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必有“气”,有“气”必贯通(推荐).doc_第1页
文必有“气”,有“气”必贯通(推荐).doc_第2页
文必有“气”,有“气”必贯通(推荐).doc_第3页
文必有“气”,有“气”必贯通(推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必有“气”,有“气”必贯通中国人写文章的历史讲究一个“气”字,中国人评文章的好坏也多注重有无“气”。例如,谈一篇文章的绝妙,我们常说它“气晕生动”,“气势非凡”,磅礴雄奇之作有阳刚之“气”,行曲舒缓之作有阴柔之“气”;而对不好的文章,我们常说它死板,没有生“气”,或上“气”不接下“气”,可见“文气”是写作中至关重要的问题。谈到“文气”的内涵,一般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文章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哲理和逻辑力量,这是“文气”最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文气”的外在表现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布局谋篇,语言运用(包括音节、语气、修辞)所表达出来的文章的独特风格。韩愈在谈到“文气”时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的“文气”说,显然有他的偏颇之处,过分强调了文章的内在精神,但对于初学写作的人,颇有教育意义。许多初学写作的人都急于寻求能够运用自如的写作技法,而忽视了文章的内在精神(其实这才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结果本末倒置,写出的文章或华而不实,或浮躁浅薄,无法显示折服人心的力量。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是民歌,与宫廷文人的诗作比起来,写作技法相差甚远,然而由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常有撼人心魄之作。理直才能气壮,情深意切才能动人,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李的渔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朱自清的背影,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作品,都不是靠文字取胜的。谏逐客书面对的是高高在上,威力无比的君王,然而李斯据理力争,站在国家安危,统一大业的高度劝谏毫无畏缩之意,终于促使秦王改变了态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书,区区三百余字,立意高远,文昭理辩,有正义昂扬之气;相比之下,司马光的来信虽有三四千百多言,终因理丧而气衰。当然,我们所谈的“文气”并非只指慷慨激昂的壮美之势,阴柔之气也不乏美。文必有气,有气必贯通。写文章要有内在情感、哲理,但在形文的过程中,“文气”应如人的气脉一样,上下运行,不得堵塞,否则,就会有“上气不接下气”,或者干脆“断气”的后果。所以,作文之人,首先必须梳理自己的思路,使之条理化,清晰化,逻辑化,周密化。这样表现在文章中的内在感情、哲理才不至于混乱。议论文尤其要注意这点。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了的,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李斯的谏逐客书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好例子,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是记叙文中“文气”连绵不断婉转流满的佳作。正所谓“气体要浑厚,而气脉要贯通”。上面所说的“文气”,多与作者深刻的思想,高尚的修养,清醒的思维有关,这是“文气”的内在本质,而这种深厚的“文气”若想表现出来,还必须借助一些外在的形式。“文气”贯通的外在形式首先体现在布局谋篇的合理性上。布局谋篇的原则是:连贯自然,完整统一,赋予生命。孙子兵法上讲的常山蛇阵“去首则尾应,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便是这个道理。如果一篇完整写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文气”就荡然无存了。好的布局应该是起承转合,自然天成;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抑扬顿挫,起伏自如。文章一般有常规性的布局。如记叙文的按时间顺序写人记事,说明文按方位顺序介绍物体情况,议论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阐述观点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新颖独到的具体的布局方法使气脉贯通并富于变化。如:正反对句法(谏逐客书),抑扬兼施法(五代史伶官传序),欲擒故纵法(寡人之于国也),明暗双线法(药),详略得当法(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动静张弛法(张中丞传后序),起收开合法(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点带面法(百合花),众星拱月法(李将军外传),逐层生发法(秋水),等等等等,但无论有多少方法,都必须做到环环相扣,互不脱节,牵一发而动全身。除此以外,“一字”(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中的“愚”字,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始”字),“一物”(矛盾的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曹靖华小朱的回忆中的“小米”),“一景”(朱自清的背影中的“背影”)等方式统领全文,形成贯通全文的线索。“文气”的外在形式还与节奏、语言、音节有密切的关系。真正有“文气”的作品不仅可目睹,也可口诵。叶圣陶在文章讲话中说:“我想把文气的气解释作俗语所谓一口气两口气的气。”认为“念诵起来快的文气较强,念诵起来慢的文气较弱”,可见,节奏的快慢与“文气”的关系很大。在语言形式上,长句较为舒缓,短句较为急促。此外,语言的排比,复沓,对仗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可造成文章的一泻千里,磅礴浩大的气势,比如郭沫若的雷电颂和汉代的大赋作品。运用外在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关键还要取决于作者自身情感的浓淡。同样喜欢用排比复唱的手法写诗的闻一多和徐志摩,前者就像火山爆发,激越奔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