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加工茯苓? 2010-6-17 中国食品科技网 茯苓的初加工也采用干制法,但具体操作与一般菇类有所不同。主要步骤如下: (1)发汗去掉茯苓所含水分,使其干燥缩身的过程称发汗。发好汗的茯苓,菌核内部组织紧密,切口光细。反之,组织疏松,切口粗糙。发汗的方法是先刷掉茯苓表面的泥沙和杂物,放于干燥凉爽室内,地面铺稻草,然后将茯苓逐层堆放,一般堆34层,上面再用草席或麻袋盖严,让其自然发汗,蒸发掉多余水分。每隔45天翻堆1次,经1015天反复几次,待菌核表皮面上起皱纹,呈暗褐色即可结束,再置阴凉处晾至全干。 (2)切片切片的顺序是“先皱后整”,“先小后大”。切片前先剥去茯苓皮,剥时尽量不带茯苓肉。苓肉一般为白色,靠苓皮部位的受伤处呈褐色,切时先用刀将苓肉白色及褐色部分分开,然后分别将白色苓切成白苓片或白苓块。切片或切块时,握刀要紧,刀片应向下同时用力向前推动,使片(块)表面均匀、光滑,并尽量避免块片缺角。 (3)干燥切成片或块后,随即摊在簸箕或晾席里晒,夜间收回让其阴凉回潮,第二天翻面再晒。晒23天,其水分可蒸发掉70,当表面出现微细裂纹后,收回放进屋内,将簸箕重叠压放,使苓片(块)再回潮,经12天后,裂口合拢,再稍压平复晒。如果遇上阴天或雨天,可用炭火烘干,烘烤应用无烟火,烘时火力不能过大,一般控制在5055为好,并经常翻动,烘干后堆积起来,用草席或稻草盖严,使其回潮57天,再进行第二次烘烤。复烤的菌核可长期保存不易变质,即成商品。茯苓的种植和加工段木下窖与接种(1)松木段下窖的时间在春季34月份,下窖选择晴天,每窖下松木段1520公斤。(2)接种,目前有三种方法较普遍采用。一是菌丝引种,将栽培菌种内长满菌丝的松木块取出,顺段木形成的“V”缝,一块接一块平铺在上面,再撒上木屑等料种,然后将一根段木削皮处向下压在松木块上,使其呈“品”字形。接好种后,立即覆土,厚710厘米,使窖顶呈龟背形,以利排水。二是老段木引种,将上一年下窖已结苓的老段木,在引种时取出。选黄白色、筋皮下有明显菌丝且有小茯苓又有特殊香气的段木作种引。接种后覆土710厘米即可。三是鲜茯苓引种,选12代种苓,种苓皮色紫红,肉色白,浆气足,质结实,个重23公斤的鲜苓作种引。将种苓切成小块或小片放于段木之间,覆土使窖顶成龟背形;每一窖需500克左右鲜苓。松树根栽培法用松树段木栽培茯苓要消耗大量木材。砍伐后的松树根桩也是栽培茯苓的原料,应充分利用。首先挖开根周围的土,露出松根,将侧根刮开皮槽,曝晒数天,晒干后即可接种。于58月间在松根开槽处接放菌种,用树叶将其盖好,覆土压实即可。接后每10天检查1次,发现病虫害和白蚁要及时防治。912月茯苓膨大生长期要及时培土。第二年46月可采收,此方法产量低但可节约大量材耗。苓场田间管理接种后要及时检查每一窖茯苓的生长情况,发现杂菌污染的要及时清理,重新接种,防止人畜进窖场践踏。要及时除草排水,防止窖场被水淹,下大雨要及时将积水排掉。发现窖顶干裂要及时浇水和培土。病虫害要及时防治,主要有腐烂病,不好防治,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消毒,保持清洁;一旦发现窖内有腐烂病要及时清理,防止传染周围木段;另外,白蚁蛀食窖内的段木,一旦发现要彻底清除,否则造成减产。采收加工茯苓采收期的确定,发现窖顶土龟裂,说明地下茯苓正在生长,用土将裂缝填好,经过一段时间不再裂缝,说明地下茯苓已成熟即可挖窖采收;不同栽培方法茯苓采收期不同,应随熟随采。采收后先将鲜茯苓除去砂土,置于铺好稻草上,大个的铺放2层,小个的铺放3层。稻草与茯苓相间逐层铺放,最上层铺盖稻草,四周也用稻草封严,使其发汗。第一个星期每天取出茯苓擦其表皮水珠,再堆置发汗;第二个星期每23天翻动一次。当茯苓表皮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时,取出擦干净,表皮呈皱缩黑褐色,置凉爽干燥处阴干,即为成品“个苓”;用刀剥下的黑色外皮称“茯苓皮”。将茯苓切成块片,皮下赤红色的部分称“赤茯苓”;菌核内部由色、细致、坚实的部分称“白茯苓”;白茯苓中心有一木心称“茯神木”。不同规格的商品分别加工晒干。每窖的产量约10公斤左右。茯苓种植中怎样防治黑翅大白蚁 选冬场时避开蚁源,清除腐烂树根;冬地周围挖1道深50cm、宽40cm的封闭环形防蚁沟,沟内撒石灰粉或以臭椿树理于窖旁;引进白蚁天敌蚀蚁菌;在苓场四周设诱蚁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诱白蚁人坑,每月查1次,见蚁就杀死。茯苓怎样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即可采收,成熟茯苓的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届时可以控;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后成熟。宜成熟一批收获一批,不宜拖延。怎么样种植茯苓茯苓系常用大宗中药材,可食用亦可入药。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品年销售量达1000万公斤。其栽培方法如下:一、选地整地茯苓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土壤以黄砂土为好,粘土、砂砾土不宜种植,且不宜连作。选好地后,深翻时要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种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块,彻底除净杂物。二、备料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在生产上主要分为干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1.干段木备料法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2.树蔸备料法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时,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树桩,将其周围1?5m范围内的杂草、表土铲除干净,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铲去4面树皮,留下4条两指宽的引线。露出地面的树根最多留46条,将其余的根截断。对树根也要铲皮3面,左右侧各留1条手指粗的引线,留根长度11.5m。上述各项工作,宜在上年冬季进行。三、接种1.接种季节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桂南、桂东南、桂西地区气温回升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宜;桂北、桂西北地区宜到立夏前后接种。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种。2?接种方法茯苓栽培是以菌种或鲜茯苓个(菌核)作为“种子”进行繁殖。菌种是用小松木段片装瓶(塑料)消毒,加适量培养基质,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后,在瓶内长出白色旺盛的菌丝体。鲜茯苓个繁殖则是选用皮薄、嫩红褐色的鲜茯苓个,用竹刀切成带皮、重为0.10.15kg的片块作为接种用的繁殖材料。接种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cm,宽4050cm,长度依段长而定。稍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先放入两段。用菌种接种时,先在两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宽=150cm10cm的新口,用镊子将瓶内长有菌丝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摆在段木间新口处,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再放一条段木(两段木重20kg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cm。用鲜茯苓块接种则在段木的上端锯几处,将鲜茯苓块贴上,轻轻摩擦后用手压紧,用土覆盖。树蔸接种则是在树蔸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和鲜茯苓块分别接种在树蔸的新口处,盖上松木片和松叶,盖土1517cm,窖面要堆成龟背形。四、田间管理1.查窖补缺接种后710天,便可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这时应检查各窖内的菌情,以便及时补缺。1清晨露水未干时在种植地内察看,若窖内段木已长有茯苓菌丝,则窖上土干燥无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则说明段木未长有茯苓菌丝。2从窖旁把土挖开,发现段木下段已有白色菌丝生长,闻之有茯苓气味,可确定为茯苓菌丝。如发现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应隔710天再检查1次。如第2次检查仍不见茯苓菌丝,才可开窖从其它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调到未上菌的窖内。或将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晒干水分,将剥口重新削过,另接上菌种。3要注意的是,茯苓菌种上菌1个月左右,在木面是见不到菌丝的。此时,大部分菌丝已入木生长。茯苓接种后1个月,不见基面菌丝,就误认为不上菌而把段木撬开,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2.接种710天后,如果发现白蚁,应立即用杀白蚁药喷洒在白蚁身上或蚁路上,进行防治。3.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如发现茯苓露出地面应及时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五、采收加工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成熟。将采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内避风处,用稻草盖严“发汗”56天,然后摊开晾12天。待水分蒸发后,重新堆起,再用稻草盖严放56天后,去皮(或先剥净鲜茯苓外皮),放入蒸笼内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时要换水34次,其标志是当水转黑时便换水)。取出用利刀将其切成长宽厚=4cm4cm0.5cm的方块。然后将白块、赤块分别摆放在竹席或竹筛里,上覆1张白纸,置阳光下晒至全干,要注意常翻动。如遇阴雨天可用炭火烘干,但不可用明火烘烤,避免烟熏使茯苓片变黄,影响产品质量。茯苓(tuckahoe)多孔菌科卧孔菌属茯苓种,学名Poriacocos(Schw.)Wolf,一年生或多年生真菌。古名茯灵、茯兔。别名松薯、松苓、松柏芋等。以菌核入药。中国已有400多年栽培历史,主产云南、湖北、安徽、河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自治区)。菌核为其菌丝组成的休眠体,呈球形、扁球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粗瘤状皱缩,淡灰棕色或棕褐色。鲜时质软,干后变硬。菌核体内靠皮部分淡棕色,内部白色,粉粒状。子实体平伏地产生在菌核表面,形如蜂窝,厚0.3-1cm。初为白色,后变淡棕色,孢子6-113.5,长椭圆形或近圆柱菜,有一歪尖。野生茯苓多生长于排水良好、干燥向阳的山地,坡度约15-35度,土层在50cm以上的微酸性砂壤中松树根附近。菌丝生长适温为22-28,能耐0-4短期低温,栽培一般采用松树为段木。于秋末冬初选胸径12cm以上松树,砍倒后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削,露出木质部,宽约3cm,待断口停滞溢脂时锯成长60cm左右的段木(茯苓简),堆码,日晒干燥,按野生茯苓生态条件选择苓场,挖窖,窖的大小视段木的长短和数量而定,苓场四周挖排水沟。菌种即菌丝引,也叫引子,有肉引和木引之分。肉引即鲜茯苓切片,木引即带茯苓菌丝的木段,还可用树根,或2-3年后即将砍伐的活树接引栽培。虫害主要有白蚁Odontotermesformosanus。一般栽种一年后收获。收挖期以外皮黄褐色时为好。晴天挖出,置不通风处分层排放,隔两天翻动一次,使其“发汗”。待体干皮皱,即可切削加工成茯苓皮、茯苓、茯苓块,放干燥通风处以防虫防霉。菌核主要含茯苓酸(pachymicacid)、-茯苓聚糖(-pachyman)、麦角甾醇(Ergosterol)、胆碱(Choline)、组氨酸(Histidine)、腺嘌呤(Adenine)、卵磷脂(Lecithin)、蛋白质、脂肪等。茯苓聚糖经人工转变制备其衍生物羧甲基茯苓多糖(Carboxymethylpachymaran)。味甘,性平。益脾胃,宁心神,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停饮,泄泻淋浊,心悸失眠等症。怎样加工茯苓茯苓的初加工也采用干制法,但具体操作与一般菇类有所不同。主要步骤如下:(1)发汗去掉茯苓所含水分,使其干燥缩身的过程称发汗。发好汗的茯苓,菌核内部组织紧密,切口光细。反之,组织疏松,切口粗糙。发汗的方法是先刷掉茯苓表面的泥沙和杂物,放于干燥凉爽室内,地面铺稻草,然后将茯苓逐层堆放,一般堆34层,上面再用草席或麻袋盖严,让其自然发汗,蒸发掉多余水分。每隔45天翻堆1次,经1015天反复几次,待菌核表皮面上起皱纹,呈暗褐色即可结束,再置阴凉处晾至全干。(2)切片切片的顺序是“先皱后整”,“先小后大”。切片前先剥去茯苓皮,剥时尽量不带茯苓肉。苓肉一般为白色,靠苓皮部位的受伤处呈褐色,切时先用刀将苓肉白色及褐色部分分开,然后分别将白色苓切成白苓片或白苓块。切片或切块时,握刀要紧,刀片应向下同时用力向前推动,使片(块)表面均匀、光滑,并尽量避免块片缺角。(3)干燥切成片或块后,随即摊在簸箕或晾席里晒,夜间收回让其阴凉回潮,第二天翻面再晒。晒23天,其水分可蒸发掉70,当表面出现微细裂纹后,收回放进屋内,将簸箕重叠压放,使苓片(块)再回潮,经12天后,裂口合拢,再稍压平复晒。如果遇上阴天或雨天,可用炭火烘干,烘烤应用无烟火,烘时火力不能过大,一般控制在5055为好,并经常翻动,烘干后堆积起来,用草席或稻草盖严,使其回潮57天,再进行第二次烘烤。复烤的菌核可长期保存不易变质,即成商品。栽培茯苓的八大环节1. 适时砍树,削皮留“筋”。根据经验,砍树要在秋末冬初砍伐为最好。这时树木休眠,养分集中在树干内,经过冰冻日晒,干燥得快,干得过心,符合茯苓腐生特性要求。料干是此菌吃料增产的首要关键,最好在春节前完成备料工作。砍树要“四砍四留”,砍弯留直,砍密留稀,砍远留近,砍大留小。松树主干胸高直径超过20厘米的,浆液充足,种茯苓产量高。但树蔸和不成材的弯曲树也能生产茯苓。削皮留“筋”是削去厚皮,留3分左右的内皮。树杆较粗的,削6方,留6条“筋”,较细的削4方,留4条“筋”。留“筋”的作用是便于菌丝上料,削皮是按树干平行的方向,每方削出一斧宽的树皮。削皮使树干容易干燥,留“筋”是保留形成层附近的含氮及糖分的营养物质。2.及时锯筒上码。从冬至到惊蛰,树干已有7成干。此时,可把分散的树料收拢,锯成短筒,码成“井”字形,堆高1.5米左右。堆脚宜垫起,以利透风。堆顶宜用枝叶覆盖,以防雨水淋湿。这样,则料筒容易干透,料筒的长短,要按树干粗细而定,粗的短,细的长,一般为0.8-1.1米长左右。此外,海拔高温度较低的地方,料筒可以短一些。3.选好场,早挖场,深挖场。选场要选排水好的地方,选南面的向阳坡,背风向阳。丘陵地区,可选稍微阴凉的地方。要选老林场,但是老的茯苓场不能连续做窖,老窖容易“烂窖”,要年年换场。要选缓阳坡,坡度大致10-30度。土质要选麻骨土(即粗砂砾占7分壤土占3分)。挖场要早,冬前挖场,经过一个冬天的坑晒和霜冻风化,以后通风排水好,病虫害少。挖场要求挖得深,要深挖50厘米以上。场内的石头、草根要拣净。但是树根要留在场内,以便长“神茯苓”(即围绕须根结的茯苓)。挖后要开厢、开沟,便于保墒和排水;厢宽约2-2.3米,长度则依地形而定。开厢要和开梯田那样,与山的坡度垂直,减少水土流失。4.打好接引。即做好茯苓菌种的扩制工作。根据大别山区茯苓生产的经验,采用茯苓的菌核作种,叫做“肉引”。最好是选用当年所生产的新鲜茯苓做种。选种时,要根据三要四不要的原则:要选皮薄、粉足、粒白的,要浆水充足的,要大小适中的茯苓为肉引;不要选太大的,太大的掰开后,中间的部分就没有外面一层菌核皮壳保护,遇雨水淋湿容易烂掉;不要太小的,太小的浆水不足,生活力不强,不宜做种;不要板硬无浆水的;更不要黄化将烂的。总之,要选用高产窖,而且质量好,能够制成“刨片”(一种片状高档茯苓商品)的茯苓作种。“肉引”用了几代以后,就会逐渐退化,结茯苓少,而且颜色发黑,容易“瘟窖”。所以,用“肉引”栽培茯苓,最多只能用一、二、三代的茯苓,第一代的获苓做“种引”,以后逐渐退化。到了第四、五代以后,就不能用作种苓,那就必须用一次“木引”做“种引”,通过这样的方法,衰老的“肉引”就可得到复壮,恢复其种性。这种种性复壮的技术,叫做“打接引”。应注意以下几点:做“接引”用的树料,要选用无节疤、松泡的松树干,中等粗细的最好。树蔸、树梢或节疤多的所谓“亮角树”不要用作打接引。要选择最好的厢场,生产“接引”。要在最适宜的季节,一般是“立夏”到“小满”打接引。这时的温度最适宜,过早天气冷,料筒埋在池里时间太长,就会腐烂;太迟,又来不及长好菌丝,赶不上做种的季节,影响秋场的适时下窖,这样就会影响第二年的产量。下引(肉引)的量要比一般窖的种引量稍微多一点,每窖0.5-0.6千克,不超过0.7千克(常规用种量的3倍)。这样,上引化木(即分解木料)才会快。每窖下料筒3-5筒,最好只排一层。盖土不宜深,只能在3厘米左右。下窖后,要特别加强管理。一般经过70-80天,菌丝长好了,即可取出做“种引”。这个种引,叫做“木引”。接引长得好不好,可用下面的标准来衡量:如果料筒长满了菌丝,带淡黄色,而且结有小苓;料筒的上、下、里、外都成熟得均匀,带有香味和白绒,作种最好。纯黄色就太老了,全白色又太嫩了。所以要掌握好“火候”。5.选好、用好当年接种用的“肉引”。“肉引”最好是选用前茬的鲜茯苓,现挖、现选、现破、现窖。如果用经过贮存的茯苓做种引,必须注意不要选用在“发汗”时长了白霉的。根据英山县的经验,每100窖用引苓17.5千克。(鲜茯苓含水分多,要放在通风的地方让它呼吸,放出水分,叫做“发汗”。)6.适时下窖。下窖的季节是小暑至大暑,最迟不能超过处暑。这样,就可在一个对年“起场”(挖收茯苓)。伏天起场的好处是避开了梅雨季节,茯苓的含水量少,质量好,不容易烂,便于保管加工。下窖时要注意下列几点:挖窖要与厢面垂直,窖向与上坡一致,每窖挖成一个“撮箕”形,撮箕口朝上坡,上浅下深。抢晴突击下窖。下窖时,料简要干燥,土壤润湿,天气要晴朗。雨天下窖,容易瘟窖。摆进料筒的时候,要大头朝上,小头朝下坡。料筒要与窖底贴实,这样才能落润不漏风。下引量(即接种量),4-5筒小树为一窖的,每窖的下种引量150克;2-3筒一窖的,250-300克;独窖的粗料筒,下引380-500克。总之,估计50千克干料,下引量约1千克为最合适。下引过多,容易引起不正常的早熟,反而造成减产。一般每窖用料筒7.5-11.5千克,每7.5千克料筒,最多的可以结茯苓5千克。下引的方式方法有三种:“斗引”、“贴引”和“垫引”。把“引”贴放在料筒上端的锯口上的叫做“斗引”;把“引”直接贴在料筒上侧的叫做“贴引”;把“引”垫在料筒下侧(即底部)的叫做“垫引”。不管何种方式。它的要点是将肉引的白口(即菌核的内部剖面)必须和料筒的断面或削口(木质部和“筋”)贴紧,肉引的外皮要朝上朝外。这样,一方面菌线容易长上料筒,同时,又可避免肉引被雨水打湿,引起腐烂。盖土、清厢、清沟。原则上要深挖浅窖,深埋浅盖。用土粒把肉引塞紧,以免脱落,吸收潮气,保住湿气。一般覆土3厘米左右,把厢面的土抹平,并及时把厢沟清好,以利排水。7.加强窖厢管理。下窖以后15天左右要检查一次种引上料情况。如果发现菌丝没有串上料筒,就应及时补“引”。重阳节时(约为10月上旬)再检查一次菌丝的发展情况。每次雨前雨后,都要及时清沟、排渣。同时要经常检视盖土情况。到了小麦扬花季节,正是茯苓发育膨大时期,要随时进行掩裂(用土掩盖土面裂缝),以免露风,一则保墒,二则防止菌核上产生子实体,消耗养分,防止日晒雨淋,防鼠害虫蛀。在小暑前后,检查茯苓成熟程度,以便及时起窖。8.适时收获。在下窖后约一年时间,茯苓就已完全成熟。起窖的时间,首先是要伏天,趁天热天晴收获。其次,根据厢面普遍有茯苓隆起所造成的裂缝,而且掩土后不再开裂,表示已经长足了。第三,挖起的茯苓带黄褐色为适时,如果乌黑色,则为过熟的现象,应赶快起场。如果茯苓的颜色还带有黄白色,则表明还未完全成熟,应该稍微推迟起窖起场的时间。茯苓的种植和加工据老苓农经验,“要想茯苓发,备料十冬腊,正月只能扫尾巴”,因此,目前正是准备种茯苓的时节。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以菌核供药用,是味常用中药,茯苓主产于安徽、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喜温暖、干燥、通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环境。要求坡度在1030度左右,土壤为砂质壤土,肥沃,湿润的环境。野生茯苓通常在海拔500米以上,生长在地下20厘米左右的腐朽的松树根或松树段上。茯苓的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菌丝生长阶段和菌核形成阶段。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松木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繁殖大量的营养菌丝,当菌丝越积越多时就成菌核,到形成菌核阶段时栽培上称为结苓阶段。人工培育茯苓目前常用有栽培方法为窖栽法,首先应培养纯茯苓菌种,然后再选地挖窖。一、茯苓纯菌种的培养(1)母种的培养培养基的配制:多采用马铃薯一琼脂培养基,其配方是马铃薯250克,蔗糖50克,琼脂20克,尿素3克,水1000毫升;按常规方法配制,调节PH值到67,分装试管内,包扎,灭菌,使其成斜面培养基。纯菌种的分离与接种:选择新鲜、皮薄、肉白、质紧、有香味的成熟茯苓菌核作菌种,先用清水洗净,然后移入接种箱内;月75的酒精冲洗,再用蒸馏水或冷开水冲洗数次,用滤纸吸干,用小刀切开,挑起中央白色茯苓肉一小块,放到培养基斜面上,然后放入2530度的恒温箱或培养箱中培养57天,待白色菌丝长满斜面时,即为纯种。(2)原种的培养母纯种培养成功后,不能直接用于生产,还要扩大繁殖培养原种。原种的培养基配方:小松木块55,松木屑20,米糠或麦麸20%,蔗糖4%,石膏粉1;加适量水,调节PH值为56。配制方法:先将木屑、米糠、石膏粉拌匀;另将蔗糖加水溶化,放人松木块煮沸30分钟,待松木块充分吸收糖液后,捞出;再将本屑、米糖、石膏粉等倒入液中,拌匀;然后加入木块,拌匀,以握之手指缝不出水为度。然后分装于500毫升广口瓶中,灭菌,冷却后即可接种。接种方法:在无菌的条件下,从母种中挑选出黄豆粒大小的母菌种放入广口瓶原种中央,即为原种。(3)栽培种的培养栽培种培养基的配方为木块66,松木屑10%,麦麸或细糠21,葡萄糖2,石膏粉1,尿素0.4,过磷酸钙1,加水适量,调PH值56。配制方法同上。将原种中的菌丝接到装有栽培料的广口瓶中,约30天左右菌丝长满全瓶。1瓶斜面纯种可按58瓶原种,1瓶原种可按60瓶栽培种,1瓶栽培种可接23窖茯苓。选窖与备松木料选择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向阳坡地及未种过任何作物的生荒地、林地,冬季将窖挖好,窖长80厘米,宽45厘米,深30厘米,窖与窖的间距为30厘米,开好排水沟。以松木为栽培料,在农历12月份砍下松树,去树杈,削去形成层的外皮,露出木质部,削皮留筋,锯成6080厘米长的木段,堆码后干燥,约40天后,无松脂分泌,木心干燥后即可接种。二、段木下窖与接种(1)松木段下窖的时间在春季34月份,下窖选择晴天,每窖下松木段1520公斤。(2)接种,目前有三种方法较普遍采用。一是菌丝引种,将栽培菌种内长满菌丝的松木块取出,顺段木形成的“V”缝,一块接一块平铺在上面,再撒上木屑等料种,然后将一根段木削皮处向下压在松木块上,使其呈“品”字形。接好种后,立即覆土,厚710厘米,使窖顶呈龟背形,以利排水。二是老段木引种,将上一年下窖已结苓的老段木,在引种时取出。选黄白色、筋皮下有明显菌丝且有小茯苓又有特殊香气的段木作种引。接种后覆土710厘米即可。三是鲜茯苓引种,选12代种苓,种苓皮色紫红,肉色白,浆气足,质结实,个重23公斤的鲜苓作种引。将种苓切成小块或小片放于段木之间,覆土使窖顶成龟背形;每一窖需500克左右鲜苓。三、松树根栽培法用松树段木栽培茯苓要消耗大量木材。砍伐后的松树根桩也是栽培茯苓的原料,应充分利用。首先挖开根周围的土,露出松根,将侧根刮开皮槽,曝晒数天,晒干后即可接种。于58月间在松根开槽处接放菌种,用树叶将其盖好,覆土压实即可。接后每10天检查1次,发现病虫害和白蚁要及时防治。912月茯苓膨大生长期要及时培土。第二年46月可采收,此方法产量低但可节约大量材耗。四、茯苓场田间管理接种后要及时检查每一窖茯苓的生长情况,发现杂菌污染的要及时清理,重新接种,防止人畜进窖场践踏。要及时除草排水,防止窖场被水淹,下大雨要及时将积水排掉。发现窖顶干裂要及时浇水和培土。病虫害要及时防治,主要有腐烂病,不好防治,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消毒,保持清洁;一旦发现窖内有腐烂病要及时清理,防止传染周围木段;另外,白蚁蛀食窖内的段木,一旦发现要彻底清除,否则造成减产。五、采收加工茯苓采收期的确定,发现窖顶土龟裂,说明地下茯苓正在生长,用土将裂缝填好,经过一段时间不再裂缝,说明地下茯苓已成熟即可挖窖采收;不同栽培方法茯苓采收期不同,应随熟随采。采收后先将鲜茯苓除去砂土,置于铺好稻草上,大个的铺放2层,小个的铺放3层。稻草与茯苓相间逐层铺放,最上层铺盖稻草,四周也用稻草封严,使其发汗。第一个星期每天取出茯苓擦其表皮水珠,再堆置发汗;第二个星期每23天翻动一次。当茯苓表皮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时,取出擦干净,表皮呈皱缩黑褐色,置凉爽干燥处阴干,即为成品“个苓”;用刀剥下的黑色外皮称“茯苓皮”。将茯苓切成块片,皮下赤红色的部分称“赤茯苓”;菌核内部由色、细致、坚实的部分称“白茯苓”;白茯苓中心有一木心称“茯神木”。不同规格的商品分别加工晒干。每窖的产量约10公斤左右。松树头的栽培茯苓的技术用松树头栽培茯苓,可节省大量木材,成本降低。且比常用的松树身栽植结茯苓期长、还可以增产40%左右,质量也比用树身育出的好。现把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供各地药农参考。一、备料。把新确伐又无虫蛀、脱皮的松树根挖出来,斩去横根,剥皮留筋。剥皮要露出木质部,顺树根将树皮相间纵削,剥一条留一条(35厘米),然后放在通风、干燥处堆叠晒干。二、造地。在海拔600900米,1530的山坡上选择背风向阳、土质偏沙、中性至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三、种植。1.在种植前30天铲除杂草和表土,深翻5080厘米(土块不用打碎),让土壤充分风化,每亩用巴丹45公斤撒于地面,预防白蚁。同时把松树头锯成平截面。选择晴天种植。2.开窖摆料。窖底坡度以2030度为宜。摆好木料后从下至上覆土并压紧木料。将选好的茯苓种用削利的竹片切成小块,贴在木头和木尾交接的新口处,每10公斤木料用种0.10.15公斤。培土压实。贴种后覆土,畦与畦之间开一条宽30厘米的排水沟。四、茯苓种植4560天,菌丝已基本传遍木头,这时应进行第一次松土。第二次松土在结苓后进行,把苓块周围的泥土挖松再培上。茯苓膨大时若出现表土爆裂,要及时培土,以免日晒爆裂影响长大。茯苓鼠害鼠害是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在茯苓、平菇、蘑菇、香菇及金针菇等食用菌栽培中发生普遍,是食用菌栽培中的突出问题之一。为害特点在菌种生产时,对瓶装菌种主要是咬撒棉花塞,致使棉塞松动甚至被掏出,导致培养料被污染杂菌。塑料袋装菌种,则咬破塑料袋。可在培养料内打洞破坏培养料。中后期是直接取食子实体,影响子实体的形成,已分化形成的菌柄及菌盖被啃食后,有明显的缺刻或凹陷大斑,使产品失去商品价值。该害虫也是储藏期间重要害虫。形态特征体长150-160毫米,尾上鳞环较清楚,鳞片间有较短的刚毛,背毛有棕灰、棕黄、综褐等色,腹毛一般都是灰白色。发生规律老鼠一般白天躲藏在洞穴内,夜晚外出活动取食,每夜外出取食两次,在傍晚时进行一次,在黎明前再进行一次。老鼠的食性较杂,除为害食用菌外,对农林作物、各种食品及物品都有危害。行为敏捷,视觉差,嗅觉、听觉、触觉都很灵,活动期间,稍受惊扰,立即躲避。生殖力强,幼鼠生活3-4个月后就可生殖,食料充足条件下,每月1次,能在水中游泳。防治方法(1)人工捕捉,在栽培场地放捕鼠器进行捕捉。挖洞捕杀,往洞内灌水捕杀。(2)毒饵诱杀,可用的灭鼠药剂有磷化锌、敌鼠钠盐、杀鼠灵、灭鼠优、新灭鼠等,可用高粱、玉米、面粉、花生、大米等100份加磷化锌5份。用木棍拌,不可用手拌。拌好后将毒饵放在老鼠活动的地方,每点投放毒饵10-20克,或用磷化锌粉3份、茶油2份、大米95份配成毒饵,但不能直接洒在子实体上。(3)可在鼠洞投药熏杀,在老鼠洞内投放半片或一片磷化铝,然后将洞口全部用泥土塞封,磷化铝药片在鼠洞内吸潮分解,放出磷化氢毒气,将洞内的毒气杀死。常用药剂磷化锌、敌鼠钠盐、杀鼠灵、灭鼠优、新灭鼠、磷化铝。茯苓白蚁白蚁又叫白蚂蚁,属等翅目,白蚁科。白蚁类是个大家族,热带、亚热带地区最繁盛,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平原地区发生较少。蚂蚁以蛀食段木为主,在食用菌栽培中以香菇、木耳及茯苓受害最严重。在茯苓栽培区发生普遍,人工栽培茯苓时,受白蚁为害后往往使栽培失败。为害特点栽培茯苓时,蚂蚁蛀蚀茯苓的料筒及菌种木片,影响菌丝的生长,抑制子实体的形成。造成茯苓严重减产。白蚁通过地下筑道进入茯苓栽培场地,很难被发现,往往导致接种失败。形态特征以黑翅磊白蚁为例。繁殖蚁体长12.5-15.0毫米,翅长约23毫米,棕褐色,触角念珠状,由19节组成。咀嚼式口器,翅呈暗褐色半透明状,中脉具5个以上分枝,脉8-12分枝。兵蚁体长5-6毫米,头部橙黄色,胸腹部淡黄色并带有花斑,头卵圆形,上颚黑褐色,端部向内弯曲,内侧中部各具1齿。工蚁与兵蚁大小相似,头近圆形,淡黄色,胸腹部乳白色斑纹。发生规律白蚁多生活在埋有木材的土下,喜在阴暗处活动,在5-6月有翅蚁分群,一般在天气闷热的傍晚活动,兵蚁和工蚁的眼睛已退化,外出觅食,身体隐于一层泥质覆盖,如披一层泥被,防止天敌的进攻和体表水分蒸发。喜在枯枝烂叶堆和较潮湿荫蔽的地方活动,雌雄两性个体追逐并共同寻找建巢地址,产卵繁殖,雌蚁成为蚁后,雄蚁成为蚁王,首批繁殖的子蚁为工蚁,群体稍大后出现兵蚁。蚁王蚁后从事繁殖,工蚁担任饲户、筑巢等工作,兵蚁从事御敌。白蚁怕寒喜暖,地表温度过低不再出巢活动。每个蚁后年产卵量在100万个左右。防治方法(1)严格选择茯苓栽培场地,远离蚁巢、枯枝朽木、腐质物的地方,清除周围的枯树及树桩,将树根挖去,以防招引白蚁,减少蚁源。(2)在栽培场地四周挖宽40厘米、深50厘米的沟,沟内放水,防止白蚁进入菇场。(3)段木以井字形排架,最下层段木最好用四块石头垫起,石头四周撒杀白蚁的药,防止白蚁爬上段木为害。(4)化学防治用80%亚砷酸加15%的水扬酸及5%的氯化铁配成配成毒杀剂喷施在蚁巢、蚁路上,洒药时不能直接用在段木上,药剂对人畜有剧毒。常用药剂亚砷酸、水扬酸、氯化铁。茯苓的药用价值【来源】为真菌类多孔菌科卧孔菌属植物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原植物】茯苓是由无数菌丝组成的一种较硬的休眠体,埋在土内,菌核为球形、卵圆形、扁圆形、长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直径通常为1030厘米,或者更大;表面灰棕色或黑褐色,有瘤状突起或大而钝的皱缩纹,里面粉白色或稍带粉红色。子实体无柄,附生于菌核表面,厚0.31厘米,初时白色,后逐渐变成浅褐色;菌管单层,孔为多角形或形状不规则,长23毫米,直径0.52毫米,孔壁薄,孔缘齿状。孢子长圆形至近圆柱形,有一歪斜的尖头。野生者主要寄生于松树根部;人工栽培者主要腐寄生于松树的段木或树头上。分布于我省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台湾、安徽、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省区。【药材】产地我省野生品产于松树资源多的山区县;栽培品产于信宜、高州、新丰、连山、连平,龙川、紫金、罗定、云浮、郁南、阳春、兴宁、五华、平远、大埔等市县,以信宜县出产较多。采收加工野生者全所可采挖;家种者在种后810个月便可收获,一般春种的在冬至前后采收,秋种的于翌年春分前后采收。挖取后除去泥土,堆放于不通风的密室中,发汗56天,每天翻动1次,第六天后,将其移到露天处吹干,去掉表面白霉,即为茯苓个;发汗后趁湿削去外皮,切成薄片或方块,其肉白色的称为白茯苓;带淡红色的称为赤茯苓;围绕松根而生的称为茯神,切片的称为茯神片或茯神块,其松根称为茯神木;切制后,阴干或晒干。加工茯苓片、块时削下来的外皮晒干后称为茯苓皮;所产生的碎块或碎粒干燥后称为茯苓碎。性状茯苓个呈类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黑褐色至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体重质坚实,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近外层处呈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偶见有棕色松根嵌在中间。气无,味淡。自茯苓薄片厚约1毫米,方块片长宽45厘米、厚0.51厘米,色白,有滑腻感,质脆,易折断、破碎,有时块片边缘呈黄棕色。赤茯苓块形状与白茯苓块相似惟切面带有淡红色。茯神片为正方形或长方形薄片,茯神块的形状、厚度与白茯苓块相同,惟片、块上面嵌有细松根即茯神木。茯神木质轻松,似朽木,多为弯曲不直,长短不一,表面黄棕色或褐色,无皮,残留着附生的茯苓肉,内部为木质。茯苓皮为不规则的薄片块状,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皱纹;内面白色或淡棕色,常附有残留的茯苓肉。质较松软,略具弹性。茯苓碎大小不一,白色、灰白色或淡红色。质量要求茯苓个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色白细腻、嚼之粘性强者为佳。白茯苓块以完整、结实、无裂隙、色白细腻者为佳。包装贮藏茯苓个用竹篓或麻袋装载,茯苓块、片用木箱装载存放于干燥处。【药理】利尿作用茯苓浸剂对正常家兔慢性实验有利尿作用,可能与影响肾小管对钠离子重吸收有关。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茯苓能使离体兔肠的自律收缩幅度减少、张力下降,可能是通过兴奋交感神经末梢、抑制副交感神经末梢及直接抑制平滑肌而起作用的。茯苓对大鼠幽门实验性溃疡有预防作用,并能降低胃酸。对心脏的作用茯苓的水、醇、乙醚提取物对蛙心均有增强收缩、加速心率的作用。增强免疫功能茯苓多糖能提高小鼠腹腔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对小鼠体液免疫亦有促进作用。拮抗可的松的免疫抑制作用。抑菌及其他作用茯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茯苓的乙醇提取物对家兔实验有降血糖的作用。茯神煎剂对小鼠有镇静作用,茯苓的镇静作用次于茯神。茯苓次聚糖有抗肿瘤作用,抑瘤率可达61100。毒性本品毒性极低,未见报道有毒副反应。【炮制】茯苓个:用水浸润,洗净,取出,闷透后,削除外皮,切片,晒干。茯苓片、块,整理洁净,过厚者用时捣碎。茯苓皮、茯苓碎:拣除杂质,筛去灰屑。【医疗用途】性味甘、淡,平。归经归脾,胃、心、膀胱经。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健脾益胃,宁心安神。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痰饮、眩晕、惊悸,脾虚体倦,食少脘闷,便溏泄泻,心神不宁,惊悸失眠。茯神木主治筋挛痹痛,心悸健忘。茯苓皮主治水肿腹胀。用法与用量915克,水煎服。茯苓高产栽培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又名茯菟、云苓、茯灵、松薯、松苓等。具镇静、利尿、降血糖、抑菌、预防胃溃疡及松驰平滑肌、强心、抗肿瘤之功效。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多糖类(一茯苓多糖)、三萜类、麦角甾醇、胆碱、腺嘌吟、氨基酸、卵磷脂等。茯苓适应能力强,野生茯苓分布较广,海拔502800米均可生长,但以海拔600900米分布较多。多生长在干燥、向阳、坡度1035度、有松林分布的微酸性砂壤土层中,一般埋土深度为5080厘米。茯苓菌丝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十分缓慢,茯苓生长对水分的要求是,以寄主(树根或木段)的含水量在5060、土壤含水量在2530为宜。云南作为茯苓的主产区,产量高、品质好。今年药材市场对茯苓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价格也在上涨,茯苓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云南山地多,气候适宜茯苓生长,产量也比较高,是云南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条好途径。以下介绍茯苓的山地栽培方法,以供参考:一、栽培场地的选择茯苓栽培场地适宜选在海拔600900米的山坡上,坡度1530,背风向阳、土质偏沙、中性及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地块。窖长80100厘米,窖宽3050厘米,窖深6080厘米,窖间距为2030厘米。苓场四周应开挖排水沟。二、栽培料及菌种准备1备料:于头年秋冬季节将松树砍下,剥皮以利干燥,到5月份左右把段木排入窖内,每窖排三到数段,粗细搭配,分层放置,以备接种。2菌种准备:茯苓菌种应选择生长一致、健壮的母种,适宜的栽培料配方为松木屑:麸夫:石膏粉:蔗糖762211,含水量在65左右。三、栽培管理1接种接种要选晴天,将窖内木段的上端削尖,然后将栽培种瓶或袋倒插入木段尖端,接种后及时覆土3厘米。也可把栽培种从瓶中或袋中倒出,集中接在木段上端锯口处,加盖一层树皮及树叶,迅速覆土。此期要特别防止白蚁为害,检查菌丝是否生长,如果菌丝没有生长的要及时补上。接种后23个月可结苓,结苓时不要撬动木段,以防折断菌丝。结苓期茯苓生长快,地面常出现裂缝,应及时补土填缝保苓并除去杂草。2管理接种后15天内要注意人为因素的干扰以及虫兽的破坏,让菌丝有良好的定植环境。菌丝开始萌动生长后以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及时清除杂草尽量减少杂草与茯苓的营养竞争。茯苓生长期主要危害虫害是白蚁,严重者往往把松段蛀空,致使茯苓菌丝生长得不到足够营养物质,形成不了菌核,或形成的菌核不大,甚至干腐,使产量大减。防治方法:选栽培场地时避开蚁源,清除腐烂树根和清除杂草;经常在茯苓栽培场内扒开部分窖,检查窖内有无蚁路,段木是否被蚁蛀食。栽培地周围挖1道深50厘米、宽40厘米的封闭环形防蚁沟,沟内撒石灰粉;引进白蚁天敌蚀蚁菌;在苓场四周设诱蚁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诱白蚁入坑,每月查杀1次白蚁。四、采收与加工茯苓是多年生真菌,成熟与否主要看菌核颜色的深浅,当茯苓尚呈黄褐色时即可采挖,如色黄白则未成熟,如发黑则已过熟。选晴天采挖,采挖时要保持整个苓的完整,刷去泥沙,堆在室内分层排好,底层及面上各加一层稻草,每隔3天翻动1次,利于透气,干燥。商品茯苓去净外皮,成正方形块、厚薄均匀、色白者为优。茯苓贮存在雨季最易受潮,发生黄色霉斑,甚至霉烂,故应贮于阴凉、干燥处,但不宜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风干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保持水分1519、相对湿度7580。茯苓栽培新法1.选蔸。松树砍伐后留下的树蔸,凡直径在16厘米以上都可用于栽培茯苓。一般是用头年秋天或当年春砍伐的树蔸,要求树皮没有脱落,木质无虫蚁蛀蚀,不腐朽。因为树蔸不象段木那样能任意移动,所以要选择向阳背风、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方进行松蔸接种栽培。2.削皮。在36月或头年冬季,把松蔸周围1米内的杂草铲除,在树蔸上削去大部分树皮,只剩下间距相等的4条1指宽树皮,直径3厘米以上支根也削去大部分树皮,只留一条树皮与树蔸留皮相连,以便传到菌种。3.挖地。将树蔸周围1米内的土挖松,深40厘米以上,捡净杂草根、石头,使树蔸主根及侧根露出地面,并把直径3厘米以下的支根砍除。留下的支根在0.7米1米处砍断,以防菌种向外传行。4.下种。在树蔸树根周围撒下防白蚁药粉,盖一层薄土,再接菌种。接种方法有两种:高桩接种法:松树蔸较高,则在树蔸近根处锯一个深10厘米的缺口,将菌种木片紧放在缺口内,捆紧,用湿草纸包住后盖土。矮桩接种法:适于矮树蔸,在粗根基部侧面削去树皮,并将一根松段木(直径10厘米,长80厘米,留一条一指宽树皮,其余削皮至木质部)晒干后靠在此处,然后把菌种木片紧靠粗根的去皮处和松段木上,用松木片覆盖,压紧。凡松蔸粗则接34个种点。5.覆土。矮桩树蔸接种后覆土47厘米厚,堆成馒头状。高桩树蔸接种后将土堆至接菌种处上面47厘米,蔸顶部露出地面。四周应开好水沟,沟两边撒一圈白蚁药粉。6.管理。接种后10天,菌丝已开始长入树桩内,这时应检查是否上菌,不上菌的要及时补接种。茯苓的主要虫害是白蚁,严重的往往将松木蛀空。防治方法:经常在茯苓种植地内扒开部分窖,检查窖内有无蚁路,一旦发现要及时用白蚁药喷在白蚁身上,使其带回到窝内互相传染中毒死亡。7.收获。接种60天后开始结苓,随着茯苓的膨大,土壤出现裂缝,这时要及时加盖薄土保苓。9个月后,就可采挖了,挖时采大留小,覆上土再过45个月又可采挖一批,直径20厘米以上树蔸可采鲜苓7.5公斤左右,能连采2年。8.加工。将鲜茯苓堆放在室内,用稻草盖严“发汗”56天,然后摊开晾12天。再用稻草盖严堆放56天后,去皮,放入蒸笼内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时要换水34次,当水转黑时便换水)。取出用利刀切成4厘米4厘米0.5厘米的方块。然后将白块、赤块分别摆放在竹席或竹筛里,上覆1张白纸,日晒至全干。如遇阴雨天可用炭火烘干(不可用明火烘烤)。茯苓栽培技术(一) 概述别名云苓、松茯苓。为多孔菌科卧孔属植物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菌核,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药用部分为干燥菌核体。性味甘、淡平。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茯苓皮,利水消肿,用于水湿浮肿等症。各国各地均有分布。(二)植物特性茯苓多寄生于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菌丝(白色丝状物)阶段和菌核阶段。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营养,同时分泌酶来分解和转化木材中的有机质(纤维素),使菌丝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长。第二阶段是菌丝至中后期聚结成团,逐渐形成菌核(亦称结等)。结苓大小与菌种的优劣、营养条件和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不同品种的菌种,结苓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有的品种栽后34个月开始结苓,有些则较慢,需67个月。早熟种栽后910个月即可收获,晚熟的品种则需1214个月。(三)生长特性茯苓喜温暖、干燥、向阳,忌北风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广。温度以1035为宜。菌丝在1530均能生长,但以2028较适宜。当温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温不致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