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单元.doc_第1页
哲学第二单元.doc_第2页
哲学第二单元.doc_第3页
哲学第二单元.doc_第4页
哲学第二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2008年冬天,我国南方一些省区出现重大雪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回答1-3题。1上述材料说明 A自然界是由上帝控制支配的 B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C世界是物质的 D天灾不由人,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2专家指出,人类的活动破坏了地面的地质结构,这是雪灾的破坏性加大的重要原因这说明 A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发展起阻碍作用C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3我国中央气象台和各地方气象台站组成一套严密的气候监测体系,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越来越不可或缺。这表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 B C D4、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A、自然界和社会的显著变化和发展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5、我国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客观实在性 B、规律性 C、可知性 D、运动7、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不变 B、事物处于不变化的状态C、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运动过程中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8、“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 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 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9、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的哲学含义是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10、“宋人有看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也!余助苗长也!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也。”此典故的哲学寓意是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C、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12、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这说明: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 B、人们的认识具有客观性C、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紧密联系的1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14、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A.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后者依赖于人的意识 B.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暂时的C.前者具有客观实在性,后者没有 D.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15、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16、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 B. C. D.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分歧,实质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C是否承认绝对运动的存在 D是否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18、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B“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C“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衰皆自然”D“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19、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的地震,造成当地人员伤亡、建筑毁坏。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D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于客观规律的掌握20、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月亮绕地球转新陈代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苹果落地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水往低处流A B C D21、水的流动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洪水无情”,或者“细水润田”。我国兴建三峡工程对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极为有利的。这说明A.人们发挥自觉能动性,就可以改变水流动的规律,变害为利B.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和规律,就可以限制水流的破坏作用D.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利用规律创造有利条件,为人类服务22、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一切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体现的哲理是A规律是客观的,违背客观规律必受规律的惩罚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错误意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四、简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23、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那么,稳如泰山该怎样理解?24、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2008年全世界自然灾害频繁,干旱洪水飓风地震等极端天气状况比以往更为严重。据此,有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只有服从它。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认识。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2、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计划性(即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自觉选择性(即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动创造性(即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既能反映事物的现象,又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既能追溯过去,又能推测未来)。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的环节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原理内容】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部分)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一的。)真理是有条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即任何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一、单项选择题01.“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的探月进程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人们获得了更多月球的认识。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 B. C. D.02.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该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社会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历史性03.2010年10月25日,印尼西苏门答腊省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据此有专家指出,全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期。当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世人还在为地震困扰。这说明有些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目前还不能预知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A. B. C. D.04.举行“和平使命2010”联合军演,是充分展示上合组织成员国团结合作、震慑“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坚强决心和强大实力的战略举措。实践一再有力证明,恐怖主义是各国面临的共同威胁,各成员国必须齐心协力、坚决打击。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指导并推动实践的发展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在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05.我国探月工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三期工程为“回”。2010年10月1日傍晚,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卫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为探月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告诉我们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A. B. C. D.06.2010年11月1日,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体现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07.2010年10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出席东亚领导人会议中,就如何推进东亚合作一体化进程、提高竞争能力水平,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与各国交换了意见。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的哲学依据是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 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08.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而这距第一名试管婴儿出生至今已有32年的时间了,全世界迄今也已降生大约400万名试管婴儿。在时隔这么久之后才为其颁奖,这说明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真理需要实践检验09.社会公平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党对社会公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过程。这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真理在实践中总是要不断地被否定A. B. C. D.10.2010年楼市“疯狂”,“房价将继续上涨”,“房价将彻底崩盘”,“房价将深度调整”,业内人士莫衷一是。这说明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C.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能获得真理D.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会导致对同一个对象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二、非选择题11.材料:2010年9月4日凌晨,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7.2级地震,地震已造成2人重伤,另有数人受轻伤。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过去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现在几乎年年都会遇到。在遭遇重大损失后,人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慌。于是,有人对人类认识的使命产生了动摇。然而,专家指出,人们完全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极端天气的正确认识。材料中“人类认识的使命”是什么?专家的观点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道理,请对这一道理进行简要说明。1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年均GDP增长率接近10%,但过分强调效率、过分重视GDP增长也带来许多负面问题,主要表现为增长和分享的不平衡。近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经济要“包容性增长”,意指不能单纯发展经济,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的“主旋律”将围绕包容性增长展开。有人认为“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对过去认识的不断否定的过程,提倡包容性增长意味着以前特别重视的经济发展不再重要了”。请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求索真理的历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0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 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0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一切从实际出发0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 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 B. C. D.0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这反映了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0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有这样一段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反复性06.“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这说明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 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07.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是无法判断和证明的08.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是永恒的A. B. C. D.09.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这主要强调了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10.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这表明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C.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1.“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的动力来自实践 B.认识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C.认识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