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突发奇想到信手拈来.doc_第1页
教学案例:突发奇想到信手拈来.doc_第2页
教学案例:突发奇想到信手拈来.doc_第3页
教学案例:突发奇想到信手拈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案例:“突发奇想”到“信手拈来” 先来看一段文字: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卡扎菲和奥巴马气得满脸通红,比尔盖茨都气得冒烟了!爱因斯坦气呼呼地把卷子扔到一边,牛顿刚被苹果砸了脑袋,又考了0分,他当然就更加生气了。大家都嘟囔着:“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怎么样?糊涂了吧!其实这是我在讲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课时,学生所写的一段课堂小练笔。我最好的老师是鲁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我原本不太喜欢这篇文章:文字很平淡,没有什么典型的语言材料可以咀嚼;课文太简单,简单得让你想把课文完全放给学生,然后“不作一语尽得风流”。按照我以往的教学习惯,让他们自读自悟,老师稍加点拨,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即可的。可是,这样做,感觉缺点什么。 再读文本,想找点出奇制胜之处。几遍读过,渐渐感到这篇文章并不简单:文字虽平淡,但情感却有波澜,因为作者对怀特森先生有着前后截然相反的评价。文章的构思也有独具匠心之处,属于典型的欲扬先抑,一波三折,尽显“文似看山不喜平”之妙。因此,从作者的情感变化入手,牵出一条教学主线,构筑师生对话的教学“基点”便成了我最初的设计。于是,先从题目着眼,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接着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自主读文。然后从“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这句话入手,让学生体会“气愤”,计划下一环节再感受“佩服”。在学生理解“气愤”的情感时,我感觉有必要强化这种感受,“抑”得彻底,才能“扬”得到位。恰好近段时间一直在探讨读写结合以及片段练笔的问题。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段突发奇想的教学:师:同学们,读了“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这段文字,怎样才算“全都气炸了“?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当时的情形写下来。生:老师,要编几个人名吗?师:当然。你们可以用英语中学到的外国名字。怀特森毕竟是作者的老师,你们还要注意语言的得体, 一学生高喊:我要用“奥巴马”学生们奋笔疾书,他们写得很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偷偷地笑。我随机查看学生所写,发现他们写得真不错。不一会儿,有学生写完忍不住读起来,读得神采飞扬,乐不可支。等大部分学生写完后,我让他们互相交流,每当听到精彩的片段,他们就忍不住哈哈大笑。我很高兴,因为“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这一段落在学生的心中已经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场景。另一个学生写道: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同学们的脸都像红辣椒一样红,嘴角撇的都快耷拉到地上了。汤姆气呼呼地指着那些红叉叉生气地说:“我明明是按照笔记上写的,怎么会这样!”全班同学都跟着吵了起来,还有的气得直跺脚。怀特森先生看见我们生气的样子,紧锁着眉头,并没有感到吃惊。几个平时学习很好的同学从来没有考过这样的分数,气得委屈地哭了起来,这算是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呀?文笔很细腻,很明显,这是个女孩子的“杰作”。“突发奇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继续进行读写训练的想法占了上风:在三维目标的整合中,情感是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也可以是教学手段。语文如果能够利用情感因素并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后续的学习中,我紧抓“情感变化”这一主线,找读体会重点词句,让学生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中的苦心,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理解 “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中所蕴含的对怀特森先生的赞美感激和敬佩;理解了“终身受益”这个词语的分量,理解了从这一节课到每一堂课,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课堂在“情感”这一磁场的涵盖下,学生的感情在品味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了变化。情感酝酿到一定程度,需要给他们找一个合适的宣泄口,于是,又一个读写训练点被我“信手拈来”:课文题目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纵观全文,除了题目,文内没有一处明确写出或者说出。虽然它就掩藏在文中,也确实没有必要明确说出,因为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已经把这一主题明确无误的告诉了作为读者的我们。但是,让学生整理思路进行言语表达,确实可以加深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于是,我启发学生:作者的朋友说“怀特森先生怎么能够这样糊弄他们”时,你觉得作者的话说完了吗?生:没有。师:你能替他继续说下去,来说服他的朋友吗? “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乃发灵光。”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并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时,那种言语生命的动力会被自然地激发出来,言语的表现就变成了自然的生命冲动。请看一个学生所写: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因为怀特森先生的教学方法很独特,特殊在他并不是只教给同学们现成的知识,而是不时地提出有破绽的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来论证。这个教学方法会让我们的学习充满挑战,当然也充满了趣味。自己的判断,自主的论证,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我们应该有科学的怀疑的精神。所以,你的看法是不对的,怀特森先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汪潮教授在谈到读写结合时说:小学习作教学既要开直接生活之“源”,让儿童热爱生活,学会观察,积极积累日常身边生活的写作素材,又要导间接生活之“流”。努力把儿童真切生动的生活世界与教材中丰富深厚的文本世界贯通起来“突发奇想”和“信手拈来”的这两处读写训练,让我不禁思考:语文阅读教学,是否应该避免走入“知识本位”的误区,着意加强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这种读写结合的练习,不仅仅是简单的表达练习,它能贯通读写能力的桥梁,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缜密、清晰,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化,拓展了写作的时空。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