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佛山市汾江中学-张燕如).doc_第1页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佛山市汾江中学-张燕如).doc_第2页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佛山市汾江中学-张燕如).doc_第3页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佛山市汾江中学-张燕如).doc_第4页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佛山市汾江中学-张燕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教材选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参赛课题: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参赛教师: 张 燕 如 所在学校: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汾江中学 电子邮箱: 1021130108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初一年级 2、学 科: 历史3、课 时: 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1)根据学校编写的复习提纲,预习课本。要求圈划出课本重点和疑难点,并完成配套练习学考精练中主干知识检测的填空和单选题。各组长记录下一些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交流时共同解决。(2)全班学生分为三大组,重点解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点。组 别小组学习任务第一组:访谈组主要收集北魏孝文帝的生平事迹和改革背景第二组:迁都组收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故事和路线第三组:汉化组收集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的措施和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的生平事迹/view/164169.htm【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改革/view/526437.htm【百度图片】北魏孝文帝的相关图片/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1%B1%CE%BA%D0%A2%CE%C4%B5%DB【百度文库】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论略/view/fba2d81fa8114431b90dd8b1.html二、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2、融合了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本人提出了一下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中原汉族和北方民族的迁移方向和大致原因。(2)学生能识读课本“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能指出“五胡”的居住地,形成各民族间相互融合的概念。(3)学生熟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背景、措施和意义,形成对中华民族中的各个民族的包容和认同感。三、教学分析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汇聚这一主题而设置的知识点。关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方面的知识,学生知识认知水平有限,而且他们较少接触,对这知识点较为生疏,要求学生能通过多方面的渠道,预先了解这些内容。本课包括两个子目内容,第一目“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介绍了北方民族迁移的原因和方向。第二目“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介绍了鲜卑族发展的轨迹和孝文帝进行改革的背景、原因、措施和影响。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难点:理解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推进。五、教学方法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主体参与,采用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六、教与学互动设计(一)课文导入:在上课之前,教室里就播放着中华大家园的歌,在歌声中展示着一套有着中国56个民族的风采的邮票集。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各民族的丰富的文化底蕴的探索和对本文的兴趣。上课时,老师引入课本:“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呀?(56个)在我们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中,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等民族?”(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被消灭了,有的说被同化了)老师:“匈奴、鲜卑、羯、氐等民族究竟是被消灭了,还是被同化了,今天我们学习了北方的民族汇聚就可以知道其中的答案。” 参考资料:【百度音乐】中华大家庭mp3/m?f=ms&rf=idx&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D6%D0%BB%AA%B4%F3%BC%D2%D4%B0&lm=-1【百度文库】中国邮票56个民族/view/58e84e4ac850ad02de80414c.html(二)温故而知新1、通过上一节课的所学的知识,学生回顾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南迁的不同之处:(1)北方人口南迁(长江中下游流域、岭南)(2)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推进。2、通过“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识读少数民族的内迁方向和“五胡”所处的地方,并且结合课本小字部分的知识,了解北方少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认识到各民族在生活、习俗等方面呈现出逐渐认同的趋势。北方少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一是自身经济或发展的需要向中原逼近。 二是被中原王朝征服后的强制性迁徙。 参考资料:【百度图片】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E%F7%BD%FA%C4%DA%C7%A8%B8%F7%D7%E5%B7%D6%B2%BC%CD%BC【百度百科】五胡/view/135237.htm(三)教学活动:我为北魏孝文帝拍摄纪录片老师引导学生:“假如我们要为北魏孝文帝拍摄一部关于他如何促进民族融合的纪录片,我们的影片要有什么内容?”学生大致回答:“人物介绍 、社会背景 、改革目的 、改革措施 、改革影响等等。”分镜头拍摄主演:北魏孝文帝、冯太后等简介:北魏孝文帝,属于少数民族 鲜卑 族的 拓跋 部,他名叫 拓跋宏 ,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冯太后,属北燕皇族,汉人。在她的帮助下,北魏的汉化走向巅峰。 镜头一:人物介绍通过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善于利用课本资源,找出有效和重点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而且,随着“拍摄”的需要,老师会提供更多详尽的知识补充,深化课本知识内容。资料一:(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魏书高祖纪下“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 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解读文段,得出“北魏孝文帝喜欢中原文化,并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结论,体现出相互探讨和学习的课堂氛围。 参考资料:/lianzai/detail_2008_12/11/290858_42.shtml1.少数民族鲜卑族原本居住在哪个地方,过着怎样的生活?后来他们建立了什么政权? 2.它在什么时候统一了黄河流域? 3.在国家统一后,各民族关系如何? 4.用一句话总结当时的社会背景。 镜头二:社会背景 老师将学生分为四人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寻找课本、自主讨论等形式,找出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镜头三: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模拟故事发生的实况:494年,一支军队浩浩荡荡从平城出发 利用“北魏疆域和迁都示意图”资料,重现北魏迁都的史实,并且让学生参与讲解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故事,体验北魏孝文帝要实行改革要经历重重的困难,体会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毅力。 参考资料:【百度图片】北魏疆域和迁都示意图/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1%B1%CE%BA%BD%AE%D3%F2%BA%CD%C7%A8%B6%BC%CA%BE%D2%E2%CD%BC镜头四:实行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赏赐大臣们汉朝官服。分镜头一: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c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分镜头二:材料:魏主下诏:认为“北方人把土地称为拓,后人又称为跋。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所以称为拓跋氏。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 -资治通鉴分镜头三: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分镜头四: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措施,老师主要是通过材料的引出,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总结出来,本环节难度不大,学生的参与性较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四)影片结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少数民族趋同于汉族(胡人汉服、胡人学汉语)2、中原文化丰富和发展(汉人胡食、胡椅、胡床等)3、促进了民族融合总结:老师结合上课时的第一个疑问:“现在请同学来回答匈奴、鲜卑、羯、氐等民族是怎么消失的呢?原来他们是民族大融合的结果,他们都与汉族同化了,我们中华民族56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是难分难舍的。”(通过老师的引导升华了课文的主题。)(五)课文板书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一、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加强。(北方人口南迁、五胡)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学习中原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措施:1、迁都洛阳 2、汉化政策:改穿汉服、说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意义:促进民族融合,加速了封建化进程。七、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课室里回荡着中华大家园的优美旋律,色彩艳丽、图案活泼生动的民族邮票和动人的音乐,已经深深吸引学生,学生产生了对少数民族学习的兴趣。2、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