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十四部正史的书名/著者及成书年代: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2.史德 史学 史识 史才中国教育史学科由于与历史紧密联系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教育史研究者需要具备历史修养.当前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成就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历史修养的深浅相关.唐代刘知几首先提出史才三长:才、学、识.在新唐书.刘知几传中有一段刘知几回答郑惟中提问的话: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间之,故史才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货殖;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刘知几形象辨证地说明了治史者才、学、识三者缺一不可,是治史者的基本修养,到清代,章学诚在刘知几的三长之外,又提出了一个著述者之心术也的史德.史德的意思就是史家的德性,心地纯正,客观公正.这和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所讲的至公之心、秉笔直书、善恶直书颇为相似.近代梁启超写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总结刘知几以来的各种论述,最后归纳为史家的四长:德、才、学、识,并且详细界定和说明了四长的要求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要求.他们所说的才、学、识、德均有特定内涵,而所选择的角度、归纳的方面则对今人亦有启迪.所以本文仍拟借用这些概念,从四个方面浅议中国教育史研究者的历史修养. 一.史德.即是对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要忠实,对于所叙述的史迹,纯采客观的态度,不丝毫参以自己的意见.1史德对中国教育史研究者来说,一指研究动机,二指对待历史的态度.两者各有侧重,同时又有联系.世界上一切文明民族都珍爱自身的历史,重视从历史中吸取力量智慧,吸取经验教训;而中国教育史在传播教育历史知识、弘扬优秀教育传统、鉴古知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领域所不可替代的.凡有使命感、责任感的中国教育史研究者,不论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其研究都应有利于发挥上述重要作用.近些年在中国教育史学界,很大部分知名学者都关注于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意义. 与动机相联系的是对待历史的态度.中国教育史研究,无论在总体上、原则问题上,还是在细节问题上,都必须忠于史实,不能因任何目的而故意歪曲历史、篡改历史.譬如日本右翼集团一直试图通过修改教科书等方式来掩盖其在二次大战中犯下的侵略罪行,倘若有从事日本教育史研究的研究者也照此意图去写,那就是史德败坏的表现.如果中国教育史研究者没有史德,为迎合潮流、迎合权势者的喜好而胡编乱改,那么所做出的研究成果将会贻害到后学以及借鉴中国教育史研究成果的其他研究者,而自己最终也会被历史所遗弃.这里还想指出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历史研究的讨论中,曾有人提出历史研究(当然也中国教育史研究)应忠于历史生活、历史精神的本质真实.这句话抽象地看并不错,但在左风肆虐的特定时期,本质真实一类提法很容易变成篡改历史的依据,也很容易成为批判传统教育的大棒. 今天的研究者不会再遇到这类政治压力,所以优秀的中国教育史研究者无不把忠于历史视为研究的基本要求.一个严肃的中国教育史研究者,要他放弃自己的研究结论,随意涂抹历史,他一定会非常气愤,非常痛苦.惟有秉承此种史德,才会有优秀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成果. 二.史学,在这里可以借指历史学识,包括对相关史料的熟悉,对通史的了解,对典章制度、风俗人情、语言习惯以及各种杂学的掌握,等等. 所谓相关史料,指的是与所作研究直接相关的历史材料.这就要求针对研究的问题在专精上下功夫,并做到举一反三.例如陈元晖、王炳照先生在做书院研究时,广泛搜集历代书院兴废沿革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相关史料,在大量搜集史料的基础上编著成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一书,开启了新时期书院研究的先声.首次将书院的研究分为书院的起源、书院的兴衰、书院的教内容、书院的管理特点以及对今天教育的借鉴等方面,奠定了书院研究的基本框架.2 通史知识,对中国教育史研究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一方面是认识的需要,即研究者个人所从事的教育史研究,虽然针对的点只是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或某件事,但研究者必须纵观今古,才能对该时段有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在研究人物教育思想时,所研究的人物也会谈古论今,如研究者所知有限,那么研究起来难免会觉得困难重重. 中国教育史研究也必须注意知识性、常识性问题,对这类问题以及各种杂学的掌握非常重要.如徐勇教授所写的明清时期塾师的收入一文,对各种相关材料广征博引,来说明当时塾师束修、膳食、节敬三种主要收入方式.全文以当时的各种相关日记、告示、学规作为研究的主要的材料来源,又从明清小说中发现有价值的材料,如对续金瓶梅和儒林外史中相关记录的发现.3 如此行文,使人一读就能感觉到作者学识的渊博扎实,并且生动可信,可以说是把本来枯燥的历史问题写活了. 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研究的兴趣点与兴奋点,中国教育史研究者也应该找准自己的点在什么地方,有些擅长史学理论方面,有些在文献学方面更厉害一些,这就要求术业有专攻,并且从客观上说,由于研究者精力等各种不可控因素的限制,要想面面俱到也是不大可能的.譬如孙邦华教授的英文水平很高,因而在研究近现代时期在中国的外国人的教育活动和教会教育时自然得心应手、技高一筹,而孙邦华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就当前的中国史学界来说应该是首屈一指. 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语言习惯,由于语言习惯的差异往往会造成理解的偏差.中国教育史研究者想要完全摆脱这种偏差,把古代教育家阐述教育思想的语言加以绝对真实的还原势必很难,从历史上各家对论语的或注、或疏、或解读即可见一斑.但是在进行中国教育史研究时,必须在这点上着紧用力,力求把这种偏差减到最小,这就需要研究者加强古汉语方面的训练. 三.史识 何谓史识?梁启超说史识是讲历史家的观察力,对历史要求得关联的事实.4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发现看似孤立与表面的史实后的联系与实质. 譬如王炳照先生对吕氏春秋教育思想的研究.由于吕氏春秋从表面上看是一部博杂的著作,但王先生在反复琢磨之后,认为吕氏春秋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杂,但在调和折衷各家观点时却又杂中不杂,始终遵循着一条重要编纂原则,即对儒家、道家采取尽量吸收的态度,而对于墨家、法家却多有批评,其教育思想在兼合杂揉中亦有所偏重,其中儒家的教育思想占了更明显的优势,成为主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吕氏春秋教育思想的四个重要方面,即: 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疾学、善学; 提倡尊重教师,教师要尽智竭道而教; 注重音乐教育,提倡和乐,反对侈乐; 主张知士、爱士.提倡举贤、用贤.吕氏春秋还提出不少道德教育的内容、标准和具体要求,提倡尚德、高义、至忠、孝廉、去私、贵公等.大多是从巩固统治出发的.5 乔卫平教授从联系的观点出发,对历史上伪书对教育史研究所起的文献学作用作出了独到而有价值的论断.乔卫平教授认为:对于伪书的态度,不能抱持一笔抹杀的极端态度,而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功能,并进一步深入挖掘伪书本身的内在价值.事实上,即使是公认的伪书,也有它的研究价值,也有一个去伪存真的问题.6并以子夏易传为例,从教育史研究的角度的出发提出此书在研究唐代科举制度和儒家神道设教的教化观念方面的独特价值;又以古文尚书为例具体阐述了伪书在保存古代散失的文献资料方面的价值.可以说如果没有对伪书产生历史背景以及历史事件的深刻透视,是无法如此准确地发现伪书对于教育史研究的文献学价值的. 此外,史识的提高还要关注、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不单指结论,也指研究方法.如量化研究、比较研究、心理学研究,等等.其中有些方法对中国教育史研究颇具借鉴价值.如心理分析法以历史人物的潜意识和变态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不像以往的史家只关注人物的理性动机和正常言行,这样就每每能对人物产生新的认识,对事件作出新的解释. 如果中国教育史研究者自觉而非无意地将史学研究的新方法运用于中国教育史研究,那对于史识的加深想必是有帮助的. 四.史才,是指中国教育史研究者把研究成果化为学术文章或专著的才能.这里涉及写作的一系列课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是组织结构问题,一是对雅俗形态的把握.这本是文艺领域的问题,只因中国教育史研究既涉及前文所谈的各种修养,又必须考虑到自身研究的影响问题,才需借鉴文艺学领域所探讨的写作原则与技巧,由此促使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成果表述尽力达到尽真、尽善、尽美的境界,从而更广泛、深刻地发挥其影响. 中国教育史研究面对的史料可谓丰富,但是,许多史料,如果不经剪裁组合,史料始终只能是分散的史料,不能成为有机的中国教育史.在这里,就必须考虑形成全部书或一篇文章的机构的技巧,要能够把许多材料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整理包括起来,在搜集到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决定去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并且注意裁剪过后的材料的组织连缀.这方面有诸多的历史著作的写作范式可以作为借鉴参考当前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既要达到较高的理论与历史水平,也就是较高雅的层次,同时也要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使更多的人受到优秀教育传统的熏陶,而走一条让雅化的标准为俗人所接受(共赏)的路,应该是中国教育史研究者扩大自己研究影响力与实践价值的有效途径. 关于中国教育史的新写法,有不少研究者已经开始探索、尝试,而结构技巧与雅俗取向也是研究者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结语 史家四长对于优秀的中国教育史研究者来说,缺一不可.有了史德,才能在历史感与现实感的激发下,忠实地去寻找和运用资料;有了史学,研究起来才能事半功倍;有了史识,才能发现历史背后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有了史才,才能使做出的历史让人看了明白、读了感动.中国教育史研究者惟有把史家四长化为内心的自觉要求,才能扩大和加深中国教育史的学科影响,推动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进步.3. 设计一篇学位论文选题,结合本学期所学内容,谈谈你收集史料的思路及具体收集和使用的情况(史书体例不少于四种,史料收集不少于10条,总体论述文字不少于400字)。编年体: :春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决策支持分析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生物科技研发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前台行政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线上营销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武威消防教育题库及答案
- 渤海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教师招聘教材题库及答案
- 玉林消防考试题库及答案
- 民航地理自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青少年辅导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甘肃开放大学2025年《地域文化(本)》形成性考核1-3终考答案
- 中国五矿秋招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完整)汉字听写大会竞赛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潜江市事业单位人才引进55人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水电系统安装施工方案
- 荒山承包合同补充协议
- 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总结及经验分享
- 2025年医学检验副高职称答辩题库及答案
- 2025“才聚齐鲁成就未来”山东文旅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招聘2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3套试卷
- 2025-2030民办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及管理优化与发展策略报告
- 村干部考公务员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