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学院精品课程.doc_第1页
陕西理工学院精品课程.doc_第2页
陕西理工学院精品课程.doc_第3页
陕西理工学院精品课程.doc_第4页
陕西理工学院精品课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 陕西理工学院精品课程申报表推荐院系 教育科学系 课程名称 教学系统设计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教 育 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教 育 技 术 学 课程负责人 董 文 军 通讯地址 陕西省汉中市朝阳路 联系电话课程网址 申报日期 2010-3-11 陕西理工学院二一0 年 三 月 十 日15填 写 要 求一、 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二、 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 课程负责人1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董文军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1最终学历大学本科职 称副教授电 位教育学职 务系副主任传 真所在院系教育科学系E-mailhddongwenjun通信地址(邮编)723001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近三年讲授的主要课程1)授课情况:近三年来,课题负责人承担的主要课程有:(1)教育学和心理学,公共必修,周学时3,连续为04、05、06级约1200名学生讲授。(2)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基础课,周学时2,连续为03、04、05级149名学生讲授;(3)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周学时4,连续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01、02、03级149名学生讲授。此外为学校在职教师开设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以及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课程。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情况:(1)教学系统设计课实验,36计划学时,连续3届149名学生;(2)01和02级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毕业实习领导协调工作;(3)指导01级毕业论文12人,目前正承担06级11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多次指导中小学教改实验,特别是2005年开始指导汉中市北大街小学承担的国家级课题“中小学首席教师制”中,收集大量的一手资料;多次承担我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学工作,也为丰富教学内容积累了大量案例。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主持年学院教改项目,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我院教师教育改革方案的研究与实验(项目编号YJG505,院发2005年54号文件);(2)、参与年学院教改项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育学课程的教法与学法”,项目编号YJG0405;(3)主要参与黄新民主持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管理 (陕教高200547号陕西省教育厅关于批准“第三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4)主要参与2007和2009年年省级教改项目2项4)相关教学论文: (1)、高校文科教学方法改革尝试,载汉中师院学报1998年第1期,全国报刊资料索引1998年第6期收目,获1999年度院级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5)教学表彰:2002年度、2009年度学校讲课大赛“教学能手”;获2008年度校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1、学术研究课题:1)主持陕西省2009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陕西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2)、主持汉中地区教育史研究(解放前部分),学院2003年院级课题,已结题。3)、参与李锐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研究中标课题中国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反贫困战略研究2003年(ZBKT056),2004年7月结题;4)、参与李锐主持的国家发改委05年重大规划课题中国西部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CY2004D58,已结题。5)、参与叶孟理主持省教育厅0201017项目.全球化背景下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在研。2、学术论文:1).汉中地区教育史论略.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5.4独著;2).对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论思考.教育与职业(权威).2007.29.合著1/2;3).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思考.教育与职业(权威).2008.27.合著1/2;4).西部农村贫困之源思想的贫困.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5.独著,该文被作为参考文献转引4次,并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3收目;5).汉水上游地区教育病理与教育的变革性发展.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5.1独著,被浙江社会科学2007.7作为参考文献引用1次;6).梯度开发:区域教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与职业(核心).2009.29;7).民国时期的汉中教育.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6.1独著;8).教学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以及教学系统设计学概念辨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8.3.独著;9).城镇化背景下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战略.管理观察.2009.8.独著;1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2. 教学队伍情况2-1人员构成(含外 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董文军男1964.1副教授教育学系统讲授龙英艳女1975.10讲师教育技术学媒体设计单新梅女1980.1讲师区域教育学历史发展张晓华男1980.1讲师(硕士)教育原理基本理论讲座南锐女1982.3讲师(硕士)教学论基本模式蒋满秀女1981.11讲师(硕士)高等教育教学系统设计实践研究讲座2-2教学队伍整体情况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承担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的主体教师属于教育科学系教育理论教研室的骨干教师,同时,还有教育技术教研室的部分教师承担技术设计部分的教学任务,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符合课程和专业特点;教学队伍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拥有硕士(含学位班)5人,占84;主要成员(董文军 龙英艳)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承担着多门教育学科类课程;专业考核均在合格以上;三位教育学硕士毕业的教师,都配有指导教师,指导其教学,指导效果好,进步较快,均能承担三门以上本学科课程教学。2-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1、近三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近两年来,围绕教改科研活动及其成果,特别是结合“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设置,教师的素质结构及教研活动也开始深化和优化。主要涉及的领域有:1)通过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反贫困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教育调查资料,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2)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研究以及对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专项调查,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有新的认识。3)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教改研究,主持2004和2005年度院级教改项目,参与3项省教改项目。4)教研室教师在承担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过程中提升了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的意识和技能。2、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1)项目:1998年和1999年,教研室已经有2个教育学获奖教改项目;2004年又获立项。2)措施:从1999年开始,普遍实行研讨、循环辩论、自学研讨答疑、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改革;从2002年全部教师开始实行计算机备课教案;从2004年开始,有部分教师开发应用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相关文字及电子资料充实。3、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1)教师队伍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趋于合理;2)科研成果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并且有明显、固定的研究方向;3)系上有多媒体教室和教育技术设备等硬件支持以及计算机、心理学等相关教师配合;4)1998年和1999年,教研室已经有5个教育学获奖教改项目,有一定的改革经验积累;5)教学系统设计课程属于教育技术学核心课程,经过6轮教学以及不断改革,效果好,学生满意率在90%以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设计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也有学生开发设计了中小学教学课件。3. 课程描述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部新颁布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有关教育技术人员的核心能力,因此本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系统设计,又称教学设计学,是专门研究教学系统设计的一门应用学科,其任务是揭示教学设计工作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指导教学实践。该学科的母体是教育学中的教学论部分有关“备课”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早期的备课就是教学设计,主要是经验性的设计,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把系统理论应用到教学设计中,就是“教学系统设计”,到70年代,教学设计不但要遵循系统理论思想,还接受了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等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模型,从而形成教学设计学。关于教育学教学,我系教师又50多年开课历史,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特别是在与教学系统设计紧密联系的“教学论”方面,一直是教师研究的主要方向。因此,我系承担该课程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学科知识积淀。从2004年开始给我系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2001级开设,已经连续开设3年。系上配备了科研能力较强、具有副教授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主讲教师;使用专业权威教材;配备课程实验室及其他配套设施进行教学。从学生学习信息反馈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主要有教学系统设计概述、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用与实践。 2、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1)、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了解当前国内外教学设计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A、理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和学习评价等基本概念; B、了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传播理论等基本理论; C、了解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从而进一步理解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 D、了解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学习对象、学习设计、学习系统软件建模等教学设计的研究热点,从而进一步了解当前国内外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 2)、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初步具有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3)、掌握各种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用、评价的基本方法,并能借助各种设计模式和操作表格,联系实际,参加实践,初步具有教学设计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A、掌握学习内容分析与学习目标确定的方法。能正确地划分知识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用正确的行为动词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 B、掌握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方法。能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C、掌握几种典型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方法; D、掌握学习环境的基本类型及其相应的设计方法,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 E、掌握电视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专题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等类型学习资源的设计方法; F、掌握自主学习活动和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 G、掌握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和网络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H、掌握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设计各种评价工具,进行资料搜集,分析教学效果. 4)、激发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有意在我国教育和教学领域中去实践和创新的情感。 3、实践性教学的思想与效果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2)网络教学设计;3)电视教材设计;4)多媒体课件设计;5)专业学习网站设计;6)网络课程设计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1教材:该课程使用的主教材一直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何可抗教授主编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围绕教材内容,教师同时参阅由乌美娜主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设计等内容,并结合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积极探索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2、学习资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使用优秀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学术研究前沿内容,并把中小学教改和课改信息及时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不断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一方面,主讲教师制作了PPT教学课件,另一方面,利用校园网提供的全国精品课程平台作为学生课后自学的资源(华南师大精品课程),并准备开展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探索形成“基于专题网站的开发性学习模式”。3、实践性教学环境:该课程有18学时的课实验,主要由系实验中心承担,可以满足教学需要。4、网络教学环境:该课程的理论部分主要在一般教室,结合理论讲授可在多媒体教室观看案例,亦可调用网络资源辅助讲授;实验部分在系多媒体综合实验室进行,该实验室所有实验用机与互联网相连,学生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利用网上资源。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本课程的教学重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的结合,提倡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基于资源利用的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学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教学设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1、案例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案例的呈现、点拨、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讲解本课程包含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表象积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2、基于问题的学习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专题,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结合书本知识,积极探究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如BBS、协作学习平台等)进行在线研讨。让学习者在问题研讨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意识。3、任务驱动式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实践任务,提供设计案例和研究工具,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形成设计作品。实现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4、基于资源利用的学习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课程知识,提供丰富而大量的多媒体资源(如研究论文、设计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资源等),便于学习者浏览、观摩、参考、学习,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5、合作式学习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者结成合作或协作小组,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协商合作。让学习者既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系内其他教师以及校内督导等通过听课以及其他形式反馈的信息,认为该课教学效果好,近7年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满意率在90以上。4. 自我评价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1、是专业核心能力:该课程属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整合教育教学理论和媒体技术的基本平台,对养成学生的专业意识、教育现代化意识和养成专业技能起根本作用。2、基础性强:该课是学生学习多媒体课件设计、教育技术科研方法、电视教材编导等课程以及教育(专业)实习的基础。3、受益面既专又广:该课程既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又是公共课程教育学课程的一部分内容,而教育学又是全院公共课程(南北校区必修和选修)。4-2 本课程在国内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