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博物馆.doc_第1页
苏州园林博物馆.doc_第2页
苏州园林博物馆.doc_第3页
苏州园林博物馆.doc_第4页
苏州园林博物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12月4日,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撩开了面纱,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分序厅、历史厅、艺术厅、文化厅和传承厅等几部分。 走进大门,抬眼便见一面古朴的砖墙,一幅大型砖雕吴中佳构集中展现了园林的亭台楼阁景观,厚重的历史感顿时扑面而来,把人们一下子带进了悠远古朴的历史长河。 沿坡右行,来到序厅。眼前一幅李可染所画拙政园部分水廊图景的双面绣,一根根丝线勾勒出拙政园的神韵,右面是松、竹、梅水墨画,清淡素雅,古典意蕴盎然。前行,来到序厅第二间,这里首先是世界造园体系的介绍,和西亚体系、欧洲体系相比,中国体系散点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着重显示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融合。其次是对比展示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中国园林三个分支。与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及朴实简练、雅致幽静的寺观园林相比,苏州私家园林布局紧凑、古朴淡雅、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特色更加鲜明。序厅的第三部分展现了清代造园的场景:通过126个栩栩如生的小人的动作神态,可以清晰地看到相地、立基、树屋、油漆、叠山等园林建造的全过程。一边是亭、台、楼、阁,工人们正在马不停蹄地搬运家具、粉刷墙面;另一边则是“毛坯房”,工人们有的雕刻花窗、有的漆刷廊柱、有的吊石搭山古人寓艺术于劳动之中,充满了生命的陶醉与张力。 从序厅进入历史厅之前,先要通过一段长廊,墙外就是拙政园,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倚墙而立,金黄色的叶子随风飘落,撒落在长廊旁的小径绿茵上,黄绿相间,鲜艳夺目。而站在历史厅的门口,落地玻璃分明地映出了那株银杏的满树灿烂,园林的借景手法在此得到了活学活用。历史厅从春秋时的姑苏台说起,详细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历史,颇有历史纵深感。 园林艺术厅被称为“核心厅”,详细展示了叠山、理水、花木、建筑等造园手法,摆放着按1:40的比例做出来的拙政园中西部模型、网师园“云冈”仿制品、叠山石材、家具精品等。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厅内,半成品的长廊,展示了油漆、铺瓦的过程,戗角、斗拱等充分说明了造园工匠的精湛手艺,红酸枝的拙政园浮翠阁、老红木的网师园濯缨阁每一件都值得细细品味。 除了造园艺术,文化内涵也是园林的独特性所在。馆内新辟了专门的文化厅,通过剖析园林与文人、哲学、文学、书画、碑刻、赏石、民俗的渊源,展示了苏州园林的博大精深。比如乾隆皇帝手书的匾额、文人墨客书写的对联等。紫檀木的留园林泉耆硕之馆模型也在此展示,作为压轴,不仅一梁一柱均按园林营造法做出,而且馆内的桌椅、屏风无不按比例原样复制。最后是园林传承厅,苏州园林远及海内外的主要工程等,在此一目了然。 馆内的展品并不仅仅局限在几个厅内,那些博物馆建筑本身的构成部分或点缀品,同时也是园林元素的展品。比如各种各样的门和窗,苏州园林里最精致的花窗网师园蹈和馆三扇鸡翅木的花窗就被搬了进来。在走廊过道旁还有意留出了许多小天井,里面的园林小品也是展品,各有出处,拙政园的“海棠春坞”、留园的“古木交柯”等等经典景观都可见到。 细看之下,园林的手法还隐在博物馆的布局之中:各展厅的分布摒弃了中轴、对称等通常做法,通过游廊的连接,形成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移步换景的参观线路,“移景苏州园林博物馆最早位于拙政园住宅区域内,于一九九二年秋天建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现位于拙政园西侧,始建于二00五年十月,建筑面积达三千三百九十平方米,在保留原来民国时期二层小楼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层建筑。整个新馆分成序厅、园林历史厅、园林艺术厅、园林文化厅和结束厅几个部分,其中园林艺术厅详细展示了叠山、理水、花木、建筑等造园手法。”、“取景”、“借景”等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时时可见。 在外观上,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保持了粉墙黛瓦的苏州民居特色,与周围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经典代表作相协调。在内部有限的空间内,为于“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新馆主体部分没有设墙,可以按照陈列需求灵活增减隔断。展出的虽是古典园林,但新馆却充分利用电脑、电子显示屏、电子地图等现代科技设备,用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手法表现园林的精巧细致。此外,古代造园场景模型、一百五十年前的虎丘塔模型、经复原的已经消失的苏州园林博物馆里设有园林历史厅:展示了苏州园林历经春秋战国、发展晋唐五代、繁荣于两宋期,盛景于明清朝代。体现了苏州古典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又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园林的历史之久、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是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苏州的园林以其艺术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是中国园林最佳的完美典范。园林遗迹模型等的布置,也使园林博物馆新馆成为参观者读懂苏州园林的“教科书” 苏州园林里还设有园林艺术厅,在园林艺术厅里详细展示了叠山、理水、花木、建筑等造园手法.有着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又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艺术风格的造园场景模型:沦浪亭、网狮园濯缪水阁、拙政园的浮翠阁、狮子林的长窗等模型,还有150年前的虎丘塔模型,均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的丰厚内涵和艺术魅力,充分体现了苏州古典园林闻名天下的美称。园林博物馆的文化厅和传承厅展厅,以苏州历代名园为例,记载了苏州城内a有大小园林将近二百处,苏州九处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苏州古典园林为蓝本的中国园林易园“出使”联合国,目前共有二十多座仿苏州古典园林落户到了其它国家,遍及五大洲。不愧为“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许多人反映,看新馆设计,越看越有味道,会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效果。 新馆分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区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博物馆于2003年11月奠设计风格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据说,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还表现在东北街河北侧1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和东北街河的贯通;亲仁堂和张氏义庄整体移建后作为吴门画派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区相融合,保留忠王府西侧原张宅“小姐楼”(位于补园南、行政办公区北端)作为饭店和茶楼用等;新址内惟一值得保留的挺拔玉兰树也经贝先生设计,恰到好处地置于前院东南角。展馆分布该馆地块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而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忠王府将恢复成原貌。由于忠王府难以在现有的结构下提供合适的展览空间,它将被用作展示其丰富建筑遗产的橱窗以及那些通常无需高档展示空间的艺术品,诸如家具和雕塑等。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参照国际通行惯例,临时性的展区设在人流路线的入口处。除了字画、双塔瑰宝、明清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外,还将布置特色家具展区,以强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在人流路线的终点处,也就是在它的花园庭园处,将安排一个宋代书斋的复制品,主要展示当年的工艺品和家具。字画展区设在自然采光的八角型大厅的二楼,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现代美术作品设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展区里。展区由1.35米的模块组合而成,为布展提供了灵活性。这些模块外饰简洁优美,地面铺设地板,踢脚,木质框架墙体和白色涂料。还有一个灵活的展示窗系统,专门展示那些大小不一的工艺品。由于地块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各种行政管理和博物馆内部用房,机械设备用房、停车库以及装卸区域都安排在地下室。展览情况新馆西部主展区和东部次展区的文物展示面积共有3600平方米,分布着各具特色的大小展厅32间,文物展品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这4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其中位于地下一层的“吴地遗珍”系列包括史前陶器、玉器等主题展室。地面一层的“吴塔国宝”系列包括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和瑞光寺塔佛教文物两个主题展室等。该馆基本陈列苏州历史陈列,展示苏州自2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历史概貌,尤其对春秋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建城2500年以来,出现在春秋、唐宋、明清历史时期3个经济文化发展高峰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等有较多的反映。位于新馆东部的现代艺术厅展出了绘画大师赵无极、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和徐冰的作品。赵无极的18幅“抒情抽象派 ”代表作、蔡国强的纸本火药画吴王剑以及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等视角独特、充满创意的作品,给参观者带来了一场现代艺术盛宴。基开工,于今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一、良好的馆舍位置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的地块上,紧邻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这样一个选址文化底蕴深厚,内容集中,内涵深刻,充满着古今融合,汇通发展的历史眼光和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对所在区域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慎重把握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上的,是经过反复的比较,多方的论证、层层的审批,甚至经过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最终评审才确定的,因而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第一,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成使拙政园历史街区更具文化休闲品位,博物馆新馆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延续,体现了保存和发展一种整体文化的设想。 第二,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旁建设新馆,新馆老馆相得益彰,这种“双面绣”的设计理念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不仅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有助于表现文化遗产在历史和现实间联系和发展的和谐美感。 第三,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建新馆,有助于发挥旅游景点集中的联动效应,彰显名城特色,提升古城优势。 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建一座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妙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新的苏州博物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新馆建筑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 新馆建筑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新馆建筑将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贝聿铭认为,“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有气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同时,游客一进大门,就应感受到堂堂苏州博物馆的气派。”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这里还设有茶室、贵宾室、图书馆和商店。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荷花也表示着圣洁。这个大型瀑布叠水的水幕墙是按照空气自然分解水分子的原理,巧妙设计的室内人工“瀑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理使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荷花池中,如粒粒珍珠在荷叶上滚动。富于动感和几何线条的水幕景观所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仅可以调节室内的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也是一处可供欣赏的重要室内景观。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和建设过程表明,贝聿铭不仅在主体设计上精益求精,而且在配套设计上力求完美,他聘请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陈列专家、建造世贸大楼(双子楼)的结构工程师、罗浮宫的建筑噪音专家以及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等为其顾问,他们都是该行业中世界一流、国内一流的专家。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贝老眼里是 “最亲爱的小女儿”,因此,博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每一个细节他都要亲自过问,仔细斟酌,甚至小到馆标、导览图、邀请函、手提袋的设计和样式,这与国内常见的博物馆建筑“交钥匙”工程大相异趣。 由于地块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设在地下,达8949平方米。 贝聿铭设计的作品有一个共同點是內庭院,內庭院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新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布局精巧。其中,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石片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对于庭园中的树,贝聿铭要求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因为建筑本身是硬的,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为了保护树的自然形态,移植过程中都尽量不作修剪;茶室内侧的紫藤园,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 四、完整的陈列体系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文物展示面积3600平方米。文物展品超过1160件(组),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主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其中位于地面一层南侧的“吴地遗珍”系列蕴涵深邃,元气淋漓,包括史前陶器、玉器;春秋青铜器、玉器;六朝青瓷、五代秘色瓷;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随葬品等主题展室。地面一层两个如同八角塔身内部造型的展室展出的“吴塔国宝” 系列,充溢着圣洁的宗教情怀,如昨夜星辰,依然烁烁生辉,分别为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陈列和瑞光寺塔佛教文物陈列。一层北部的“吴中风雅” 系列千姿百态,玲珑剔透,包括明书斋陈设、瓷器、玉器、竹木牙角器、文具、赏玩杂件、民俗小摆设、织绣服饰、休憩、宋画斋陈设等十个主题展室。设在主展区二层的“吴门书画” 系列意趣灵动,韵味无穷,主题为“吴门四杰”书画典藏展,荟萃了苏州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馆藏“吴门四家”书画精品。 在地面一层北部的常设展览中,由贝聿铬先生创意,东南大学配合设计的茅草屋顶的宋画斋是新馆中唯一的一处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画斋是一间复原的宋代民居厅堂,从基础开始到屋顶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建筑材料也多为传统建材。如屋顶茅草就是用一种生长在苏北沼泽地的红茅草铺就而成的,耐潮,经过处理,可20年不腐;庭院中的石桌取自天然灵璧石,可用来下围棋,石凳也觅自天然卵石。宋画斋给人的感觉是“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同时,室内(摆放)一些宋代的家具,仿宋的家具,仿宋的字画,让观众感受宋代画室的内部场景是如何的。这间宋代风格的茅庐反映了贝聿铭“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设计理念,他要让这间屋子本身成为展品,展示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除常设展厅外,西部主展区地下的特展厅将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各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展览,开馆庆典期间展出的是清徐扬长卷巨作姑苏繁华图。这是该图在苏州绘制完成后,经过 247年首次回到故乡与观众见面。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以便于功能周转,贝聿铭认为,书画艺术在苏州有深厚的基础,让参观者看了古代的再看看现代的,让人们感受到苏州的书画艺术是延续的,是不断发展的。现代艺术厅将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现代艺术品展览。开馆庆典期间现代艺术厅展出绘画大师赵无极、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徐冰的作品。这个展出在国内是空前的,是一次世界顶级华人艺术家联袂奉献给苏州人民的现代艺术盛宴。 开馆庆典期间,全面修葺一新的忠王府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其特点重新调整了陈列内容。忠王府占地面积106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00平方米,忠王府旧址的东路,以恢复晚清八旗奉直会馆的原貌为主,并利用东路北部四面厅的展室,以专题形式举办香港张宗宪先生捐赠文物陈列展,以称颂和表彰张宗宪先生对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支持;忠王府旧址的西路,则以恢复清光绪年间张履谦豪宅及补园的部分建筑原貌为主,利用其北部的小姐楼作为博物馆的藏书楼。 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陈列展主要集中在忠王府的中路,这里展示的文物、照片、资料等都与李秀成以及太平天国苏福省有关,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并研究那段逝去了的历史。 六、先进的功能设施、 在新馆售票厅内,设置了三个先进的大型等离子液晶屏幕,循环播放博物馆的有关信息内容;在中央大厅内,设置了两个电子触摸屏,通过选项,可了解博物馆的各种信息;中央大厅内还设置有存包处、残障人轮椅、中英文讲解导览器等服务设备和设施。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紫藤园的南北两侧安排有专业图书馆、贵宾厅、博物馆商店等服务设施。 地下西南角有一部分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功能,游人可以通过西部主展区首层荷花水池处的悬臂楼梯进入地下展室。此处有特展厅、为影视厅和多功能厅等。地下中部为藏品储藏库,库房位于地下中部,强调了库房在博物馆的中心地位。地下部分还设有适应博物馆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信息中心、各种机器设备用房和博物馆各部门业务用房等;地下停车场可容纳22辆车。 此外,新馆还提供了许多新的博物馆功能,全新的结构可防级地震;不同使用空间安排可变风量的空调系统,展厅和库房将有恒温和恒湿控制,现代安防报警系统和消防保安系统以及紧急发电机组、还有综合了博物馆日常工作、对外展出、安保消防等各项功能需求的计算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我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充分体现了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的关怀和重视;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自始至终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凝聚了所有参与者的心血和智慧。 贝聿铭大师在中国、在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苏州的荣幸。新馆的建成开放,是苏州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使苏州博物馆借助名人效应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和品牌优势,通过这窗口,能进一步展示苏州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苏州文化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苏州文化的影响力,使世界进一步了解苏州,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作为体现这座悠久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精神的典范力作,新的苏州博物馆必将在“文化苏州”的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苏州博物馆,座落于拙政园和忠王府旁边苏州博物馆,环绕于古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因此整体设计也走的是古朴路线, 一面黑瓦白墙,上书“苏州博物馆”五个大字,便是正门了。 苏州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投资3.39亿。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和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主体建筑的檐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