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名城.doc_第1页
西部名城.doc_第2页
西部名城.doc_第3页
西部名城.doc_第4页
西部名城.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部名城定西第一章 化石定西远古环境的见证 周次: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历史,掌握定西在远古时期的气候特征、风土人情,从而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感、自豪感,为再造山川秀美的家乡而努力学习。教学重点:远古时期定西的生物气候特征教学难点:古生物化石教学过程:近年来,在定西范围内陆续出上了较多的古生物化石。例如,高峰乡红沟山出土的鱼类化石和蕨类化石,凤翔镇李家岔出土的原始水牛角化石,新集乡鹿马岔出土的猛犸象牙化石,凤翔镇丰禾村出土的马鹿头骨化石等。这些化石除少量发现于砂岩层外,大量出土于深层黄土层或黄土层下的砂砾层中。一般来说,这些化石属于第四纪中晚新世时期,即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这一时期也是现在的黄土高原地貌形成时期,不过当时的地貌和现在有很大不同。从动物地理学的观点看,不同的地理环境会有其不同的代表性动物种属,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也会各不相同,表现出很大差异。例如,大象生活于茫茫林海,鹿生活于一望无际的草原,熊则生活于寒带雪地。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表明,第四纪是哺乳动物高度发展的时期,而且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像猫熊、水牛、真象、腔齿犀、四不像鹿等便是标准的第四纪种属。高峰乡出土的原始牛头骨化石,角心短而粗,从额骨两侧向头后伸展,然后稍向内弯曲,顶视额骨和角心是一狄窄的月牙形,从其特征看,和河南、云南等地出土的圣氏水牛头骨化石非常相似。这些古动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定西地域在距今1亿年前较长时期内,气候温暖、终年常绿、河流湖泊密布,河湖岸边生长着茂密的蕨类植物。在此后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壳多次变动,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大量动杭物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消亡,并深埋于地下。大量深埋入地下的林木因炭化而形成煤层,少量动植物因特殊的埋藏条件而钙化后形成化石。定西出土的鱼化石、蕨类化石便是这一地质环境变迁的见证。 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后,定西地域的地理环境经过数次大的变迁后趋于稳定,山上林木繁茂,山间野草丰盛,沼泽河畔水草丛生,有一定的水城景观,成群的野生动物活跃其间。距今10万年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森林面积开始减少,草甸面积增大。近年来在陇中许多地方发现了马鹿化石,而在定西范围内就有几十处。1999年在定西丰禾村出土了一具完整的马鹿骨架化石,其中头骨和鹿角部分保存完整。马鹿属于哺乳动物中的偶蹄类,性喜山地,耐寒,适应森林、灌木、野草丛生的环境。随着气候变化,马鹿在定西地域早已绝迹,目前只有甘肃祁连山区有几处马鹿饲养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已经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退耕还林(草)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再造山川秀美的西部”的愿望定会实现。课堂练习: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对定西的政策有那些优惠的方面。课后作业:通过学习你从定西今昔环境的变化有什么体会?教学流程:课后反思:第二章 彩陶文化定西文明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教学目标: 奔流不息的黄河,滋养和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黄河流域是彩陶的故乡,而处于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则是中国彩陶文化鼎盛时期的典型代表,定西地域是半山马厂文化的中心区域。众所周知,甘肃彩陶作为黄河流域远古文化中的奇葩,其绚丽精美闻名中外。以定西石峡湾和会宁牛门洞为代表的数量庞大、纹饰华丽的半山、马厂文化彩陶更有“彩陶王”的美誉。这些器型丰满、图案雍容华贵的彩陶,让位于定会交界的石峡湾、牛门洞这两个黄土地上的乡间村落名扬天下,并被许多中外文物圈内人士所熟知。 据考古发掘和研究证实,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一脉相承,是据今40005000年陇中最辉煌的远古文化。在定西境内就有20余处这一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而以西寨乡堡子坪马家窑遗址和石峡湾乡大泉湾半山、马厂遗址文化内涵最为丰富。仅定会交界的大泉湾、牛门洞两个遗址出土各类彩陶就达上千件。定西市博物馆、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会宁县博物馆的绝大部分彩陶都出土于这个地方,而这些遗址现已被列为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加以保护。据调查,中外上百家博物馆和众多私人收藏家都以收藏半山、马厂彩陶为荣。 马家窑彩陶以其繁复多变的几何形纹为主,绘画技艺高超。之后发展起来的半山彩陶和马厂彩陶达到了鼎盛阶段,半山彩陶富有特色的螺旋形图案和非常醒目的大圆圈图案,寄托了原始先民美好的思想情感,充满了艺术生命力。马厂彩陶四大圆圈纹多饰于器形较大的彩陶壶浑圆的土腹,显得和谐得体,华贵绚丽。可以说,半山马厂彩陶文化标志着定西文明发展的第一次高峰。第三章 汉代丝路名镇巉口定西文明发展的第二次高峰 谈到汉代甘肃的占代文化,必须提到两千多年前开拓并繁荣起来的一条闻世界的商路丝绸之路,这条道路横贯甘肃东西,沿线留下了众多古迹遗物,典故传说,并由此兴起了许多名城重镇,巉口镇就是其中之一。 1925年在巉口村出土8件“新莽权衡”,从此,这个昔日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新莽权衡”一起名扬海内外。可谁会想到,“新莽权衡”一出土就伴随着内忧患患中的中国经历了那么多的惊险与磨难,最终还是未能保全于一地,一衡、二权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丈、一钩、三权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们急切地盼望它们能够早日“团聚”。“新莽权衡”为王莽改制时新颁度量衡的珍贵实物鉴证,大权和衡丈上有小篆文诏书81字,并有“始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的纪年铭文。权为环状、铜质,实际就是现在的天平砝码。汉书律历志载:“圆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新莽权衡之面世,目前全国仅此一例,因而弥足珍贵,属国家一级文物。 近年来,在巉口陆续出土了“泥封”、“卜骨”、“玉蝉”等一批珍贵的汉代文物,其中2000年出土于峻日汉代遗址内的“阴颖丞印”泥封和“星占卜骨”相当完整,十分珍贵,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一级资料文物,现收藏于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据考证,“阴颖”在今河南省境内,说明巉口在当时是重要的中转公文书信的驿站。“星占卜骨”主要是当时人们用来根据天象占卜人间吉凶的卜具。在汉代,占卜十分流行,虽有迷信色彩,但也包含了一些朴素的科学思想和探求精神,说明当时的巉口不仅有繁荣的商贸,而且有比较发达的文化。 现以巉口为中心的南北不到15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上百座汉墓群,其中省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两处。近年来,省、地、县文物部门在巉口发掘的汉墓就达20余座,出土文物上百件,特别是1999年配合巉柳高速公路巉口立交桥建设工程而发掘的两座西汉积炭木椁墓价值最大。该墓规格较高,出土文物珍贵,按汉代丧葬制度,此种规格只有官宦或贵族阶层才能享用。说明在当时的巉口,必有名门望族存在,也必定设有一定级别的官署。除此之外,在巉口还先后出土“五铢”、“货泉”、“货布”、“大泉直一”等品类繁多的汉新钱币。另外在巉口汉代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铁器、铁渣和牛、羊、马等畜类的骨骼,说明当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 在巉口汉代村落遗址内,砖瓦遍地皆是。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收藏有巉口出土的完整的汉代大型筒瓦、板瓦及瓦当,说明当时有一定规模的地面建筑,可以想象当时店铺林立,车水马龙,是何等地繁华热闹。毫无疑问,巉口汉代文化标志着定西文明发展的第二次高峰。第四章 绵延的宋城,精巧的金元砖雕墓 定西文明发展的第三次高峰 定西在宋代为军事建制,史书中称为“定西寨”,宋史卷八志第四十载“安西城南二十七里为定西寨”。1993年内官镇乌龙村出土建炎元年(1127)地契砖刻有“维大宋国定西寨”字样,说明史书中的记载是准确的。金贞佑四年(1216)六月定西寨升为定西州。元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改定西州为安定州。1982年出土于城区南山元墓中的一方至正十三年墓志上刻有“定西州”字样,说明在改名后的头一年内民间仍沿用“定西州”的旧名。元史地理志载,定西州属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辖。宋元丰六年(1084)始筑安西城,成为定西县境所筑第一城。绍圣三年(1097)加筑,并赐名安西城。宋史地理志会州条下载:“平西寨,绍圣四年赐名,地本青石峡,属熙河路”。平西城为定西县境所筑的第二个城,随后又修筑了定西城、青石峡城,加上会宁县境的马家堡城,从而在定西至马家堡不到50公里的线路内连筑5城,足见这一地域在当时军事上的重要性。也可以想见,当年这条交通要道上人来人往,商贾云集。地据南北之中,为东西咽喉要地的定西,从此进入民族大融合时期。虽然战争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每一次大的战争平息之后,便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恢复和繁荣时期。在经过了百年的反复争夺和战争洗礼后,定西终于完全融进了统一强盛的元王朝版图。 近年来,在定西城关、内官、凤翔、鲁家沟等地陆续发现并清理了二十多座宋、金、元砖雕墓。这些墓葬均为仿木结构砖雕墓,多呈方形,八柱垂挂、八角叠涩弯窿顶,柱、枋、斗拱、格窗工艺精巧,特别是定西教育学院教学楼工地金代砖雕彩绘墓和定西县政府锅炉房工地元代仿木砖雕墓群更是富丽堂皇,是当时地面建筑的真实反映。从“推磨图”、“舂米图”、“放牧图”等宋元画像砖可以看出,当时农牧业、手工业都有一定发展。而大量的以“二十四孝”为题材的画像砖和金代彩绘砖墓中,绘画技艺纯熟的精美壁画,说明当时儒学孝道文化盛行,民间艺术也进人繁荣时期。上述这些历史遗迹、出土文物和历史资料,标志着定西文明发展的第三次高峰。第五章 亲切关怀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近10年来,在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关怀和领导下,定西人民发扬“三苦”精神,艰苦创业,改造山河,定西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定西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亿元,财政收人首次突破亿元,农民人均收人接近1500元。旱作高效农业科技经济示范园区、流域治理和退耕还林(草)工程、121”集雨节灌工程、马铃薯产业等已经成为具有定西特色的窗口工程和富民工程。可以相信,只要继续坚持“水保立区、农业稳区、工业富区、科技兴区、依法治区”的发展战略和“三增二高一稳定”、“打造一城十镇、五区一带发展经济平台”的发展思路,定西必将在新的世纪再创辉煌,定西人民翘首期盼的第四次文明的高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很快到来。附录:安定区建制历史沿革 北宋 北宋绍圣二年(1096年)始筑定西城,与此前已筑成的安西城(今巉口镇东川村)、平西城(今鲁家沟镇南川村)共同组成北宋王朝在这一区域的军事防御体系,随着军事战略位置的上升,北宋王朝将今安定区域定名“定西寨”,成为正式军事建制,隶属巩州管辖。 金定 西寨成为金人统治区域后,金皇统二年(1142年)始建定西县,仍属巩州管辖,金贞佑四年六月(1216年)升为州,辖定西、安西、通西等县。元 元朝建立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