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任人唯贤 还是任人唯亲.doc_第1页
到底任人唯贤 还是任人唯亲.doc_第2页
到底任人唯贤 还是任人唯亲.doc_第3页
到底任人唯贤 还是任人唯亲.doc_第4页
到底任人唯贤 还是任人唯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到底任人唯贤 还是任人唯亲?大家专栏 作者孙凯2013-11-06虽然尧帝把帝位传给了女婿,但也不能否认,他是在有儿子、而且儿子也被作为接班人提出来的情况下,从民间寻来了德才兼备的农村青年舜,把女儿嫁给他、培养他、锻炼他、观察他,最后把大位交给他。近百年来中国文人笔下,对于尧舜开辟的政权交接的经典制度禅让,多理解为虚伪的宫廷阴谋,这是不公平的。从黄帝建立了帝业开始,政权就在同一家族内传递。到了尧帝之时,他认为自己儿子的品行和能力都不足以领导国家,所以主动在一定范围内发扬民主,由公务员们在全国范围内推荐人才,实际上是皇族远亲的舜,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被举荐上来。在按照接班人被考察和培养多年后,尧把皇权禅让给舜。此举否定了家天下,体现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惟有德有才者居之。其次,这样的政权交接,避免了动乱和流血,使天下百姓受益。是个好制度。毕竟比他强行把德才不具的儿子推上帝位好。不以血缘传帝位,自尧始,虽然舜把自己的儿子作为接班人之一培养,禹在即位前亦需“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在天下诸侯做出“皆去商均而朝禹”的政治表态后才即天子位,但舜毕竟是在杀过禹的父亲的情况下,确以禹的功劳和能力为考量而“荐禹于天”的。禹归天时也没有直接传位给儿子,而是以天下授益。益主动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因为启德才服众,而益辅佐禹的时间比较短,尚未建立起自己的威望。所以在这一轮政治表态中,“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当然也有与这一记载略矛盾的史料:启即位后,“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史记夏本纪)这位对不服者即灭之的帝启,在归天时不再做另行培养接班人的麻烦事、也不做样子了,直接传位给儿子太康。从此而后,帝王乃至诸侯们的大位就或传子或传弟或传远亲,无血缘关系者除非造反、以暴力推翻原帝王,否则绝无登上大位的可能。在帝王这个层面是这样,再往下封王封侯的层面,也有个唯德唯才唯功、有功有亲直到非亲不封的过程。帝舜即位后,他那个同父异母、品行恶劣、曾故意杀舜未遂的弟弟象,马上被封为诸侯。说明只要是帝王的亲戚,不管是多么不堪的人渣,照样得成为万民敬仰的王侯。到了周王朝,分封诸侯时还是有功有亲的,以功论,姜子牙就被封在了齐国,成为齐国的始祖。以亲论:晋国的初祖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唐这个地方出现叛乱,被周公诛灭。成王与弟弟虞游戏,削了片桐树叶给虞说:以这个封你。大臣遂请他择日封虞。成王说:我是在跟他开玩笑啊?大臣说:天子无戏言。于是虞就被封在唐地。看看,就这么简单。到了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建国伊始,所封诸王里有功臣有亲贵。可没过多久,那些以功得封的外姓王,纷纷被以造反的名目剿灭。梁王彭越是因事欲斩其手下的太仆,太仆逃跑后告彭越谋反,遂被拿下。淮南王黥布是因怀疑侍姬与贲赫通奸,欲逮捕贲赫。贲赫逃到京城告发他造反。韩信是先齐王再楚王再淮阴侯,后其家中一下人惹韩信生气被囚禁起来,此人的弟弟上告韩信谋反反正无一幸免。后来刘邦更与群臣杀白马而起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可生之、可死之、可富之、可贵之的帝、王之位,由论德、论能、论功,到论亲的演化,是为公之心愿的减退,利己之私欲的膨胀,其意无非是千方百计维护家天下的长治久安。商代实行外服制,围绕着王室中心区,向外分侯、甸、男、卫四服,卫负责守卫王室;侯负责守卫边疆;甸负责向王室贡献肉类;男负责向王室贡献农产品。周朝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以诸侯国为对一方土地人民进行统治的据点,对周王室起到拱卫的作用。汉代亦是如此,以刘姓王为统治百姓和拱卫皇室的据点。统治者所封之王都是自己的儿子、兄弟、侄子,又有君臣之分,这种靠血缘、伦理、礼教纲常和威权维系的统治网络似乎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似乎应该能永传万代?但是,血缘是柄双刃剑,防外人,血缘容易维系起一个利益共同体。但许多的时候,利益的争夺是在利益共同体内部。在王朝的强盛期里,外人可能会断了觊觑王位之心,但同一血缘的亲贵们往往会生出这样那样的心思,因为他们比外人有理直气壮地多的理由和机会靠近王位。随着各诸侯国力量的强大和内部斗争的演变,血缘、伦理、礼教纲常和皇室的威权总是逐步让位给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汉朝初期,异性王们被剿灭之后,当吕后掌权,意欲建立吕姓王朝的时候,那些刘姓王们却不见有何作为。靠了一批异姓的功臣灭了吕氏势力,才保住了刘姓天下。到了文帝、景帝、武帝时,此起彼伏不断起来造反的倒是清一色的刘姓王爷,率军血战平叛的倒都是异姓忠臣。实为可笑。当年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突然交权给普京的举动,被大赞大扬。想来也是:抛去国家民族大利益不谈,叶利钦对普京的非常知遇、非常之恩,普京对叶利钦的百般维护、千般尊崇,实在像是君王与继位者之间关系的典范。但我想:叶利钦和普京若是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子,那又如何?思前想后,我觉得:如果他们是父子关系,于国于民于己,其利超不过现在的格局,其弊则远大之。由此对于血缘与忠诚、承继的关系,更添了一份不认同。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篇里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周灭商之后,姜太公被封到齐国,周公旦被封到鲁国。两人聊天,互相问对方:怎么治理国家?太公望说:我是尊贤上功尊重人才,崇尚功劳。周公旦说:我是亲亲上恩亲近亲属,多施恩德。姜太公说:鲁国从此就是一个弱国了。周公旦说:鲁国虽然是个弱国,但将来拥有齐国的必定不是你的后代了。智者的智慧总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后数百年,齐国果然日益强大,成为大国、强国,并称霸一时。但二十四世时果然被田氏代齐,齐国还是那个齐国,但其君王换了一种姓氏与血缘。鲁国果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弱国,但却苟延残喘了三十四世。尊贤上功、亲亲上恩姜太公和周公旦每人所说的四个字,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思路。尊贤上功的优势显而易见,能让一个国家迅速强大,人民也大受其益。但不亲亲不亲近亲属,最后就失去了宗室的护卫,容易被骨干重臣恶意占有。亲亲上恩整个国家都是靠亲戚控制,即便出个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也不用他。几百年下来,江山倒是你们家的,可积弱难振。鲁国国君的老婆与别人私通,事情暴露后国君反而被奸夫派打手打死在车里。也忍气吞声没有办法(史记鲁周公世家载:齐襄公与桓公夫人私通。桓公知道了怒责夫人。于是齐襄公宴请桓公,桓公酒醉后,齐襄公命公子彭生折断桓公肋骨,桓公死于车中。)况且,鲁国能一直保住这点小天地,客观上也因为其地小而偏瘠。就像传说中楚国的名相孙叔敖临死时跟儿子说:我死后大王一定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你就要这个地方。这是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也就是说:别的诸侯是因事倍功半而不屑于灭鲁,否则鲁国不可能延续这么久。它的长时间延续和亲亲上恩并无根本联系。其次,与田氏代齐一样,大国、强国晋国,在初期也是亲亲的不得了。史记晋世家载:晋昭侯元年就把大城曲沃封给文侯弟弟成师。可成师一家处心积虑、勾结外国,折腾晋国人好几代不得安宁,最后终于取得了晋国的统治权。这种家族内部的残杀,往往比外人更狠毒。郑国郑庄公的母亲竟然和弟弟一起图谋叛乱夺庄公之权如此看来,亲亲真百无一是!说到血缘的靠不住,春秋战国阶段,本非王族而又成功地策划、运作,使自己的亲生儿子成为君王者,有著名的春申君黄歇。黄歇是孟尝、信陵、平原、春申四公子之一,先前陪楚太子完入质於秦、帮太子完逃离秦国时有智有勇,可在使自己的亲生儿子成为王位继承人这个诱惑面前就乱了方寸,被李园兄妹说动,将已和自己有了身孕的李园之妹进献楚考烈王。可就在考烈王将卒、大计将成的时候,稀里糊涂被急欲灭口的李园派人夺了性命。其实设想一下,即使李园不杀黄歇,继了考烈王之位的楚幽王,能把名不正言不顺的黄歇尊为太上王去孝敬吗?他的脸面往哪儿搁?他的权力的正当性何以服众?所以李园不杀黄歇,楚幽王也会找个借口除了他。在大富大贵、大是大非面前,血缘是靠不住的!当权者总是在权力绝对稳固、需要做姿态时才会考虑报恩、尽孝之类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和稳固权力有冲突时,亲爹也是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的。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至今,在国家的统治中,以血缘关系维系统治的做法已基本被抛弃。现在凡仍然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的,无不是落后、反动、自私、胆怯的统治者。在公司治理中,完全的家族治理也已经罕见了。就国家政体而言,君主立宪制也可能是要消亡的。因为很难保证因血缘而成为一个国家名义共主的每一代君主,都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