要在课后撰写。按照这种观点,在目前状况下如果很多教师课前没教案,不深入备课甚至不备课,没有提出(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或手段,教师课堂教学“跟着感觉走”的现象可能会比较多地出现。大型“素质教育”系列丛书之一教学新模式:教学方法则提出,假如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由多教少学到不教自学的转变,教师需做的工作之一是“变教案为学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制定出学习方案”。 即他们倡导新课改今天教师应当编写“学案”。那么这“学案”同教案到底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教案就该是以教师为编写着眼点?问题不得而知。以上仅是摘要性列举,并不全面,然而由此可以看到,新课改中教案的意见很不一致,过去大多习惯于上级行政部门与教师培训机构在变革中提供明确易行操作的一线中小学教师对此当何处去?因为这些教案做法既缺乏必要的理论阐释与论证,即使一家之言也只是极简单的提出一点供参考很具体的新做法,教师“一轰而上”纷纷采用,又将如何?要改变教师如“教案剧”中的教案不正确的思想,教案的理论的深入探讨是否可以简略?何况像“学案”如此的意见又当怎样对待?再进一步说,上述所谈的教案该到底如何编写、使用、管理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最基本的解决,身负“教案剧”阴影的教师在没有深入思考传统教案、不明了教案本身的诸多问题状况下,他们就能真正做好新课改课堂教学的设计工作?真的仅仅依靠具体的操作模式的改变即可以解决问题?如此纷纭错杂的教案实践运用指导意见可能给一线广大教育工作者新课改的教学带来更多的行动困难,产生更多问题。尽管教案问题的现实表现在人民教育组织的讨论中已有较好的反映,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教师教案编写使用及学校教案管理情况,了解他们对现行教案的看法态度,从而研究本文的教案问题,笔者设计了教案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表,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五省市的中小学部分教师以及上海师范大学2002级部分教育硕士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726份,回收有效问卷669份,无效问卷57份,调查对象所在省市分布及其基本信息情况见下表。省份调查人数有效问卷小学中学普通学校省级重点地级重点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类未表彰县级表彰地级表彰0-4年教龄5-15年教龄15-年教龄浙江210183341491057809668191371927577056江苏211206901166214401128410937439549557上海70650656500382075159113618安徽1751585110711903989627715532128957山东292902929001610321359146教硕302802813871891101084213合计7256691754943932304636925347383166120147325197虽然教案调查样本选取和样本数量有欠缺,但教案调查目的并不重在进行各地样本比较,只是为了结合其他事实材料以更准确地反映教案的现实问题,所以教案调查对象样本的两点缺陷并不影响其说明的力量。问卷共设计教案具体相关问题调查题目14题,合计50小项,详见“附录二”。在问卷调查教师对教案是否改革、教案是否应该检查的意见,以及调查教师目前写教案的状况,调查相关统计结果如下:题号题干第3题“您觉得当今通行的教案”第14题“您认为教案检查评比有必要吗?”第1题“您目前写的教案基本上是”题目选项A、需要废止B、需要很大变革C、需要较小变革D、照旧适用A、应该检查评比B、可以检查评比C、不能检查评比A、简案B、详案C、书头批注或其他选项人数总计543712212318235013712152226占总数百分比8.1%55.5%33.0%3.4%27.2%52.3%20.5%18.1%78.0%3.9%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广大教师对当前的教案持有很强烈的改革愿望,持教案“需要很大的变革”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55.5%,认为教案“需要较小变革”占总数33.0%,如果加上认为“需要废止”的8.1%,那么认为当前教案并不适用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96.6%;目前教师写教案的状况是有78.0%的被调查教师在写“详案”,18.1%的教师写“简案”,只有3.9%采用“书头批注或其他”的教案形式。面对教案,为什么广大教师几乎都这样使用着,却又认为它需要变革呢?细究原因,教师的这种教案行为与教案思想矛盾正印证了上述教师在教案方面上的困惑,他们凭着自己对教案感同身受,认定教案存在还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教师备好课、搞好课堂教学,但又察觉现行教案存在诸多缺陷,应当变革而不知如何变革在教案讨论暂告终结时,人民教育2003年第9期“聚焦”栏刊发一个“编后”,编后谈到教案讨论“引起了读者广泛关注”,“在讨论中,大家已形成一个共识:教案必须改革。但教案改革要付诸实践和取得成效,必须会牵扯到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以及教师的教学思想、行为习惯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事。因此,教案改革是一个长远的话题”,毕竟聊胜于无,于是出现照常使用着教案却又对它不以为然,期望教案能有很好的变革。这可能也是教案检查评比虽然形式主义严重存在,但许多教师对教案去除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仍然大多投赞成意见的原因,本次问卷调查中,有占总数27.2% 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检查评比”,52.3%的认为“可以检查评比”,只有20.5%的相对少数认为“不能检查评比”。(二)“教案问题”的本质透过上述“教案问题”的表现,如果对“教案问题”继续做深入追究,我们就不难在理论层面上找到问题的根源,正是此前我国教案理论基础的研究匮乏、正是基础教育转型期相关研究者与工作者对教案出现新特点新趋向缺乏足够的理论阐释,才导致人们对教案的一些最基本问题认识迷惑。试想要彻底解决“教案是否要革命”、教案是否需要检查等问题,势必弄清如教案是什么、良好教案的标准等等;不然,这些最基本问题存在含糊,必然导致教案认识与行为上偏失。人们对教案概念与教案价值认识的偏差,对教案的编制和教案评估管理认识的混乱,反映了人们在教案实质问题上认识的含糊和杂乱。审视此次教案讨论,不能不提出如下疑问:大家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前,是否都对教案基本问题做过认真的思考?在如此纷杂的教案讨论意见中,大家是否对教案本身内涵与外延看法存在过大差异?倘使果真如此,教案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问题得不到大致的统一,各云其所云,教案的争论不就没有意义了吗?由此看来,教案是什么的问题首先应得到澄清,而且它也是编制使用管理好教案的首要前提;再者,需要看看教案在我国百年教案历史上的基本功用情况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条件下又可能会是怎样?对此做出科学的探讨,不就可能回答教案是否还有作用,有怎样的作用?这样,我们就需要对教案的功用价值作一番探讨。如果教案有益有用,那当今教案又该怎样编写、使用与评估管理?因而还必需弄清教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编制使用与评估管理的问题。因此,“教案问题”本质是弄清教案是什么、教案价值如何、教案应该怎样编制、教案如何评估与管理的问题。我们当今教学实践难题的解决需要在理论上就上述问题作清楚的回答,教案的理论问题的阐述清楚也不能离开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案实践问题来谈论,换句话说,教案的理论问题与教案的实践问题相互依傍,如同一张纸的正反面,相辅相成。尽管现实也许不能一下子就教案理论上的所有的问题彻底予以全部解决,可以存疑,但毕竟新课改的现实亟待做出可能的回答,来应答实践的要求,“热切盼望有关部门重视此事,以避免我们的教学工作因为教案的问题而受到影响。”(詹建东,2002)可以说,上述的教案理论问题如能得到完好的解决,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二、“教案问题”产生的原因教案何以走入今天“山穷水尽”的境地?要清楚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对我国教案应用发展的历史作一些了解,这样即可以从一个侧面追寻教案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有助于对教案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我国教案应用发展历史概述由于对我国教案应用发展历史至今尚未有人作过研究,本文为了教案应用发展历史追述的清晰起见,尝试着遵循历史分期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社会关联”、“注重特征”、“远粗近细”等,对我国教案应用发展做一个大概的时期划分。这样,本文将我国教案应用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以下七个历史阶段:1、前教案期这指的是教案引入国内前无教案或准教案存在的教学历史时期。教案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和为教学准备记述的文字载体等要件,在北宋时期造纸术、印刷术不断推广之前,用于记载文字的主要材料竹简、木牍、玉帛、纸张都只是奢侈品,所以,至今几乎找不到此间教师讲学或游学前准备的文字材料。然而,关于讲学或游学的事后记录还是有的,如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献,不过它们均不是诸子本人所记,是诸子的弟子或专职人员在讲学后无定的一段时间里劳动的产物。这些文献的主要目的主要都是为了保存,以供时人与后人学习、参考,至于对于讲学者是否有无参照作用,则难作定论。宋代开始,学校教学由过去单一的官府办学走向官学与私学并存,出现了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教材,从有关私塾和书院教学情况的著录里我们可以较清楚的了解当时私塾先生和书院学者讲课前后工作的概况。从1054年制定的京兆府小学规里我们可以看出,其时每日教师的教学步骤有一定的安排,先生讲说经书两三页,“授诸书文句音义,题所学书字样,出所课诗赋题目,撰所对属诗句,择所记故事。”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98-299.转引自宋会要辑稿帝系二之二五,节录于变通小学义塾章程。璩鑫圭.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57、359、359;390-391、383.节录于变通小学义塾章程,见:璩鑫圭.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401.教学已不单单是为了识字,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逐渐复杂化,私塾和私塾学生增多,私塾为了竞争需要而提高教学质量,原来的那种课前临时简单的准备逐渐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塾师偶尔需要给字的读音、意义作一下批注,或在当天以及第二天讲课的书上做个记号,编写学生要对对子的诗句,进行如此等等的课前准备。明代一些私塾实施了一种“类复式教学”教学,对私塾先生教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言而喻,这需要先生课前课后做更多一些书案标注以及文字记录。到了清代中后期,私塾有了很大普及发展,教学进一步规范化,逐渐讲究童蒙教法。从塾规“(讲四书)须字字讲明,凡讲过的书,章首着一红圈,上写某月某日讲。”“凡读书须研读句读,改正讹字;有独得一解处,随用纸条书写,粘在书上,注明某叶前后字样凡书中有疑难字,即检字典及韵府学查明,不可含糊过去。”“凡讲书,须看注,求其训,注中无者,便检各书参考求之,不可杜撰误人。”等几处文字中很明白的看到,私塾先生课前需要对当日所讲的文章进行文句疏通,对错别字进行纠正,对疑难字音义或文句的疑义还要查工具书求证参考,结果必定会在书籍或纸条上有所记录;课后要在所讲的书籍“章首”注明日期,以备遗忘。这种纸条和书案上为教学用的文字记录可以说是后来“教案”的萌芽状态,尽管它在内容上全是着眼于课文字句的正确理解,书写形式极其零散,目的仅仅是为防止遗忘,效果微不足道,但是它无疑可以保证先生讲学起码的效益。在同时代的专门谈训蒙教法著作里,我们还能从中了解到当时少数先生曾经课前准备过的兼有教案功能的教具:王筠教童子法“识字必裁方寸纸,依正体书之,背面写篆积至五十字,作一包。”和崔学古幼训“凡训蒙,勿轻易教书,先裁纸骨,方广一寸二分,将所读书中字,楷书纸骨上,纸背再书同音识后,用线穿之”中正反面写字的特制纸包或纸串也有教师教学准备的记录意义。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已有人对启蒙教学仅仅是识字表示不满,“试问启蒙之道,岂徒识字而已乎?但知识字,而不知为人之道,则识字适足以济其为恶之具耳。” 而且有人对教学的系统性和教学方法有效性提出了新要求,“必先生虚心细察,与有学识者商量,确知何书何文当读当解,宜先宜后,确有成见,然后使学生课程不甚参差,庶几讲解简省而学生受益多也。”选自唐彪父师善诱法,璩鑫圭.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95.张世杓.莱因氏之五段教授法J.教育杂志,第二年第九期.109.戴克敦.论检定教员J.教育杂志,第三年第一期.14.我国最早创刊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初办时“每册前列论说及教育规则与各报,后附译书。附译之书,约为六类:日各学科规则,日各学校法令,日教育学,日学校管理法,日学级教授法,日各种教科书多采用日本。”见: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编(第二卷上)Z.上海:上海图书馆,1979.134.王松泉等人在谈及国外教学方法传入时,提出1901年创刊的教育世界介绍了赫尔巴特教学理论,并附莱因等人教案六则,言外之意莱因的教案也是此时最早被译介到我国。见:王松泉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17.徐珍.中外教学法演进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6.52-54.汪向荣.日本教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67.这样就对先生课前和课后的工作提出较高要求,需要教学向深入化方向发展,摆脱以前粗疏的教学低级状态,也就是说,教学的深入复杂使先生课前课后的记录或整理越来越成为工作的必要。同时,随着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特别是外国传教士带来的教育渗透与影响,一些致力于教育革新的人士已经开始放眼于国外,引进、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已成为必然。众人皆知,教案并不是产生于我国,综观我国古代教学笔记,在蒙学塾馆有的只是案头注疏,在书院便是讲学纲要。我国的教案最初是从国外引进的,国外教案则是随班级授课制出现而开始形成。最早什么时候什么教案被介绍到我国?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赫尔巴特(Herbat,J.F.1776-1841)学派说起,赫尔巴特派末将、赫氏理论之集大成者德国人莱因(Wilhelm Rein,1847-1929)使赫氏理论传扬于世界,他创制新的“五段教学法”,代表作八卷本小学校教授之实际详尽谈论各科教学法,并有大量实例教案,堪称世界中小学教学法的鼻祖,被时人称之为“执今日教育界之牛耳”。当时日本的几个教育学学者曾到他所执教的学校,亲得他的真传,遂有“全球教育以德为首,日本亦亚洲之秀。”其时正是清政府广派留学生去日本学习(包括教育)之际,而且作为我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内容多为翻译日本的教育译文,从此大体可以推断,由莱因编著的一些教案通过日本、经由翻译最早传到我国,再由现有仅存的一些资料初步可以推定,经翻译介绍的莱因教案当属我国最早所见的教案。至于何时何书(刊)介绍,看法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是教育世界,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