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陆游前言南宋四大家有诗歌史上的四大家和画史上的四大家。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 是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画史上的南宋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诗歌史上的四大家。尤袤的诗歌写得平易自然,晓畅清新,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辞的典故之句,青山寺可称为他现存诗歌中的代表作。杨万里有不少抒发爱国情思之作,其初入淮河四绝句等诗,抚今追昔,即景抒怀,思想性和艺术性都相当高。范成大的诗歌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陆游的诗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画史上的四大家。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马远、夏娃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陆游及其诗歌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游山西村进行的赏析和拓展。了解陆游高亢的爱国热情,了解陆游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了解陆游家乡纯朴的自然生活目录第一部分 陆游的轶事典故一、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二、 “生儿多以陆为名” 三、 陆游的一字师四、 陆游家训第二部分 陆游的四首古诗第一篇 示儿(一)原文(二)注释(三)诗文意思(四)作者简介(五)创作背景(六)个性化解读-炽热的爱国心(七)文本连接第二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一)原文(二)注释(三)诗文意思(四)作者简介(五)创作背景(六)个性化解读-学习之关键-(七)文本链接第三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原文(二)注释(三)诗文意思(四)作者简介(五)创作背景(六)个性化解读(七)文本链接-忧愤和急切第四篇 游山西村(一)原文(二)注释(三)诗文意思(四)作者简介(五)创作背景(六)个性化解读-世风衰颓中古朴的民风(七)文本链接第三部分 相关景点(一)陆游祠(二)云门草堂第四部分 后人对陆游的评价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第一部分 陆游的轶事典故一、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在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阕钗头凤。 ”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传说,唐琬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唐琬竟因愁怨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琬,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二、 “生儿多以陆为名” 在历史人物中,既有爱国的思想,又有爱国的行动;既忠诚于国家,有忠诚于人民;既爱国,又不盲目忠君,这样的人是不多的。陆游却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了。正因为这样,这位诗人才深受南宋百姓的热爱,致使有的人家“生儿多以陆为名”;也正因为这样,梁启超才推许陆游是“亘古男儿一放翁”。三、 陆游的一字师南宋乾道八年初春,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循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陆游不禁连连称赞。当地官员得知来者是大诗人陆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宝,恭请他给蟠龙桥写一副对联。陆游略思片刻,运腕挥毫,在桥头石壁上写下了:“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陆游走后,当地一姓肖的父女走来观看。女儿肖英姑看完陆游的对联,若有所思地说:“此联不愧出自大诗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贴切,弱了气魄。” 且说英姑这无意中一句评论,不多时竟传到了陆游的耳朵里。他听后大为纳罕,思来想去,却不知哪一字弱了气魄。 次日,陆游独自一人来到蟠龙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龙洞。连唤数声,竟无人回应。陆游四下环顾,见一块大石上放着笔墨纸砚,便铺纸提笔,写道:“为龙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见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怅去贤。” 陆游回到住所,当晚又是一夜没睡,仍未想出是哪个字不妥,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来到蟠龙洞。稍事寒暄,陆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请她指出对联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羞笑道:“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若改为一声红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有声有色。不知大人以为如何?”陆游听罢,沉吟片刻后,连声赞道:“妙,妙,妙,好个一声红!真是一字师也。” 陆游心悦诚服,欣然来到蟠龙桥,将“片”字改为“声”字。四、 陆游家训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万金家书译文:小辈中才思敏捷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把他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强约束和管教,规定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从这以后十多年里,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值得忧烦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方面。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应该谨慎地对待,以免留下遗憾。教育意义:今后我们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如果教育不好,他们的破坏和影响将会更大。由此可见,陆游非常重视德育,重视个人的品行与修养,相信陆游也会是这样教导他的子女的。第二部分 陆游的四首古诗第一篇 示儿(一)原文示儿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二)注释1、示儿:示:告诉。告诉儿子。2、元:通假字,同“原”,意为:原来。3、但:只是。4、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中国。九州同:全国统一。5、王师:国家的军队。6、北定:向北方平定。7、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8、无:通假字,同“勿”,意为:不要。9、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人。(三)诗文意思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四)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五)创作背景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六)个性化解读-炽热的爱国心“死去元知万事空”: 诗篇从死说起,因为这是绝笔诗,是一篇遗嘱。“万事空”指死后万事都搁得下,什么事也不知道了。“元知”二字更强调了自己旷达的心境,没有什么牵挂。诗人首句并未写对死亡的恐惧与害怕,而是怀着一种正确的心态看待死亡,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字一转,突出了遗憾的事情:“不见九州同”。“九州同”是诗人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一个“悲”字极其精炼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沉痛、遗憾、悲愤的事情,暗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的讥讽、不满、愤怒,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感情为之一振,明明是虚拟的情况,诗人却坚信一定能实现。诗人用肯定的陈述句式来表达,表现了诗人的期望和信心。“家祭无忘告乃翁”: 结尾一句,诗人充满胜利喜悦的心情,生死同欢,含笑九泉,诗人的爱国深情,也随之充分表达出来了。 (七)文本链接1、与示儿相类似的诗句林景熙 (宋末元初)的书陆放翁诗卷后最后两句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示儿这首诗,自然工巧,情真词切,明白晓畅,包含着爱国主义精神。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颂,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南宋灭亡后,宋末元初的爱国诗人林景熙在题放翁卷后中沉痛的感叹:“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这种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两句本于陆游的示儿,是对陆游的沉痛追悼。2、 讽刺南宋黑暗现实的诗文林升(南宋)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代表作。它深刻的描写了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现状。这首诗就是针对南宋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不满,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与示儿中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遗憾、悲愤,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有异曲同工之妙3、共同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文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首诗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诗人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诗人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诗人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诗人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诗人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诗人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此诗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示儿诗人强烈的民族愿望相互照应,陆游不愧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中原地区已沦陷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但诗人并未放弃收复中原的愿望,这种愿望直到诗人即将死去也并未停止,示儿正是诗人心绪的体现。第二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一)原文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二)注释1、示:教导。2、子聿:陆游的小儿子。3、遗:保留。4、浅:肤浅,浅薄。5、绝知:彻底弄清楚。6、躬行:亲自实践。(三)诗文意思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壮年时肯下功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身实践。(四)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五)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子聿是陆游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六)个性化解读-学习之关键“古人学问无遗力”: 诗人用“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少壮工夫老始成”:诗人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要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纸上得来终觉浅”: 诗人认为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那么如何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真正获得知识呢?请看下句。“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人认为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七)文本链接1、关于知与行的见解孔子在知行关系上的观点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既体现了言行统一,学以致用,又强调了“行”是检验认识的标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把读书和实践两方面结合紧密,强调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这种思想与孔子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司马光-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治学所宝贵的在于付之实行,而不在于仅知道道理。此句反映正统的懦家思想。这里所说的“不贵于知之”,并不是说“知”不如“行”重要,贵行而贱知,而是说“知”与“行”相比,应该更注意培养“行”(实践)的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付诸实践,如果学习了许多知识却一点不会运用,那么这种“知”再多也不值得珍贵。这种观点与孔子学以致用、陆游读书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一致的。2、关于读书的见解陆游的读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诗人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归老隐居的志向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诗人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由此可见,诗人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诗人一生热爱读书,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像自己一样热爱书籍,用自己的真知灼见谆谆教导子女,冬夜读书示子聿正是这些思想情感的体现。陆九渊的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诗人认为读书不要性急,火急火燎地死抠住一处不放,僵在那里,越急于弄懂,可能越不容易弄懂。读书要平平缓缓地细心涵泳,读不懂的地方,不妨暂时先放过去,等到上下文都读过之后,或是日后重新阅读时,慢慢地就会领悟了。此诗教给我们怎么去读,怎样去理解一本书。不骄不躁,不钻牛角尖,细心品味,多次阅读,这样就可以达到读书的一种境界了。3、珍惜时光陶渊明的杂诗其一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诗人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勉励人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只有少年时珍惜时光,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两诗歌都警示人们要珍惜时光。唐 无名氏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只有少年时珍惜时光,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两诗歌都警示人们要珍惜时光。汉乐府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也是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到老了的时候感到莫大的后悔。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只有少年时珍惜时光,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两诗歌都警示人们要珍惜时光。第三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原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注释1、将晓:天将要亮。2、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3、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4、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5、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6、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去认同南宋朝廷统治的人民。7、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8、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9、 南望:远眺南方。(三)诗文意思万里黄河,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入大海,高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到青天。这大好河山已沦陷在金国统治者手里,老百姓生活在金兵的残酷统治下眼泪也哭干了!他们天天遥望南方,希望南宋军队去收复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四)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五)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 。(六)个性化解读-忧愤和急切“三万里河东入海”:诗人用数字“三万里”夸张形容黄河的长,用“入”字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五千仞岳上摩天”: 诗人用“五千仞”极力描写华山的高,用“摩”字写它矗入云天的雄伟。前两句:长河奔流,山岳触天,祖国山河是这样雄伟壮丽,是这样英姿挺拔,怎不唤起人们对它的热爱之情呢?怎不激发起人们强烈的自豪之感呢?可是,如今四海并非一家,沦陷区人民挣扎在敌人的铁蹄之下。这是多么的令人悲愤的事情!这种热爱与悲愤的感情,如大波大浪,在诗人的诗文里奔泻出来。“遗民泪尽胡尘里”: 侵略者趾高气扬,肆意践踏北国大地,蹂躏中原人民,他们兵马扬起的尘土搅得天昏地暗,惨淡无光。中原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生活,真是度日如年啊。“南望王师又一年”: 中原人民多么渴望宋王朝的军队立即去恢复失地,解救他们出苦海,多么渴望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啊。可是熬过一天又一天,望了一年又一年,泪流干了,眼望穿了,苦日子越来越难熬,“王师”连个影子也没有。一个“尽”字,说明沦陷区的人民所受的苦是多么深。一个“望”字,说明他们求解放的心是多么急。在这里除非常生动的刻画出沦陷区人民“南望王师”的形象与心境之外,诗人也借此十分强烈的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急切期盼恢复祖国河山的心情。(七)文本链接1、讽刺南宋黑暗现实的诗文林升(南宋)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代表作。它深刻的描写了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现状。这首诗就是针对南宋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南宋朝廷的悲愤之情。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抒写了中原地区人民的悲苦生活,也同样的表达了作者对中原人民的怜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予反抗的愤怒和极大的不满。2、共同表达壮志难酬的悲愤的诗文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是陆游的毕生心愿。然而南宋政权的主和误国,错失良机,使统一大业终成渺茫。诗人只能暮年书愤,抱憾不已。诗人哪种壮志难酬的悲愤跃然纸上,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操。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除非常生动的刻画出沦陷区人民“南望王师”的形象与心境之外,诗人也十分强烈的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急切期盼恢复祖国河山的心情。3、 共同表现拳拳爱国心的诗文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该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诗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除非常生动的刻画出沦陷区人民“南望王师”的形象与心境之外,诗人也十分强烈的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急切期盼恢复祖国河山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的拳拳爱国心。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首诗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诗人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诗人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诗人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诗人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诗人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诗人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此诗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人急切期盼恢复祖国河山的心情相一致,陆游不愧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第四篇游山西村(一)原文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二)注释1、腊酒:腊月里酿的酒。2、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富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足:足够,丰盛。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4、柳暗花明:绿柳繁茂阴浓,鲜花鲜艳明丽。5、箫鼓:吹箫打鼓。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和五谷神,祈求丰收。7、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8、若许:如果这样。9、闲剩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10、无时:随时。(三)诗文意思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美酒浑浊不澄,丰收之年用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座座山绕一道道水,一道道水环一座座山,重重叠叠,回环曲折,正当怀疑是否会无路可行之时,倏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即将临近,布衣衫,普通帽,简朴的古风依存。 从今后,若有机会的话,那么我将拄着拐杖,不定时地会在夜晚敲响农家朋友的柴门。(四)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五)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六)个性化解读-世风衰颓中古朴的民风“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联诗人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次联诗人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此句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这首诗描写了山西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是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游记的诗,未必也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七)文本链接1、同属游记类诗文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计数单位”的小学数学整体性教学研究-以苏教版教材为例
- 解析卷-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定向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 19.《社交媒体内容策划与用户数据分析技能考核试卷》
- 2024年环境监测实验室人员授权管理考核试卷
- 补交社保合同(标准版)
- 板房拆除合同(标准版)
- 惠阳购房合同(标准版)
- 跨越时代的艺术之旅
- 渭南高新区白杨卫生院招聘考试真题2024
- 2025年2月湖北省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单位安管人员考试建筑施工企业复习题及答案
- 《最后一片叶子》课件 2024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 预防校园欺凌二年级主题班会
- 英语四级700核心词汇【含音标】
- 近场光学显微技术原理及应用
- 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木颗粒增强复合地板制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机械类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翻译)
- 液压支架修理的工艺流程图
- 支局一点一策
- 麻风病防治知识课件
- 工程项目管理(第五版)丛培经 第一章
- 中药制剂检验的程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