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竹藤家具的设计美学.docx_第1页
中国传统竹藤家具的设计美学.docx_第2页
中国传统竹藤家具的设计美学.docx_第3页
中国传统竹藤家具的设计美学.docx_第4页
中国传统竹藤家具的设计美学.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竹藤家具的设计美学孙巍巍李德君( 佳木斯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摘 要 中国传统竹藤家具虽未象明清硬木家具那样被世人推崇,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它在中国家具史 上的地位,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启发和推动了中国传统硬木家具的发展和进步,以至于在明清硬木家具 中出现了许多仿竹家具的例子。当我们以现代设计美学的角度考察中国传统竹藤家具时,会发现它承 载着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美学的演变过程,并体现着现代设计美学的多种形式与功能美感,更为重要的是 它蕴涵了设计美学中深层次的美文化之美,即中国的竹文化艺术。关键词 中国家具; 竹藤家具; 设计; 审美the design aesthe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amboo-attan furnituresun wei-wei,li de-jun(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007,heilongjiang,china)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bamboo-rattan furniture has an unnegligibl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urniture,although it has not been praised as highly as hardwood furnitur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some extent, it has even inspired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ardwood furniture so that there appeared a lot of bamboo- imitation hardwood furnitur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design aesthetic,traditional chinese bamboo-rattan furniture embodies the design aesthe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urniture,reflects the rich forms and functions of modern design aesthetics, and contains the deep beauty of the bamboo culturekey words chinese furniture; bamboo-rattan furniture; design aesthetic中国竹藤资源丰富,古人很早就将竹藤用于吃、穿、住、行等方面,同时,竹藤对传统造物艺术、绘画艺术、 宗教艺术和文学作品等领域也有着深刻地影响。竹子具有很多优良的天然物理性能,如竹子的抗压、抗拉和 抗弯等力学强度较好,同时具有很好地弹性和韧性,这些使得它成为制作家具的理想材料。中国传统家具经 历了由矮型向高型转变的发展过程,即由席地而坐期、席地坐与垂足坐共存期、垂足而坐期,这样三个大致的 演变历程。竹藤家具的发展也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形制演变过程,由一开始贴地的席、筵类家具到后来的竹 制桌椅、几架等高型家具。传统竹藤家具是整个家具发展史的有机组成,探寻竹藤家具的设计美学,也可以 窥见传统家具的设计美学,另外,也可以发掘竹藤家具自身特有的美学性质。从历史文献和考古挖掘出的实收稿日期: 2013-06-23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符号学理论的明清家具及其传承的研究”( 12yjc760038) 阶段性成果; 黑龙江省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清代北京民居室内格局与陈设及其传承研究”( 12e066) 阶段成果; 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wz2012- 004; wz2012-006) 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孙巍巍( 1979 ) ,女,黑 龙 江 佳 木 斯 人,佳 木 斯 大 学 机 械 工 程 学 院 讲 师,硕 士。 研 究 方 向: 设 计 艺 术、设 计 美 学 等。 e-mail:lidejune-mail 163 com物不难看出,竹藤家具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广受欢迎,社会中的各阶层都喜爱它并使用它,竹藤家具在 中国家具史上逐步发展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竹家具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玉以外没 有其它任何材料能够超越竹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中国的竹文化艺术。一、竹藤家具之演变( 一) 席地而坐期据考古发掘所知,中国最早的竹藤类家具应为编制的苇席,大约出现在距今 7000 年; 而在江苏吴县草鞋 山遗址发掘出了最早的篾席实物,距今约 6000 年; 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有竹席、篾席,距今约 5000 年; 进入文明时期,席的种类和编织工艺变得多样,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竹席、苇席、草席和藤席等。1竹藤家 具在夏商周的奴隶社会已经广泛使用,以供人坐、卧的席为主,同时也出现了其它形式的竹藤家具,如在湖北 江陵九店东周墓中挖掘出大量竹制品,包括有竹盒、竹席、竹扇等。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竹制家具非常发 达,出现了与席密切相关的床,床可卧可坐。汉刘熙释名释床帐中记载: “人所坐、卧曰床。”这时的床上 一般都铺设席,这种席通常比铺陈于地的“筵”要好,故又称“床席”。床的出现,改善了人们“席地而坐”、 “席地而卧”的生活品质。在河南信阳长台关 1 号楚墓出土了一张漆竹木床2( 图 1) ,由竹、木纵横穿插构 成方格状床栏,床栏边框由木条制成,框内由圆形和扁圆形竹条纵横穿插构成栏面。此床还配有竹编床屉、 床竹席和竹木制空心枕。战国时期的楚地,竹器编织工艺极为昌盛,文献中记载的竹编家具有箱、笥、簏、箧、 篚、筥、筐、笼等( 图 2) 。秦汉时期仍属于“席地而坐”的矮型家具期,竹藤家具在形制和式样上与战国时期 相差不大,只是在工艺上更加精巧了。图 1 信阳 1 号楚墓彩绘漆竹木床 fig 1 the colorful painting bamboo-wood bed unearthed from the xinyang no 1 chu tomb图 2 荆门包山 2 号楚墓彩漆竹笥fig 2 the colored painting bamboo box unearthed from the jingmen baoshan no 2 chu tomb( 二) 席地坐与垂足坐共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这一时期朝代更替频繁,一方面造成了社会 动荡,增加了人民的生活困苦; 一方面外来文化与中原汉文化不断地碰撞、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大繁荣和思想 的大解放。这一时期的家具由于受到佛教和少数民族家具的影响,不断出现了样式丰富的高型家具,是席地 坐与垂足坐共存期,直到唐代后期逐步建立了以高型家具为主的垂足而坐期。在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 摹本) 中( 图 3) ,有一围屏架子床。此床是典型的“壸门托泥式”,床座较高,床上设 12 扇围屏,从图中我们 不难发现,围屏框架内应为竹藤类材料编织而成。在唐代画家卢楞伽六尊者像( 摹本) 中( 图 4 ) ,有一把 竹制的高型家具竹椅,以及竹制脚踏。此椅造型简单且尺寸宽大,搭脑和扶手出头,是典型的“四出头 官帽椅”式样,椅前设有竹制脚踏,说明椅座离地较高,此椅与后世的明清高型家具在形制上基本相同。除 了高型家具竹床、竹椅、藤墩的出现和发展外,早先的竹席、藤席、苇席等矮型家具在这一时期应用依然普遍, 竹藤制的箱、箧、盒、簏、筐、笼等家具也活跃在这个时期。图 3 女史箴图局部( 于非闇摹本) fig 3 part of the famous painting admonitions of the court instructress to palace ladies of the jin dynasty( 三) 垂足而坐期图 4 六尊者像局部( 摹本) fig 4 part of the famous portrait six honour person of the tang dynasty从宋元开始,以桌、椅、凳为中心的起居格局开始形成,垂足而坐的起居习惯基本确立,高型家具得到空 前发展,直到明清两朝。竹藤家具也随着整个家具的发展进程逐步地成熟、完善,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竹家具 系统。这一时期的竹藤家具主要以竹椅为主,藤一般作为椅面、床面的编织材料。在宋至清这一历史时期的 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竹藤家具的身影,而以实物形式保存于世的,主要集中在清代中后期。在 南宋时期,竹编的箱、盒、笥、箧等家具相当流行,一般把形体较大或较深的笥、箧统称为“笼”,如南宋戴侗六书故中记载: “今人不言箧笥而言箱笼,浅者为箱,深者为笼也。”说明这一时期,竹藤编制的储藏类家具 使用十分普遍,而且形制和名称上也有了进一步的规范。在宋代十八学士图中( 图 5 ) ,一名文人学士坐 在一张较为精致的竹椅上,使用的是“湘妃竹”,此椅的脚踏设计成与椅子连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椅 子整体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特征。在宋代十八学士图另一局部中( 图 6) ,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出当时藤墩 的造型式样和尺度比例,此墩饱满雅致,结构精巧,算得上一件精品。在元代钱选的扶醉图中( 图 7 ) ,有 一张竹藤制的大榻,竹子作框架和支撑部件,藤屉铺于榻上,这时的榻离地距离已经与现代相当,属于高型家 具定型时代的作品。明清时期的竹藤家具( 图 8) ,其形制已经完全属于高型家具特征,清代保留了较多竹藤 家具实物,是中国传统竹藤家具最为丰富和成熟阶段。图 5 宋代十八学士图局部fig 5 part of the famous painting the eighteen bachelors of the song dynasty图 6 宋代十八学士图局部 fig 6 another part of the famous painting the eighteen bachelors of the song dynasty图 7 元代钱选扶醉图局部fig 7 part of the famous painting to assist the drunk person of the yuan dynasty图 8 清代竹圈椅fig 8 a round-backed bamboo armchair of the qing dynasty二、竹藤家具之形式( 一) 编织类编织类的竹藤家具主要有各种席和储藏类家具,而储藏类里包括箱、箧、簏、筐、笥、笼等等。 在我国席是最早使用的铺垫家具,是卧具发展史上使用时期最长、最古老的家具,同时兼具坐、卧功能。从河姆渡遗址发掘的苇席残片得知,篾条的宽窄、粗细和薄厚比较均匀,编织结构主要是二经二纬的斜纹编 织方式,即以两条篾条为一组作“x”形纵横叠压编排,也有以四条、五条或六条为一组,或斜交、或呈十字形 垂直相交编织而成的。苇席颜色鲜黄,纹理清晰。当时的苇席除用于覆盖、承托茅屋顶棚外,质量好一些的 主要用来铺陈坐卧,有的可能用于分割房间或铺窖穴底壁等。在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发掘出竹席、篾席、篓、 篮、箩、簸箕等 200 余件。其编制工艺复杂多样,有一经一纬、二经二纬、多经多纬的人字形,还有菱花形、十 字形等,部分已采用梅花眼、辫子口等较为复杂的编织方法,说明了当时竹编技术的先进程度( 图 9) 。席的 形状、大小有很多式样,长的可坐几人甚至十几人,古称“连席”; 小的有二人对坐的,称为“合席”; 还有仅供 一人坐的,称为“独坐”。图 9 席的各种编织形式fig 9 various woven form of bamboo mats周代之前,竹藤编织的箱、盒、匣等储藏类家具,样式较少且功能区分不很明显。战国至两汉时期,竹藤 编织工艺极为发达,出现了箱、笥、箧、簏、篚、筥、筐、篿、匴、笲、笼、箙、笿等近 20 余种竹藤编织家具。竹笥出 土数量最多,多采用人字纹、十字纹、矩形纹、辫子纹、菱形纹、回形纹、空花纹等编织式样,编连细密精致,造 型以上下扣合的长方形扁箱居多,其次为方形和圆形( 图 10、11)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考察而知,大型的竹藤 储藏器具少,小型器具多; 圆形竹编器具少而方形、长方形竹编器具多; 家具样式不断增加,使用功能和形制、 装饰等变化日趋丰富,出现了一些形体较大、工艺复杂、装饰华美的漆竹编织家具。( 二) 床榻类图 10 马王堆 1 号墓出土的竹笥 fig 10 the bamboo box unearthed from the maowangdui no 1 chu tomb图 11 九店 712 号墓竹盒 fig 11 the bamboo box unearthed from the jiudian no 712 chu tomb榻究其功能和形制与床比较接近,可以说是一种四面无围的床,比较矮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言: “榻,床也。”刘熙在释名释床帐中言: “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 塌) 然近地也。”中国传统竹藤家具中, 床榻家具所见不多,偶见绘画、壁画和文学作品中。在明代郭纯山居会友图中( 图 12) ,有一张造型美观、 结构别致的竹制罗汉床。这里的竹床体型较大,整体均由竹子制作,其最大的特别之处是罗汉床的支撑腿 足,没有做成传统的柱式,而是将竹子弯成盘圈,不仅作为床面的支撑构件同时也可以作为装饰栏杆。床上 铺藤席,三面围子,围子作分段式“绦环板”装饰结构,罗汉床整体简练大方,同时又妙趣无穷。在清代叶九 如三希堂画宝中( 图 13) ,有一张竹制罗汉床。此床造型简洁大方,四根粗竹作腿足,正面围子高出两侧 围子些许,应用细竹作为围子栅格,腿足之间均有一根横枨,床面与横枨之间采用短细竹棍作矮老装饰,床上 铺有藤屉。此罗汉床整体素雅,实用性强,比例匀称,就其整体艺术水平来说,具有一种质朴、协调之美。这 里所举两例均为罗汉床,它与榻一样,具有坐、卧两种用途,是古代文人雅士交友阔论之处,也是个人修身小 憩之所,展现出中国床类家具特有的文化功能。图 12 明代郭纯山居会友图局部 fig 12 guochuns painting to visit frients in a mountain villa of the ming dynasty图 13 竹制罗汉床fig 13 an arhat bed made of bamboo( 三) 桌案类桌案类家具包括桌、案、几等,传统竹藤桌案类家具中,桌是最为常见的,其它极少见到。在清代叶九如三希堂画宝中( 图 14) ,有一张竹制桌子和一只竹制坐墩。竹桌造型形态显得比较清瘦,用竹子作腿和桌 面边框,腿与桌面边框结合紧密,此桌用竹棍穿插制成牙条装饰。就此桌整体尺度比例来看,与吹笛少女的 窈窕身姿十分相称,说明竹藤家具不单被文人雅士喜爱,同时,也是少女佳人的怜爱之物。在清代竹制桌案中,常见的是竹木混制( 图 15) 。此桌由竹子和榆木制成,是较为复杂的竹家具类型。桌面和抽屉由榆木制 成,其它部件主要是竹子制作而成。其装饰之处,主要体现在“角牙”和“绦环板”部件上。“角牙”由若干细 竹弯折、穿插而成回纹状,“绦环板”处作方形双环“卡子花”式,这些装饰手法和图案与桌子整体配合协调, 装饰效果较好,是实用美和艺术美的双重展现。图 14 竹桌与竹墩fig 14 bamboo table and stool图 15 清末竹木桌fig 15 an bamboo-wood tabl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四) 椅凳类椅凳类家具包括椅子、凳子和墩等。传统竹藤椅凳类家具中,所见竹椅最多,尤其清代保存下来较多,而 竹藤墩在绘画作品中有见。中国传统竹藤椅墩在唐宋时期,其体形较大,结构以穿插为主,一般不作装饰处 理,多为僧侣所用,也深受文人雅士所喜爱; 到了明清时期,这类家具被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所欢迎,上至皇帝, 下至贫民布衣,与此同时,其样式也更为丰富,质量也出现了较大分化,产生了礼节竹家具和乡野竹家具3。 在图 6 和图 14 中,有藤墩和竹墩各一。在图 6 中可见,藤条弯曲成椭圆状两两捆绑造出开光,同时作为藤墩 的支撑构件,并与下面藤制的托泥和上面的座面交接,此墩造型圆润饱满,结构衔接巧妙,由藤条自身色泽肌 理作天然装饰,整体上极富诗情画意之美感。从图 14 中可知,竹条交叉编织并作弧形弯曲,造出多个小菱形 开光,作为竹墩支撑构件与底座和座面衔接,同时,配以吹笛少女背影,赋予了此竹墩更多的文化内涵: 知性、 柔美、婉约、愉悦、凄美,让人浮想不尽。对图 8 分析可知,此椅的显著特色是利用竹绳沿着椅圈弯曲和 长度方向,将竹枝包捆在一起以增强接临部件的牢固性,起到实用功能的同时,具有了较好地装饰效果。此 椅的“联帮棍”用两根“s”形竹棍制成,强化结构的同时,具有了很好地美感。靠背整体也呈“s”形,中间最 主要的嵌板是一个斜的八边形栅格,上下两个嵌板采用小竹部件垂直插入凹陷中的设计手法,靠背板的装饰 效果十分自然,富有“变化统一”的形式美感。利用细竹弯成平顶拱形制成“券口”部件,以加固座椅,也有一 定的装饰美感。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明清竹家具的装饰主要体现了实用美和自然美。三、竹藤家具之文化( 一) 席文化“席地而坐”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起居方式,早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为了标明不同阶层的等级和身份地 位,根据制席材料的优劣和装饰图案、艳丽程度等规定了严格的“五席”制度。周礼春官司几筵规定: “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依前南乡,设莞筵纷 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左右玉几。诸侯祭祀席,蒲筵缋纯,加莞席纷纯,右雕几。筵国宾于牅 前亦如之,左彤几。甸役则设熊席,右漆几。凡丧事,设苇席,右素几。”由以上这段记载可知,“五席”包括莞 筵、缫席、次席、蒲筵、熊席。规定天子铺三重席: 下为粉边莞席,中间为席边绘有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的次席,上为五彩花边的缫席; 诸侯铺二重席: 下为粉边莞席,上为五彩花边的缫席。诸侯祭祀也铺二重席: 下为 画边蒲席,上为粉边莞席。天子设宴时,国宾所用席子与诸侯相同。天子射猎时,另设有熊席( 熊皮制作的 席子) ; 凡遇丧事,天子用苇席。有关“五席”制度的记载,还有见尚书、仪礼、礼记等。礼记礼器 记载: “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经过先秦上千年强化发展,尤其汉代大力推崇儒学,使得 汉人在言行起居、格物教育等方面遵循着严格的礼制规范,用席制度更不例外,席的摆放位置、铺设次序、铺 设方式等十分明确而考究。大而粗糙者称为“筵”,铺在下面,小而精巧者称为“席”,铺在上面。如果铺设多 层,最下面的一层称作“筵”,其余称作“席”。在古代,按照坐者的身份地位对席的座次和形制有非常严格的 礼仪规范: 如果坐席的人较多,主人或者长者须另设单席就坐; 通常同坐一席的人身份地位相差不大,而且要 按照长幼尊卑依次而坐,长者、尊者坐上首。礼记曲礼记载: “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为人子者,居不 主奥,坐不中席。”论语乡党篇记载: “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这种有关用席、坐席的繁 琐礼仪直到魏晋时期依然相当严格。除了“五席”制体现出来的等级文化,在箱、笥等储藏类家具上也有体现。考古发现,小型的箙、盒、簏等 家具常见于小型墓穴,比较精致的衣箱、酒具箱、食具箱、高脚盒、异形盒、彩漆竹笥等基本出于大、中型墓穴。 这种情况说明,竹藤储藏类家具的大小、优劣、精致与否,体现了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 ( 二) 竹文化竹子静默而优雅,它守着头顶的一片蓝天和脚下的一方土地,过着平淡而安详的日子。竹子具有笑迎风 霜雨雪的坚韧品格,其蕴涵的文静、高雅、虚心进去、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等美德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因为 竹子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更因为竹子的天然性情和独特品格给了我们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所以,古人喜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文人墨客们留下了大量对于竹子的溢美之词。竹子刚劲、清新, 生机勃勃,盎然向上。白居易在题窗竹中赞美道: “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子具有刚柔并 济、伸屈自若的品格。“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 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 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襟与开朗豁达的品性。苏轼在於潜僧绿筠轩中言: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既说明了苏轼本人对竹的喜爱,也道出了竹制家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 利。宋代刘敞竹床道: “栉栉裁修竹,荧荧粲寒光。浮筠凝烟雾,疏节留雪霜。甘寝百疾解,侧身夏日长。 此时四海波,亦己知探汤。嗟我智虑短,苟为安一床。”这是所见不多对竹制家具的直接赞扬。中国传统竹藤家具具有极强的“人格化”意味4,以其特有的天然材质和艺术魅力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 的青睐,并赋予了它更多地淡雅、柔润、刚毅、进取等人性品格,致使其承载了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儒道美学文 化。中国传统竹藤家具总体而言,造型形态简洁、大方,结构精巧、合理,装饰朴实、适度,材质天然、光亮,色 彩淡雅、清新,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竹藤家具“天人合一”的设计美学观,寄托着古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 学。中国传统竹藤家具装饰素朴,充分展现材质本身的清新淡雅的自然美; 形态简练实用、刚劲疏朗,给人以 豁达洒脱之感。这些造型美学特征,展现了中国传统竹文化所追求的自然之趣,是道家“淡泊无为”理想人 格的体现,同时,也蕴藏着道家“有无”的美学思想。另外,中国传统竹藤家具整体简洁质朴的造型艺术,既 是儒家凛然正气、刚毅不屈人格风范的诉求,也喻示了儒家“文质彬彬”的美学内涵。四、结语考工记记载: 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国传统竹藤家具正是根据考工 记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了竹藤的天然材质之美,同时,发展了工艺技巧使得家具形态、结构、装饰、色彩等 做到适度而极具美感。中国传统竹藤家具经历了从席、箱、笥等低矮家具到床榻、椅凳、架格等高型家具的发 展历程,其形制是从矮到高,品类逐渐增多并成熟,在这一过程中,竹藤家具充分发挥了其实用性的一面,更 为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审美趣味和人格诉求。中国传统竹藤家具设计美学的梳理、总 结,可以拓展我们对中国传统家具美学的全面认识,也可以更好地为现代竹藤家具设计提供美学参考。( 下转第 62 页)62竹子研究汇刊第 33 卷传递,迫使酚醛树脂出现应力集中时,能够整体滑移,能 量有效释放,从而胶合强度增大。而碳化竹材的湿强度随着 pva 比例的增加逐渐减 小。pva 由于分子间存在较强的氢键9,所以在一定程 度上阻碍了其水溶性,因此,当苯酚邻对位活泼氢键和 pva 中的活泼氢键与羟基发生取代反应后,改性胶黏剂 的吸湿性能会大大加速。因此,在水煮过程中,不仅仅是 材料本身由于吸湿膨胀,来自于胶黏剂的膨胀同样也导10致了界面层应力集中的出现 ,这 些 因 素 都 导 致 了 随图 3 不同比例柔性 pva 改性 pf 的原理模型pva 比例的增加,碳化竹材胶合强度的下降。3结论fig 3 the conceptual model to illustrate the pf modified by different proportion of ductile pva不同比例低分子量混合 pf 制备的碳化竹层积材,干态胶合强度在低分子量比例 10% 时达到最大值10. 00 mpa,比例 20% 时降至最小值 7 11 mpa; 而湿强度随着低分子量比例增加持续降低。不同比例 pva 混合 pf 制备的碳化竹层积材,干强度随 pva 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 比例时达到最 大值 14 46 mpa,5% 比例时为最小值 11 97 mpa; 湿强度同样随着 pva 比例增加持续降低。参考文献1 关明杰,雍宬,赵佳 竹材胶合界面的荧光跟踪表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36( 5) : 125 1282 贺宏奎,李浩东,傅鹏 竹材磨削表面粗糙度与胶合强度关系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39( 4) : 77 803 董慧慧,杨光 大豆蛋白胶竹材胶合板制作工艺的研究j 应用化工,2012,41( 7) : 1179 11834 马红霞,任海清,赵荣军 木材表面胶黏剂渗透性能研究进展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