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宣传“走转改”,路在何方.doc_第1页
企业宣传“走转改”,路在何方.doc_第2页
企业宣传“走转改”,路在何方.doc_第3页
企业宣传“走转改”,路在何方.doc_第4页
企业宣传“走转改”,路在何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公司2011年政研论文企业党务人员“走转改”,路在何方?浅谈企业党务宣传方向四公司 高航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对新闻战线的一项活动进行了部署,这就是全国新闻媒体在下半年开展的如火如荼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转改”一经推出,立刻在全社会引发了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一时间好评如潮。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蹲点”、“一线”、“民声”、“民情”、“体验”,这些“三贴近”特色鲜明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新开设的栏目中,让人有如沐清风之感。大批新闻工作者走出机关大院,走向田间地头,来到学校厂矿,深入基层连队,远涉边疆山寨,与奋战在一线的同胞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干部群众的所思所盼,反映寻常百姓的所求所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动清新的文字稿件、别开生面的新闻照片、引人入胜的广播电视节目层出不穷。社会变迁、百姓生活、时代风貌在一时间得到了空前的聚焦,“走转改”让新闻工作者脱胎换骨,“走转改”让平民百姓拍手叫好,“走转改”成为了贯穿社会的一课,“走转改”成为了清新的新闻价值理念。作为新兴建设的一名员工,公司的宣传是每一名员工的义务,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更是要重点兼顾起公司的党务宣传工作,两级集团与总公司开张圣听,为我们宣传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不胜枚举的便利,从通用时代、中国新兴、新兴建设三大媒体,到以身边榜样为蓝本的演讲比赛,乃至两年一度公司上下齐编写的企业文化案例等等。只是写得久了,写的多了,反而愈显得笔下生涩无物。结合起风靡全国的新闻工作者“走转改”活动,方能体会党务工作者宣传报道工作的瓶颈所在。我们有自己施展新闻工作才能的平台,我们有自己身边层出不穷的故事,我们也有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工地,提笔难言,更多的不在没有文采,而是无米之炊的困惑,而是望洋兴叹的踌躇。机关刊物决不是文人的笔会,身边人的故事也决不是空洞的赞美诗,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同样要牢记新闻工作者“脚底板下出新闻”的体会,走出机关,走向一线,用心去采,用情去写,才能够彰显出星点笔墨抵千金的价值。厚积薄发的思想,于我们的党务宣传工作同样有高度的指导作用与现实意义,因而就此谈一谈企业党务宣传中的“走转改”。党务宣传“走转改”,如何“走”出去?建筑行业的党务人员有一句俗话“宁下工地十天,不写文章一篇”,不难看出建筑企业员工对于文章的“怕”与“难”。优秀的宣传报道,更多是在实际问题上下文章,而不是就写作而写作、摆架子、做样子,笔下生辉的前提是务必要切合实际,要切合实际就要懂得必要的实践知识。空洞无物、脱离实际的文章,大多是因为“不出门”,不接触实际,不了解前线情况,不懂得实践所需的基本知识,不明白新兴人最贴近实际的想法和需求。没有亲历,哪怕你写得天花乱坠,也是一纸空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一部无字书,要读懂绝非一日之功,惟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方能日益长进。在机关工作的党务工作者,和一般新闻工作者还是有所区别的,下工地、走一线、访基层也要因时而宜,随机应变,要珍惜机会,有意识地安排开时间接触实践,包括珍惜下工地调研、随同领导参加有关活动的机会、与有关工程建立经常性联系等,使自己能经常接受实践知识的辐射和熏陶,从而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要让写作状态变成“先下工地十天,再撰文章一篇”,才能让通讯报道笔力饱满,成竹在胸。有了实践机会,就要有目的地介入基层工作。在实践中了解掌握该项工作的性质、特点及相关知识,甚至有机会可以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比如一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它的概念、内容和基本要求文件上、资料上都讲得很清楚了,但你光知道这些还不够,还必须从现场发现一些实际问题与实际任务,比如这种施工技术在这一项工程上要担任什么样的角色,体现什么样的价值,实际上是如何操作,操作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等等。总之,实践可以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只要多介入、多了解,才算是给实践开了个好头。有了实践机会,就要细心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过程,既掌握第一手资料,又从中加深实践知识。调查研究不能死啃书本,不能过于依赖已有的文献资料与研究结果,要打破无端的相信,而从自己的实际操作中获得真知灼见。书本知识加上实践知识,才是全面的、实在的、管用的知识。调查研究是一个充满了实践快乐的过程,工程各个方面的工作与活动、成绩与不足、经验与教训、意见与建议,无不包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把学习收获的乐趣融入实践当中,调查研究就会变成一个丰富实践知识的过程。有了实践机会,就要抓住基层领导与专业会议。在下工地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接近基层领导和参加会议的机会将是巩固实践收获的难得机会。基层领导者既是指挥者又是实践者,其领导活动既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包括某个问题怎么处理、某项重大活动怎么组织、某项决策怎么形成等等,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其中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参加决策性的会议、部门的专业性会议和有关的学习、会议等,听领导讲话,听典型发言,包括不同意见的争论,都是掌握实践知识的极好机会。有了实践机会,就要多向一线同志请教。实际工作者的资料才是第一手的资料,请教的过程就是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党务工作者大量的一线实践知识要以间接方式获得,向人请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奋斗在在工地现场的同志们,一般都会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有较深的研究或较丰富的体会,多向他们请教,必定大受裨益。要甘当学生,不懂就问,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切不能用不懂装懂,蒙混过关的心态对待实践,其结果无非是镜花水月,掩耳盗铃。党务宣传“走转改”,如何“转”过来?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的风格千姿百态,但也不离写作当中的两个过程,即起笔时的发散性运思和定稿时的收敛性运思。而把握了两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文章形成的过程。在“走转改”走字诀扎实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注意收放自如,过好转字诀,起笔时“胡思乱想”,定稿时“气定神闲”,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转变好自己需要留下的东西,去粗取精,切勿剑走偏锋。利用实践所得,积累大量素材。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行军打仗如此,写文章同样如此。一篇通讯的写作,并不是从听说某一件事情的一刻才开始的,此前的一系列日常工作都属于酝酿准备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没有平时的日积月累,储备不足,一旦接到任务,只能是手足无措。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一个优秀的党务工作者而言,平日工作辛苦,因为积累而辛苦;平日工作轻松,因为积累而轻松。平日花了功夫,关键时刻就能从容应对,信手拈来,平时积累不够,面对任务性质的报道则会一筹莫展。平时的积累一个是上述的实践工作,走下工地,走到一线去用亲身经历丰富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再一个就是根据自己在基层所学所思、所感所悟,回到机关有针对性的阅读文件报刊、学习先进经验做法、把握上情、了解外情。目前已步入网络时代,要学会利用网络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并且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比起报刊杂志来说更是游刃有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善于作笔记,把有价值的信息摘录下来,以备将来拿来为己所用。利用实践所得,反复斟酌推敲。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切磋琢磨就如打铁一般,是成文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写文章是要舍得下力气锤炼的。在修改过程中,一定静下心来潜心揣摸,反复敲打。一看主题:我们要在实践中体会务实的风格,“离题万里若等闲”是万万不可取的,切勿为了个别字句的平稳新奇就因小失大,偏离主题;二看框架:我们要在实践中体会逻辑的美感,文章出炉,双眼一定紧盯有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顺序,内容的安排、文章整体结构有没有做到环环相扣、周密严谨。三看内容:我们要在实践中体会全盘的纲目,阐述道理一针见血,描写现场如临其境,抒发感情避虚就实。四看重点:我们要在实践中体会焦点的重量。平均着墨等于全盘平淡,要着眼于增强文章的针对性或现场感,也一定要有忍痛割爱的气度,即使是自己冥思苦想的所谓神来之笔,如果有可能因辞害意,也要毫不犹豫地舍弃。五看文句:我们要在实践中体会细节的重要,一个错别字,一个小语病也不能放过,核查过程可以采用“模拟演练”的方法,动嘴多念几遍,这样更能够发现问题。利用实践所得,全盘转变风格。转字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经过了实践积累而摆上台面的“后知后觉”和“先知先觉”的关系问题。“后知后觉”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概念或提法,只是用一个比较贴切的词汇去形容这个状态。宣传报道的起草,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意图与需要、一定的步骤与规范进行的,这当然也是党务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不可能由个人为代表,海阔天空地胡思乱想。但这种“后知后觉”也并不是不越雷池半步,而是应当与“先知先觉(主动思维)”建立联系,在基本遵循框架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走基层、访一线的丰富知识将相关内容进行扩展、延伸和完善,甚至是前瞻与预判,尤其在起草那些看似很灵活、不具体的通讯时,“先知先觉”更显得必需。由此又可以说,党务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应该有点“不安分”的劲儿,应该有些记者的敏锐、哲学家的深刻、文学家的犀利,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生动活跃,而非死水一潭。党务宣传“走转改”,如何“改”到位?说千道万,文风所指才是“走转改”活动最终想要的结果,也是三字诀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改”,“走”与“转”不过是茶壶里煮饺子的结果。起草文稿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自然也就是文风的载体,如果说我们进入构思和写作过程的同时,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历历在目,思维活动进入了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那么我们的文风多半也转向了生动清新的一面。文风正是从思维活动中“搬弄”而来,尤其是那些高质量的报道,恰恰反映着我们最火热的现场生产情况、最真实的员工内心活动,没有一定实践基础,文风的转变也就无从谈起。结合实践积累,体现几类知识通讯报道无论是 “大块头”文章,还是消息、新闻等“豆腐块”文章,都必然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每一门知识又包括了方针政策、专用术语、不同时期的任务与要求等大量具体的知识。如果缺乏之前的实践与积累,不仅写不下去、写不对路,还难免说外行话,甚至还可能说错话。作为一名党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对部门工作的相关知识烂熟于心,也不能不在文章中体现出其他有关方面的专门知识。如果没有积累,就很有可能出现自相矛盾、步调不一的现象,所以,除了要掌握语言文字基础外,还要在文章中用好一些基本知识:一是历史概念。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起草文章很多时候会用到历史知识,或用于阐释道理,或用于印证观点,或用于描写重点,并不是说让我们每一动笔必然博古通今,但至少文章的基本框架要遵循历史潮流,符合事物在社会中的一般规律,符合事件在时代中的大势所趋。二是专业知识。建筑专业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我们的前期大量的积累工作正是要恶补专业知识上的不足。我们通过实践打牢理论功底,以此贯穿于通讯报道的写作之中,才能在理论知识面前不模糊,在旁征博引当中显底气。三是经济现状。经济建设归根结底是国家工作的中心,也是党务工作作为推手在我们建筑企业的最终目标,包括宣传报道在内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党务工作人员经常会和各种经济政策、报表、动态乃至各种矛盾与问题打交道,我们要通过亲身实践结合起经济知识,将眼光落到总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大战略目标上,并且展望总公司未来可能发展壮大的方向。四是高端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建筑行业工法工艺的发展,因而宣传报道也离不开对一手科技知识的掌握。要体现科技创新对于生产的重大意义,要体现总公司高精尖实力的发展趋势,都必须涉猎最新的科学常识,以免贻笑大方。五是领导科学。领导科学所包含的内容很深、很广,党务工作者至少要对最基本的内容,如决策要素、决策过程和决策实施方面的知识,驾驭全面、组织指挥、化解矛盾方面的知识等等,都应有一定的了解。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起草文稿中全面、准确地体现出生产过程中的确切意图,才能在现场的决策中心领神会。结合实践经验,体现几类思路最后的问题就是:在改字诀中要体现最核心的思路是什么?除了布局谋篇、组织文字本身所需的思维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包括看问题的高度、深度和准确程度以及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在实践过程中,在工作的积累中,得到了质的飞跃。一是要客观地看问题,深入一线,实践更加让我们懂得尊重客观,防止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避免闭门造车,才能使宣传报道来自现场,传向四方。假如片面地看问题,甚至闷起头来编问题,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二是要辩证地看问题,躬行实践,实践更加容易纠正和防止“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的绝对化一刀切、边倒、阵风,都是不佳的思维方式。于选材组稿,于谋篇布局、于描白润色都十分不利。三是要深刻的看问题,见多识广,实践更加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写文章就会把话说透,把问题点准,把根本性的东西揭示出来,而不能浮光掠影,流于表面。四是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积少成多,实践更加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未雨绸缪,争取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假如宣传报道在预测事物发展走势的基础上开展,(假如在运动会筹备阶段已经开始收集运动员训练的资料,在之后的宣传报道上定会步步紧跟,信手拈来)更是宣传报道工作体现出技高一筹的机会。最后是注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