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材 教案 讲义 教学设计 教学参考 教学案例(小学美术第十四册(人美版))作者:常锐伦教材阅读一、教材分析1.编辑的指导思想(1)为什么编写此课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业中提出,要求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的教学目标。“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欣赏评述”就是美术批评。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为此,我们安排“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以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2)编者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意识则是物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映象。因此,一切意识观念的东西,都根源于客观世界。作为人脑机能的意识,它不是简单消极地反映存在,而是能动地反映,并作用于社会。这一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是我们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解释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论基础。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它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因此才能作用于社会,而使美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美术作品的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再现性的,一是表现性的。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逼真写实的,作者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创造,蕴藉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被称道。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0年)认为“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中国先秦的哲人也主张绘画的写实性,东汉文学家王延寿也是主张绘画是对客观世界的“写载其状,随色象类”。因此,写实再现的绘画受到推崇,对再现性绘画的欣赏成为古代人们的审美主流。西方至文艺复兴时期,更以科学性的技法透视学、解剖学,将写实的绘画推向更加逼真再现客观世界的地步。这种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是生活的一种反映。自19世纪末,照相术发明之后,艺术家为了区别可以逼真存形的照相术,而强调表现性的艺术创造。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中国的绘画虽然在先秦、汉、晋就强调写实,重“形似”的“存形”功能,但中国也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意境的创造。就在北宋时期,写实性绘画达到高峰的同时,苏轼则提出“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岂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主张,强调绘画对主观情感的表达,促使文人写意画得到发展。但中国写意画的艺术形象,仍不失之源于生活的具象和“似与不似之间”的真实,只是在近代受西方再现性艺术的影响,按西方写实再现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的绘画才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解放后,再现性的写实绘画成为主流,更加强调艺术家深入生活,创造出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再现性写实绘画创作,需要画家深入生活和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于生活中获得题材、情节内容的创作灵感。其表现技法也是从生活中提炼而得,如中国山水画的皴法,画衣纹的十八描等。因此,西方强调写生素材和构图的反复推敲,中国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为了使画家对生活领略得更深刻,形象处理得更典型、更美。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也是源于生活吗?我们从毕加索牛的变形、蒙德里安树的变形、吴冠中松魂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由写实到抽象的变化过程,那抽象的形象不是凭空而来的。如果康定斯基不是被他自己所画的印象派绘画倒放着的效果所打动,就不会产生抽象绘画的灵感;如果客观世界没有星空、乱麻和斑剥的墙皮等,就不会有波洛克的滴彩抽象画及其它抽象画;如果人没有对客观世界反映的梦,也就不会出现怪诞的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如果人没有对客观对象引发的情绪和移情,也就不会创造出绘画的意境;如果人没有对自身姿态的体验和情感体会,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所以无论何种绘画都是源于生活的,而经过艺术处理创造的优秀的艺术形象便是不同于生活原型而高于生活的。 (3)为什么用齐白石虾和董希文开国大典展开课题因为齐白石的虾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写意花鸟画,是强调笔墨形式美的表现性艺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齐白石主张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即表达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巧妙的诠释。以他画虾为例论证课题,便于学生理解。学生都称赞开国大典画得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是怎样高于生活的,只要以“生活原型”的照片与作品加以对照,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如果学生课前自己阅读已经对课题有所理解,课上教师再以其它资料辅以讲授,更可强化对课题的深刻理解。(4)为什么本课教材未展现塞尚、凡高之外的其它现代派作品一是因为版面有限,二是为给学生提出问题和教师的讲解留有空间。例如:学生很可能提出“抽象绘画也是源于生活吗?”之类的问题。如果课本教材面面俱到,将这类问题也已分析,教师讲授的吸引力就会消弱。正因为在学生理解了前面的内容之后,对此类课本上未涉及到的问题才会更感兴趣,会积极地投入、讨论和以强烈的求知欲听老师的讲授。故课本内容如此这样编排。(5)版面内容是怎样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过去的教材是以完整、标准化的结论性的文字呈现知识,师生以课本的结论为标准进行教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性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研究性学习,倡导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地学习的方法,以使学生能够主动内化知识和自己建构知识,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吸取信息、运用信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故而倡导案例学习、问题学习和项目学习。为体现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本课以齐白石虾作为“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课题。“分析”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述,旨在引起学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以理解课题。再以董希文开国大典为例,提出对其进行多方面分析的问题,以提供相关图片及名家论述等资料,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去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分析“开国大典”这一“课题项目”。围绕课本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得以解决,又属“合作探究”学习。整课的展现方式及内容安排的次序还旨在体现对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引导,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以启示作用。2. 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本课显性内容,首先通过介绍和分析齐白石虾的创作,使学生初浅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字的第一段是对虾的总的欣赏评述。第二段旨在说明画家的生活经历与所画题材的关系题材源于生活,熟悉生活才能更好地表现生活。第三段说明绘画技法和艺术处理的手法,也是源于生活,是从对客观对象的表现需要而获得的感悟。第四段分析虾与真虾的区别,着重说明经过对生活原型的取舍、加工处理,所画的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齐白石的虾与真虾照片对照可以看出,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的构成(如同立体主义的创作方法,又比立体主义更接近大众),其所创造出的不似之似的“虾”,由于集中和强化虾的典型特征,而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虾所呈现的笔墨之美就是画家所追求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所画之虾给人以生命的活力,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赞歌。这便是虾所表达的内容和主题,也是源于作者对生活感受的表达。欣赏分析齐白石虾的教学目标,可归纳为:使学生了解绘画的题材、内容、技法皆是源于生活的,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未予阐述分析,而以问题呈现,并附有关可供分析之用的图像及简短文字资料,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获得对课题的深入理解。第一问旨在说明没有现实生活的存在,艺术家不可能获得该内容的创作灵感,也就不可能创作出此画,旨在进一步深化对艺术源于生活的理解。第二问的结论在课本第6页下面两小图的观照比较中。经过画家大胆取舍的处理,是为了构图表现需要,已经不同于生活。第三问可通过油画开国大典与摄影(生活原型)对照,再以中间小图所示去理解画家的艺术处理的技巧:其一是将毛主席居中,人群撤后,以凸显毛主席形象;其二运用线条所具有的引导观众视线的作用,将观众视线集中在毛主席身上使其突出,其中灯穗的飘动的方向引向毛主席,最能显示画家艺术手法的高明巧妙。第四问及第三问旨在提高学生对艺术处理好在哪里的领会,以强化学生对艺术高于生活的理解。第五问旨在使学生理解油画开国大典是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能迁移理解艺术是高于生活的。(2)隐性内容与目标本课的编写方法旨在使学生自行阅读时便被内容所吸引,再经教学使之产生学习兴趣。以案例分析传授知识,以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以及评述能力得到锻炼。课本安排的次序蕴含着学习方法,所提供的相关图片资料及名家论述资料,旨在培养学生能从中吸取信息,运用资料信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得以提高。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齐白石的虾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教学难点:“今日所见到的抽象派和超现实主义之类的绘画创作是源于生活吗?”这是学生在教学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当属教学难点。即使学生未提及这一问题,教师也可设问。对此问题可参照编者此前所写的“编者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予以解决。二、教学设计参考课例1:(吴学敏)教学目标:通过安排讨论,使学生敢于置疑,提高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领会“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艺术观点。教学重点: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学难点:抽象艺术也源于生活吗?教学方法:分组讨论,从“我喜爱的美术作品”、“我喜欢的艺术家”、“我喜欢的其它艺术作品”等问题谈起。教学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从同学们熟悉的齐白石作品虾展开课题:(1)你喜欢齐白石的画虾吗?为什么?(2)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3)齐白石画虾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写神的美、墨色的美)(4)让你画虾,你会怎样去画?(可以试画几笔)2. 进一步引导深入讨论:(1)你对画家齐白石有哪些了解?(2)你还知道齐白石的哪些作品?例一:荷花蝌蚪图表现蝌蚪在水中追逐荷花的倒影,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画家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表现了情趣,是高于生活的美术作品。例二:小鸡图齐白石曾题字:“小院无尘人迹静,一丛花傍碧泉井,鸡儿追逐却因何,只有斜阳蛱蝶影。”表现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深入观察。(3)怎样理解齐白石的话:“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3. 由同学谈“我喜欢的作品”或“我喜欢的艺术家”、“我喜欢的其它艺术作品”学会运用搜集来的材料讨论、置疑。(学生可以涉及美术、音乐、文学、影视等熟悉的方方面面。)通过讨论,领会“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艺术观点。4. 教师点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首先,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题材、内容、色彩、形式、技法、材料等。)生活给艺术家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了美。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可以是“再现性”的作品,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等,这些作品以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式是逼真写实的。艺术家的美术作品还可以是“表现性”的作品,如:蒙德里安的油画树、吴冠中的油画松魂等,这些作品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画面的艺术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这里并不排除有少数作品,是作者主观上的、追求荒诞离奇的产物,作品最终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而成为“欺世”的作品。课例2:(张晟伟)教师首先提出讨论题:“我们看到的京剧里的动作,与我们生活中的动作一样吗?美吗?有艺术性吗?这些动作是不是从我们生活中来的?”通过同学讨论引出课题。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讨论自然地将学生引导到教学的课题上,通过思考和同学之间的讨论,结合与全班同学的交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间来,为下一步的研究与课堂学习打好基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话,引导同学们对照齐白石所画的虾分析、解释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加深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认识,提高艺术的修养,增强分析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教师要求同学们通过分组讨论,研究开国大典的照片与画面,通过对比和多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全班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佳的、最有说服力的结论。教师通过讲评使同学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提高欣赏水平。教师提出几个讨论题,作为学生课后的研究内容,并写成书面的研究报告,以便以后研讨使用。讨论:1. 为什么说艺术的灵感源于生活?2. 为什么艺术要高于生活?3. 怎样理解“艺术无处不在,关键是能不能去发现”这句话。三、教学评价1. 能否积极投入讨论,大胆发表个人看法。2. 能否理解并认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艺术观。3. 能否发现违反这一艺术观的文艺作品,并能加以评论。四、相关资料1. 名家论述:毛泽东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是惟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摘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摘自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王延寿(东汉)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摘自鲁灵光殿赋苏轼(1037-1101)北宋画家、文学家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摘自文与可画谷偃竹记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摘自板桥题画齐白石(1863-1957)现代书画家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摘自齐白石画集序黄宾虹(1865-1955)现代画家古人论画谓“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得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山川自然之物,画图人工之物。山川入画,应无人工造作之气,此画图艺术之要求。故画中山川要比真实山川为妙。画中山川,经画家创造,为天所不能胜者。摘自黄宾虹画语录潘天寿(1898-1971)现代画家画中之形色,孕育于自然之形色;然画中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也。画中之理法,孕育于自然之理法;然自然之理法,又非画中之理法也。因画为心源之文,有别于自然之文也。故张文通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摘自听天阁画读笔录李可染(1907-1989)现代画家艺术是从生活里来的,艺术工作者不能深入生活,他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可是生活却不就是艺术。生活对艺术工作者来说,这永远是原料而不是成品。生活的矿石不经过千锤百炼如何能成为纯钢!而且艺术既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艺术工作者任何一个新的意图差不多都要经过一段艰难的历程才得实现。什么是化境呢?那就是艺术家的思想、生活,通过反复的意匠加工、长期的锤炼揉合,因而成为浑然一体,这样的作品处处是生活的真实,处处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化身。摘自李可染论艺术吴冠中(1919-)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了某一艺术形式,但仍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的源头。风筝不断线才能把握观众和作品的交流。摘自风筝不断线我体会形式美感都来源于生活,我年年步江湖,众里寻她千百度,寻找的就是形式美感。正因我的感情是乡山培育的,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和情思,挖掘来的形式美感的意境便往往是带泥土气息的。摘自油画实践甘苦谈我的大部分风景画是通过构思,选取不同的素材组成的。作一幅画,往往要数次搬动画架,从几个不同地点去写生。说得明白点,就是“移花接木”或“移山填海”。摘自吴冠中文集所谓美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而所谓美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对社会生活或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的物化形态。从根源上看,美术及一切文学艺术都不是超然于现实而与社会生活隔绝的,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的表现。我们说的“反映”是指对世界的“掌握”,是能动的,不是被动的,不是镜子一样机械的反映。水中的倒影,镜中的映像,只是一种物理的机械的反映,不是水和镜对于外物的认识。而美术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作为实践者或认识者的主体对社会生活能力认识的审美表现。摘自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惟一模仿者。如果你藐视绘画,你势必藐视了一种深奥的发明,它以精深而富于哲理的态度专门研究各种被明暗所构成的形态(例如海洋、陆地、植物、动物、花草等)。绘画的确是一门科学,并且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因为它是从自然产生的。为了更确切起见,我们应当称它为自然的孙儿,因为一切可见的事物概由自然生养,这些自然的儿女又生育了绘画,所以我们可以公正地称绘画为自然的孙儿和上帝的家属。摘自芬奇论绘画安格尔(1780-1867)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只有在客观自然中才能找到作为最可敬的绘画对象的美,您必须到那里去寻找她,此外没有第二个场所。离开了造化的美(这可能是高于客观自然的提供的)去设想美的观念,就如同人类存在“第六感觉”(指蝙蝠的感觉译注)一样不可设想。我们只能创作我们所理解的一切事物,哪怕是琼岛仙阁及其众仙们的思想意识(这一些其实也都是植根于人间事物的)。摘自安格尔论艺术库尔贝(1819-1877)法国现实主义画家艺术中的想象在于为一个存在的东西寻找最完整的表现,但绝不想学出或创造出这个对象本身。美的东西是在自然中,而它以最多种多样的现实形式呈现出来。一旦它被找到,它就属于艺术,或是可算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肩周炎中医试题及答案
- 高血压中医试题及答案
- 儿童中医管理试题及答案
- 五金配件采购加工合同协议书
- 2025年教育大数据在教育行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报告
- 2025年文化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用户体验优化研究
- 2025年教育精准扶贫项目实施对农村学生学业动力的影响报告
- 2025年城市生态修复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生态修复成本效益研究报告
- 2025年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经济效益研究报告
- 消防验收评定规则课件
- 口服CCB类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调查表
- 第四节道亨slw2d架空送电线路评断面处理及定位设计系统部分操作说明
- 测振仪使用方法
- 2023-2024学年湖南省耒阳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自测测试题
- 表- 邻二氯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 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课件PPT超详细
-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 读书分享-《教育的情调》
- 《材料力学》说课-课件
- 物资采购付款报销单
- 政务云收费标准 云托管收费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